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课堂教学,追寻育人价值
——我的教学反思

2020-01-10 09:35
科学咨询 2020年25期
关键词:法治道德德育

詹 迎

(湖南省湘潭市岳塘区滴水湖学校 湖南湘潭 411100)

几十年的从教生涯如白驹过隙,多年来执教高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现在执教低年级道德与法治,期间历经岗位调换,人事沉浮,从未脱离教育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也从未停止思考“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少年时代是人从童真走向成熟的时期,也是人一生之中最具色彩的时光,充满无限生机和可能。时代里流淌着的一切思想上好的、坏的都在影响着今天的儿童,口头语言和书面文字逐渐失去了曾经的吸引力。“山不来就我,我便去就山”,回顾教学过往,孩子们雀跃的、失落的、张扬的、羞怯的、激动的、平静的……每一张面庞都或多或少地记录了我教学之中的得意与失意。

一、教学理念:学生为本,立德树人

(一)立德树人,领悟课程价值

课程教学中,注重以儿童为主体,引导儿童进行道德实践,学会学习,学会思维,让儿童在道德思维实践中得到发展,让儿童成为学习主体,尤其是准确把握生活德育,坚持在生活中展开德育,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出发,从生活中开发德育元素。有人说:道德与法治课程不是明理规劝的课,也不仅仅是规范行为的课,它着眼于拓展一个个生命个体的精神视野,致力于培养一个个能进行积极的自我调控的人。新的时代呼唤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我在教学过程中始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秉承着以生活为源,以育人为本的原则,灵活运用体验、探究、问题解决等教学方式,最终回归生活,参与社会的教学理念。

(二)学生为本,落实教学目标

教学实践中,遵循教育规律,注重培养学生有爱心、责任心、具有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促进小学生以品德为核心的基础文明素质的全面发展,道德与法律必须双向渗透,道德才会有力度,法治教育才会有境界、有温度。道德与法治课涉及的领域和辐射的影响是难以文量和限定的,因此教学大目标是指向于社会发展和人的自我需要的。长期以来,我都以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作为教学的长远性目标。力求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为公民素养形成奠定良好基础。在大目标的引领下,我将教学目标进行了阶段性的落实和细化,首先是基于日常生活的良好道德行为规范和文明礼貌的培养,其次是基于社会性发展的与人友好交流合作,积极参与集体生活能力的形成,再次是基于创新精神的解决现实问题的思维能力以及了解科技发展意识的提高。最后是基于社会生活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跨国界、跨民族和睦相处之道的厚植。这些目标伴随一次次追根溯源的探究,真实可感的体验如爬山虎般交叉伸展,爬上屋檐,在最高处眺望人生的风景。

二、教学实践:教学为本,活动为纲

(一)研读教材,激发兴趣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道德与法治是引导和帮助孩子把握人生“拔节孕穗期”的一门综合性课程。我重视每一堂课的教学有效性,关注每一次活动的德育实效性,这些都是构建孩子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重要契机。基于传统的说教让课堂失去新鲜的活力,合理利用活动进行教学渐渐成为了品德课的重要形式。因此,我致力于课堂活动环节的设计,其中有注重独立分析的调查问卷,有培养辩证思维的辩论赛,有基于社会事实的案例点击,有师生互动的知识测评,有主动适应社会的情景模拟,有参与社会的公益实践。这些置身于学生日常生活之中的活动形式,引起了极大的情感共鸣,活动的魅力就在这一次次的课堂中散发出来。在展示课“学会拒绝——小心网络陷阱”课前,我认真研读教材,认真分析学情,将动静结合的活动形式有机融入课堂,获得在座师生的一致好评。但我对教学的探索并不止步于此,随着社会的发展,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内容早已不再局限于一时一地,一事一物。这使我的课堂领域在无限扩大的同时也面临秩序紊乱、毫无系统、流于形式的弊病。为此,一方面,我积极开拓校本课程强化教学效果,将电影作为重要载体引入品德课教学,将抽象的“诚信”“民主”“爱心”“孝心”“爱国”等良好品质借助经典影片予以呈现,通过收集参考资料、设计电影赏析活动等探究性学习,开展演电影故事等体验学习,引导学生思辨、感悟,并联系生活实际,指导学生行为,实现以情促悟,以知带行。电影在品德课程中所起的教学效果显著,电影课程渐渐从品德课的小小活动发展成为了学校的德育特色课程,在促进学生形成良好品德上起到了以点带面的作用。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学科资源拓展教学内容。道德与法治以满足学生身心发展为目标,体育强健人的体魄,释放快乐的能量,艺术陶冶人的情操,形成高雅的格调。通过足球训练培养团队合作,借助田径运动锻炼坚强意志,透过啦啦操感受生命的律动。绘画、舞蹈等艺术活动的开展也让学生的内心世界和人格更加丰富,经过多年的坚持,学科资源的长期共享和融合,让品德课的教学内容逐渐获得了持久的张力,产生巨大的德育效能。但多年来,在具体的课堂教学和课程活动之中如何获得指导性和实践性的平衡,是我一直探索的命题。

