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 朱熙
·开幕式现场 运动会官方通讯社供图·
9 月8 日至16 日,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以下简称“第十一届全国民族运动会”)在河南省郑州市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汪洋出席开幕式并宣布开幕。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统战部部长尤权出席开幕式。全国政协副主席、国家民委主任巴特尔致开幕辞。河南省委书记王国生致欢迎辞。国家体育总局局长苟仲文主持开幕式。全国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解放军代表团以及台湾少数民族代表团的7009 名运动员参加了射弩、押加、独竹漂等17 项竞赛项目和194 项表演项目的比赛。其中,马术项目于7 月12 日至17 日在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举行。第十一届全国民族运动会是1953 年开始举办此项赛事以来第一次在我国中部省份举办,各民族健儿们也首次齐聚中原大地,同场竞技。
·云南省副省长任军号出席第十一届全国民族运动会云南省代表团成立大会·
·云南代表团出发前往郑州·
·云南代表团入场 运动会官方通讯社供图·
本届运动会上,我省健儿团结协作,顽强拼搏。竞赛项目获得10 个一等奖、36 个二等奖、41 个三等奖,一等奖数量与上届持平,获奖总数超上届10 个,取得了我省参加全国民族运动会以来的最好成绩;表演项目技压群雄,在全国194 个参赛项目中脱颖而出,勇夺7 个一等奖,3 个二等奖,一等奖数量和比例蝉联全国第一。运动会期间,我省健儿们始终保持饱满的热情、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为全国观众献上了一场场饱含民族文化的体育盛宴,赢得了无数现场观众的热烈掌声。
金秋九月的郑州骄阳当空,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桂花香。“民族的大团结,你我的运动会”,漫步在郑州市街头,不管是在公园里、公交车身上,还是在马路的护栏上,都能看到有关第十一届全国民族运动会的元素——横幅、项目卡通画等等,运动会吉祥物“中中”的形象也随处可见,处处充满着运动会的气息。
为了这场盛会,云南省代表团也做好了充分的准备。2 月21 日,云南省人民政府成立了以副省长和良辉为主任的云南省参加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筹备委员会。筹备期间,在筹委会的组织领导下,省民族宗教委、省体育局和相关单位多次召开筹备会议,在昆明还组织召开了和前来考察的云南代表团对口接待单位郑州经开区管委会的对接座谈会,就云南代表团在郑州期间的行程安排、酒店入住、车辆保障及参赛项目比赛器材中的细节问题进行了交流沟通,为云南代表团赴郑州参加比赛做了精心准备。
8 月中旬,云南省参加第十一届全国民族运动会全部10 个表演项目的近200名运动员入驻昆明海埂体育训练基地,如火如荼地进行赛前的最后备战。在前往郑州之前,运动员们进行了三次带妆彩排及多次大型联排,在每一次训练的基础上对表演内容进行优化调整,并结合实际比赛时间等因素进行模拟训练,力争以最好的竞赛状态迎接本届运动会。
9 月3 日,第十一届全国民族运动会云南省代表团成立仪式暨项目汇报演出在昆明海埂体育训练基地举行,云南省副省长任军号出席成立大会并向代表团授旗,标志着筹备组织工作已经全部就绪,云南代表团即将踏上征程。
9 月5 日和6 日,第十一届全国民族运动会云南省代表团参赛运动员分批抵达郑州。本届运动会,云南省派出了由和良辉副省长担任团长,总人数545 人组成的代表团。代表团成员由26 个民族组成,其中最小参赛运动员14 岁,最大参赛运动员49 岁。392 名运动员分别参加了花炮、珍珠球、木球、蹴球、毽球、独竹漂、龙舟、秋千、射弩、陀螺、押加、高脚竞速、板鞋竞速、民族武术、民族式摔跤、民族马术、民族健身操全部17 个竞赛项目和《欢乐收青稞》《傣族女创拳》《搭火把》《稻花鱼丰收赛》《响山板》《彝山花鼓》《新米节》《挑箕乐》《抢龙宝》《陀螺飞旋》10 个表演项目的比赛。
