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瘙痒症中医外治法临床研究进展

2020-01-10 08:23刘拥军于泽宇
河北中医 2020年2期
关键词:针刺穴位疗法

刘拥军 于泽宇 李 妍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皮肤科,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

皮肤瘙痒症表现为皮肤阵发性瘙痒,搔抓后可出现抓痕、血痂、色素沉着及苔藓样变等继发性皮损,属中医学风瘙痒范畴。根据其病变范围可分为全身性和局限性,病程缠绵难愈,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现代医学治疗皮肤瘙痒症疗效欠佳,复发率高。中医外治法治疗本病具有疗效显著、操作简单、副作用小等优势。兹将本病中医外治法临床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病因病机

《内经》中有关于本病的论述“诸痛痒疮,皆属于心”。《圣济总录》提出“论曰风瘙痒者,表虚卫气不足,风邪乘之,血脉留滞,中外鼓作,变而生热,热则瘙痒”。《诸病源候论》认为“风瘙痒者,是体虚受风,风入腠理,与血气相搏,而俱往来在于皮肤之间。邪气微,不能冲击为痛,故瘙痒也”。《银海精微》认为“痒极难忍者,肝经受热,胆因虚热,风邪攻充,肝含热极,肝受风之燥动,木摇风动,其痒发焉”。《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提出“血虚皮肤燥痒者,宜四物汤”。《丹溪心法》亦有阐述“诸痒为虚,血不荣于肌腠,所以痒也。当用滋补药以养阴血,血和肌泽,痒自不作”。总体病因病机可概括为卫外不固,风、湿、热邪蕴于肌肤,与气血相搏结,瘀而化热,热微则痒;或因血虚生风,肌肤失养所致。治疗多采用养血润燥、清热除湿、祛风止痒之法。

现代医家在此基础上提出更丰富的见解。王晞星教授认为,本病病机不外乎血虚风燥、湿热内蕴及营卫不和3种,分别采用养血祛风、清热除湿、调和营卫的方法治疗[1]。黄尧洲教授认为,本病病位在皮肤,但与心、肝两脏关系密切。体虚久病者,阴血虚少,心运血化血与肝藏血调血功能失调,轻者皮肤瘙痒,重者面色无华甚至肌肤甲错。病性多为本虚标实或虚实夹杂,心肝血虚为本,血虚生风、肝生内风为标[2]。黄文辉等[3]根据《伤寒论》第23条“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提出了阳气内郁型皮肤瘙痒症,认为病变本质主要在于脾胃之气不足,气机升降失常,卫阳郁遏肌表。其特点是瘙痒伴有灼热感,遇寒加剧,搔抓后皮肤出血即可缓解,患处可有继发性皮损。徐达等[4]认为本病每于秋冬季节发生或加重,且病程较长,多因体虚阳气不足,气不行津,津液不布,肌肤失养,加之风寒束表致营卫不和而瘙痒。邬丹等[5]重视脾与本病的关系。根据《内经》“诸湿肿满,皆属于脾”的理论,脾运化水湿功能失常,必然导致水液在体内停滞,而产生水湿、痰饮等病理产物。水湿犯溢肌肤,聚湿生热,浸淫肌肤,则发为瘙痒。辛随成教授着重强调情志因素对本病的影响。长期精神抑郁,导致脏腑失和,尤以心、肝、肺三脏为主,可出现焦虑、烦躁等情绪,导致肝气郁结及燥热内盛。辛教授从卫气营血角度分析本病病机,认为该病多由表入里。邪在卫分,可表现为风的特点,即善行数变;邪在气分,可夹湿邪或内生郁热;久病入血,郁热内盛,伤阴耗血,化风化燥。对于缠绵难愈的皮肤瘙痒症,认为病邪已伤及血分[6]。

