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多校联动的机械类通专融合课程及教材体系建设路径研究

2020-01-10 11:22缪小进武美萍韩基泰王全龙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0年27期
关键词:机械类通识工科

缪小进 武美萍 韩基泰 王全龙

([1]江南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江苏·无锡 214122;[2]江苏省食品先进制造装备技术重点实验室 江苏·无锡 214122;[3]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滨江学院 江苏·无锡 214105)

0 引言

课程及教材建设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基础和重中之重。智能制造作为全球新一轮制造变革的核心内容,是信息化和制造业深度融合的集中体现,成为机械新工科建设所面向的重点领域。在当前智能制造背景下,机械新工科需以立德树人为引领,以应对技术变化、塑造智能未来为建设理念,通过学科间的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调与共享,培养多元化、创新型卓越工科人才。工科优势兄弟高校应建立联动机制,集成优质资源,对适应机械新工科人才培养要求的模块化课程体系,以及与之配套的教材体系进行合理性、有效性、适用性的探索与重构。

1 课程及教材建设存在的不足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当前智能制造背景下,机械类新工科应主动适应智能制造产业的发展需求,培养引领未来技术和产业发展的人才。为此,机械类新工科需集成优质资源,优势互补,共建适应新工科人才培养要求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及与之配套的通专融合系列教材体系,助力“通专融合”的多元化、创新型卓越工科人才培养。但目前课程及教材建设还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1.1 对机械新工科建设内涵的理解不深入

目前机械新工科的建设并未完全摆脱传统学科建设思路的束缚,对新工科建设内涵的理解不深入,课程和教材体系的定位不精准,学科间的协调与资源共享不充分,培养模式对人文精神培育需求的响应速度慢,未能将立德树人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1.2 课程体系无法满足机械新工科人才培养要求

目前对课程体系的通专融合改革大多是专业课程和通识课程的机械相加或形式上的模仿借鉴,所开设的通识课程没有工科专业针对性,而专业课程则未能有效融入课程思政的元素。

1.3 传统课程及教材内容通专融合性不强,且形式单一

现有机械类课程及教材内容偏理论性和专业性,未能融入人文知识、工程伦理、大国工匠精神等通识元素,且课程和教材的形式单一,教学方法大多局限于传统的线下教学,与信息社会发展对知识获取途径的多元化需求不相适应。

2 建设举措

构建适应新工科人才培养要求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及与之配套的通专融合教材体系。

2.1 基于“三阶段,递进式”的“全人教育”理念,深化多元化、创新型卓越工科人才培养内涵

以新经济背景下智能制造产业发展对多元化、创新型卓越工程人才需求为导向,将培养过程划分为“通识化、专业化、多元化”三个阶段,实践“三阶段,递进式”的“全人教育”理念:通识化培养阶段以通识教育为主导,强化专业基础、综合素质的培养;专业化培养阶段注重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和专业能力,同时把传授知识、技能与培养思想、精神、人格相结合,提升专业课程教育的内涵;多元化培养阶段鼓励学生自主选择科研学术、交叉复合、就业创业三条发展路径,实现学生的个性化成长。

2.2 三校联动,优势互补,重构机械类新工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聚焦基础、应用、综合、创新等多个模块,整合各校优质教学资源,以实践教学、素质拓展、学科竞赛互动等活动为切入点,共享教学实践中心、科研平台、企业实习基地等平台,开拓学生的专业视野;以“全人教育”为蓝本,多校联合共建“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创新创业”的立体化培养方案,突出多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提升工科学生批判性思维、工程伦理及跨文化沟通等综合素质,完善机械新工科通专融合的知识结构体系。

2.3 “立足于专,放眼于通”,打造通专融合精品课程群

以专业课程为核心,以通识教育为强化,积极调整和完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兼顾对学生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强化“工程图学+工程力学+材料学”模块以夯实学科基础,优化“机械设计+机械制造+机电一体化+产品创新实践”模块以强化工程能力,架构“形势政策+前沿科技+工程伦理+企业管理”模块以提升工程素养,配合相应课程设计、工程实训与生产实习,形成机械专业“通专融合”课程群;组建“名师带头、教授负责、团队协作、全员参与、任务细化、责任明确”的课程教研组,实现课程群的有序固化、层次递增和协同提升,反复精炼打造机械类新工科“通专融合”精品课程群。

2.4 多学科交叉,通专融合,打造机械类系列精品教材

强化与产业界的联系,把握产业转型、制造升级的新趋势,及时将行业新技术、高端设备、新材料等前沿知识、动态及成果有机融入教材,保证内容的新颖性和前沿性;集成工科优势兄弟高校的专业的优势,汇聚各校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项目实施经历的优秀教师,共同编写并出版面向机械类新工科建设的高质量通专融合系列教材,将学科知识向“科学+人文+工程+其他”方向拓展。

2.5 探索数字化、新形态教材形式,助力多元创新卓越工科人才培养

有机结合读(内容)、听(讲授)、谈(讨论)、看(媒体)、走(实践)、写(论文)等教学环节,形象化、动态化教学内容,形成“纸质图书+在线课程+数字教材”的新形态教材,以适应信息社会发展对知识获取途径的多元化需求;构建教材信息资源库,设置分类索引、相关知识点之间的快速跳转等模块,有计划、有步骤地将教材实体及其线下管理系统向网络化方向过渡,优化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模式,更好地服务于多元化、创新型卓越工科人才培养。

3 结语

目前新工科的概念提出时间还不长,高校对新工科建设内涵的理解还不够深入,传统课程及教材内容通专融合性不强,且形式单一,课程体系无法满足机械新工科人才培养要求。为此,本文面向机械类新工科提出了深化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内涵、重构机械工程新工科人才培养方案、打造新工科通专融合模块化精品课程群、多校联动共建高质量通专融合系列精品教材和创新数字化、立体化的通专融合教材形式的建设举措。这些举措的实施将会切实推动新工科的建设工作,有效培养多元化、创新型卓越工科人才。

猜你喜欢
机械类通识工科
基于OBE理念的机械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
简述大学通识课教学改革
通识少年“种”石油
通识少年小课堂 血液之旅
机械类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报告定量分析计算若干问题探讨
通识少年·拿破仑
机械类“先进制造技术”课程教学研究
工科研究生教学模式的思考与创新
基于“零距离就业”的机械类“CAD/CAM”技能培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