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武进清英外国语学校 张维萍
在当前多数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仍占据着课堂的主体地位。由教师选定阅读内容,由教师决定阅读环境与阅读方式方法,而本应处于主体地位的学生却只能在教师的安排下被动地学习、被动地阅读。这直接降低了学生对阅读课程的积极参与程度,而不适应学生兴趣和能力的阅读材料更使学生对阅读产生了枯燥、抵触的情绪。显然,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严重剥夺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在这种教育环境下成长的学生,也必然无法满足新时期对全面发展人才的要求。纵观当前的小学阅读课程,仍有许多教师存留着“学生只需要记忆理论知识”的错误观念,且对学生的应试阅读能力更为看重。这一方面源自应试压力对教师的课业负担,另一方面,在不断深入的新课改背景之下仍不乏一些老教师没有加强自身的教育专业素养,仅凭经验进行教学。
部分语文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更偏向于注重对学生阅读技巧以及对文章写作技巧的培养,而缺乏对学生情感和阅读能力的引导。致使学生始终对阅读感到陌生,其阅读习惯也迟迟无法形成。还有许多教师开始重视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因此向学生布置了相应的课外阅读,并要求学生在阅读时完成对阅读书籍的摘抄和读后感悟。但由于没有对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兴趣进行深入的研究,这项本该富有趣味性的拓展作业却变成了学生课堂之外的课业负担。部分学生没有经过合理的引导,不明白阅读的意义,甚至不去阅读那些课外的书籍,仅仅为了完成作业乱选一些自己也没看过的内容进行摘抄,应付了事;又或者进行了阅读但并没有真正理解书籍的含义,于是求助家长或网络,借助他人的观点来完成自己的“读后感”。产生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教师过于注重对学生“阅读量”的追求,甚至选择了一些不适合学生的经典名著作为推荐书目,却忽略了对学生阅读习惯和能力的培养。
碍于心智水平和认知能力的局限性,小学生虽然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其注意力通常呈现出不持久、不稳定的特点。而阅读活动对他们的专注力是有一定要求的,这就要求教师必须采取创新性、趣味性的教学策略。在教学时,教师应结合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充分调动其对阅读的积极性,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而就目前来看,多数小学语文教师还保持着传统的教学观念,没有将成人思维转换为小学生对世界的思考模式,也没有从学生的心理状态和兴趣出发。在阅读课堂上,教师照本宣科地向学生讲解阅读材料及阅读理解知识,而学生也被教师的单向思维所引导,异口同声地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没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这就导致阅读课堂的互动交流仅仅流于形式。这些都是造成学生没有端正阅读态度、难以养成阅读习惯的重要原因。
培养阅读习惯的前提是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让学生乐于阅读、善于阅读,这要求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学习的积极性来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收获的成就感,当学生对该知识的掌握程度较高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得到大幅度的提升。例如,当教师提问的问题涉及学生所熟知的内容时,学生则会积极举手回答。而当教师对其回答作出肯定的反馈时,学生又会进一步从外在环境加深自己的这种成就感,长久以往形成积极学习的良性循环。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运用积极反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正面的引导,并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进行发散性的思考,以此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例如,在讲解四年级上册的课文《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先向学生介绍其作者安徒生,在介绍到安徒生的其他作品时,邀请学生积极回答,并向其他学生介绍自己所熟知的安徒生作品。这样可以充分激发学生在课外阅读获得的成就感,让学生通过分享和表达自己的感悟来体会在阅读中收获知识的愉悦。同时,教师要对积极参与回答的学生予以及时、肯定的反馈,还可以号召其他同学向回答问题的学生学习,以此树立积极阅读的榜样形象。这也在无形之中培养了学生对阅读的向往,有利于营造乐读、爱读的班级氛围。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还要时刻注意对班级整体读书情况的把握,避免习惯的养成流于表面,或因过度反馈而造成学生之间的恶性攀比现象。在布置课外阅读任务时,可以借助家庭的力量,例如开展“亲子阅读周”等活动,与家长进行良好的配合,充分发挥家校的双重力量,为学生打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教师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与时俱进,以确保阅读教学的高效性。在具体教学中,可以采用“还原法”对阅读材料进行情景再现,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例如,在学习四年级下册的小说节选课文《宝葫芦的秘密》时,很多教师为激发学生对虚拟小说阅读的兴趣、更直观地向学生展示“宝葫芦”的形象,通常会为学生播放相关的影视素材。其实,正是这样的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在阅读中的想象能力,长久以往,还可能会使学生将对阅读的热爱转向视频、图片等更为直观的艺术表现形式,这并不能对学生的阅读习惯起到积极正面的引导。利用“还原法”则可以有效缓解这一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自己代入文中人物的视角展开联想,即“如果我是王葆,当我拥有宝葫芦后我会做什么?”带着这样的假设走进文章,通过比较自己与文中人物的想法异同点,深度探寻主人公的内心世界。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组织班内同学进行角色扮演,可以引导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自主商议角色的安排,对文中的情节进行一次课堂再现。还可以邀请部分小组到讲台上为大家表演,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营造生动活泼的阅读课堂。在细读文章的环节,教师还可以采用“推敲法”,使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阅读与文字的魅力所在。
综上所述,当前我国小学语文阅读课程的教学情况并不乐观,因此语文教师必须及时发现存在于小学阅读教学中的种种问题,并基于此开展深入的教学反思。同时,教师还要尽快转变教学思维,在理论和实践的研究中寻找更适合学生的阅读教学方法,培养符合新课改要求下的具有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