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平,毛家贵
(1.贵州医科大学学报编辑部,贵州贵阳 550004;2.凯里学院学报编辑部,贵州凯里 556011)
地方高校学报的主办单位多为综合性院校,受到财政投入、地理位置、师资力量等方面的影响,大多存在“全、散、弱”等问题[1]。地方高校学报很难像“985”“211”高校学报具备雄厚的科研力量和吸引优质的稿源,在办刊水平和学术影响力方面不能与之相比,因此,如何发展更显急迫。众多学者认为,创办特色栏目可以成为地方高校学报打破发展瓶颈的有效尝试。2002 年教育部在全国高校社科学报工作研讨会上提出鼓励各学报办出自己的特色栏目和名牌栏目,走专题化、特色化的内涵式发展之路[2]。为此,众多地方高校学报开始探索特色栏目发展之路,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首届教育部名栏工程入选期刊评选活动”,获得“名栏建设优秀奖”的25 家学术期刊中,地方高校学报就有8家,所以,找对方向、科学选题,地方高校学报在特色栏目建设上,不仅“具有一定程度的不可替代性”,而且“还办出这一栏目的生长空间”[3]。地方高校学报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就要扬长避短,以本校的重点、优势学科科研成果为支撑,以所在地的地域历史文化资源优势为依托,与学校办学特色和服务方向相契合,同时结合当地经济建设的需要,办出体现地域性、校本性的特色栏目,走差异化、特色化和专业化的内涵式发展道路,进而促进学报整体的发展。
学报特色栏目与本校的学科建设有着紧密的联系。地方高校学报可以充分发挥其发表周期短、传播范围广的优势,为本校重点和优势学科科研成果设置特色栏目,让本校重点和优势学科的成果得到更集中、更充分的展示和宣传。特色栏目还可以把该学科校外的学术焦点吸引过来,从而对该学科领域的研究起到一定的扶持和引导作用,更好地为学科建设服务,实现特色栏目建设与学科建设的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更好地发挥学报的学术阵地职能。以中国石油大学为例,学校的矿产普查与勘探、油气井工程等为国家级重点学科,《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的重点栏目为“石油地质与勘查工程”“石油机电工程”等,学报的发文重点与学校的学科建设是一致的,具有极高的相关性,引导了学术研究方向,巩固了学校的重点、优势学科[4]。
打造特色栏目是学报形成自身特色的主要途径,可以不断提高刊物优质稿源吸引力。部分高校学报利用学科优势创办了一系列优质特色栏目,成功让刊物成为该学科领域的领头羊。已经处于领先位置的学报,利用知名度较高的特色栏目,使各项期刊指标得到大幅度提升。例如《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开辟“土家族研究”栏目,依托南方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围绕土家族的政治、历史、经济、宗教信仰等研究方向发表了300 多篇论文,并被《新华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等刊物转载、摘录近80 篇,策划出版《土家族研究丛书》16 部,使栏目成为中外学者研究土家族的重要载体[5],刊物影响力不断提升,在学术界提高了知名度。
地方文化虽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但是在保留层面还存在一定问题,如文字记载尚显缺乏。高校学报通过特色栏目交流平台的搭建,结合学者的系统发掘,可提高文化的影响力,使一些濒临遗失的民族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促进地方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如延边大学《东疆学刊》的“东北亚文化研究”,《湖南大学学报》的“岳麓书院与传统文化”,《内蒙古大学学报》的“蒙古学研究”,曲阜师范大学《齐鲁学刊》的“孔子·儒家·齐鲁文化研究”,《衡阳师范学院学报》的“船山研究”等栏目的开设,都有效地促进了地方文化的繁荣。
地方高校学报作为科研人员学术成果交流的平台,是科研成果服务经济建设的媒介和桥梁。科研成果的转化与对社会的使用价值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高校学报通过特色栏目定期发布最新研究成果,可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如《重庆大学学报》“区域开发”栏目关注区域及全国经济热点问题,组织专家深入研究,围绕地方建设需要,立足于区域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决策咨询,为当地政府决策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参考[6]。《西藏大学学报》的“藏学研究”栏目,《渭南师范学院学报》的“司马迁与《史记》研究”栏目发表的文章均为当地政府形成关于地方经济文化建设的提案提供了参考依据,实现了服务地方经济的功能。
