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一萱
(河南省驻马店市中心血站 检验科,河南 驻马店 463000)
近年来临床上成分输血的应用率越来越高,血小板输注则作为成分输血的重点,被广泛的应用于血小板减少性或血小板功能障碍性疾病的治疗中[1]。为了指导临床合理输注血小板,通过随机数字表的方法将2016 年1 月至2017 年8 月中心血站采集供给的经过5%二甲基亚砜(dimethyl sulfoxide,DMSO)制备并储存于-80°C 的冰冻血小板以及5 d 内的新鲜血小板中分别选取60 例作为研究对象同时通过血栓弹力图(thromboelastogram,TEG)评估新鲜血小板和冰冻血小板的功能,取得一定的研究结果,现报道如下。
根据随机原则要求将2016 年1 月至2017 年8 月中心血站采集供给的经过5%DMSO 制备并储存于-80°C 的冰冻血小板以及5 d 内的新鲜血小板中分别选取60 例作为研究对象,在临床输注前将120 袋血小板进行分组,其中新鲜血小板标本设为A 组,按照2∶1 比例混合的新鲜与冰冻血小板标本设为B 组,按照1∶1 比例混合的新鲜与冰冻血小板标本设为C 组,冰冻血小板标本设为D 组。本次研究方案经院伦理委员会审批,且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
新鲜血小板采集时选用Fenwal Amicus 血细胞分离机和配套的试剂盒以及耗材,整个操作过程严格按照说明书的要求进行,全血和抗凝剂按照11∶1 的比例混合,处理总血量控制在4 000 ml 左右,单采时间不得超过120 min,通过Trima Accel血细胞分离机采集到的血小板要在72 h 内震荡仪保存,温度控制在22°左右,根据重量计算5%DMSO 所需量,应用20 mL 的空针抽取所需量的5%二甲基亚砜并固定在注射泵上,将血小板袋置于振荡器上并和血小板延长管相连,将微量注射泵的注射速度调整为60 mL/h,然后按照说明书要求操作微量注射泵并加药,完成后立即保存于-80°C。临床在应用冰冻血小板前必须放于40℃的融浆机中水浴解冻,然后取样配成A、B、C、D 4 组各5 mL 进行血栓弹力图(TEG)各参数检测。应用北京乐普公司提供的TEG-5000 进行血栓弹力图参数测定,具体操作为:取血小板标本1 mL 将其充分混匀后保存于高岭土促凝管中,将瓶盖拧紧,反复颠倒多次让其混匀,然后将混匀后的样品 340 μL+0.2 mmol/L 的 CaCl220 μL 注入杯中并将杯架升起,打开开关开始检测。将按照1∶1稀释后的血小板标本应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进行血小板常规参数测定,整个操作过程严格按照说明书要求进行[2-3]。
研究资料采用SPSS 19.0 统计学软件包进行处理,计数资料和计量资料分别采用百分率(%)和均数±标准差()表示,通过χ2和t检验或方差分析,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研究数据显示,A 组和C 组标本反应时间(reaction,R)值较B、D 两组明显缩短,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C 两组标本组间比较凝血时间(K 值)、ɑ 角(Ang)和最大振幅(maximum amplitude,M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和A、D 两组比较明显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血小板计数(platelet,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ean platelet volume,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latelet distribution width,PDW) 3 方面比较,A、D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C两组在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分布宽度(PDW)两方面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4 组血小板标本TEG 参数检测结果对比 ()
表1 4 组血小板标本TEG 参数检测结果对比 ()
组别A组B组C组D组F值P值例数30 30 30 30 R/min 4.6±0.3 6.3±0.3 4.7±0.5 7.8±0.6 11.352 0.000 K/min 1.1±0.2 1.8±0.4 1.8±0.5 1.0±0.5 12.358 0.000 Ang/(°)76.2±2.4 82.3±3.3 81.2±2.5 70.9±2.1 13.241 0.000 MA/mm 67.6±2.6 76.3±2.7 75.7±1.9 68.0±1.7 8.278 0.001
表2 4 组血小板标本常规参数检测结果对比分析 ()
表2 4 组血小板标本常规参数检测结果对比分析 ()
组别A组B组C组D组F值P值例数30 30 30 30 Plt/(×1011/L)930.88±1.03 830.74±0.63 8.25±0.55 7.18±0.76 8.365 0.001 MPV/fg 10.25±0.67 11.28±0.83 11.35±0.92 12.17±1.45 9.438 0.000 PDW/%8.87±0.76 10.77±1.02 14.23±1.29 17.25±1.75 10.736 0.000
在正常人的血液运行期间,血小板通常是保持静息状态,只有血小板膜受到刺激后其才能被激活,独自或者同时发生变形、黏附、聚集和释放等反应,而这些反应通常被临床用来评估血小板功能或者质量[4]。目前我国存在用血量大幅度上升的趋势,而新鲜血小板由于受来源不足、储存时间短等问题的影响,经常在急需输注时发生数量不足情况,因此许多医院通过冰冻血小板来解决这一问题[5]。评估血小板功能和质量的参考指标很多,但是现阶段尚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因此评估方法和评估结果存在一定的差异,同时受人为因素的影响,导致无法依靠单一指标来评估凝血全过程的实际情况[6]。
TEG 技术是把凝血信号转变为电信号后由电脑进行处理并制成的TEG 曲线,主要对凝血和纤溶整个过程进行动态监测,同时还可以用来综合检测和评估凝血因子、血小板功能[7-8]。TEG 参数很多,以R 值、K 值、MA 值临床应用最多,被广泛的应用于凝血功能变化的检测。R 值主要用来体现凝血因子的功能,K 值和ɑ 角则用来反映凝块的形成速率;MA 值则用来体现血凝块的最大轻度和形成的血凝块的稳定性[9-10]。此次研究中,A组和C 组标本反应时间(R 值)较B、D 两组明显缩短,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C两组标本组间比较凝血时间(K 值)、ɑ 角(Ang)和最大振幅(M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和A、D 两组比较明显增加,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3 方面比较,A、D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C 两组在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分布宽度(PDW)两方面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说明血小板在制备期间会损害部分的血小板膜,增加血小板激活比率,造成大量的促凝血物质释放至血液中,和新鲜的血小板进行混合,有利于提高血小板在早期的凝血速度[11-12]。ɑ 角主要用来表现形成血栓的速度,而混合后血小板的ɑ 角明显增大,和K 时间基本保持一致,这提示混合后的血小板其促凝功能得到加强[13-14]。在4 组中以新鲜血小板的MA 值最高,这提示新采集的血小板具有较前的收缩功能,其形成的血栓稳定性更强[15]。
总之,两种血小板混合应用,可以互相弥补不足,是临床比较理想的输血模式,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