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航天工业学院理学院 广西·桂林 541004)
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其专业技能与道德品质修养全面均衡发展。部分高校为了满足市场人才需求,功利性地以专业技能教学为主,在价值观引导方面只做浅显引导,忽视对应用型人才“学会做人”的素质培养。2016年12月,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最根本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紧密围绕解决好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这思想政治理论工作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高校的课程建设给出了教育方针,为高校教师实施“课程思政”指明了方向,对广大教师寄予殷切期望。把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性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因此,“课程思政”对应用型人才核心价值观培养有重要的作用。
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随着我国的经济科技全球化发展,社会的文化与价值观呈现多元化,为保障大学生的思想健康成长,高校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有了更高的要求。但是高校如果仅仅依靠学工处辅导员,以及思政教师在治课程上对学生讲授的思政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大学生的大部分时间用来学习专业课程,这就需要在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思想素质。
大学物理课程是高校理工科类专业的一门理论基础课,授课内容涉及到人类科技文明发展进程中的重大理论,物理学理论的突破性进展以及伟大科学家的一些光辉事迹容易引起理工科学生的强烈共鸣。大学物理课程思想科学性强、内容覆盖性广,是实施“课程思政”的有机载体,有利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核心价值观。
许多大学物理任课教师对“课程思政”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在思想上不够重视,只关注课堂教学、忽视课后,关注本课程专业,而在平常教学中没有融入思政教育。部分教师甚至认为思政教育只是学工处与辅导员等思想政治老师的职责,不需要任课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这等于主动放弃了思政教育的绝好机会。这也导致高校中出现“只教书不育人”的现象。
目前,大多数高校在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只停留在一个思想指导方针层面,而缺乏相应的制度支持。高校对大学物理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没有明确的规定,如何实施以及如何评价。在学校层面没有制度支撑,在学院或者教研室层面,没有相应的融入“课程思政”对应的大纲,对大学物理教师来说,就没有相应的备课指导方向,这也是教师“课程思政”意识薄弱的一个原因。
对于大多数专业课程的教师来说,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本专业本学科所涉及知识讲授,教学方式方法单一。不知道如何在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而对于大学物理课程,由于它是理工科的理论基础学科,理论推导与逻辑关系比较多,大多数教师只注重把理论讲解透彻。少部分教师想融入思政教育,但由于大学物理课程涉及理论与数学公式太多,不懂在哪里进行思政教育,不懂如何有机地融入“课程思政”。找不到大学物理“课程思政”的切入点,以致部分教师表现出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现在。最终专业课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甚微。
“课程思政”在高校大学物理课堂中顺利实施,首先教师自身需要有较高的思政意识。“课程思政”不是简单地在大学物理课程教学中讲授思政课的内容,它要求教师在日常生活工作中,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不断提升自身思想政治素质,注重本学科在国内外的发展情况,并与思政要求相结合,形成大学生易于接受的大学物理思政素材。大学物理课程是教学的主要内容,是“课程思政”的载体,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地把思政的理念与内涵传播给学生,实现高校大学物理教学与“课程思政”的有机融合。
大学物理作为理工科院校的基础课程,是理工科学生进入大学后,系统地学习自然科学、认识世界规律、提升物理逻辑思维的首选课程,在理工科基础课程群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推行“课程思政”时,各高校需要根据不同专业的要求,确定科学合理的思政目标。在课程目标、教学大纲以及教案编写修订的过程中,需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专业与思政的紧密结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大学物理课程的特点,注重发掘自然科学知识背后所关联的科学思想与人文素养。重点培养学生科学思考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实事求是的学术态度;培养学生勇攀高峰,勇于创新,为实现中国梦而不断奋斗的爱国主义精神。
3.3.1 爱国情感
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自己祖国。作为大学物理课程的教师,通过介绍我国的科技发展历程与一些前沿研究成果,我们要让学生知道爱国精神的重要性。
比如,在讲解动量定理以及动量守恒定律时候,我们就可以介绍其在航天事业上的应用以及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的钱学森的事迹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新中国成立之时,钱学森在美国留学,他热爱祖国,热爱科学,当时在航天技术领域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新中国成立之后,祖国正处于科技相对落后的时期,他放弃了美国提供的丰厚待遇,积极要求回国参与祖国建设,克服重重阻挠和迫害,5年后终于回到祖国。回国后他为中国航天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他获得“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的称号和“两弹一星”奖章,被誉为人民的科学家。
在课堂上,通过介绍科学家们对祖国建设的贡献以及感人的爱国事迹,激发学生对科技的兴趣与伟大的爱国热情,让学生知道一个伟大的科学家与爱国是分不开。
3.3.2 科学求知态度
在物理学中,对科学精神的追求主要体现在求真与创新方面。
科学求真就是要尊重事实,要以实验结果为依据,探究事物的内部规律与本质。例如,在光的本质发展历程上,菲捏耳提了出光的波动理论,但遭到了泊松(光的粒子论支持者)的公开反对。泊松指出,如果光的波动理论正确,应当能看到这样一种不可能的现象:在光的传播方向上,放置一块不透明的圆板,由于光的衍射,在圆板正后方会出现一个亮斑。这与光的直线传播相悖,所以泊松宣称,他已证明了光的波动理论错误。菲涅耳根据泊松的思想设计了相应的实验,实验结果为圆板后方出现了一个亮斑,从而验证了光的波动理论的正确性。在事实面前,实事求是的泊松反倒成了波动理论的支持者。
创新是科学的灵魂,没有创新思想,人类文明将止步不前。科学的本质就是基于事实不断发现不断创新。十九世纪末,经典物理学已经发展的比较成熟了,拥有了力学、热学、光学和电磁学等相对完整的体系。不少物理学家认为物理学现有理论已经达到了理论的顶峰。然而,几朵小小的“乌云”却使得经典物理学现有的理论遭受到挑战。爱因斯坦不满足现有的经典理论,勇于创新,先后创立了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否定了牛顿的绝对时空观,揭示了时间和空间本质上的统一性。
通过这样的事迹介绍,让学生去感受实事求是与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是每一位科学工作者都应具有的品质。
3.3.3 道德品质培养
在经济科技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现在的物理已经从昔日的个人爱好、少数人的研究,发展成为专业科研队伍的集体协作。不同领域的科研人员为共同的目标相互协作,最大限度奉献每一个人的才智。我国载人航天飞船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功,关键在于航天人的团队合作与奉献精神。航天团队尊重每个成员的思想和兴趣,把每个航天人放在自己擅长的岗位上,发挥每个成员的特长和才智,确保航天飞船项目顺利进行。
作为大学物理教师,在学生上实验课时候,我们可以让学生自由组成实验小组,共同完成每一个实验项目,在实验过程中,让学生感受自己为小组付出以及小组成员间的团队合作精神。
高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不仅要注重专业技能的传授,同时也要重视思想道德教育。大学物理“课程思政”既能让学生学习专业技能,又能有机融合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物理教师要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与思政意识,以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为主,并从爱国精神、科学求知态度以及道德品质等方面有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德才兼备的应用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