2 中医外治法临床研究

2.1 中药疗法

2.1.1 中药外洗 中药外洗是传统中医外治法之一,在皮肤病治疗中运用广泛。通过将中药煎汤后冷却至适宜温度,在患处进行擦拭、淋洗、湿敷等操作。中药外洗不仅使局部清洁、止痒,改善局部皮肤的微循环状态,还可将药物透过皮肤传导至全身经络,以疏通气血,调和阴阳,最终达到治疗疾病目的。《外科精义》载中药外洗有“疏导腠理,通调血脉使无凝滞”的功效。钱轶雯等[7]将86例皮肤瘙痒症血虚风燥型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3例予氯雷他定片口服治疗;治疗组43例予中药(药物组成:当归、生地黄、蛇床子、制何首乌、桃仁、杏仁、地肤子、蚕砂、苦参、瓜蒌霜、薄荷、红花)外洗联合当归饮子口服治疗。2组均4周为1个疗程。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7.67%)高于对照组(79.07%,P<0.05);治疗组瘙痒程度、瘙痒面积、继发皮损及伴随症状积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朱江涛等[8]将46例维持性尿毒症后期皮肤瘙痒症患者随机分为2组,均予常规治疗。治疗组23例加用中药(药物组成:蛇床子、地肤子、苦参、防风、蒺藜、白鲜皮、土茯苓、花椒、火麻仁、冰片)外洗化湿降浊,祛除瘀毒;对照组23例加用盐酸西替利嗪片口服。2组疗程均1个月。结果:治疗组有效率(73.9%)高于对照组(39.1%,P<0.05)。安海文等[9]将80例血液透析合并皮肤瘙痒症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2例以清热祛湿止痒为原则,用消炎止痒洗剂(药物组成:蛇床子、地肤子、明矾、荆芥、苦参、穿心莲等)外洗联合复方当归薄荷膏外涂治疗;对照组38例予温水浴后联合橄榄油外涂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71.42%)高于对照组(34.21%,P<0.05)。孙莹等[10]将300例皮肤瘙痒症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152例予润肤汤(药物组成:王不留行、黄柏、红花、五倍子、花椒)药浴联合复方乳酸乳膏局部涂擦治疗;对照组148例予复方氟米松软膏联合复方乳酸乳膏涂擦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1.45%)高于对照组(86.49%,P<0.05)。王巧玲等[11]用防风通圣颗粒药浴治疗皮肤瘙痒症,扶正祛邪,解表通里,皮肤症状基本消失,肤色改变。赵静等[12]将60例皮肤瘙痒症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0例予中药(药物组成:地肤子、黄柏、明矾、苦参、黄芩、花椒、白鲜皮)药浴联合口服治疗;对照组30例仅予中药口服。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3.3%)高于对照组(66.7%,P<0.05),复发率(10.0%)低于对照组(41.7%,P<0.05)。

2.1.2 中药熏蒸 中药熏蒸也是中医传统外治方法之一,是指将中药汤剂煮沸后,利用蒸汽对患处或穴位进行熏蒸的治疗方法。随着科技进步,中药熏洗法可采用全自动中药熏蒸机,患者位于机器中可全身充分感受到中药蒸汽浴的效果。该方法利用热蒸汽使腠理开泄,将药物透皮吸收,发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作用。现代医学认为,药液热熏可促进毛细血管扩张,加速皮肤和周身血液及淋巴液循环,还可补充皮肤水分,此外还避免了口服用药对消化系统的刺激及肝肾负担。谢学慧[13]将120例皮肤瘙痒症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50例予常规药物(枸地氯雷他定胶囊、富马酸酮替芬片、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硫代硫酸钠注射液)治疗;治疗组70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药物组成:赤芍、忍冬藤、紫草、苦参、徐长卿、白鲜皮、生地黄、荆芥、防风、土茯苓)全身熏蒸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4.29%)高于对照组(80.0%,P<0.05);治疗组治疗后瘙痒分布范围、严重程度及发作频率等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霍伟红等[14]将95例皮肤瘙痒症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6例应用中药(药物组成:苦参、黄柏、地榆、首乌藤、当归、蛇床子、地肤子、百部、赤芍、蝉蜕)熏蒸联合窄谱中波紫外线照射治疗;对照组49例应用中药熏蒸治疗。结果:治疗2周后,治疗组有效率(89.13%)高于对照组(71.43%,P<0.05)。王东[15]将126例皮肤瘙痒症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63例予西医常规(盐酸西替利嗪片、维生素C片、葡萄糖酸钙片)治疗;治疗组63例予中药(药物组成:苦参、菊花、黄芩、当归、熟地黄、黄芪)熏蒸配合皮肤保湿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5.24%)高于对照组(82.54%,P<0.05)。

