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胜楠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教育培训学院 陕西·西安 710061)
校长课程导力培养的主要目的是要明确学校课程规划,搭建学校课程体系,创新课程实施策略。教学改革过程中,离不开校长课程领导力这一助推动力的帮助,虽然在实际教学中没有体现其作用,但随着办学环境日趋复杂,中小学之间的竞争力明显加大,对校长自身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基于此,校长需紧跟时代潮流,明确自身定位,合理高效发挥自身课程领导力的积极作用,为中小学教育发展提供有效助力。[1]
(1)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早在2001 年,我国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就明确指出,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主要在以下几方面进行提升。首先,在学生学习方面,强调课程改革需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和态度。其次,在课程结构设置方面需体现全面性和均衡性。第三,在教学课程内容方面,需教师善于发掘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同时,在课程评价方面需完善教学评价机制,提升教师整体教学水平及学生学习能力。这几个方面共同构成了校长课程领导力的实质内涵。因此,校长课程领导力的提升是课程改革的关键因素。
(2)有利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从世界各国教育形势来看,知识经济时代已经来临,面对新一轮知识浪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因此,我国在学校教育中重点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而提升校长课程领导力能够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起到促进作用。其内容中关于重视学生综合发展,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方面,都提出了具体课程教育方案。因此,对于中小学教育而言,完善校长课程领导力建设,能够顺应教育发展理念,为提高学生核心素养打下坚实基础。[2]
(3)有利于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我国传统课程管理思想认为,课程教学中只需要制定好相关课程内容,然后由专业人员依据中小学学生需掌握的知识程度进行课程设置,并在全国范围内下达教育指令,各个学校再研究具体课程方案。这一方式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教育工作者的压力,但实际上对学校课程设置进行了一定的干预,影响学校教育课程的实施。新时代背景下,课程领导思想认为参与教学的每个主体都可参与课程设置环节,并发表自己的看法,统一由校长进行安排,这样使得课程内容和形式更加丰富和多样化,从而提升了课程整体质量和效果。
新时代背景下,中小学校长课程领导力是推进中小学课程建设的重要动力支撑,是深化课程改革、提升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的关键保障。但当前在中小学教学管理中,部分校长由于缺乏课程领导的先进理念,导致课程领导力不足,课程领导力评价体系缺位的课程教学现状极大限制了中小学课程教学改革。因此,中小学学校需深入分析造成这些现状的成因,为之后提出优化策略提供针对性问题。[3]
(1)课程领导意识较低。中小学课程实际教学安排中,部分校长对于自身定位意识不强,经常忙于处理学校内外事务,而忽略了对学生课程领导力的培养。据调查,60%的校长平时繁忙的工作即处理学校行政事务,很难集中精力去关心学生课程设置。同时,作为中小学师生的领导,传统教学中只是对上一味服从、对下盲目指导,引起部分教育工作者的不满情绪,出现管理错位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中小学课程缺乏领导力意识,课程现有设置体系难以满足中小学学生学习需求。
(2)课程领导能力有待提升。首先,中小学校长课程领导力中课程规划能力有待提升。当前,部分校长针对学生课程规划只是进行大致安排,由于工作原因,便将具体课程设置权利下放给各个教师,使得教学工作缺乏统一明确的课程标准,难以起到有效激励作用。其次,中小学校长课程领导力中课程开发能力不足。校长对于课程设置中的特色课程开发具有盲目性,部分校长为了迎合当前社会教学时尚,打着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旗号随意开发辅助课程。比如,将法制主义思想从思想品德课程中独立出来,不仅增加了教学负担,而且小学学生学习能力有限,还无法掌握较为深奥的法制思想,造成教学规律的混乱。[4]
(3)课程领导力运行机制欠缺。新时代背景下,中小学校长作为处理学校事务的主要承担者,整日忙碌于行政事务,很难抽出时间走进课堂,关注学生学习活动。当前,部分中小学教学中,学校由于缺乏校长课程领导力的运行机制,导致传统校长负责制现象仍没有发生变化,无论大小事务都需校长亲力亲为。比如,在部分中小学中,校长既担任班主任,又是党支部书记,多重身份导致工作量巨大,这样的体制不仅耗费了校长大量时间,而且也会影响学校管理制度的运行与发展。
(4)课程领导力评价体系缺位。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纲要》中明确强调了课程评价在课程改革中的重要地位,需中小学建立完善的教育评价机制,确保教学质量稳步提升。然而,在具体实行中,中小学教育深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将学生考试成绩与升学情况作为考核学生和教师的唯一标准,造成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灌输,教师机械传授教学内容,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此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往往缺乏对学生的关注,导致传统教学模式仍然存在,教学评价中学生被动进行评价形式明显,不利于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更不利于课程领导力评价体系的发展。[5]
新时代背景下,校长课程领导力这一理念在我国开始迅速传播。面对中小学教育的现实挑战,国家需积极引进课程教学理念,全面提升中小学校长的课程领导能力,从提升校长课程领导理念、加强专项培训及完善管理体制等多方面,积极探索中小学教育新方式,为我国中小学课程教育体制的完善提供实践指导。
(1)更新课程领导理念。中小学校长需更新课程领导理念,立足宏观角度,整体把握学校发展方向,根据国家课程教育改革发展要求,可积极借鉴其他学校课程领导教学理念,根据当地教育水平及本校实际教学条件,制定切合实际的课程规划。同时,校长更新课程领导教学理念时,还应关注学生身心发展情况,按照课程规划进行课程管理。此外,校长自身还需不断学习,提升课程领导素养,在制定课程教学规划时体现本校特色教学理念。
(2)开展课程领导专项培训。与教师教学专项培训不同,我国中小学校长课程领导力培训是基于学校整体发展视角下进行的专项训练。作为一校之长,更新课程领导理念对于促进校长综合素质的提升仍远远不够,还需开展课程领导力的专项培训。具体而言,校长可与其他学校校长共同组建学习团队,定期开展课程领导实践策略的交流活动,总结交流经验;同时,还可主动学习教育专家的课程领导力相关课程,邀请专家到校进行专项课程规划讲解,不断提升自我课程领导力。[6]
(3)完善学校管理体制。长期以来,中小学校长课程领导力的相关管理体制不够健全,校长负责制占据主流形式,极大制约了中小学课程整体发展水平。为改善这一情况,中小学校长需简政放权,将行政管理事务下放给部分教师或学校各个阶层的教育工作者,将更多精力放在关注学生整体发展层面。比如,每一个新学期开始时,校长可与各个学科教师讨论研究教学规划,完善教学相关设施及课程内容的制定,并对各部门的行政事务工作进行考核与抽查。
(4)建立健全课程领导力的评价机制。针对单一化课程评价体系的弊端,新时代背景下,中小学课程改革需要构建新时代的课程评价体系。开展评价可以从两方面内容上进行。首先,从制度层面,完善家长、学校、教师及学生四个方面的全方位评价制度,充分了解学生意愿,可创立自我评价、互相评价等内容。其次,在实践层面,校长应充分发挥课程领导力作用,监督评价体制的实践过程,也可创建监督评价小组,充分激发师生课程教与学的热情,提升整体教学效率。[7]
校长课程领导力的提升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新话题。在中小学课程教育中,校长作为带领学校教育事业前进的关键人物,需担负起课程改革的时代重任,积极提升自身课程领导意识与专业能力,深入一线了解学生课程需求,充分利用各类资源为中小学课程教学创造良好条件。同时,校长还要成为主动学习者,不能局限于本校发展,要不断学习其他学校的优秀领导方法,进而内化于本校课程教学中,从而推动中小学课程教学改革不断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