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电机学院电气学院 上海 201306)
自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开始探索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1991年正式确立专业学位制度。2009年,教育部决定扩大招收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专业硕士范围,这标志着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随后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不断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优化学科专业和层次、类型结构,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加快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201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52所高校开展“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学士学位授予单位培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试点工作(见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开展“服务国家特殊要求人才培养项目”—— 学士学位授予单位开展培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试点工作的通知》(2011)54号文件)。上海电机学院有幸成为52所获批高校之一,已于2012年在全国范围内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2019年,上海电机学院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也开始招生并开展全日制专硕培养。上海电机学院原有一批已经在其他高校兼职指导学术型硕士(简称“学硕”)的教师,研究生导师面临转型发展的问题。那么专硕和学硕有哪些异同,作为曾经指导过学硕的老师该如何来做才能较好提高专硕研究生培养质量,这是我们目前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也需要我们去认真思考和探索。以下,将从“专硕”和“学硕”的对比研究着手,谈谈自己的认识和思考。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属同一层次的不同类型。专业学位(professional degree)是我国研究生教育的一种形式,是相对于学术型学位(academic degree)而言的学位类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培养目标、招生环节、培养过程、课程设置、师资要求和考核方式等等方面,与学术型研究生均有不同,要突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特色,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工作,对于已经有过学硕指导经历的教师来说,必须首先理解专硕教育和学硕教育的异同,进行有针对性的转型,才可以较好把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规律,创新培养理念,改革培养模式,确保培养质量。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为:“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要求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比较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硕士学位论文对所研究的课题应当有新的见解,表明作者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根据《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教研[2009]1号),全日制专硕的培养目标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掌握某一专业(或职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
可见,不管是学硕还是专硕,两者都是研究生,是属于同一层次的不同类型,都强调掌握本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宽广的专门知识,都强调要有新的见解、也就是创新。不同的是,学硕是按学科设立,其以学术研究为导向,偏重理论和研究,培养大学教师和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而专业学位以专业实践为导向,重视实践和应用,培养在专业和专门技术上受到正规的、高水平训练的高层次人才。
按照国务院学位办和上海市学位办的规定,不管是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还是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其招生规划主管部门都是教育部,招生对象都可以是面向应届本科毕业生,招生考试时间都是前一年的12月份,录取原则都是要超过统考国家统一分数线。从这方面来看,不管是学硕还是专硕,区别不是很大,招生与录取都是采用严格的入学考试制度,对外语、政治、专业课、专业基础课各单科成绩及总分都有最低分数标准,在初试成绩达到最低标准的考生中,根据成绩按照录取名额确定复试名单。
不同的是,在招生考试内容要求方面、尤其是复试要求方面,学硕招生考试往往更看重理论与研究素养,而专硕更看重实践和动手能力。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包括入学教育、制定课程学习计划、课程学习、制定论文撰写计划、学术报告训练、论文开题、中期报告、论文答辩、学位授予等,各个环节都要制定相应的控制管理流程文件。
