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 孙铭
迪庆州省级初验暨互观互检汇报会
9 月11 日下午,迪庆州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省级初验暨互观互检工作汇报会召开。省民族宗教委副主任、省考评组组长马开能出席会议并讲话。
考评组表示,迪庆创建示范州工作贯彻中央精神十分坚决,创建工作起点高,富有时代性、针对性、创造性,重点突出、特色鲜明、亮点纷呈,释放了民族团结进步红利,探索了一条符合迪庆实际、富有藏区特色的创建之路。迪庆州自查报告客观具体、实事求是,达到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的创建标准和测评指标省级初评验收要求,原则同意迪庆州创建工作报告和自检自查报告。
“创建工作并不是一路都是鸟语花香,需要的是日积月累、久久为功,希望大家回去以后,把在互观互检中学习到的好的经验做法运用到各自创建工作中,查找差距和不足,提升巩固创建实效,对标看齐、比学赶超,进一步激发创建热情,为把云南建设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做出应有的努力。”马开能在会上提出要求。
此前9 月7 日到11 日,省级初验组和省内15 个州市相关单位对迪庆州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工作进行省级初验和互观互检。在香格里拉市、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德钦县涌现出的一线创建成果,给初验组一行留下了深刻印象。
在噶丹·松赞林寺,每日早课,寺院都会传出阵阵诵经声,所诵内容为“东吉安达”经,祈祷国泰民安。
噶丹·松赞林寺“爱国爱教”的传统由来已久。长征时,红军二、六军团就与迪庆藏族群众结下了深厚情谊,贺龙元帅还亲笔题写“兴盛番族”锦幛赠予噶丹·松赞林寺。
如今,噶丹·松赞林寺广大僧众继续秉持爱国爱教、维护民族团结、祖国统一的理念,不但积极参加各种爱国主义教育活动,还踊跃投身到社会公益事业实践当中。
在汶川地震、青海玉树地震、2018 年“11.03”金沙江堰塞湖泄洪等灾情中,寺院及僧众累计向灾区捐款捐物87 万余元。同时,发扬迪庆州军民团结的光荣传统,松赞林寺与香格里拉驻地部队积极开展的各种军寺共建活动,彰显着寺院与人民子弟兵团结一心共建和谐平安藏区的美好愿望。
民族中学学生集体朗读励志信
松赞林寺一角
松赞林寺在当地群众心中有着崇高的地位,寺院对信众也有着很好的引领作用。长期以来,迪庆支队官兵坚持到寺庙给僧侣讲解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让每一名僧人知道维护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军寺共建对迪庆藏区的和谐稳定起着巨大的作用。
“新时期,迪庆支队继续传承红色基因,不断深化与松赞林寺的共建关系。2014 年以来,先后投入资金300 余万元,帮助松赞林寺修缮僧侣活动中心,援建卫生室和军寺共建陈列室;并不断组织医疗队到寺院进行义诊,为全寺的僧侣建立健康档案;逢年过节,炊事班还会到松赞林寺给他们做饭做菜。”迪庆支队讲解员介绍道。
此外,自2015 年10 月起,迪庆支队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全面参与打赢迪庆地区脱贫攻坚战,定点帮扶迪庆州维西县康普乡念里米村。
四年来,迪庆支队围绕“建强基层堡垒、夯实产业基础、改善居住环境、提升文明程度”的帮扶思路,累计派出驻村干部120 余人次,驻村500 余天,精准实施组织联建、产业扶贫、助学兴教、文化共育、设施援建等项目。当前,已完成投资900 余万元,帮助80 户278 人实现了脱贫目标,贫困发生率从62.5%下降到22.6%,念里米村预计年内实现脱贫摘帽。
“我们来自不同的民族,但我们都是炎黄子孙;我们说着不同的语言,但同唱着《爱我中华》;我们有着不同的人生轨迹,但我们同属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这是迪庆藏族自治州民族中学(以下简称“迪庆民族中学”)学生每天都要朗读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励志信。信的内容根据团结、爱国、信念、感恩等育人思想编写而成,每个星期全年级齐读一次,班级每天朗读三次。每位学生每月都要将励志信重复读21天、63 遍,在潜移默化中将育人理念深植入心,这早已成为迪庆民族中学多年来的校园文化传统。
迪庆民族中学为省定州属全寄宿制完全中学,现设有52 个教学班,266 名教职工,3013 名学生。学生来自藏、傈僳、纳西、白、普米、回、苗、怒、汉等12 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学生占90%以上。
