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旭
(平远县教师发展中心 广东·梅州 514600)
快乐教育是十九世纪的英国作家赫伯特·斯宾塞提出的教育理念,他主张“教育使人愉快,要让一切教育带有乐趣”。但网络上对“快乐教育”这个话题却有众多的争议,其中复旦大学教授钱文忠于某次教育高峰论坛上的讲话传播较为广泛,钱教授认为“教育里面一定有痛苦的成分,这是不言而喻的。”“孩子毕竟不是成年人,孩子还必须管教、必须惩戒,必须让他知道教育绝不仅仅是快乐,学习绝不仅仅是快乐。”从表面上看,钱教授似乎并不认同快乐教育,但笔者认为,钱教授本意并不是否认快乐教育本身,而是对某些校外教育机构和部分学生家长因为曲解快乐教育而走教育歪路的批评,因为真正的快乐教育不应该是打折教育、松懈教育,更不是没有目标的放纵式教育和不讲原则的娱乐式教育。快乐教育的真正价值在于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反对违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教育方式,强调利用孩子兴趣引导孩子快乐学习,培养孩子的积极心态,以达到增强孩子的学习自主性和学习有效性的目的。
在愉快的心境下,中学生心情舒畅,对人和事物的接纳性强,对生活和学习充满兴趣;若处于苦恼、抑郁等消极的心境下,则会给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很大的干扰。[1]赫伯特·斯宾塞也认为“快乐的情感状态是比冷淡厌恶的状态远远有利于智力活动”。在教育过程中,创造轻松快乐的氛围,让学生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教育,是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和开展学习活动的。怎样让学生“乐中学”,也许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独特方法,笔者作为一名基层教育装备人,认为可以充分发挥教育装备的“神器”作用。
在中小学,情境教学历来受到教师们重视,创设轻松愉悦的情感体验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快速的进入学习状态。在课堂教学中,情境的创设仅靠黑板、粉笔、教材和老师的语言、动作是不够的,如果能灵活运用挂图、模型、实验,特别是多媒体,借助装备以声、像、物等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场景和氛围,就能充分的刺激学生的生理感观,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展开自己的思维和想象。
学校是育人的主要场所,对学生应该是温暖的、适宜的、智慧的,学生在校内所见、所闻、所触、所用等都会对其产生相应的情感作用,如校园广播播放悠扬的乐曲、班级图书角墨香飘溢的书报、走廊过道的绿植和书画、活动场地摆放的毽球等等。把装备请出橱柜,回归本该的位置,创造性的利用装备打造班级文化、廊道文化、楼层文化,把学校办成科技馆、图书馆、体育馆和艺术殿堂,就能让生硬的校舍变得有思想有内涵。在学科功能室的建设方面,除了配备为满足学科教学和实验教学的必要设施和器材外,整体装修设计上也越来越重视营造具有本学科文化内涵的教学环境,与普通教室相比,兼具了实用性、人文性、艺术性和科学性,学生身处其中,心情更轻松,思维更活跃,学习效果更显著,这也是装备带给学生的快乐。实践表明,开放的富有特色的办学理念能够营造充满智慧的成长环境,让学生真正需要学校并爱上学校。
我们都读过鲁迅先生《从百草园到三昧书屋》的课文,作者以儿童的视角描写了在百草园游玩戏耍的快乐和在三昧书屋背诵八股文的枯燥乏味,以诙谐幽默的语言反映了旧式教育在严师和戒尺威逼下对学生灌输的弊端。美国视听教育家爱德加·戴尔提出的“经验之塔”理论,总结了人获得经验的三个层次:做的经验,观察的经验,抽象的经验。其反映的不仅是各个层次获得经验的难易度,也反映了学生成长过程中从具体到抽象逐步发展的认知规律,这套理论很好的解释了为什么孩童时代的鲁迅先生对三昧书屋的畏惧与厌恶。笔者回想自已的小学时代,那时物质还比较缺乏,老师上课基本是黑板加粉笔,听、读、写、练几乎就是一节课的标准动作,课堂四十分钟确实有“痛苦成分”。但每当老师踩着嘎嘎响的风琴教我们唱歌,或是在自然课展示几件掉了零件的机械模型,甚至是体育课摆上一张海绵垫,都会让我们兴奋不已。贪玩好动,好奇心旺盛,喜欢动手实践是儿童、青少年的天性,如何利用这个宝贵的天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在愉悦中掌握知识技能,发展核心素养,教育装备以其蕴含的趣味性、知识性和可操作性,是具有得天独厚的作用的。尤其是学前教育和中低年级阶段,学生受生活经验和具体形象思维的限制,较为抽象的学习内容,必须要在直观的教具、学具的辅助之下,才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随着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日益融合发展,各种信息化学习方式不断得到成功实践,近年来,数字化教育游戏越来越受到国内外教育界的重视。与颇受抨击的网络游戏不同,教育游戏是一种“严肃游戏”,它兼具教育性和娱乐性,是在充分研究教育对象认知规律的基础上,通过严谨的论证和设计,以丰富的媒体和高度的交互性,通过游戏的方式达到教学目标的一种全新学习方式,可以预见,这种教育游戏一定会受到学生的欢迎。
