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山东·青岛 266071)
中华文化是中华各民族的精神象征,同时不断滋养着中华民族一步步发展壮大。在“文化自信”思想的引领下,培养文化创新意识,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为世界文化的发展提供中国建议,同时推动中华文化进一步发展和创新,是不断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精神保证,是实现中华民族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文化基因是民族延续的精神密码,是民族思维意识、价值取向及其行为方式的浓缩与印证,决定着民族的持续发展。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创新的根基,为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创新提供精神支持,而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创新彰显出中华文化基因的优秀卓越,显现其蓬勃的生命力以及源源不竭的活力。文化自信的本质,是对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持有高度自信心,因为它是以优秀的中华文化基因为基础而构成的。树立文化自信,有利于中华优秀文化在文化冲突中避免文化渗透与文化扩张导致的不利影响,为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创新提供所依赖的文化基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着中华民族的价值追求和思想精华,是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创新的航标,保证其始终沿着正确的道路发展,避免误入歧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是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创新的价值标准,文化的传播应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因此对中华优秀文化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信,奠定了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创新的精神导向价值。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创新具有历史必然性,因为它的文化价值不仅仅属于中华民族,更是世界文化的财富,推动了世界文明创新发展。为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世界文明的普遍认同与接受,我们必须坚定文化自信,避免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创新事业遭受挫折;文化自信奠定了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创新的精神价值。
文化自信体现的是本国和本民族人民对其民族文化的积极心态、内在认可以及自觉内化意识。具体表现为肯定自身民族文化的精神价值以及对自身民族文化的推崇与自觉维护等方面。对中华优秀文化的信仰与尊崇提供了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创新的科学思想心态以及精神动力,能够使我们始终保持高昂的斗志与充沛的精神,积极投身于学习、生活与工作中。文化自信给予我们民族进步以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失去文化自信,中国的物质文明发展与精神文明发展都将寸步难行,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创新更是失去了动力之源。树立文化自信,我们才能以科学的思想心态,正确掌握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深有底气地走出去,与世界文明交流,最终达到提升中国国家影响力的目的。
中华文化根植于悠久的中国历史,具有其独特性,是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所不能轻易复制的;这种文化独特性所造就的文化差异使得其他国家、其他文明在理解与接受中华文化时存在某种程度的偏误性,从而使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具有必要性和重要性。为了使中国形象在国际社会得到更加广泛的认可,我们必须建立更加完善、成熟的国际文化传播体系,搭建与世界文明平等友好的沟通桥梁,以便更加有效地化解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与他国顺利接受中华文化之间的偏误性和差异性问题。
为了更好地进行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创新,我们在拥有优秀文化基因的基础上,还需要具备完备的传播学知识,深谙面向国际社会传播中国文化的传播规律,学会站在文化接收方的角度分析问题,客观全面地了解文化传播过程。在文化传播过程中,我们需要全方位地认识自身,积极主动地与世界文明进行交流;注意避免把本民族的文化意识强加到他国文化中;同时注意针对不同国家文化的特点,把握文化传播的重点,以此促进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创新。另外,在中华文化国际传播过程中,我们需要及时关注文化接收方的反应与接受度,加强对自身文化思想理念的阐述能力与传播能力,建立更有吸引力、更具针对性的文化推广机制,把握文化传播节奏,在平等对话的基础上共同构建友好的中外文化交流体系。