长期以来,迪庆民族中学针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标准化进行了多方探索。例如,专设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课程,聘请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兼职教师,建立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教材体系(国家、省、州),开发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校本教材等。
在迪庆民族中学,高一、高二、高三年级均针对性地开设了民族理论常识和民族团结教育课程,结合高中政治必修《政治生活》课程,重点讲解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宗教政策等相关民族团结进步知识,把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渗透在学科课堂中,并纳入平时的考试范围。
此外,学校特别注意以活动育人的方式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目标,如:通过孔子苑系列活动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目标;通过德育三大步励志教育活动(升旗仪式、活动课、填写成长册)激发学生内在动力;通过社团活动、民族文化活动教育提升文化自信。
初验组到访时,迪庆民族中学“了解历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基地正举行“复兴之路——迪庆展”,内容涉及中国近代史的方方面面。
“这次展览旨在通过学习这段历史,使学生深刻了解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我国在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等各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增强同学们对祖国制度、道路、文化、理论的自信心,更好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各民族团结一心,同心共筑中国梦。”教师罗玉梅说。
“我们平常闲下来都会在民族广场上跳舞,搬迁后的生活跟原来比好了很多,生活设施也更加完善了。”6 年前从里底电站库区搬迁来的藏族居民和秀英说道。
巴迪乡是维西县水电开发的主战场,有澜沧江上游一库七级水电开发中的里底和乌弄龙两个电站枢纽建设项目。2016 年7 月,乌弄龙里底水电站党委与巴迪乡党委共同启动村企结对联建工作,双方不断深化联建内涵,持续实施新农村建设项目。
在真朴村姑布移民集中安置点,125 户移民搬迁户以藏族、傈僳族、纳西族为主,为使姑布移民集中安置点移民与原住居民和谐相处,探索各民族互相嵌入“组区”长治久安的有效管理形式,由真朴村党总支牵头,在全乡“村村联建”基础上,探索提出“四村一校一户”联建方案,健全矛盾共调机制。移民区内各村党员对群众建立一对一或者一对多的党员联户制度,畅通纠纷信息来源渠道,及时掌握群众思想动态。联建村校之间共同建立信息联判联席会议制度,定期汇总、分析阶段性组会舆情动向,充分发挥联建工作对重要信息的预知、预警、预防作用并实现民意互通,各类矛盾及时得到调解。
通过“四村一校一户”联建,安置点各族群众有序共享一个社区便民综合服务点、一个医疗卫生室、一个文体活动场所。社区环境呈现团结、和谐、安定的局面。群众生活怡然自得,满意度、安全感不断上升。
“2018 年,移民村移民安置点有个老奶奶生病了,需要相匹配的血清,村民得知后,都自发组织起来,去县医院为老奶奶匹配血清,这件事至今令我印象深刻。”巴迪乡党政办秘书董旭说道。
随处可见的民族团结标语
工作中的伟宏公司员工
康普乡齐乐村花烈组傈僳族农民雀保军家有6 口人,上有年逾古稀的两位老人,下有两个上小学的孩子。过去,一家人就靠着种几亩包谷过日子,不要说脱贫致富,就连吃饱穿暖都做不到。去年,雀保军跟维西伟宏农特资源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伟宏公司”)签订了产销合同,公司提供种苗、化肥等生产资料,种植8 亩当归,收入8.6 万元,摘掉了贫困帽子。今年,雀保军将继续跟伟宏公司签订合同,种植当归14 亩,预计收入将突破10 万元。
在维西,雀保军的故事不是个例,这一切跟维西各企业积极探索、努力奋进,力争实现企业发展与民族团结进步的“双赢”局面息息相关。
康普乡位于维西县西北部,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并存,贫困程度深的乡镇。作为本土民营企业,伟宏公司深知,要想加强民族团结进步、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推动脱贫攻坚顺利实现全面小康,必须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脱贫攻坚与公司发展有机结合起来。
伟宏公司在发展中药材等产业的过程中,通过“资金入股分红+奖补、土地流转+基地务工、订单发展+保底价收购、就业+产业扶持带动”四种扶贫模式,全方位保障农户的利益。
同时,为了更好地激发少数民族建档立卡户发展中药材生产的积极性,伟宏公司设立“脱贫奖”。今年4 月初,伟宏公司2018 年度“脱贫奖”颁奖仪式在花烈组隆重举行。花烈组少数民族建档立卡户里子玛获得一等奖,脱贫摘帽的喜悦挂在里子玛的脸上。