1)建设用地的变化速度最快,1985-2000年和2000-2016年的单一动态度分别达到1.17%和1.96%,远远高于其他土地利用类型;
专硕培养过程除了包含学硕所要求的环节以外,强调课程学习与实践课程要紧密衔接,强调实习与实践环节的实施。要求课程学习主要在校内完成,实习、实践可以在现场或实习单位完成。
可见,学硕培养过程强调以理论教学为主,而专硕注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尤其强调实践教学环节,强调应届本科毕业生的实践教学时间原则上不少于1年。
学术型学位以理论知识为基础,重视科研意识、科研能力、科研素养的培养;强调以学历教育为主来设置课程。而“专业学位”的目的在于培养兼具扎实的理论功底和较强的应用能力,能够适应特定行业或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专硕课程设置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
学硕和专硕都强调基础理论课程的学习,都强调创新与学位论文。不同的是,学硕强调的是科学理论方面的创新;而专硕更加强调实践环节和职业能力的培养。
根据《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教研[2009]1号),对于专硕要求建立健全校内外双导师制,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校外导师参与实践过程、项目研究、课程与论文等多个环节的指导工作。吸收不同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和实践领域有丰富经验的专业人员,共同承担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工作。
可见,专硕培养要求实施校企双导师制,学硕没有明确要求。
学术硕士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1)选题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对所研究的课题有新的见解;(2)论文实验有一年以上工作量、参考文献80篇以上(含一定数量外文文献)、论文正文不少于2万字;(3)论文应表明申请人具有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
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应来源于应用课题或现实问题,必须要有明确的职业背景和应用价值。学位论文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可采用调研报告、应用基础研究、规划设计、产品开发、案例分析、项目管理、文学艺术作品等形式。学位论文须独立完成,要体现研究生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位论文字数,可根据不同专业学位特点和选题,灵活确定。
专硕学位论文评阅人和答辩委员会成员中,应有相关行业实践领域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
可见,在学位论文考核方面,不管是学硕还是专硕,都要求独立完成、有一定的字数、一定的工作量和具有应用价值。不同的是,学硕要求选题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专硕要求体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硕的学位论文必须是严谨的学术论文,而专硕则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在论文答辩方面,专硕和学硕都要求有一定数量、且具有高级职称的专家参与。不同的是,学硕要求有外单位的专家参与;而专硕则要求有相关行业领域的技术专家参与。
专硕的培养和学硕的培养有很多的不同,作为有过学硕指导经历的教师,该如何做,才能更好地承担专硕的培养,笔者的启示和建议如下。
因为专硕和学硕在各个方面都有所不同,所以,专硕老师要转变观念,要时刻牢记专硕的差异性,培养学生时心里要时刻装有“企业行业背景”“职业教育背景”“解决技术问题”“源自现实问题”“创新”等词汇,把握专硕人才培养规律、严格按照专硕的要求,踏踏实实开展专硕人才培养。
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生源选拔应着重考察其是否能将理论联系实际、着重考察其职业素养和技术能力等,而对理论课考试要求可以适当放宽。考试时可以采用综合性的考试制度,突出考察考生的职业素质和实践能力,可以采用“基本素质考试”和“面试”相结合的综合性考试制度,以保证生源选拔注重实践能力。在考试内容方面,专业课程考试要多关注基础理论和技术应用情况,复试时要多体现技术实践和职业素养的选拔,甚至可以在实验室里面进行复试。在面试环节,注重选拔实践经验丰富、动手能力较强、职业素养较高的学生;在保持我们学校以往书面考核学生万用表、示波器、稳压电源等常规设备的使用的同时,建议增加相关设备现场操作与调试能力的考核。
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设置要符合某一职业的需求,教学内容必须围绕职业发展,构建职业所需的知识系统。在培养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来制定培养方案,加强现代科技知识的掌握,提供所学新知识及时应用的机会,提高其实践技能。同时,必须强调理论性与应用性课程的有机结合,突出案例分析和实践研究,培养学生研究实践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体系设置应具有综合性和灵活性的特点,以培养学生从事实际工作的职业技能为主。因此,首先要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将不同学科的内容组合在一起,构建职业要求所需要的知识体系。其次,课程设置还应该具有灵活性,是不断针对新问题、新情况实施的,必须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课程的增减和课程内容的调整。第三,加强工程实践训练,依托校内外实验基地加强研究生的实践环节的训练,以提高研究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对于工科类的应用型研究生,建议增加管理类、人文类、艺术类、社科类课程和方法训练课,比如公文写作课、艺术欣赏课、团队协作训练等,以增强研究生的组织管理能力;尤其建议把基础理和专业课程提前开设,在研究生课程学习的后期,增设有关人文艺术类、技术教育、职业素养、管理、经济、文化、礼仪,等等类别的选修课程。