每逢举办重大体育赛事时,火炬传递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第十一届全国民族运动会也不例外。5 月8 日,第十一届全国民族运动会火种采集暨互联网火炬传递仪式在郑州登封观星台举行,以火种采集仪式为标志,第十一届全国民族运动会的序幕全面拉开。
·表演项目《搭火把》·
·开幕式现场 运动会官方通讯社供图·
·表演项目《彝山花鼓》·
本届运动会火炬传递活动传承了上一届全国民族运动会务实、节俭的理念。在上一届的基础上创新了互联网火炬传递环节,互联网火炬传递借助互联网和高科技,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增加了微信小程序和H5 页面等形式,让更多人参与火炬传递。通过微信小程序等新形式,互联网火炬被广泛转发,民族希望之火也迅速传遍全国。互联网火炬传递活动期间,云南各族儿女踊跃参加,掀起了阵阵热潮。经过为期121 天的网络火炬传递,9 月7日,第十一届全国民族运动会火种回到郑州。本次互联网火炬传递活动共吸引了201 万人参与,访问量达到1100 万人次。其中,河南省、云南省和江西省传递人数最多。
9 月7 日上午,第十一届全国民族运动会火炬城市实地传递在郑州市郑东新区如意湖广场至二七区二七广场举行。火炬手由56 个民族代表与67 名各界人士组成。火炬手中有16 位来自云南民族大学、云南农业大学,她们分别是彝、白、哈尼、傣、傈僳、拉祜、佤、纳西、景颇、布朗、阿昌、普米、怒、基诺、德昂、独龙等16 个少数民族的代表,她们与其他火炬手交替传递,寓意56 个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密团结在一起,共同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同时也展现了新时代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齐心协力,奋力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气象、新面貌、新成就。
能够参加此次活动,姑娘们都有着深刻的体会。
云南代表团第1 棒火炬手是彝族代表郑倩南,来自云南民族大学,是国家二级篮球运动员、国家二级篮球裁判员、国家二级田径裁判员。郑倩南说:“能够担任本届运动会的火炬手,刚开始的时候会很紧张,但现在非常自豪。我希望通过此次火炬传递,能够向外界推介我们云南少数民族风情特色。”
担任第31 棒火炬手的白族代表陈晶晶,也来自云南民族大学。她说:“能担任民族代表火炬手非常自豪,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大学生,一定努力学习,为国家作出力所能及的贡献,同时也祝愿民族运动会圆满成功,祝愿云南运动员取得好成绩。”
·全体火炬手合影·
·白族代表·
·普米族代表·
·基诺族代表·
第111 棒火炬手是独龙族代表何淼,来自云南农业大学。“能够参加本届运动会的火炬传递活动,我感到非常自豪和开心。我从小在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长大,亲身感受到独龙族生产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深切地感受到祖国的强大和国家对少数民族的关怀。作为一名新时期的独龙族大学生,我一定会珍惜现在的美好时光,认真学好本领,为家乡人民过上更美好幸福的生活奉献自己的力量。”何淼表示。
第121 棒火炬手王琰千一,这位基诺族姑娘来自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基诺山基诺族乡,她积极学习基诺文化、制作基诺族服饰,抓住一切机会宣传基诺文化。“能够代表基诺族参与火炬传递,我感到很自豪,同时也很紧张。希望通过这次难得的机会让河南人民对基诺族有一个更深的了解。”王琰千一说。
云南少数民族健儿在优势项目射弩、陀螺、武术中争金夺银,其中射弩队在李晓黎、李春丽等老将的带领下,一路过关斩将,罗书文、鲁主等新生代弩手脱颖而出,最终云南射弩队以6 个一等奖、6 个二等奖和4 个三等奖创造了历史最好成绩。云南陀螺团体项目表现依然亮眼,除了稳夺男、女团体一等奖,在个人项目上还获得了1 个二等奖,3 个三等奖。武术也是云南队的优势项目,在民族武术男子传统一类拳的比赛中,我省运动员陈玺压轴出场即惊艳四座,以全场最高分为云南捧回了武术项目唯一一个一等奖,这也是他连续三届在全国民族运动会武术赛场夺得一等奖。另外,何金祥、何也等“00 后”小将也表现不俗,为云南捧回了武术项目4 个二等奖、1 个三等奖。