“自2017 年起,伟宏公司挂钩帮扶普乐村62 户少数民族建档立卡贫困户,投入资金14.4 万元,无偿为农户提供种苗、化肥、薄膜等,并扶持挂钩户种植云木香124 亩,预计带动户均增收6000 元。”讲解员孙次姆介绍道。
“国家政策好,我们的生活才变得越来越好。”73岁的纳西族奶奶和玉兰笑着说道。
弦子舞是藏族群众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自乐性歌舞,集中体现着藏族人民热情奔放的特点。在节庆、婚嫁、集会时,人们都要欢聚一堂,尽情歌舞。
在藏族、汉族、傈僳族、纳西族、白族、怒族、彝族七个民族一起生活的茨中村,有一支村民自发成立的“弦子感恩队”,每到节假日时,大家都会拉起弦子,载歌载舞。
“村民们把弦子的歌词改编成对党和国家的歌颂,从歌声里将自己的心情表达出来。”茨中村妇女组长阿追说道。
歌以咏志。新式弦子颇有一番来历。2016 年,由于乌弄龙水电站的建设,需要到茨中集镇安置淹没区移民149 户,茨中村民以“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理念,热忱欢迎库区移民进驻茨中村,并把最好的土地留给了移民群众。有了团结和谐的坚实基础,茨中村干群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脱贫攻坚、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等工作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近年来,全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及住房条件不断改善,越来越多的贫困人口摘掉了贫困帽过上了幸福生活。
面对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吃水不忘挖井人,脱贫不忘共产党”成为当地群众常常挂在嘴边的话语。由此,茨中各族群众自发组织成立了“茨中弦子感恩队”,感谢党的恩情,赋予了弦子舞新的时代内涵。
除了茨中村的“弦子感恩队”,在德钦县第一小学还有一个将弦子跳到北京去的班级。2015 年8 月,以弦子班8 名同学为主演的《弦子代乐》节目在云南省民间歌舞乐比赛中获得金奖;2017 年8 月,受香格里拉童声合唱团邀请到北京参加“搜星中国第13 届全国青少年艺术人才选拔活动决赛”,《弦子舞》节目获得原创优秀奖及表演金奖;2018 年1 月《父子情深》节目到北京参加“我爱祖国”全国少儿春晚节目大赛荣获金奖;2019 年1 月《梅里扶音》节目代表云南省到新加坡参加金狮杯大赛,荣获原生态歌舞奖金奖,学校荣获优秀组织奖。
弦子班是德钦县第一小学自2013 年开办的兴趣班,目前受益学生达500 多人。为实现“爱国爱家意识强,弦子跳到北京去”这一目标,特别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弦子传承工作领导小组,并制定各种规章制度。为了使弦子传承工作得以持续发展,学校建立了梯级班级制开展弦子教学。“我们的弦子班,不分民族、性别,只要学生有兴趣,就可以来参加。我们老师和传承人每天以口传身授的形式进行课程教学。”弦子辅导老师阿那农布说道。
六年级的立青取扎从三年级下学期就开始学习弦子,并因为能力出众到北京参加过表演,同班同学扎史品初在他的带领下也报名参加弦子兴趣班,“我们都是因为爱好开始学习弦子,希望自己拉得越来越好!”扎史品初说道。
弦子班部分学生
通过全体师生的不懈努力,孩子们多次把藏族弦子拉响在北京天安门及万里长城之上,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树立起“拥护核心、心向北京”的思想意识。孩子们甚至走出国门,把藏族弦子展示到国际舞台,用民族舞蹈向世界诉说藏族的故事。
除了学校、乡村,在德钦,从古至今每逢年节、庆典和各地的骡马队进入县城阿墩子时,人们必定会自发组织跳起弦子舞,如今,在政府部门的组织下,弦子舞形成了常态化、群众自觉参与的文化活动,已经融入到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在十九大精神、非遗保护和民族文化传承发展等政策导向的影响下,弦子随之走进了各个社区中。在升平镇阿墩子社区就有着一个迪庆州弦子传习中心,不论是大人小孩,只要对弦子感兴趣,都可以来到这里学习,接受专门的弦子老师授课。
“弦子舞不仅流行于藏族中,它还流行于居住在德钦的汉、回、纳西、傈僳、白等兄弟民族中,可以说,弦子舞是德钦各民族间情感联系的纽带。促进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是深入推进民族团结的一把金钥匙。我们社区在春夏秋季节与县非遗中心共同举办‘生活中的弦子’舞会,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弦子舞促进各民族间的感情。”解说员此里此姆说,“弦子舞是藏区民间歌舞中独具特色的一种艺术形式,愿这朵瑰丽多姿的弦子之花常开常新,永远芬芳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