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语识”到“语能”的转化
——提升课堂教学的运用

2020-01-10 08:32
课外语文 2020年9期
关键词:板块言语知识点

瞿 锋

(江苏省常熟市练塘中心小学,江苏 常熟 215551)

一、知识重组求生长

语文知识是学生形成语文能力的中介与凭借,是教师教学的重要抓手。我以为,基于语言文字运用下的知识点,就是要关注“这一类或这一篇”课文的语言现象。即语文知识要从语言现象中挖掘、提取。而认知心理学表明:在阅读理解过程中,知识的内在联系越紧密,结构化程度越高,识记和存贮效果越好。在新的学习情境中,结构化的知识也就越易于被激活,建立意义联结。因此,教师在挖掘提取的同时,要注重把握知识之间的内在关联,突显某一个核心知识点,有机组合合适的学习材料,以“块状”形态呈现、推进,从而使零散的语文知识学习结构化、序列化,达到重组提效的功能。

【案例】《最后的姿势》之“第二课时教学内容”

板块一:于“环境与场景”中,走进情境

教学内容:文本第2至7自然段中,描写“环境与地震场景”的句子。

板块二:于“正面与侧面”中,走近人物

教学内容1:聚焦“直接描写”。文本第2至7自然段中,描写谭老师的句子。

教学内容2:回扣“环境描写”。 文本第2至7自然段中,描写“环境与地震场景”的句子。

教学内容3:聚焦“侧面描写”。文本第8至10自然段中,描写“救援人员、获救学生、老师”的句子。

板块三:于“想象与仿写”中,走进心灵

教学内容:瞄准言语形式仿写。

谭千秋老师对学生的爱是什么?是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是……是……

谭千秋老师对学生的爱是什么?是坚定的责任,无私的大爱;是……是……

以上设计,整体上关注了叙事写人类这一文体,凸显了核心知识的结构化处理。“板块一”指向内容的理解、情感的积蓄,为下文体会人物特点及认识作用做好铺垫;“板块二”指向现象的发现、知识的明晰,是教学重点。特别是“回扣环境描写”这一环节,通过“这段中的环境描写可以删掉吗?”这一问题逐步引导学生从语言内容到语言运用两方面体会其作用(串联全文,烘托人物),使环境描写这一语识成为今后学生语言运用的中介或凭借;“板块三”指向情境的创设、言语的运用,一是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第2自然段描写“人生价值”意义及典型范式,二是借助这句范式理解“张开双臂,护住学生……”一句的含义,从而达到化理解于表达中的效果。第一次仿写立足于对文本内容、护卫学生事件的概括、提炼,第二次仿写是在此基础上追求对人物精神品质的提炼。三个板块,围绕“体会环境及场景描写、正面侧面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这一核心知识点,凸显了从“理解语言内容——感悟语言表达——学习语言运用”的语言学习规律,体现了结构化处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

二、板块架构求推进

一节好课,常常带给人一种农作物不断生长、事物不断推进的感觉。以前的课堂,习惯用“环环相扣、层层深入”这两个词语形容这种感觉。但在新课标理念下审视,这种感觉大多指向的是内容的理解、含义的深挖、情感的体会。我觉得,语文教学要以具体的语言之“例”,教出作者的言语之“理”,培养学生的言语之“能”。这就需要教师在明确核心知识、重组教学内容的同时,变内容理解、情感体验型的线性设计为能力掌握型、语言运用型的板块设计,亦即遵照语文知识或技能学习规律,围绕某一读写技能设计教学过程,带动对文本内容、故事情节和文章情感的理解和体会,从而促进语文课程内容的落实。

(一)块块相连

一节课或一篇课文教学的板块设计,首先要讲究整体性,表现出教学思维的顺畅,教材处理上思考的周全,但又并不仅仅是指在教学中安排出了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等,关键是看步与步、层与层之间的关系是否合理,是不是符合课堂语文学习的规律,一般可以设计三至四个教学板块。