据了解,除了代表云南省参赛之外,近几届全国民族运动会,云南省也不断向其他兄弟省市区推荐交流了一批优秀的运动员,特别是射弩、陀螺、少数民族武术等竞技项目方面的运动员。这些运动员不仅在民族运动会平台上得到了提高锻炼的机会,有些甚至走上全运会和奥运会等大型体育盛会。同时,通过他们的努力,也加深了交流双方之间的合作,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
射弩是云南省的传统强项,也是每届全国民族运动会的重点夺金项目。本届运动会云南队派出了“五朝元老”李晓黎、“弩后”李春丽、“常胜将军”高兴亮、“三冠王”罗成书,以及“后起之秀”鲁主、七凤6 名队员参赛,这样的“豪华”阵容在全国赛场并不多见。
9 月9 日,云南代表团在射弩项目中一举夺得民族传统弩混合团体赛和民族标准弩混合团体赛两个一等奖,其中民族传统弩混合团体赛一等奖是云南代表团在本届运动会开幕后获得的首个一等奖。
49 岁的李晓黎一度成为射弩场上的焦点人物,云南队斩获团体一等奖,离不开他几乎箭箭10 环的出色成绩。另外,他个人还拿到民族传统弩男子立姿二等奖。
“从2003 年在宁夏银川举办的第七届全国民族运动会开始,我就参加了射弩比赛,第一次我得的只是三等奖,那个时候云南队的整体成绩不太好。赛后我们进行了总结分析,觉得射弩是从我们云南推出来的项目,但云南人却拿不到金牌,大家认为这是很丢脸的事情。从那以后就是加强训练,一有时间就练习。”李晓黎回想。
从2003 年到2019 年,李晓黎一练就是16 个年头。近年来贵州、重庆、四川、内蒙古等地频频出现射弩高手,迫使李晓黎和队友们不敢松懈,着力从各方面提高自身的实力。
射弩,一半靠射,一半靠弩;尤其是传统弩的比赛,运动员要自己制作弩具。李晓黎介绍:“我们在规则允许的情况下,对弩进行了一步步的改良。慢慢地,从麻绳到进口弦、箭杆尾羽由二翼变三翼等等,都有了很大进步。现在我们的成绩越来越好、越来越稳定,这跟器材的改良是分不开的。”
谈到一路走来所付出的努力,李晓黎表示自己很高兴:“我见证了我们云南队由成绩不好到很好的过程,很开心。在2007 年广州那届民族运动会上我们一炮打响,拿了好几个金牌,创下好几个纪录,很难忘。感觉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李晓黎在练习射弩的过程中也遇到过困难,但凭着对射弩的热爱,他都克服并坚持了下来,一点点地找解决方法、克服困难。
“有时候遇到瓶颈,成绩不能有所突破,这个时候是最痛苦、最难熬的。我就会想方法,看是心态上还是技术上的问题,一样一样地去总结,慢慢地把心态放好了,以后就会感觉又好了。我觉得体育的魅力就在这儿——勇攀高峰,不断突破自己!”李晓黎说。
和射弩项目一样,陀螺也是云南代表团的传统强势项目,仅在第九届和第十届全国民族运动会上就获得6 个一等奖。在本届运动会陀螺比赛中,云南队继续延续了“陀螺旋风”。
云南队强大的实力背后,离不开运动员们对陀螺的热爱和艰苦训练,也离不开教练周勇12 年的悉心陪伴与指导。
·射弩比赛现场 王增文 摄·
·传统弩男子跪姿决赛领奖现场,云南队鲁主(右)获得一等奖·
·陀螺颁奖现场(后排右二为周勇) 岩甩冬 摄·
·陀螺比赛现场 运动会官方通讯社供图·
谈起与陀螺的缘起,周勇表示,在接触陀螺之前,他曾经专攻了22 年田径。2007 年,普洱市体育中学增设陀螺和射弩的青少年培训班,周勇成功竞聘为陀螺项目教练,就此开启他12 年不停旋转的“陀螺人生”。
刚开始成为陀螺教练时,周勇遭到了许多质疑。他的朋友、同事也很不能理解。有的说:“你一个搞田径的,到底能不能带好陀螺?”
面对质疑,周勇自己也有压力。最终,没接触过陀螺的他决定用竞技体育的方法去训练民族体育。他说:“我相信一句话——是金子都会发光。”
据周勇介绍,那时学校里没有场地、器材,他带队找了一片空地就开始训练。自己不懂技术、没有训练经验,就去找懂行的、有经验的人不断请教。
经过4 年的艰苦训练和无数地方赛事的打磨,在2011 年第九届全国民族运动会陀螺比赛中,周勇第一次携云南女队出征全国赛事,并一举包揽女子项目全部一等奖,让曾经质疑他的人刮目相看。
为了更稳妥地提升运动员们的水平,云南女队的日常训练也很严苛。学校规定训练17:30 结束,她们经常训练到19:30 还不休息。考虑到各种突发情况,周勇还带着运动员们在雨天进行训练,不睡午觉四处打陀螺也是她们训练的常态。周勇自信地表示:“这届全国民族运动会,我们有备而来!”
