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第一幼儿园 闫彩虹
在长期的科学教学活动中我们发现,幼儿在科学活动的记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记录意识薄弱;记录形式单一;记录内容缺乏目的性等,这些问题折射出科学活动中幼儿的有效记录能力有待提高。在科学活动中,到底什么样的记录才是有效记录?作为教师的我们又该如何去引导、鼓励和支持孩子进行有效记录呢?
对于幼儿进行相关教育,其目的是使幼儿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培养自身的思维能力、探索能力,以科学活动为当前教育的出发点,实现对于幼儿自身思维的启蒙,为其后续的教学活动奠基,使其能够在相关学习活动中发挥自主意识。但在当前的教育环节,幼儿对于教学活动的抵抗性,一直是相关教育工作者开展工作时遇到的难点,如果改变教学方式,让学生积极进行课堂反馈,则能够有效改变这一短板。在相关的教学工作中,教师要鼓励幼儿进行记录,并将个人的思想表达出来,教师将幼儿表达的可取之处加以整合,在最大程度了解幼儿的心理活动的同时,更有利于开展“亲民教学”。在增加了学生发言表达的机会的情况下,不仅有利于课堂的优化改革,激发了幼儿的探索热情,更能够使教师的教育模式更进一步发展。
要在“前无古人”的情况下做到“后有来者”,在相关的科学活动中激励幼儿进行记录,就要注意幼儿的心理特点,利用引导、鼓励等多种能够被学生接受的教学方法进行记录及教学指导工作。对于年纪较小的儿童来说,其心理与生理发育尚不完全,感知力与注意力存在缺陷,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干扰,在自我约束能力不强的情况下,教师就应转化教育模式,让“干扰对象”变成“被记录对象”,在吸引学生眼球的同时鼓励学生进行记录。以传统的科学观察为例,幼儿在进行相关记录时,会认为“日常活动没什么好看的”,导致观察失败,记录失败,而如果此时教师采取多媒体播放手段,则能够在吸引幼儿眼球的情况下鼓励其进行记录,在改变传统的记录观念的情况下,学生自发地对日常环境、生活现象投入兴趣并加以总结。相较于传统单刀直入的教学方式,兴趣式记录改变了教师在课堂中的绝对话语权,使学生得到了独立发挥的机会。如在科学活动“快点快点落下来”中,教师要引导幼儿进行下坠活动的相关观察与记录。教师可改变教学思路,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模拟实验,可以在摆脱条件限制的情况下,鼓励学生记录“下落”物体的不同形态,如树叶、纸片、积木、玩具等,也可以鼓励学生利用相关材料进行下落的模拟。在进行相关记录时,学生会因展示手段与展示材料的多样性产生自主记录的意识,如画曲线、写名称,通过直观、具体、可操作性强的相关活动,幼儿能够大大降低对于记录活动的抵触性,主动参与到记录活动当中。
对于年龄较大的幼儿来说,虽然其仍然存在注意力涣散的现象,缺乏观察与记录的专注性,但其已经具备了足够的观察意识,在相关活动中可以模糊地进行自我表达,如果教师能够做到“引导”与“教育”相结合,在提高了教学效率的同时,更有利于学生形成独特的学习意识。在这一阶段,幼儿处于“心里懂”但“开口难”的状态,教师应注意在这一环节的引导作用,帮助幼儿利用记录进行表达,使纸上的文字形成独立的知识点。相比于先前的科学活动,此时的幼儿在相关记录中积极性明显增加,伴随着抽象思维与自我意识的萌芽,幼儿开始获得合作、质疑、改进、探索、获得经验等多种能力。在幼儿已形成记录习惯时,教师要注意拓展记录方式,提高幼儿的纪录水平。以科学活动“秋天来了”为例,当教师提出“什么时候是秋天来了”的问题时,幼儿可能会想到“草木凋枯”“五谷丰登”“大雁南飞”等景象,但受到表达能力的限制无法进行叙述。教师可利用问卷与符号帮助幼儿简化记录方式,如下发调查问卷,并注明“在秋天上画√”,可以大大简化幼儿的记录难度,在后续的记录工作中,教师可利用相关教学内容进行引导,鼓励幼儿设置个人专属的“秋天印记”,利用符号、绘画等方式进行再次记录。对于记录工作的开展,教师不应将其简单地认作是学生单方面的任务,也不应局限于一种记录形式,只有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丰富记录手段,才能提高幼儿的记录能力。
记录是对既有教学经验的总结,也是对教学方法中存在的漏洞的审视。教师鼓励幼儿在科学活动中开展记录,在锻炼其书写与表达能力的情况下,有利于其进行知识的整合,提升教育成果。日常教育教学当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幼儿的科学实验能力,通过亲自动手实验操作,观察一些科学实验现象,及时地记录科学实验数据,为进一步的科学实验奠定一个良好的科学习惯。通过有效的科学实验记录,能够全面地提高幼儿的综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