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加快了各国各民族之间的文化对话和交流,每个国家都在积极寻找对外交流的有效途径和措施,因为增强文化传播力度有利于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
当今世界信息化的飞速发展,为中华文化走出国门与世界进行交流提供了更为便捷的途径,也打破了旧有的传统传播方式的束缚。移动终端、社交媒体、互联网等新媒介的产生也极大改变了传统的交流模式,使传统传媒方式与新式传媒方式走向融合之路。我们应积极把握这一趋势,加快互联网大环境下的文化传播,有效利用互联网与新媒体,推进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跨越式发展。
中国改革开放后的快速崛起向世人展示了中华传统文化对于推动中国政治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中华文化的深厚性与长远性使得中华民族儿女拥有强大的文化自信,因此在对外传播过程中深挖中华文化的核心内涵是我们的首要任务。我们应当发掘优秀民族文化中具有深远意义的时代价值,突出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发展进程中所起的巨大作用,让世界人民在文化交流过程中领略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巨大魅力,突出中华文化所具有的顽强生命力。
在充分挖掘中国文化核心内涵的基础上,我们要打造专属文化品牌,同时促进文化品牌发展的多样形式,增强中华文化产品的吸引力。为此,我们要充分调查分析国际需求,并将国外受众的消费习惯、消费心理纳入考虑范围,推动具有中国特色、富有文化内涵的特色文化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流通与传播,从而加强国际对话、提升中华文化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率。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也为汉语和其他中华文化的传播提供了多种途径,我们应该充分运用互联网来建立中华文化传播平台,为打造中国文化品牌提供有力支撑。
中华文化的传播要在考虑国外受众需求的基础上,务必将真实的、实际的中国介绍给世界,拉近中国与其他国家的距离,消除国际社会对于中国的误解和疑虑,增强他国民众对于中国的认同感。为此,我们强调文化传播中应着重柔性传播,遵循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人民的思维习惯来讲述中国故事,从点滴细节中渗透中国文化、树立中国形象;以中外共同关心的话题,展开与他国民众的平等交流,让他国民众知晓中国是如何面对和处理这些问题的。以此来增强国际受众的共鸣,增强他们对于中国的接受度,从而提高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效率和水平。
中华文化国际传播作为一个完整系统,内部组成极为复杂。如何做好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如何提升他国受众的接受程度,这些都是文化传播者需要思考并亟待解决的问题。文化传播过程中要注意受众的主体作用,刺激受众对于接受信息的主动性,要让他们不再满足于接收单向信息,而是积极主动地加入到文化传播过程中,自觉搜集获取相关信息,通过对于活动的参与来促进自身在实际体验过程中对文化传播内容的认知和感受,而不是单纯从媒体或者组织者那里被动得知想要了解的消息。
国际社会中有效传播中华文化,应该大力整合能够促进中华文化传播的各路力量和资源,无论这种力量来自民间团体还是来自海外华文媒体,我们都应将其纳入我们的传播体系中,并对其加以整合,以充分发挥他们各自的优势,构建有效的中外交流体系,增强中国媒体在世界对话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中国媒体还需要不断创新发展模式,开创多样化的文化传播途径和文化传播理念,加强中国对于国际话语权以及国际传媒的影响力。
海外汉学的研究,也是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有效途径。这股力量也应引起我们的重视,将之纳入中华文化传播的体系中来。西方汉学的发展基于以下各种因素: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流程度,西方汉学家对于中国的态度,世界各国对华政策的制定,西方民众对中国的认知等等。可以看出,海外汉学与中华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关系密切,我们必须予以充分的重视。我们应当积极搭建本土文化与西方汉学的对话通道,探究中国道路、中国文化、中国精神对于世界产生的积极意义;同时还要积极探索与西方文化交流中的方式、影响和途径,加强中西文化交流与融合。
中华文化无论是在过去、现在还是未来,对于中国社会的全面发展都具有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坚持中国特色的文化发展道路,就是坚持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道路,就是坚持中国特色的文化创新发展道路。加强中国文化国际传播,有利于提升中国的文化软实力,推动中国更好更快地走向世界、与世界交汇。
文化自信,为中华文化国际传播提供了基因支持、奠定了精神导向价值、并提供科学的思想心态。因此,我们必须在“文化自信”思想的引领下,掌握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制定文化传播的战略目标和策略,构建有效的中外文化交流体系,做到覆盖范围广、布局合理度高、功能形式多样。在文化国际传播过程中,我们要始终保持中华文化的独立性,宣扬中国精神,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向世界阐明中国文化对于人类文明进步发展的重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