虽然平时训练一丝不苟,赛场下周勇和运动员们却会打成一片。“这些小孩是我从初一、初二就开始带着训练的,和我女儿一样。”周勇说。虽然他在训练中要求严格,但和运动员们私下就像家人、朋友一样,相处非常愉快。
周勇还给参加第九、第十届全国民族运动会的云南女队队员梅朝喜、余仙花、李仕会起了个亲切的名字,叫“梅花4”:一是各取每个队员名字中的一个字,如“梅”“花”“仕”(4),二是扑克牌梅花4观众好记,三是陀螺项目最高是4分陀。“也为了有一个好兆头。”他说。
在本届全国民族运动会上,周勇又带来了“哈拉彝”组合:梅朝喜(哈尼族),洪娜努(拉祜族),李仕会(彝族)。他说,这是一个以老带新、承前启后的组合。
迄今,周勇共率队参加了3 届全国民族运动会、5 届全国陀螺邀请赛、3 届全国“陀王”争霸赛,他的队伍在各项大赛中一共收获了15 个第一名,云南队也因此被称为“梦之队”。对此,周勇笑称:“基本上只要我带队参加,金牌就是我们的!”
根据比赛规定,各省可以进行参赛运动员的交流,云南队和多个代表队进行了运动员交流。周勇说,希望通过交流让全国更多人了解、喜欢上陀螺项目。
为了更好地推广观赏性与健身性兼备的陀螺项目,周勇专门整理、撰写了一本讲述陀螺技术理论的书。55岁的周勇还与时俱进,通过在抖音里上传视频,推广陀螺的技术和训练方法。有人在抖音上提问,他还会热心解答。“还有5 年我就退休了,在退休前,我想尽我所能地为陀螺项目的推广发展再多尽一份力!”
谈及参加全国民族运动会的感受,周勇感慨道:“全国民族运动会的宗旨就是加强民族团结,共同繁荣、共同进步。在这个民族盛会上,民族团结是第一位的,竞技是第二位的。在赛场下,我们这些打陀人互相熟识,都是朋友!”
表演项目历来都是民族运动会的一大特色。参赛项目都是由各参赛代表团根据所在地区特点,通过挖掘、整理,在保持本地区、本民族传统特点的基础上改编、创编的各种形式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
民族体育运动会表演项目展现的是各地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通过全国民族运动会这个平台,越来越多生产生活气息浓郁、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民族民间传统体育焕发出生机与活力,推动了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本届全国民族运动会上,云南省代表团推荐的10 个表演项目都在2018 年云南省第十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获得过优秀成绩。其中《陀螺飞旋》和《傣族女创拳》这两个项目曾获云南省第十届民族运动会金奖,磨盘陀螺还被列为临沧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竞技类表演项目《欢乐收青稞》所使用的道具在本届全国民族运动会上最为庞大,女运动员站在3 米多高的青稞架上表演,难度和危险性都是最高的,但视觉冲击力也是最强的。
·云南代表团团长、副省长和良辉看望参赛运动员代表·
·傣族女创拳·
9 月14 日上午,云南队表演项目《傣族女创拳》以其柔中带刚的气势,赢得满堂喝彩。最终评委打出9.23 分的高分,加上第一轮9.20 分的高分,以总成绩18.43 分获得表演项目综合类一等奖,在全国89 个综合类表演项目中排名第二位。
“傣族女创拳”流传于中缅边境一带的临沧市耿马县孟定镇,曾作为历代孟定傣族土司的练兵拳法,最早由一名女子首创,后经一位名叫阶恩赛的武士发扬光大,所以也称之为“涞阶恩赛·女创拳”,属于女创男承的拳术,至今已经传至第十代传人。“傣族女创拳每一代传承人的选拔都有严格的标准,不仅注重拳术水平,更注重个人品德。”据《傣族女创拳》节目编导兼教练员岩峰介绍。
岩峰是耿马县文化馆馆长,也是耿马县文艺演出团团长,出生在孟定镇的他从小就看到很多民间老艺人跳傣拳,耳濡目染让他对这套拳法留下了印象。2015 年,岩峰带着耿马县文艺演出队去到老家孟定采风,在一次走访民间老艺人时,深入了解了女创拳,觉得把它以舞蹈的形式编排出来具有很重要的传承意义,于是他心里便有了傣族女创拳创作的雏形。
参加本次《傣族女创拳》表演的运动员们都来自耿马县的文艺演出团队,为学习女创拳,团队里的每一个运动员都经过严格的拜师仪式和传统规制的训练。“学习女创拳必须拜师,拜师以后要在树林里学习七天,七天之后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单独去请教师父。我们大多是从2015 年就去拜师学艺,学艺时间最短的也有半年多了。”岩峰说。
第一次参加全国民族运动会的《傣族女创拳》获得高分对岩峰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开端,但他也在不断鞭策自己:“在今后的路上,我们还要不断地提炼整理,把它的魅力展示给全国人民!”
