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帅
(江苏省苏州市工业园区星湖学校,江苏 苏州 215000)
笔者于2019年5月在昆山兵希中学学习了苏州市初二年级自读课文研讨活动中大市学科带头人蒋金涛老师的《登勃朗峰》后,深感蒋老师执教的这节《登勃朗峰》,颇有上文所述境界之旨趣。
仔细思量,蒋老师执教的这节课,大道至简,以智趣读写导引学生深度学习;课堂上学生思维品质提升于无形,从旁观的听课老师角度看,他们似乎不知不觉信步闲游间便成了“林叟”,与蒋老师“闲话”无还期了(不少孩子下课后嘀咕:怎么这么快就下课了)。
那么蒋老师到底是如何引导学生深度学习提升其思维品质的呢?
“作为阅读课的学习材料,还必须以文本为本位。因为语文阅读的本质,就是阅读文本,学生的阅读能力只有在和文字的亲近中才能得到培养。”
我们来看看蒋金涛老师是怎样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亲近文字,践行“文本位”思想的。
笔者和蒋老师聊天了解到,蒋老师在备课时有一个很有意思的习惯,就是每一篇课文都是学生预习过后他再完成备课的修改稿的。原因就在于他要等学生预习后的提问和思考。这节《登勃朗峰》的备课修改稿同样是等到学生完成预习提问和思考后完成的。
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个体都有被关注、被认同的渴望。由此可推断,孩子多么盼望自己的疑惑或者思考会被老师课堂上提出来或解答或讨论,这样的内驱力必然会使得孩子在预习阅读文本时花时间动脑筋。
预习提问或思考,蒋老师要求孩子书面表达出来。提出的问题或者思考,有时打到课件中,与课件融合为一,有时直接拍照插入到课件中。绝大多数的孩子愿意将自己更好的一面展现给大众,以期得到更多的认同。这样,孩子必然在表达时力求准确,甚至力求精炼或者力求语言形象生动。
在请孩子确定本文的文体后,蒋老师就立刻让孩子再次进入文本阅读,要求在阅读过程中圈出作者的游踪。这是一个快速处理信息的过程,同时也是再次亲近文本的过程。这一步,既巧妙兴起本课教学,又使下一个教学步骤顺理成章,学生在课堂中恰似闲庭信步,由一个景点到下一个景点,自然至极。
语文活动的开展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思考兴趣,蒋老师将孩子分为两大组,请孩子从课文的每一段中找出一个最能概括该段内容的四字词语并说明原因,让两大组进行比赛,看哪一组找得又准确又快,理由陈述更充分。
八年级的孩子,尤其是男孩子,荷尔蒙分泌逐渐旺盛,趋于“好斗”。这一项语文活动激起浪花无数,不少男孩子大有不打败对手誓不罢休之势。而要想打败对手,题目要求很明确,需要从文中自然段找,对文本的再次亲近水到渠成,毫无雕镂的痕迹。
这样的语文活动,从兴趣的激发、阅读方法的掌握、写作思路的形成等方面而言,是有所惠及的。
蒋老师的这节课前后对阅读文本的亲近绝不下于五次,这样立足文本,深入践行“文本位”思想,也是他这节课获得众多专家和语文同仁一致好评的重要原因之一。
《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区别于部分老师仅止于浅表性地对文本解读的浅尝辄止,蒋金涛老师执教的这节《登勃朗峰》以学生为主体,用智趣读写引导学生深度学习文本。
不必说课前学生的预习提问或思考纳入备课修改中,不必说教学过程中学生活动丰富,也不必说在老师不经意的指导中全程板书由学生完成,单是自读课文的方法总结,就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与学生逐步深入的学习。
迥异于冗长的关联不大的导入,印象最深的是蒋老师一上课就开门见山问孩子是否知道上哪篇课文,因为预习过,这个答案是热身用的。妙就妙在蒋老师请同学到黑板上写课题,板书的同学很出色,既板书了课题,也板书了第几课,更为难得的是竟然还板书了“*”,由此引出了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这样谈起读自读课文的方法就是顺水推舟的事了。故而在老师抛出“课文编排特点”的问题后,学生相当顺利地总结出了要学会利用“旁批、注释、阅读提示、读读写写、课后练习”等方法。至此可见,在蒋金涛老师这节课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尊重。
尊重学生阅读时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能够使学生更有信心继续坚持下去。找概括该段内容的四字词语并请找出的同学将找出的内容板书到黑板上,蒋老师认为孩子找出的词语适用度较高又能自圆其说便可。答案不唯一、不唯老师,这样的评价方式使得孩子感受到平等,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就进一步调动起来。将答案由孩子自己呈现到黑板的板书中,既是从心理上给予孩子肯定使其产生一种课堂主人翁的自豪感,又使孩子加深了对字形字义的认识,更为主要的是,连贯四字词语的板书其实也是写作思路呈现的一种方式。整节课,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蒋老师别开生面的智趣读写引导着学生的语文学习一步步“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这就要求老师在备课时不能仅仅只停留在对文本的熟悉上,也不能仅仅停留在做教学参考书的复读机上。我们看蒋老师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课堂,会发现老师做到胸中有丘壑,方能“指点江山,挥斥方遒”,激活学生的阅读、深入学习、品质思维。
陈金明先生说:“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还要时刻想到依据语文工具性特征来设计教学。”阅读教学的学习方法多种多样,但是阅读教学必须以语文的方法为主,如读、写、听、说。
执教《登勃朗峰》一课,蒋金涛老师一节课的语文活动紧紧扣住听说读写的语文方法,以此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思维品质。
先有学生的以读提问,再有引导学生总结如何读语文书中的自读课文,三有引导学生如何在写板书中探索作者的写作思路,四有引导学生如何批注文章内容,五有引导学生体味一篇文章两种风格是如何一脉相通、紧密相连的,六有引导学生如何质疑,七有引导学生如何比较同体裁文章不同写法。
一节课,蒋老师以听说读写的方式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逐步深入,用的是语文的方法,教会的是学生如何学习语文,提升的是学生的语文素养与思维的深度与广度。这样一种以老师为主导,用智趣读写的方式提升学生语文素养、思维品质的方法,值得我辈好好揣摩吸收,运用到自己的课堂中。
当然,语文阅读的教学,绝不仅止于智趣读写,这里仅以蒋金涛老师于昆山兵希中学执教的《登勃朗峰》一课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