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浩 徐茸茸
([1]河南工程学院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 河南·郑州 450000;[2]河南物流职业学院 河南·郑州 453514)
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作为德国应用型人才的主要培养模式,为德国贡献了大量同时具备实践技能和理论基础的劳动者,德国之所以能够在战后迅速崛起,主要得益于大部分德国年轻人受到了高水平的“双元制”职业教育。[1]目前,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规模,逐渐形成了包括订单式、学工交替式以及“2+1”式在内的多种人才培养方式,但是与德国的职业教育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作为一种有效的技术和技能的传承模式,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和高职人才的培养具有明显的启示意义,值得我们深思。
德国作为两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能够从一片废墟上迅速恢复并得到飞速发展,这与其大力推行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是密不可分的。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起源于裁缝等传统行业,学徒在车间学习实践技术的同时还需要到专门的学校学习相应的理论知识,这种企业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相互补充,实质上就是“双元制”的雏形。发展至上世纪30 年代,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已经逐渐成熟,开始成为德国战后振兴国家经济的重要保障。所谓“双元制”的职业教育模式,需要学校和企业共同参与人才的培养过程,以每周2 天上课、3 天工作的形式,实现理论知识和工作实践的结合,培养出既具有专业理论知识、又具有专业技术技能的高素质技术人才的一种教育模式。[2]与此同时,德国的各级政府为了确保“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培养质量,先后于1969 年和1973 年颁布了《职业教育法》和《职教师资培训统一规范》,以此确立了职业教育的教师进修机制,使师资队伍能够与时俱进,掌握最先进的技术和操作技能,提供给学生最优的教育资源和平台,从而更充分的体现“双元制”模式的优势。[3]
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是建立在学校与企业密切合作的基础上,以学校为主导,各大企业参股的形式所成立的培训平台。[4]这个平台既来源于企业的需求,也会随着企业的发展而壮大。“双元制”职业教育充分利用了大学的理论性和企业的实用性,对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进行全面培养。依赖“双元制”的职业教育模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取长补短的作用,既减轻了学校购置实践教学设备的经济压力,为学生提供了理想的实践技能操作岗位,也弥补了企业在理论知识上的短板,让学生能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为以后的发展和创新打下扎实的基础。同时,德国各州政府也会出台相应的政策法规,有效地促进并监督了“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实施成效,为社会培养了大批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兼备的职业人才。
“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建设离不开教师的鼎力支持,优秀的师资队伍是确保“双元制”职业教育蓬勃发展的先决条件。在企业建设师资队伍的过程中,所选拔的教师需要具有五年以上的专业职业教育经验,或者具有两年以上的“双元制”职业教育经验,而且要通过教育心理学等科目的相关考试。在学校建设师资队伍的过程中,更看重的则是教师在具备一定理论基础的同时,也要具有深厚的实践功力,并具有职业教育的相关经验,尤其是在企业中成绩突出的工程技术人员或者管理人员通常是受欢迎的教师人选。师资队伍建立之后,教师的成长将作为一个长期的过程而受到关注,职业教育的从业教师在入职之前就会接受两个阶段的培训,分别是为期4 至5 年的大学教育阶段和为期2 年的教育实习阶段,入职以后还要参加被称为“第三阶段的师资培训”的继续教育,且上述各阶段的培训已经写入德国各州的法律。[5]由此可见,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之所以能够在短时间内将战后的德国重建,不仅仅在于具有一支素质突出、理论和实践兼备的教师队伍,更在于各州先进的师资培养理念和严格的法律法规。
培养出优秀的技能型人才是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主要目的。大部分参加“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学生是受到企业资助而进行的定向培养,一方面在学校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在企业中参与实践技能的培训。经过培养的学生可以将理论学习和实践技能进行有机的融合,既掌握了实践操作技能背后的理论知识,又能够运用理论知识改善实际的生产水平。职业教育过程中,学生是以学习专业技能、掌握实践操作要领为主的,绝大多数的学习地点都在企业的车间生产一线,力求使经过培训的学生可以直接与实际的生产一线接轨,然后带着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回到课堂中,与老师进行深入的探讨和交流,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理论钥匙,真正做到理论和实践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最终培养目标是以实践为导向提高学生的科技理论水平,使学生在毕业后可以直接投身工作,成为社会发展的中流砥柱。
受制于硬件老化等不足,我国传统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新时代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需要,所培养出的学生在实践操作方面的能力与企业生产一线的要求相差较大。因此,我们应该借鉴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理念,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将企业引入到对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加强校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充分发挥企业在生产设备新、生产工艺优等方面的长处,使学生在学习期间能够接触到所从事领域的前沿设备和技术,而不是在学校对着已经过时的设备进行学习。掌握前沿技术、熟悉先进设备的学生所具备的职业能力才是企业发展、社会进步所需要的,因此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提高实践教学环节的技术含量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需要借鉴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重点内容。
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仍然没有摆脱以教师指导为主的教学模式,教师的授课内容与学生的兴趣和需求重合度较低,导致学生的厌学情绪高涨,学习效率低下。而20 世纪70 年代以后,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就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学生的需求放在第一位,教师通过采用包括启发式、分组式、操作式等方式在内的多种教学方法,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时刻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提高了教学效率。[6]另外,在职业教育的课堂上,授课对象往往已经具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和学生可以建立起交流和互动的关系,通过讨论和答疑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索积极性。因此,以学生为主体的高等职业教育模式值得我们深思。
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在考评机制方面类似普通高校,主要以考试成绩作为评判学生成绩优劣的唯一标准,这种考评机制对于实际上侧重于实践能力的高等职业教育来说,难免会出现偏差,造成高分低能现象的出现。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则具有一套十分客观、科学的考评机制,这也是“双元制”能够成为职业教育国际化典范的原因之一,这套机制综合考查了学生的知识技能和业务素养,分别以理论知识考试成绩和实践操作水平为依据,由雇主联合会、工会和指导教师组成考评小组,对学生的各项技能进行评价,可以确保考评工作的公正和客观。由于有了这套科学、合理的考评机制,德国的“双元制” 职业教育模式也得到了世界各国的认可,这也是值得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借鉴的重要方面。
我国作为一个正在崛起中的大国,工业化进程发展迅速,存在较大的高层次技术人才缺口。不断完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提高高等职业教育培养质量,培养出大量具有较高理论水平的技术人才是顺利实现全工业体系跨越的基础,也能够筑牢我国早日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人才基石。综上,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培养高层次技能型人才的主要手段,但是目前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普遍存在业务技能差、综合素质低的现象。因此,亟需学习和借鉴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为社会发展培养出合格的职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