青稞是藏族的主要粮食作物,藏族对青稞满含敬意,对自然心怀感恩。有了青稞,高原不再荒僻,藏族人民生活就有了保障。在收获青稞的季节,藏族人民总是用充满仪式感的方式来感谢大自然的恩赐,祈盼来年的丰收,并在收青稞时进行热烈比赛。
本届民族运动会上,云南队的表演项目《欢乐收青稞》真实再现了迪庆藏族收青稞比赛时的欢乐场景,融入迪庆藏区盛行的娱乐项目,更增加了比赛的趣味性和娱乐性。赛场上,来自迪庆州民族歌舞团的20 名运动员用他们精湛的舞技,展示了云南藏族人民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欢乐收青稞·
最终在两轮比赛中分别获得了9.46 和9.38 的高分,以总成绩18.84 分获得表演项目竞技类一等奖,在全国57 个竞技类表演项目中排名第一位。“《欢乐收青稞》是通过参加云南省民族运动会,从而争取到了参加全国民族运动会的机会。之前没有想过成绩能达到这一水平,就是想着拼尽全力,拿出最好的状态,有这样一个结果我们非常满意。”节目编导兼教练鲁茸江初说。
鲁茸江初曾作为运动员参加了上一届全国民族运动会,比起运动员的身份,作为编导和教练要操心的事情明显更多。他说,“比赛时,为队员们紧张也为自己紧张。我们代表云南参加这样一个大型的比赛,有幸见到其他省区的特色民族文化,非常感谢有这样一个机会。”
9 月12 日,民族大联欢活动在郑州市盛大开启,作为全国民族运动会的重要活动之一,来自全国各地56 个民族的兄弟姐妹齐聚炎黄广场,观看演出、享受美景、携手同游中原嘉年华。
上午9 点,伴随着“中原鼓阵,旗舞和谐”的迎宾序曲,1953 人组成的鼓阵和旗阵在黄河南岸绵延1953 米列队“远接”,“1953”缘于第一届全国民族运动会举办于1953 年。“远接”沿线大旗招展如云,盘鼓震天动地。
各代表团的嘉宾们踏入星门,标志“近迎”开始,象征56 个民族的56 名黄河汉子擂起大鼓,56 名少女跳起中原古风舞蹈,夹道相迎,56 名少女手持柳枝洒水,为嘉宾接风洗尘。踏上三层祭坛,两旁300 名少年在笙、瑟、编钟等古乐声中吟诵着欢迎词,一派礼敬贵宾的庄重气氛。
有朋自远方来,钟鼓乐之,笙瑟友之,茶盏属之。在庄重的迎宾仪式后,云南代表团的所有教练员、运动员也暂时放下了比赛的紧张,融入民族大联欢,感受着各个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浓厚氛围。
上午10 点40 分,民族大联欢活动的文艺演出正式开始,通过“郑州欢舞迎客来”“山河欢歌乐交融”“家国欢笑共筑梦”三个篇章,展示各民族欢聚一堂,携手共筑中国梦的欢腾情景。
在云南省代表团中,参加毽球项目的阿昌族姑娘马思嘉拿起手机与家人进行微信视频聊天,开始了“现场直播”。
马思嘉今年21 岁,这是她第一次参加全国民族运动会。“我来自腾冲市蒲川乡曼朵村曼堆组,家人都住在云南偏远的寨子里,他们很少有走出大山的机会。很开心能够参加这么重大的活动,同时我也很想和家人分享此时此刻的盛景。”女孩一边跟记者聊天,一边不忘举着手机。
“我要尽己所能让寨子里的人多看看外面的精彩世界。运动会的开幕式我已经‘现场直播’过了,接下来还有各种比赛项目、表演项目颁奖晚会、闭幕式,我还要一直‘现场直播’下去呢。”马思嘉笑着说。
文艺演出结束后,在偌大的炎黄广场,组织方布置了两条各2公里左右的游园线路,其中有各种民间曲艺、戏曲表演,中原传统婚俗、社火表演,参与游园的各族儿女可以参与互动体验,还有泥塑、剪纸等60 种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展示售卖等内容。
在活动现场,一群身穿蓝白色运动装的运动员吸引了大家的目光,他们接过正在表演的舞龙演员们手里的长龙,配合默契地舞动起来,周围响起了热烈的掌声,他们正是此次云南代表团表演项目《抢龙宝》的运动员,不少观众看到舞龙,也情不自禁想加入其中。