地方高校学报的发展定位不能好高骛远,要从实际情况出发,既要有创新,又要从区域优势和学科优势出发,根植于地方,结合当地的政治、经济、科技、历史、文化、民族遗产、风俗习惯乃至自然环境,服务于当地经济和社会文化的发展,这样的定位不至于让特色栏目昙花一现,后继无力,而是有发展的可持续性。对于应用型大学学报,必须依靠大学学科发展重点,将文章类型定位在服务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上,突出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对于专业型大学学报,专业化定位应以本校学科、科研资源为基础,反映学校教学科研成果,提高科研成果的转化率,体现出高校学报是学术交流的平台[7]。地方高校学报的发展定位,特色化是基础,专业化是落脚点,国际化是目标。
每所高校必然会有自己的重点学科和优势学科,这也是大学立足的根本。学科的学术成果需要借助高校学报这个平台来交流和展示,而高校学报又可以推动并引领学科建设走向规范和繁荣。因为学报的栏目可以汇集校内外、甚至国内外某专业学科的知名学者,形成团队优势和研究体系,这样既促进某一学科更深入的研究和发展,又保证学报特色栏目载文的连续性。地方高校学报应以本校的优势学科为依托、重点学科为支撑,培育特色栏目,培植新兴学科,有了学术和学科的支撑,才能形成特色栏目发展与学科建设的良性互动。如《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的“建筑与美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的“三农问题研究”、《陕西师范大学学报》的“历史地理学研究”[8]均是充分发挥了本校的重点学科和优势学科,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又如内蒙古师范大学地理位置相对偏远,科研发展较落后,但其“科学研究史”学科却在全国享有盛誉,这就是地方高校的特色学科所独有的深厚沉淀和高水平的科研底蕴,这也是支撑特色栏目不断发展的源动力。再如贵州医科大学拥有基础医学、药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临床医学4 个贵州省特色重点科学,药剂学、毒理学、病原生物学等9 个贵州省重点学科及4 个国家重点临床学科,拥有省部共建药用植物功效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苗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西南中药民族药应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贵州)、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民族药与中药开发应用教育部工程中心及贵州省药物制剂重点实验室等科研技术平台,已经形成集药物研发、人才培养、技术服务和成果推广应用于一体的药学高级人才培养基地和科研中心,为贵州乃至西部高等药学教育提供智力支撑。《贵州医科大学学报》便可以依托本校部分学科的发展优势和科研沉淀,充分发挥教师、科研人员、学生科研创作的积极性,创建特色栏目,提高在该领域的学术影响力,形成科研与办刊的互相促进,实现学报发展和学科建设的双赢。
地方高校学报不仅要完成传递先进科技信息的传播任务,还应立足学报的特色栏目为经济与社会发展需求服务,关注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结合当地企业、政府、医院、生产第一线等领域出现的热点、焦点问题及新兴产业,引导相关研究人员深入调查、开展研究,及时发表有指导性的学术论文,并跟踪报道和推广有应用价值的学术成果,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如贵州医科大学有着雄厚的科研团队和可喜的科研成果,2011 年以来学校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1 900 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科技部重大专项、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245 项;拥有省部共建药用植物功效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苗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校企共建)和部省级科研平台24 个,各级科研创新团队26 个。《贵州医科大学学报》可以依托学校的科研项目,开设特色栏目,追踪报道本校科研团队最新、最前沿的科研成果,完成科研成果的传播和转化,促进科学研究服务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要。