2.2 非中药疗法

2.2.1 针刺疗法 针刺疗法以中医经络理论为基础,通过对相应穴位的刺激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此外,针刺常与其他方法相结合以增强针刺作用,如穴位注射、自血疗法等。许文斌等[16]认为血虚是皮肤瘙痒症的关键病机,应从治“血”着手。选中脘、足三里、血海穴针刺共调脾胃,使气血化源充足,选膻中、中脘、气海调气化,促进气血津液相互转化;并联合窄谱中波紫外线照射治疗老年性皮肤瘙痒症38例。结果:治疗后瘙痒视觉模拟评分(VAS)及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愈显率92.1%。明荷等[17]将72例皮肤瘙痒症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6例予西药(氯雷他定片、多种矿物质维生素D胶囊、维生素C片)口服及地奈德乳膏、复方樟脑乳膏外用;治疗组36例予针刺治疗,主穴选风池、风府、血海、风市、三阴交、神门,血热生风型加合谷、曲池、大椎,采用泻法;血虚生风型加脾俞、肝俞、膈俞、足三里,采用补法。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1.67%)高于对照组(61.11%,P<0.05)。高兰[18]将86例皮肤瘙痒症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3例以治风、养血、清热、除湿为治疗原则,针刺太渊、风池、百会、肾俞、肝俞,联合中药(药物组成:鸡血藤、蒺藜、丹参、当归、熟地黄、茯苓、首乌藤、酸枣仁、北沙参、麦冬、生地黄、防风、川芎、陈皮)口服治疗;对照组43例予西药(氯雷他定片、多种矿物质维生素D胶囊、维生素C片)治疗。结果:治疗组皮肤瘙痒评分、皮疹发生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93.0%)高于对照组(74.4%,P<0.05)。邹启航[19]将120例皮肤瘙痒症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60例予枸地氯雷他定片口服治疗;治疗组60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针刺曲池、血海、三阴交、合谷及足三里穴,若外阴部瘙痒较重加中极,面部瘙痒较重加迎香,头皮瘙痒较重加风市。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6.67%)高于对照组(83.33%,P<0.05)。

2.2.2 火针疗法 火针疗法将中医传统针法与灸法相结合,将针灸针加热后快速浅刺皮损,并快速拔出,通过火针在人体肌表的刺激作用直接激发经气,鼓舞气血运行,内温脏腑壮阳气,外温经络散寒湿,使气血畅通,治疗疾病。火针的热力使血得温而行,风邪自除,为“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理。贾文霞等[20]将130例老年性皮肤瘙痒症患者随机分为2组,2组均取穴血海、膈俞、风市、曲池。毫火针组65例先用梅花针在瘙痒反应点叩刺放血,再用火罐拔罐,以加强火针温通经脉、祛风止痒之功,然后采用火针针刺穴位治疗。针刺组65例予常规针刺治疗。结果:毫火针组总有效率(95.38%)高于针刺组(83.08%,P<0.05)。2组症状积分、睡眠质量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王姝[21]治疗62例皮肤瘙痒症患者,应用火针点刺皮肤瘙痒、红斑部位及皮损处,使得针孔处开泻时间延长,风寒之邪得出;并联合隔姜灸大椎及双侧肾俞、肺俞,借艾灸之力,温阳散寒,加强火针温通经络、祛风止痒之效。结果:痊愈51例,显效6例,有效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6.8%。

2.2.3 刺血拔罐 刺血拔罐是中医特色疗法,通过放血疗法疏通经络气血,广泛应用于各种皮肤疾病治疗中。通过点刺可激发、调节脏腑经络之气运行,拔罐可使气血通畅,肌肤得养,增强疏风凉血止痒之效。此外,穴位交替拔罐不易使局部产生疲劳,坚持刺血拔罐治疗使瘙痒得到明显改善。周愚等[22]治疗62例皮肤瘙痒症患者,经穴位针刺后,根据皮肤瘙痒较甚部位对应背部夹脊穴进行皮肤针叩刺及拔火罐,上肢瘙痒较甚取第1~3胸椎夹脊穴,胸部瘙痒较甚取第1~8胸椎夹脊穴,腹部瘙痒较甚取第6胸椎~第5腰椎夹脊穴,下肢瘙痒较甚取第1~5腰椎夹脊穴。结果:治愈42例,显效11例,有效8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8.4%。姚斌[23]治疗30例皮肤瘙痒症患者,选神阙为主穴,上部配大椎、曲池,下部配血海、委中,进行刺血拔罐治疗;并结合自拟消风散(药物组成:荆芥、防风、蝉蜕、苦参、苍术、知母、石膏、牛蒡子、木通、当归、生地黄、甘草、地肤子、白鲜皮、薄荷、乌梢蛇)内服。结果:痊愈28例,好转2例,总有效率100%。

2.2.4 穴位注射 穴位注射是指选择相应的腧穴和药物,将药物注入相应腧穴内,通过针刺作用与药物的局部刺激,达到加强疾病治疗效果的目的。薛宛玲等[24]将186例皮肤瘙痒症患者随机分为2组。药物组86例采用抗组胺药物、钙剂、维生素C、硫代硫酸钠等常规药物治疗;穴位注射组100例选曲池、足三里及肩贞,将维生素B1注射液、维生素B12注射液及盐酸苯海拉明注射液混合液注射入穴位内。结果:穴位注射组瘙痒程度评分、瘙痒发生频率评分均低于药物组(P<0.05)。马明江[25]治疗30例皮肤瘙痒症患者,选取双侧曲池、血海,将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醋酸曲安奈德注射液混合液注射入穴位内。结果:痊愈21例,好转9例,总有效率100%,全身瘙痒症状得到明显缓解。

