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卯成
(兰州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甘肃·兰州 730050)
近几年,我国越来越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三全育人”作为新名词不仅为高校政治教育提供了新视野,同时也为课程思政提供了理论指导。“三全育人”模式下的“课程思政”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它要求主体、过程及方位要素协同配合,以解决时代对高校大学生思政水平的要求与现实状况之间的矛盾。基于此,需要加强对“三全育人”模式的研究,积极探寻“课程思政”在材料类专业课程改革中的实施措施,确保材料类专业学生能够实现自由协调全面发展。
“三全育人”不仅是全新的教育改革理念,更是具有全面性和系统性特点的育人指导原则,更是一种教育活动运行机制,主要包括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及全方位育人。作为全新的教育理念,“三全育人”涉及高校立德树人的思政工作内容,重视育人活动过程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作为指导原则,它能够使“课程思政”教育活动更加具有实效性,有利于教师教育工作的开展;作为机制,它利于高校贯彻党和国家对加强高校思政教育的整体部署,因此需要加强对“三全育人”模式的各要素分析,才能够保证“课程思政”在材料类专业课程改革中的实施效果。
全员育人关系到课程思政教育活动的参与主体范围,主要核心在于“全”字。从宏观角度出发,全员主要包括高校全体教职工、家庭成员、社会公民及受教育者,所涉及范围交广主要由于思政教育实践活动的多样性及内容的丰富性所决定;从微观角度出发,全员主要包括高校全体教职工与受教育者。全员育人突破了传统高校思政教育主体单一性的问题,既可以拓展学生知识视野,同时还能够衍生活动范围,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形成良好的育人意识与责任,确保形成全员育人的实践组织体系。
全过程主要以学生的发展过程为主线,在思政教育规律及教育教学规律基础上开展课程思政教育活动,强调课程思政在时间层面的阶段性与连贯性,保证课程思政教育效果的递进性与持续性。高校(改为“高等教育”更好点)阶段不仅是材料类专业学生增强知识视野提高专业能力的时期,更是形成积极的三观与良好品德的时期,以此把握好学生入校至毕业阶段的育人工作对于提高思政教育实效性具有重要促进作用。全过程育人要求教育者全面分析各阶段学生在实践、生活与学习等方面的心理特征,根据学生个性化的需求开展针对性的育人活动,将各项育人活动能够真正融入到学生日常生活之中,使他们能够时刻感受到教师的关心与爱护,以此提高育人指导效果。
全方位育人非常重视育人活动过程中各要素的整合,即联动教育系统内各领域所涉及到的育人资源,将校内外、课内外、显隐性课堂等相融合,实现思政教育活动从平面向立体方向转变。从空间层面上讲,全方位覆盖生活、娱乐、学习与实践四个模块,它要求以常规思想政治教育为主阵地,结合课程思政等活动为学生营造积极的思政教育氛围。此外,还需要积极发挥高校资源优势,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育人活动。
在“三全育人”模式理念指导下,材料类专业课程进行“课程思政”并非简单的将思政教育内容添加至课堂,而需要将负责材料类专业课程教师及系主任共同处理思政教育与专业技能之间的关系。若想在材料专业课程内实施“课程思政”,必须要具备健全的课程内容体系支撑,专业课教师应当遵循专业教学内容及特点,将少而精且具有价值的思想内容融于专业课教学活动,使“课程思政”能够适应于专业课教学模式。此外,专业课教师需要把控好“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之间的关联性,主要涉及人文、专业及职业素养三个方面的内容。材料类专业归属理工科范围,高校可适当将专业课程进行模块化处理,在通识教育内容中有意识增强学生的综合素养,仍从人文、专业及职业素养出发开设课程。例如:在教学“先进复合型材料”时,教师可通过复合材料实验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工匠精神与实际创新精神等。高校应积极为“思政课程”在材料类专业课程改革中的实施提供良好的条件保障,如开设校内实践教学活动与材料类专业学科竞赛活动等,教师则可运用创业沙盘,为学生模拟当代创业的整体流程,使学生能够初步熟悉创业并形成锲而不舍的精神,促使学生努力创新积极解决创业难题。只有当全员参与及全方位培养,才能够保障材料类专业课程学生的全过程发展需求,同时才能够形成完善的协同育人机制,进而提升学生的思政水平。
高校材料类专业课程教师在“三全育人”模式下实施“课程思政”时,必须要积极学习“三全育人”教育理念,不断增强自身的课程思政工作能力,切实把握“三全育人”的现实要求,只有这样才能够构建出一直具有强烈立德树人意识及高超专业教育能力的高水平师资队伍,这不仅是推进“三全育人”模式下“课程思政”的前提条件,更是专业教师开展思政工作的切入点。高校材料类专业课程教师应加强思想政治学习活动,增强对课程思政教学工作的责任感与认同感。院系基层党支部应当围绕材料类专业课程教师发展需求,结合“三全育人”教育理念开展教师思政教育工作,形成学科教育与课程思政协同发展的新局面。此外,院系基层党支部还可定期组织教师进行实地实践研学活动,使他们能够搜集第一手材料类专业教学资料,鼓励他们积极服务于教科研工作,保证“三全育人”模式下“课程思政”的亲和力。最后,高校材料类专业教师需要把握“三全育人”的现实要求,主要体现在育人标准、育人方法及创新育人三个方面。育人标准指“需要培养什么人?”它不仅是新的育人标准,更是当代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及首要前提。育人方法指:“应当如何开展育人工作”,这便要求专业课教师制定培养学生专业能力及思想品德目标,围绕目标选择合适的育人方法开展育人活动。创新育人指教师应当具备良好的育人创新精神,“三全育人”虽然在理论层面上给予指导,但“课程思政”仍然需要依托于专业教师开展实施,因此教师需要具有创新育人的思想,结合材料类专业学生发展需求,创新设计课程思政育人方案、内容及活动形式等。
“三全育人”模式下的“课程思政”发展离不开专业课程的教学设计,在课堂上教师不仅需要深化理论知识运用,同时还需要有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及社会责任感。材料类专业课程教师应创新课程教育内容体系,实现专业课程内容知识传授与价值引导协调统一的局面。如在备课阶段,深入挖掘专业课程所蕴含的创新意识、爱岗敬业及责任担当等优秀品质,通过隐性的方式将这些德育元素渗透到专业课程教学设计之中,使学生能够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发展思想品德素养。
“三全育人”模式下材料类专业“课程思政”对于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价值,教师应准确把握“三全育人”的基本内涵,结合专业教学特色开展课程思政育人活动,使学生的思想品德能够得到潜移默化发展,以此达到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