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水利水电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浙江·杭州 310018)
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为了保证思政课的教学质量,提高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获得感,教育部印发的《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教社科〔2018〕2号)中强调,要“积极推行100人以下的中班教学,大力提倡中班教学、小班研讨的教学模式,逐步消除大班额现象。”
然而近年来,随着高校在校生人数的不断增多,教育投入、师资力量等方面受到较大限制,包括思政理论课在内的公共课往往采取“大班教学”的方式,教学班一般由一百多人甚至近二百人组成。这种教学模式能有效整合教学资源,节约教学成本,便于教师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集中进行理论授课。但课堂规模过大,学生参与率低,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不利于师生之间开展互动交流,教师也无法及时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难以对学生开展深入的、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影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体现。
诚然,要解决“大班教学”模式的弊端,需要缩小班级规模,逐渐过度到“小班化”教学。但当大部分高校还无法满足这一条件的情况下,一种作为过渡形态的“大班授课小班研讨”的教学模式便应运而生。这种教学模式既可以发挥大班课教学的优势,又可以弥补其不足,打破了“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封闭模式,将“大班授课”与“小班研讨”有机结合,使课堂教学状况得到显著改善,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改革的一次重要探索。
“大班授课小班研讨”是一种建立在合作性学习基础上的教学模式,教学活动的开展以小组为单位,通过组内成员的合作学习,共同完成教学任务。这种教学模式以问题为导向,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贯穿教学的全过程。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大班理论授课、小班分组讨论、大班总结汇报。各部分之间紧密联系、环环相扣。
“大班理论授课”是“大班授课小班研讨”模式的前提和基础。大班教学的规模控制在100人以内,通常是由2-3个行政班组成。教师主要讲授本学科的知识体系、逻辑结构以及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理清教学的基本框架,了解和掌握本学科的学习方法。
“小班研讨”是“大班授课小班研讨”模式的关键环节。主讲教师将大班以行政班为单位,分成2-3个小班,每个小班再分成5-6个小组。小班研讨的主要目的是通过组内成员间的相互合作,共同探讨学生感兴趣的热点、焦点问题,采取小组讨论、辩论赛、读书报告会等形式,将理论问题与社会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加深学生对大班授课内容的认识和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力、研究能力、合作能力、表达能力等的提升。
“大班总结汇报”是“大班授课小班研讨”模式的重要环节。小班讨论课中,学生讨论热烈、思想碰撞、观点交锋。与此同时,讨论中也会暴露出一些问题,需要教师加以引导并答疑解惑。因此,讨论课后的大班总结汇报显得尤为重要。在大班总结课上,各班选派代表总结汇报本组的研讨情况和主要观点,教师对小班讨论课的情况进行总结和分析,纠正学生错误的观点和认识,加深学生对基本理论的理解,从而使学生统一思想,科学看待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些现象和问题,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在笔者所在的浙江水利水电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自2016年起,在本科“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中,采用“大班授课小班研讨”的教学模式。在对328位学生进行随机调查后,结果显示,该教学模式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和认可,教学效果良好。
为完成大班授课和小班研讨环节的教学任务,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利用课外时间进行精心准备,71.3%的学生课外准备时间(包括阅读、查找资料、小组讨论、做ppt等)合计用时1-3小时,21.3%的学生用时3小时以上,只有7.3%的学生用时小于1小时。学生在学习准备的过程中对讨论主题进行全面探讨和解读,加深了对理论知识和社会热点问题的认知和理解。每堂小班讨论课上,学生们热情高涨。平均每堂小班讨论课的发言次数,24.1%的学生发言1次,46.6%的学生发言2-4次,13.8%的学生发言5次以上,15.5%的学生平均每堂讨论课的发言次数少于1次。由此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不再只是课堂“聆听者”、被动接受者,而是能够主动发言,积极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但也有少部分学生还没有完全融入到讨论中去,讨论成绩的评定依赖于小组代表的发言质量。