唐代诗人孟郊寒窗苦读数十年,一朝高中,写下“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千古名句,充分说明了成功带给诗人的喜悦心情。研究表明,一个人的学习或事业取得成功后,带来的愉悦、兴奋会触发强烈的积极情感,这种情感又会成为继续进取的强大动力。基于成功体验能非常有效的激发人的发展的内动力,以上海市刘京海校长为代表的国内专家学者为此进行了长期的探索和实践,并提出了系统的“成功教育”理论,在教育学界引起了积极的反响。很多学校和教师把“成功教育”理论运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在学校,学业的成功、实践的成功、探究的成功、合作的成功、交际的成功等等都是学生所期盼的。而教育装备恰恰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工具也是支撑学习的重要课程资源,科学有效的利用装备可以架起让学生通向学习成功之路的桥梁。如在生物园里成功构建了微型的生态系统,动植物生机勃勃;通过探究实验反复分析研究后,建构科学概念,掌握了研究对象的发展变化规律;机器人竞赛中,团队密切合作,设计组装机器人,编写修改控制程序,在众多强手中脱颖而出;拔河比赛中,伙伴们同心协力,奋力拼搏,勇夺桂冠;通过信息化装备接受了千里之外的老师的精彩授课,获得新知,还和异地的小伙伴们进行了现场交流等等。在教育装备的使用过程中需要考验学生的各种能力,如观察能力、应用能力、动手能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应变能力等,在合作类型的实践活动中,还需要沟通能力、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决策能力等,所以,某个实践项目取得成功意味着学生的各项能力也得到了锻炼提升,这是一种更大范围的成功,这对学生无疑是具有强大的激励作用的。
应试教育的弊端就在于过早的而且片面的给学生贴上好与差的标签,造成很多具有优秀个性禀赋的学生被压抑或者被放弃,这是教育的损失和人才资源的浪费。而现代教育强调学生主体地位,既注重学生全面发展,也正视学生个体差异,尊重学生个性发展。从教育学来说,教育要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根据不同儿童的特点、特长、爱好来因材施教,才能获得教育成功。[2]只有高度重视个体的差异性和独特性,充分发挥个体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才能培养创新人才。[3]对于学生来说,发现、培养、展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会树立“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这对学校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是非常有利的。因此,有计划的针对学生个性特长开展教育活动,能提高教育教学的效果和人才培养的质量。
教育装备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基石,通过多样化的课程,能很好的充当发现学生特长的试金石作用。如前所述,实践活动通常需要运用多种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个体的能力发展水平差异就会表现出来,如美术写生需要较好的空间思维能力和色彩感应能力,舞蹈训练需要较好的肌体协调能力和表现能力,计算机编程需要较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能力等。同时,教育装备也为学生搭建了施展才华、展现自我的平台:写一手好字、弹一手好琴、下一手好棋、运动场上施展矫健身手、实验室探索科学奥秘,个性特长得到欣赏,学生的个人价值也就得到肯定。当前,中小学校普遍配备有自然科学、文学艺术、信息技术、实践创新等各类型涉及各个学科的教育装备,依托这些装备,充分开展校本特色课程,成立书画、文学、演唱、舞蹈、科技、体育等各类学生兴趣社团,能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中陶冶情操,培养特长,挖掘潜能,增强自信,充分体会个性成长的快乐。
新时代的教育改革赋予教育装备新功能和新价值,教育既是科学也是艺术,如何科学的艺术的把装备融入到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充分发挥教育装备的育人价值,助力基础教育焕发应有的魅力,让每一个学生都爱上教育、享受教育,值得我们进一步去探索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