偏远的地方性特色赋予了地方高校得天独厚的优势[9]。地方高校学报办刊可充分利用当地历史、地理、风俗等区域优势,这些均是当地高校学报所拥有的得天独厚的资源,具有不可复制性。所以地方高校学报应结合地域优势开创特色栏目,充分挖掘地方性、区域性的优势,办出本土性。如《渭南师范学院学报》利用渭南韩城是司马迁故里的地域优势,设置“司马迁与《史记》研究”栏目,连续刊载关于司马迁与《史记》的研究论文,在学术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殷都学刊》的“殷商文化研究”利用安阳的殷商故都以及甲骨文发源地的特点,深入开展研究,成功入选第二批教育部高校学报名栏建设工程[10];延边大学《东疆学刊》的“东北亚文化研究”,《湖南大学学报》的“岳麓书院与传统文化”,《内蒙古大学学报》的“蒙古学研究”,曲阜师范大学《齐鲁学刊》的“孔子·儒家·齐鲁文化研究”,《衡阳师范学院学报》的“船山研究”都办出了本土性;《贵阳学院学报》依托学校对贵州历史文化中“王阳明文化”的研究设置了“阳明学研究”专栏,自开设该栏目以来,共发表系列专题学术论文300 余篇,在阳明学和地方文化研究方面获得了学术界的好评。这些期刊都是通过捕捉地域文化亮点,设置特色栏目,并产生了一定的学术影响。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地方高校大多数地处民族地区,有着深厚的民族文化。随着现代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剧,很多民族文化开始出现消解和断裂,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正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民族文化对一个地方的生产生活、社会治理、生态保护等诸多方面具有正面引导的积极作用,对它进行研究探索,目的是让它更好地传承与发展[11]。地方高校学报必须充分利用当地特有的民族文化,设置有关民族文化的特色栏目,这样不仅可以扩大学报影响力,打造当地民族文化品牌,还可以有效地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遗产。如《贵州大学学报》的“清水江学研究”,清水江文书是明清时期贵州清水江中下游锦屏、天柱、剑河、三穗等地苗侗人民经营混林农业和从事木商贸易而形成的民间契约和交易记录。《贵州大学学报》充分利用贵州这一独特的民间文献遗产,设置“清水江学研究”栏目,组织刊发20 余组90 余篇关于清水江文书与清水江历史文化的研究论文,论文基金比接近百分之百,成为全国刊载清水江学的相关刊物中数量最集中、特色最鲜明的栏目,大大提升了《贵州大学学报》在学术界的影响力。凯里学院是贵州地方高校唯一入选文化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培训学校”,是首批“国家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学校”,学校坐落在被誉为“森林之州、歌舞之州、百节之乡”的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首府凯里市,学校以传承弘扬民族文化为己任,设有贵州省苗族侗族文化传承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致力于文化传承创新,民族文化传承创新成绩突出,办学特色得到彰显。《凯里学院学报》依托地方民族文化和学校办学特色,设置“苗侗文化研究”特色栏目,该栏目2007年被评为第二届全国地方院校学报优秀栏目、2012年被评为第二届民族地区学报(期刊)优秀栏目,2018 年被评为第五届全国地方高校学报“特色栏目”。目前,该学报已成为《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特色栏目的开办,使学报的质量和影响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再如《安徽大学学报》“徽学”、《湖南大学学报》的“岳麓书院与传统文化研究”等都是依托当地独特的民族文化成果设置特色栏目,对学报影响力的提高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我国政治、经济、社会等各领域都存在许多焦点、热点和难点问题,如国家出台一些新的政策方针,经济社会发展新趋势、突发的社会现象和问题,这些问题无疑具有前瞻性和创新性,都可以作为特色栏目进行策划。