“这次来参加民族运动会,不光是比赛,我们还抱着学习的态度来的。很多参赛队伍的比赛项目都融入了舞龙的元素,大家的舞龙技术都不太一样,很多值得我们去研究、去学习。我觉得在这个民族文化多姿多彩的大舞台上,大家除了比赛,还像朋友一样互相交流和帮助。”参加表演项目《抢龙宝》的运动员沈洪英表示。
主办方负责人介绍,选择在炎黄广场举办民族大联欢,特别有意义。炎黄广场位于郑州市惠济区黄河南岸,广场南侧的邙山顶上,矗立着巍峨的炎黄二帝头像,炎黄二帝面向滔滔黄河,展现了二帝与山河同在、与日月齐辉的恢宏气势,浓缩了“黄土、黄河、黄帝”的主题。
·民族大联欢现场·
·欢乐的海洋·
·会旗交接仪式·
·舞起长龙·
炎黄二帝巨像下的开阔场地,遍植松柏,中间有一座占地8100 平方米的三层祭坛。祭坛边沿以浮雕装饰,每组浮雕巨石2 米见方,上刻56 个民族的图腾、吉祥物,如藏族的布达拉宫、基诺族的太阳鼓、鄂伦春族的云卷纹、门巴族的“巴尔匣”(门巴族对自己所戴帽子的称呼)、苗族的刺绣、壮族的铜鼓等,寓意着各民族文化多元一体,体现中华民族大团结。各族人民在这里欢聚一堂,同心共筑中国梦,欢庆新中国成立70周年。
·民族大联欢·
·云南省副省长李玛琳出席总结大会·
·运动员代表交流发言·
9 月18 日下午,第十一届全国民族运动会云南省代表团总结大会在昆明海埂体育训练基地召开。
在本届民族运动会上,云南省代表团共获得17 个一等奖,39个二等奖,41 个三等奖。其中射弩项目民族传统弩混合团体、射弩项目民族标准弩混合团体、陀螺项目男子团体、陀螺项目女子团体、射弩项目民族传统弩女子立姿、射弩项目民族标准弩女子立姿、射弩项目民族传统弩女子跪姿、射弩项目民族传统弩男子跪姿、武术项目男子传统武术一类拳术、民族马术项目走马1000米10 个项目获得竞赛项目一等奖;《欢乐收青稞》《搭火把》《稻花鱼丰收赛》《傣族女创拳》《响山板》《彝山花鼓》《新米节》7 个项目获得表演项目一等奖。
此外,云南省代表团还获得第十一届全国民族运动会代表团“体育道德风尚奖”;板鞋竞速项目代表队、高脚竞速项目代表队等5 个集体获得运动队“体育道德风尚奖”;赵云龙、陈玺等74 人获得运动员“体育道德风尚奖”。
云南省副省长李玛琳出席大会,并充分肯定了我省健儿团结协作,顽强拼搏的精神。她说,9 天的时间里,云南省代表团团结拼搏、交流互鉴,再获佳绩、再创辉煌。云南省代表团竞赛项目获奖总数超上届10 个,取得了我省参加全国民族运动会以来的最好成绩;表演项目一等奖数量和比例蝉联全国第一,巩固了在全国的领先地位。
同时,李玛琳也要求全省各相关部门,要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引领民族体育发展,以中华体育精神指导民族体育发展,博采众长、兼容并蓄,主动传播弘扬我省民族体育的优秀项目和优秀文化。进一步加大对民族体育的挖掘、整理、规范、创新和人才培养力度。加大创造创新力度,认真调研、科学提炼,精心打磨、刻苦训练,把云南丰富的民族体育资源转化为兼具吸引力和竞争力的精品项目。希望全体与会人员继续保持和发扬成绩,珍惜荣誉,再接再厉,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为推进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欢腾雀跃的中原大地,奔流不息的黄河畔,9 天短暂的欢聚,让56 个民族的兄弟姐妹在赛场上、舞台下相识相知,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云南省代表团能取得如此优秀的成绩,离不开温暖周到的驻地酒店工作人员,热诚服务的郑州志愿者以及千千万万各民族儿女的支持,正如9 月13 日中秋之夜云南省代表团副团长、省民族宗教委副主任李正洪在郑州经开区管委会、郑州嵩山饭店和云南代表团联合主办的中秋联欢晚会上的深情祝福一样:“云之南,河之南,云河情深意长。我七彩,你出彩,大家共同精彩!”2023 年,我们海南再聚!
