武义县中医院 浙江 武义 321200
笔者将穴位埋针联合艾灸应用于分娩镇痛和加速产程进展,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选取2018年4月~2019年2月在我院住院的单胎初产妇120例作为观察对象,均符合自然分娩条件,按照住院顺序编号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年龄19~42岁,平均26.45±2.16岁;平均孕周39.51±1.16周;身高156~167cm,平均162.5±5.6cm;体质量60~75kg,平均66.2±5.8kg。观察组年龄18~42岁,平均25.73±2.89岁;平均孕周39.25±1.26周;身高156~169cm,平均 163.4±5.4cm;体质量60~75kg,平均66.2±5.8kg。两组产妇一般资料相仿(P>0.05)。
2.1 对照组:密切观察孕产妇生命体征,常规检测,健康宣教和心理疏导,并严密观察产程,注意宫口开大和先露下降情况,每30min听1次胎心,每1~2h排尿1次,每4h测血压1次,予以生活指导,帮助孕妇进食、进水,指导孕产妇正确应用腹压等。
2.2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穴位埋针联合艾灸,在宫口3cm时进行。具体方法如下:①耳穴埋针:应用日本清铃株式会社生产的清铃揿针,规格为0.2mm×0.6mm的耳针,取子宫、神门、交感单侧耳穴进行埋针,间隔半小时按揉1次,每次每穴1分钟,由助产士在常规听胎心音后进行按揉。②体穴埋针:应用日本清铃株式会社生产的清铃揿针,规格为0.2mm×1.2mm,第1步:根据待产妇腹痛及腰痛程度,先后在次髎、子宫穴进行揿针穴位埋针(如腹痛感较腰痛感严重,先取子宫穴,再取次髎穴;反之,则先取次髎,再取子宫穴);第2步:取双侧合谷、内关、太冲穴进行穴位埋针;第3步:在双侧三阴交埋针。取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经穴部位(GBl2346-90)标准》取穴。嘱咐产妇按揉外,由助产士在每30分钟常规听胎心、耳穴按揉后,体穴每穴位各按揉5次。在产后2小时,产妇出产房时剥除。③艾灸:在宫口开5~7cm时应用艾灸盒在三阴交穴施灸30min,以患者感觉温热为度。
3.1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观察两组患者疼痛程度、各产程时间及产后2小时出血量。疼痛程度按世界卫生组织(WHO)疼痛分级评定[1]。0级:腰腹酸胀,稍感不适;Ⅰ级:腰腹酸胀可忍受,少量出汗;Ⅱ级:明显腰腹酸痛伴出汗,呼吸急促,仍可忍受;Ⅲ级:剧烈腰腹酸痛,不能忍受,多伴喊叫,辗转不安。
3.2 两组疼痛程度变化情况:见表1。
表1 两组疼痛程度变化情况[例(%)]
3.3 两组产程时间及产后2h出血情况:见表2。
表2 两组产妇产程时间及产后2h出血情况(±s,min)
表2 两组产妇产程时间及产后2h出血情况(±s,min)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images/BZ_71_1252_2085_2244_2164.png观察组对照组203.6±52.9*253.3±56.5 94.3±57.7*163.2±95.6 27.0±17.3*55.1±26.6 5.4±0.8*7.9±2.3
本观察中耳穴主要选取子宫、神门、交感穴位进行埋针,《灵枢·口问》记载:“耳为宗脉之所聚也子。”子宫穴能促进子宫收缩、加速宫颈扩张,促进产程进展;神门是止痛要穴,具有镇痛安神、解痉止痛之功效,配合交感穴能有效缓解产妇的紧张及焦虑情绪。诸穴合用,起到促进产程进展、分娩镇痛的作用。体穴主要选取次髎、子宫穴、合谷、内关、太冲、三阴交进行埋针。合谷为手阳明经原穴,属气,能振奋周身之阳气。三阴交为足太阴、足少阴、足厥阴三阴经交汇之穴,皆连腹部,针刺三阴交穴可使产妇腹部始终处“得气”之态,从而提高痛阈,降低痛觉敏感性,具有较好的抗痛和松弛肌肉之功。内关为心包经之络穴,功能宁心安神,定惊镇痛。太冲为肝经之原穴,是原气驻留之所,可疏肝理气、解郁,治疼痛、惊风等疾。子宫穴为经外奇穴,主治痛经,月经不调等。次髎是足太阳膀胱经穴,针刺次髎止痛的机理在于:其一,触及盆腔神经丛——可调节盆腔脏器的功能,解除子宫平滑肌的痉挛;其二,使脑内“内啡肽”含量增高,促进局部组织释放“阿片肽”,与阿片受体结合起镇痛作用;其三,使脊髓脊角发生节段性抑制,从而影响痛觉信号进一步向上传递,达到止痛的目的[2]。艾灸则具温经、补气、散瘀、止痛之功。气足脉通则宫缩有力,出血自止,疼痛得消。本次观察结果表明,穴位埋针联合艾灸运用于分娩中,可明显提高分娩镇痛效果和加速产程进展,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