“大班授课小班研讨”的教学模式,重视课前学习任务的发布、课后学习效果的反馈,关注学生在“大班理论授课-小班研讨-大班总结汇报”各环节中的获得感,提升学生的课堂主体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被问到“这种教学模式对你学习能力的提高有没有帮助”时,有70.7%的学生认为“帮助很大”,24.1%的学生认为“有一些帮助”。讨论课前的资料收集、ppt制作、微电影制作等,提高了学生信息检索能力、熟练运用办公软件和新媒体制作的能力;小组成员间的相互帮助、交流和合作,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小班讨论课上学生对讨论主题的积极思考、勇于发言,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学生在对理论前沿问题和社会热点问题的探讨过程中,进一步拓宽了视野,增长了知识,提高了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加深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更加明确了作为一个时代新人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
“大班授课小班研讨”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在有限的授课时间内把握课堂节奏,提高教学质量,设计出符合教学要求和学生兴趣的形式多样、行之有效的小班讨论主题,适时调整教学方法和手段。在对这种教学模式进行评价时,有92.7%的学生认可度较高,认为这是一种“有效的学习和探究方法”。在评价讨论课的主题时,56.7%的学生对讨论课的主题非常有兴趣,34.8%的学生对讨论课的主题有兴趣。学生对讨论课主题兴趣浓厚,使得小班讨论课不会“为了讨论而讨论”,能够真正引发学生思考,引起学生的共鸣。将“大班授课小班研讨”的各个环节合理设计、紧密联系,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构建良性互动的师生关系,进一步提升了思政课的教学实效性。
“大班授课小班研讨”的教学模式获得了学生的普遍认可,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深刻反思和总结,从而进一步优化“大班授课小班研讨”教学模式,提升思政理论课的教学实效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教师应该转变教学理念,摒弃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实现课堂角色身份的转换,从理论知识的传播者、讲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探索的指导者、促进者,从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控制者转变为课堂活动的参与者、协调者。相比较传统的大班教学模式的思政课堂,“大班授课小班研讨”教学模式下留给教师的讲授时间变少了,但对教师的知识储备水平、教学组织管理能力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思政课教师应努力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对理论问题和社会现状进行理性客观的分析和解读,适应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及时对学生进行答疑解惑。同时,教师还应加强教师教学技能方面的相关培训,掌握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艺术,积累起适应教学需要的各种技巧和能力,在提高自身教学水平的同时,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大部分学生对“大班授课小班研讨”的教学模式兴趣浓厚、积极性高,但依然有少部分学生参与度较低,缺乏独立思考、深入辨析的主动性,现有的考核评价体系无法完整的覆盖教学全过程,不能客观反映学生个体的学习差异。因此,一方面,教师要完善教学设计,提炼讨论课主题。对讨论主题的合理性、现实性和思辨性进行充分评估,使学生明确讨论思路、规则和方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质疑、理性判断的能力。另一方面,细化考核要求,构建反映教学全过程的评价考核体系。考核体系分为讨论前、讨论中、讨论后三部分,即讨论课开始前各小组(包括每位组员)的准备情况、讨论过程中每位学生现场参与讨论的发言数量和质量、讨论结束后各小组之间和组内成员之间的相互评分,科学设定其在课程总成绩中各自的权重,作为评价学生讨论课成绩的主要依据,客观反映学生实际参与情况,减少“搭便车”“出工不出力”等现象出现。
一是设置讨论教室。浙江水利水电学院“基础”课小班讨论课是在“智慧教室”中进行的。与传统的大班授课教室相比,“智慧教室”以其智能化、交互性、灵活性等特点为小班讨论课的开展提供了新型的教学课堂,可以优化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暂不配备“智慧教室”的高校也可以对现有的教室进行改造,使其适合研讨、辩论等教学活动的开展,为小班讨论课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二是聘用学生助教。实施新的教学模式,细化教学的各个环节,必然增加教师的教学工作量。因此,高校可以提供勤工俭学的岗位,从优秀学生中选拔聘用助教,帮助教师收发作业、统计成绩及日常管理等。三是设立专项教改资金。设立“大班授课小班研讨”教学改革的专项资金,用于教学平台建设、团队教师的课时津贴及助教的资金补助,鼓励教师大胆创新并全身心的投入到教学改革过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