当刊发的文章有了一定的积淀,便可以形成强大的学术影响,获得极高的关注度。如贵州省是国家大数据中心的南方基地,2015 年7月9 日,首个国家级数据中心——灾备中心落户贵州,200 多个大数据信息产业项目签约落户贵州。对贵州来说,这是一件大事。贵州的高校学报,便可以设置专栏,面向全球宣传展示大数据产业发展及实践的成果,成为大数据产业产学研各界人士相互沟通和交流的桥梁,共同探讨大数据与数字经济创新发展的重要平台。
在“内容为王”的时代,优质作者群是保证期刊特色栏目长远发展的根本。大部分高校都会有特色重点学科和特色专业,这些学科和专业具有明确研究方向和目标,高水准的科研队伍和先进的技术条件和设施,必然会产生大量优质稿源。学报编辑在组稿、约稿过程中,要特别留意重点学科和特色专业的专家队伍,他们往往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是有利于特色栏目发展的高水平作者,因此这部分人群可以作为重点约稿对象,要关注他们的科研动态,加强联系,尽力与他们保持长期合作关系。另一方面要多途径向校外的同学科、同领域专家约稿,多参加同领域的学术论坛和学术会议,主动跟校外有影响力的专家发放刊物和约稿邀请函,表达想约稿的意愿和诚意。只有保持作者群的稳定,才能保证特色栏目稿源的连续性。同时学报还要加强与读者的互动,积极回应读者的来信和意见,关注载文的下载和引用情况,锁定稳定的读者群体,主动与读者取得联系,将稳定的读者群体发展成为作者群体,实现特色栏目稿源的可持续发展。
编辑是学报发展的中坚力量,《高等学校学报管理办法》中明确规定“学报编辑人员属于学校教学科研队伍的一部分”[12]。但在实际工作中,主管和主办单位对编辑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固有观念认为编辑就是对文字、版面、格式的简单校对,所以对于编辑工作的支持力度非常小。编辑人员在相对困难的情况下,积极性难免会受到一定影响,对刊物的策划和创新性发展就会受到影响。在期刊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编辑的功能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编辑的角色已经由加工向策划转变,学报编辑除了需要掌握期刊编辑的基本知识和要领外,还需要有捕捉学科发展热点的敏锐力,时常关注学科最新研究进展,做好特色栏目的选题策划、加大优质稿件的约稿力度;编辑人员加强与专家队伍的沟通,深入一线,了解学术动态、研究热点,充分研究特色栏目设置的价值与可行性。高水平的学术期刊,一定要有高水平的专业编辑队伍,编辑人员必须通过自身不断地努力学习,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争取能够和专家队伍成为志同道合的好战友。
高校学报是“高等学校主办,以反映本校科研活动和教学成果为主的学术理论刊物,是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的重要园地”[12]。因此,高校给予学报发展的政策性支持是责无旁贷的。但是,目前大多数高校学报在学校中的位置比较尴尬,很多高校对学报的政策支持不足,这样的情况显然不利于期刊的长远发展。如果学校能够在政策上予以倾斜,比如学校各职能部门在职称评定、职称审核、研究生学位论文认定等方面给予特殊政策,比如凡是在本校学报特色栏目上发表的文章可与发表在其他核心期刊享同等待遇,学报还也可通过提高稿酬,鼓励本校优秀科研成果发表在学报上,那么学报特色栏目的优质稿源将得到保障。
特色栏目建设要在广泛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依托本校的特色重点学科,瞄准学科发展前景,引领人才和科研成果的集聚与转化;结合当地的地域优势和民族文化,服务区域经济的发展需求;精心策划、合理设置、并积极争取主管单位的政策支持及加强编辑队伍和作者队伍建设,注重学术稿件的质量、稿件刊发的数量和稿件刊发的连续性,实现特色栏目的可持续发展,从而迈向传播媒体的一流阵营。在特色栏目建设中一定要同时注重以学术编辑为引领的学科资源、文化历史资源、作者资源、读者资源、媒体资源及渠道资源的培育和积累,更要注重以时代发展为目标和方向,关注学术最新最前沿的动态,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服务当地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