(责任编辑 赵芳)
链 接: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竞赛项目简介
花 炮
花炮也叫“抢花炮”,是流行在侗、壮、仡佬等民族中的一项极具特色的民间传统体育活动,在湘、鄂、渝、黔等省市有着雄厚的群众基础,深受当地少数民族同胞的欢迎。因为抢花炮的比赛过程类似橄榄球运动,所以这项活动也被称为“中国式橄榄球”。在1986 年的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抢花炮被列为竞赛项目。
珍珠球
珍珠球,原名为“采珍珠“,满语为“尼楚赫”,是满族的传统体育项目,由满族先祖采珍珠的劳动演变而来。珍珠球在水区的运动与篮球、手球运动有一定的共性,而在封锁区持拍防守队员又具有足球守门员和排球拦网队员的特点,运动员需要不停地运用加速冲刺、急停、转身、变向变速、突破过人等大强度身体动作来配合全场快节奏的攻防战术,对运动员的速度、力量、耐力、协调柔韧性等都要求极高,也因而具有较强的观赏性。在1991 年的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珍珠球被列为竞赛项目。
木 球
木球是回族的传统体育项目,宁夏是木球运动的发源地,宁夏民间的木球游戏又称“打毛球”,毛球不是木制球体,而是羊毛制作的“毛旦球”。“打毛球”是一种刺激性强,对抗激烈的运动,是在身体的相互冲撞,手挥木棒的抢夺搏击中取乐,牧羊儿童借此消耗剩余的体力和精力,排遣放牧生活的无聊。因为木球运动具有极强的竞争性与趣味性,且便于推广普及,在1991 年的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木球被列为竞赛项目。
蹴 球
蹴球起源于清代的“踢石球”,是我国古代蹴鞠运动的一种形式,在满、蒙、回等民族中较为流行。蹴球比赛在一块10 米见方的平整土地上进行,参赛者脚跟着地,脚掌触球,用力蹴球,击中对方球或把对方球击出场外得分,所蹴之球为直径10 厘米的硬塑料实心球,分为红蓝两色。因为蹴球的竞赛规则类似台球,所以蹴球也被称为“用脚踢的斯诺克”。因是用脚底“踹”球,不是我们看到的类似足球运动的踢球,这种独特的用脚底蹴球的方式和动作极具趣味性和观赏性。在1999 年的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蹴球被列为竞赛项目。
毽 球
毽球从中国古老的民间踢毽子游戏演变而来,是中国民族传统体育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我国民间踢毽起源于汉代,盛于六朝、隋朝,至今已有2000 多年的历史。我国近代毽球在花毽的趣味性、观赏性、健身性基础上,增加了对抗性,集羽毛球的场地、排球的规则、足球的技术为一体,成为一种隔网相争的体育项目,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在1995 年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毽球被列为竞赛项目。
独竹漂
独竹漂俗称“划竹竿”,表演者站在一根楠竹上,以小竹竿当桨,在水上划行,颇有“一苇渡江”之感,被誉为“中华一绝”。独竹漂发源于贵州赤水河流域,是黔北一项独特的民间技艺,具有悠久的历史。独竹漂对参赛者的身体素质要求较高,尤其是平衡协调能力,同时对力量、耐力、技巧等也有很高的要求。作为表演娱乐项目,这项活动还能激发人们征服大自然的拼搏精神和勇气,给人以置身山水之间的乐趣。在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独竹漂第一次作为民族体育项目出现并获得表演项目一等奖。在2011 年的第九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独竹漂被列为竞赛项目。
龙 舟
龙舟是一项在民间广泛开展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是一项集诸多划手依靠单片桨叶的划桨作为推进方式,运用肌肉力量向船后划水,推动舟船前进的运动。壮、苗、傣、白、土等诸多南方少数民族均有节日赛龙舟的风俗。尽管各地赛龙舟的日期不同、纪念对象各异,但无论哪里,都会在赛龙舟时将舟船装扮成龙型,以锣鼓、呐喊助阵,并逐渐形成了“团结、协作、拼搏、进取”的中国龙舟运动精神。在1991 年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龙舟被列为竞赛项目。
秋 千
秋千,俗称荡秋千,相传为春秋时期北方的山戎所创,开始仅仅只是双手抓着绳子而荡,后来齐桓公北征山戎,将“秋千”带到中原。唐宋之后,荡秋千习俗普及全国,盛况空前,各少数民族荡秋千的花样繁多、丰富多彩。