2.2.5 自血疗法 自血疗法集针刺、放血、穴位注射于一体,通过将自身血液作为治疗介质,注射入穴位中,通过自身血液在穴位的缓慢吸收及长久刺激,达到调和阴阳、脏腑经络、濡养肌肤的目的。现代医学认为,自血疗法中自身血液为非特异性刺激抗原,能刺激自身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增强免疫功能,同时刺激机体产生自身抗体,起到非特异性脱敏作用。喻红等[26]将60例皮肤瘙痒症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0例予常规药物(葡萄糖酸钙注射液、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静脉滴注,盐酸左西替利嗪片口服,维生素E软膏外涂)治疗;治疗组30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双侧足三里肘静脉血穴位注射治疗。结果:治疗组瘙痒症状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瘙痒症状消失时间短于对照组(P<0.01),总有效率(93.33%)高于对照组(73.33%,P<0.01)。蓝宏荣等[27]用自血疗法治疗血虚风燥型老年性皮肤瘙痒症1例,选用血海、三阴交及足三里,有调养气血、活血养阴、祛风止痒之效。结果:瘙痒症状消失,随访未复发。

2.2.6 穴位按摩 穴位按摩通过局部刺激,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现代医学表明,穴位按摩能降低神经系统紧张度,使应激反应下降,增加局部组织血液循环,并能解除肌肉痉挛,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穴位按摩对减轻临床症状、促进病情恢复、放松患者情绪都有重要作用,其操作简便,安全有效。梁小红等[28]将68例皮肤瘙痒症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4例予对症治疗及常规护理;治疗组34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采用穴位(取三阴交、曲池、血海、神门)指按法、揉法按摩联合中药(药物组成:蛇床子、何首乌、红花、苦参、川芎、桃仁、百部、防风、黄柏、桑白皮、熟地黄、当归、黄芪、冰片)熏洗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7.06%)高于对照组(76.47%,P<0.05)。赵卫东[29]将120例皮肤瘙痒症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60例选曲池、血海、三阴交、神门、膈俞穴,使用指按法、揉法、掌平推法进行穴位按摩,并联合中药(药物组成:地肤子、黄柏、明矾、苦参、白鲜皮等)熏洗治疗。对照组60例予单纯抗组胺类药物口服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6.67%)高于对照组(76.67%,P<0.05)。

2.2.7 耳穴贴压 耳穴贴压是中医传统治疗方法,耳与五脏六腑关系密切。《灵枢》记载“耳者,宗脉之所聚也”,十二经脉直接或间接与耳产生联系,因此刺激或按压耳穴反射区,通过经络传导调节脏腑功能,既可益气养血,祛风利湿,又可平衡机体阴阳,疏通经络,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张仪[30]将105例尿毒症伴皮肤瘙痒症患者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35例予常规抗组胺药物治疗;药浴组35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中药(药物组成:大黄、当归、蛇床子、白鲜皮、防风、地肤子、鸡血藤)药浴;联合组35例在药浴组治疗基础上加耳穴贴压,予王不留行两耳交替贴压,取耳穴神门、肺、荨麻疹穴。结果:联合组皮肤疹痒程度评分低于药浴组(P<0.01),药浴组低于对照组(P<0.01),说明联合组改善皮肤瘙痒效果最优。

3 结 语

综上所述,运用中药外治法如中药外洗、中药洗浴、中药熏蒸,以及非中药外治法如针刺疗法、火针疗法、刺血拔罐、穴位注射、自血疗法、穴位按摩、耳穴贴压治疗皮肤瘙痒症均取得了一定疗效。中医外治法具有价格低廉、操作简单、起效快、疗效佳、副作用少的优势,同时避免了口服用药对消化系统的刺激及肝肾代谢的损伤,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虽然使用中医外治法治疗皮肤瘙痒症已证明可有效缓解症状,但其现代医学作用机制尚不明确,且临床应用的中药方剂大多源于个案经验及临证总结,外用中药的药理作用及代谢途径尚不清楚。某些中药成分可能对皮肤产生刺激,亦可能留下色素沉着等。此外,临床观察的样本数相对较少,缺少足够的代表性,且疗效评价缺乏统一标准。今后我们需要通过更大样本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证实中医外治法科学有效,并在临床大力推广。

猜你喜欢
针刺穴位疗法
Rejection therapy 拒绝疗法
清明的雨
低血压可以按摩什么穴位
针刺镇痛的临床研究进展
穴位埋线法治疗肥胖症的中西医机制研究进展
单纯针刺与针刺配合半夏白术天麻汤的治疗对比
夏季穴位养心
男性排湿,常按这五个穴位
胖胖一家和瘦瘦一家(2)
牙痛苦相煎 针刺有要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