【案例】《云房子》之“第二课时教学流程”

板块一:词串归类,复习导入。

板块二:走进课文,体会其“乐”。

板块三:聚焦“造房”,学用句式。

以上设计,充分考虑年段特点,依据文本特点,以知识点或能力点为抓手对文本材料进行了有效的组合。板块一指向“词式入手,注重积累”,板块二指向“内容入手,体会情感”,板块三指向“形式入手,习得能力”,力求整个教学流程“教学重点突出而丰厚,教学过程清晰而简明,学生活动充分而深入”。

(二)块中求块

一个教学板块的成功实施,必然包含多个教学活动环节的开展。而每个环节的实施要力求目标集中,层次分明,同时聚合或思考、或体验、或感悟、或读写等多种语文实践活动方式,从而构建一个层层推进的语文实践板块,即块中求块,让教学变得简明、清晰、灵动。

【案例】《云房子》之“板块三:聚焦‘造房’,学用句式”

发现语言现象。先引导学生从内容的角度,从云房子名称到特点,从词式到句式,最后通过师生合作对读,发现作者用两种不同的句式介绍五幢房子。

明晰语言规律。合意的能力要有合意的知识来构建,即知识支撑能力的形成,让学生明白句式特点,内化为自己的言语结构。即明晰:有的像(什么)(怎么样);有(什么样)的(什么),也有(什么),(怎么样)。教学中注重整合,两句话集中出示、比较、对读,再以填空的形式逐步出示,通过想一想、画一画(重要的语句)、说一说,让学生获得具体化的语言表达方式。

迁移语言运用。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在于迁移运用,在问题情境中活用“语识”,丰富语用经验。继续整合,以“你想造什么云房子”这个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同一幢云房子可以用两种句式来表达。

上述板块含有三个教学活动环节,分别从发现到明晰再到运用,层层深入,环环相扣,始终聚焦在核心的教学内容上,构成了有指向、有结构、有实践的教学活动板块,整个教学板块一线贯穿、浑然一体。

三、言语应用求增值

有了生长性的教学内容,有了推进性的教学架构,接下来就要实现把文本的语文价值转化成促进学生语文发展的现实价值,也就是要把学到的语言纳入到学生自己的话语系统。这就必须指导学生从语言运用的角度,通过创设具体的语用情境,迁移从文本感受到的语言现象,进行多形式的语用练习。因此,言语应用下的增值点,就是要依据文本内容(更多的是依据本课核心教学知识点)挖掘并精选语言的训练点,可以是调用语言材料导转化,可以是瞄准言语形式来仿写,可以是发掘文本内容促创新,也可以是模仿写作方法求迁移,从而实现语言的增值,真正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提升。

《钱学森》这一课就可以依据核心教学知识点设计“填补空白式”的言语训练。

此时的他,面对敌人的迫害,面对敌人的百般阻挠,他( )地说:______。

此处训练,意图有二:一是切合文本核心价值。“品读人物语言”作为本文核心价值,那就意味着它既是本文独有的语言现象,又能贯穿全文的教学,更主要地在于它能进行迁移运用,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语文能力。这处训练,既可丰富学生感受,深化课文理解,又对学生进行了人物语言表达的训练。二是切合文本情感脉络。关照全文,钱学森的爱国情感是逐步加深的,由一开始的“准备回”到“想要回”再到最后的“决心回”,层层递进,而此处的训练正好弥补了文本的空白,通过人物语言的再现,使人物情感得到充分抒发。

猜你喜欢
板块言语知识点
言语思维在前,言语品质在后
吕魁:难以用言语表述的特定感受
一张图知识点
一张图知识点
第四页 知识点 歼轰-7A
板块无常 法有常——板块模型中的临界问题
板块拼拼乐
关于G20 的知识点
木卫二或拥有板块构造
关于冬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