(二)钻研教法,因材施教

道德与法治也是极具开放性特点的一门课程,它思接千载,想落天外,就激发学生对品德课的兴趣,最大限度地增强德育实效来说,我注重在学生日常生活中去捕捉、去提取和开发身边的一切资源为教学服务。首先是让课堂活起来,结合校内,延伸校外。学生是学校的,更是社会的;儿童是现在的,更是未来的。因此,我在执教过程中,会与校内的少队活动、主题班会、文体活动等融合教学。也会将社会事件、新闻时事、电影广播等纳入教学领域,尤其是电影这一媒介的运用,实现了理论提升,成为了整个学校德育的重要载体。其次是让孩子动起来,淡化理论、强化体验。有效的教育必须采用儿童乐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品社课我常常引入调查走访、开展辩论、社区活动、社会公益、体育竞赛等形式,让孩子在真实的日常生活中找到思想成长的“活水”。体育也通过品社课的教学资源成为了学校德育形式的一大特色。

三、教学体验:反思教学,精益求精

(一)以生活为源,结教学之法

健康、安全地生活是儿童生活的前提和基础。在执教部编版二年级下册“安全地玩”一课时,我将动静结合的活动形式有机融入课堂。从“游戏”的话题引入,激发儿童的兴趣。毕竟玩是儿童的天性,也是创造的源泉。随后,我在教学中设计了以儿童生活为背景的场景图,邀请学生当“小小观察员”,让孩童主动去发现生活中或隐或现、或明或暗的种种不安全因素,真正认识到危险“是什么”。也让孩子“动手做一做”,在制作安全警示牌的活动中明确安全地玩“怎么办”,知行合一,实现儿童自我教育。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和真实道德冲突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

(二)以课堂为根,延教学之阀

课程必须植根于儿童的生活才会对儿童有意义,教学必须与儿童的生活世界相联系才能真正促进儿童的成长。因此,在教学中努力做到将儿童可感可解的生活事件作为教材“原材料”,解决道德教育脱离生活的问题,并用心选择儿童生活事件,加工和提升,实现儿童与自然、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我的内在整合成为了我教学的努力方向。我十分重视道德与法治教育的辐射作用,例如,在“安全地玩”一课中,我带着孩子真实模拟在家中“捉迷藏”的情景,明确即使是在家中,也有很多要注意安全的地方。固然学校生活是童年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童年是一个蕴藏着巨大发展潜力的生命阶段。有着丰富的发展内涵与价值,需要我们不断去挖掘新的领域和方式去实现对真正的人的培养。

(三)以得失为镜,求教学之长

道德与法治课以儿童的生活为宝贵的课程资源。教学形式也一直都在随着时代的变革摸索着前进,教学领域也随儿童生活的外延不断扩大,教学已经不再是始于书本,终于课堂。教学中,我经历了教学的彷徨期、迷惘期,当时教学活动的开展具有很大的随机性,再到探究期、提升期,教学才逐渐有了主线。得失之间,心无增减,始终致力于提高学生主动参与实践的积极性,丰富品德教育的内涵。我的学生对品社课总是抱着无限期待和强烈的主体意识,然而,不只是社会生活是活的“教科书”,教师本身也是一本行走着的“课程”。学生的身上总是带着教师思想道德教育的烙印。作家路遥说:即使是最平凡的人,也要为他那个世界的存在战斗。我们就是给予孩子战斗力量的那个人,我愿与德育同行,用余生,陪伴每一个生命破茧成蝶,活出精彩。

猜你喜欢
法治道德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人大战“疫” 法治为要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