我校研究生导师以前大多没有给研究生授课的经历,专硕研究生授课既要避免把研究生的课上成大五的课,也要避免把专硕的课上成学术型研究生的课。为了避免上成大五的课,就要求上课教师要转变观念,结合培养计划,不但把本领域最新的知识、技术体现在课题,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研究创新能力。在作业布置方面,所布置作业最好就是一个小型研究课题。还要尽可能多聘期企业老师、海外名师给研究生授课。为了避免上成专硕的课,建议专业学位研究生是实践训练为主、课堂教学为辅,要使专硕授课课堂和职业岗位相关,所举案例一定要来自企业实际,分析问题的背景一定要来自生活实际或者企业现场。要加强企业实习环节的落实与管理,要尽可能让学生能在相应领域的技术岗位进行有实效的顶岗实习。
在教学方法上,注重运用团队学习、案例教学、模拟训练等方法,引导学生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是为了适应市场的需要,所以其评价主体与评价标准是由社会和市场决定,因而评价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培养市场所需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专门技术人才,是制定质量评估与考核机制的出发点和根本依据。因此,专业学位研究生毕业的考核,除学分、导师评价、毕业论文评审等,企业实践评价也应为主要考核指标。学生撰写毕业论文要与自己的实践工作紧密联系,其应该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在工作中收集相关的实践资料,结合学习相关理论、专业前沿知识进行汇总,体现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为实践服务的目的。
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位论文标准不同于学术型,不同于学术型关注其理论的深度和难度,应该侧重体现实践创新,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对某一实践问题提出新见解或新方法,因此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可以结合顶岗实习实践的特点,将学位论文分为调研报告、工程设计、应用研究、项目管理等不同形式,形式和要求可以依据不同学科和专业特点灵活掌握。
专硕毕业要求,可以不过多强调论文的发表,但也一定要强调专利、生产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比如:实际方案的改进、产品的改良、工艺的改革等等都可以作为毕业考核依据。建议进一步调整专业学位硕士毕业考核的方式,除了将学位论文作为成果进行考核之外,还可将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完成的规划设计、产品开发、案例分析、管理方案、发明专利等直接作为学习和实践的成果,提交评审并进行答辩。这将有助于学校的导师与企业兼职教师共同负责,使专业学位硕士“双导师”制真正落到实处,为每位学生制定切实可行的顶岗实习方案和预期目标。企业兼职教师和提供实习的企业,也享有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完成的规划设计、产品开发等成果的知识产权,这也可提高企业接受专业学位硕士实习的积极性,使专业学位硕士真正成为掌握特定职业技能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在研究生培养质量监控方面,建议建立过程分流的质量保障机制。没有分流和淘汰,就没有质量。无论在培养活动的各阶段质量审查还是实践训练中,建立严格的明晰的过程分流体系,及时警示学生并及早分流那些因自身智力或自身努力不够而存在差距的学生,对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无疑有大的促动作用。建立过程分流的质量保障机制,应结合专业领域的人才培养特点进行,既要有利于专业学位人才实践能力的形成,同时还具有公平性、公正性和可操作性。
在研究生培养效果方面,建议实施双证融通,努力使得专硕研究生在毕业之际最好既能获得学位证和学历证,还能获取相应的职业资质证书。
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关键是建设一支既有较高学术水平,又有明显职业背景、实践经验丰富和较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双师型”“双结构化”的导师队伍。建议建立健全校企双导师负责制(即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企业导师参与实践过程、项目研究、课程与论文等多个环节的指导),一方面,鼓励高校教师定期深入企业了解生产实际需要,与企业合作开展科学研究工作,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提高校内教师在指导专业学位研究生有针性的指导能力。具体的做法可以为:一是根据学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实际,组织教师与企业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研究活动;二是加强教师培训与工程科学研究相结合,提高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三是建立教师定期带薪脱产培训制度,有计划地资助教师到国内外大中型企业学习、交流;四是组织高校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兼职或当顾问。另一方面,学校要吸收不同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和实践领域有丰富经验的专业人员担任企业导师,承担部分课程教学工作,他们可以将经验理论化、系统化地传授给研究生,提高研究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校企导师合作指导研究生,各有侧重、优势互补、相互配合,能够把企业的优势和学校的优势紧密结合起来,更有利于为研究生提供成才空间,这也是专硕研究生培养的一个重要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