在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还流行有磨秋、风车秋千等秋千形式。磨秋在云南、贵州、广西等地区的傣、景颇、苗、壮、哈尼、布依、仡佬等民族中盛行,其中哈尼族最为典型。风车秋千在苗、阿昌、傈僳等民族中盛行,其中傈僳族最为典型。
秋千比赛分为高度和触铃两项,高度比赛是以在规定的试荡次数内荡达的最高点计算成绩,触铃比赛是在规定的高度和时间内,以运动员触铃的次数计算成绩。秋千是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上唯一只限女子参加的比赛项目。在1986 年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秋千被列为竞赛项目。
射 弩
射弩在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使用者以苗族居多。民族弩起源于战国时期的楚国,也叫做土弩,是用木头和竹竿手工制作而成的,当时的人们用它作为狩猎的工具。傈僳族、黎族、拉祜族也都有射弩的传统,傈僳族还有“拉不开弓的就不算男人”的谚语。射弩已经逐渐成为了云南、贵州、海南、湖南、广西等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一项喜闻乐见的民族体育活动。
在1986 年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射弩被列为竞赛项目。随着射弩运动的发展,射弩比赛中出现了用金属制成的弩,也就是现在的民族标准弩。为了使比赛更加公平,2007 年第八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开始将民族传统弩和民族标准弩分为两个组,分别竞赛。
陀 螺
陀螺,又叫“打陀螺”“打老牛”,是青少年较为熟悉的玩具,也是很多人童年的记忆,如今,是一项深受人们喜爱的健身运动。
陀螺形状各异、玩法多样,深受彝、壮、佤、瑶、傣、黎、畲、白、基诺、拉祜等少数民族的喜爱,在云南、贵州、湖南、广西、福建等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广泛流传。在1995 年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打陀螺被列为竞赛项目。2003 年,“打陀螺”在第七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前更名为“陀螺”。
民族运动会上的陀螺比赛在平整无碍的地面上进行,由守方先旋放陀螺,再由攻方抛掷自己的陀螺击打守方的陀螺,将守方陀螺击出比赛场区,或者比守方陀螺在比赛场区旋转的时间更长则得分。比赛极具观赏价值,运动员矫健的身姿,优美的动作以及高超的技巧都会让你眼界大开,感受到陀螺比赛的魅力。
押 加
“押加”藏语为“浪波聂孜”,意为大象的脖子,又称“大象拔河”,在西藏已有百年的历史,是藏族人民喜爱的一项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在押加比赛中,两名比赛者分别趴在场地两端,二人的脖子上套上同一根长绸布,分别向相反的方向拉爬,拉过指定区域者即为胜出。
押加这项传统的民族体育项目在藏区特殊的自然环境和独特的民族生活习俗基础上产生并世代相传,深受广大藏族群众的喜爱,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在1999 年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押加被列为竞赛项目。
高脚竞速
高脚竞速原名为“高脚马”,也叫“骑竹马”,流行于湖南、湖北、贵州、云南、广东等省,原本是土家族、苗族在地面积水的雨季代步、涉水过浅河的工具,也是京族用来在海边涉水捞鱼虾的工具。后来人们把踩高脚马发展为高脚竞速,成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高脚竞速与普通的田径跑步不同的是,田径跑步是伸右手、出左脚,而高脚竞速是一根竹竿上面绑了脚蹬,运动员的脚踩在脚蹬上,在跑步过程中手也要握住竹竿,是顺步跑,加之竹竿比较细,接触点比较小,因此这项运动对运动员的灵活性、协调性和平衡性有较高的要求,这项手脚并用的竞赛项目也因此极具观赏价值。
高脚马作为表演项目参加了第五届、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在2003年第七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高脚马被列为竞赛项目,并根据其特点定名为“高脚竞速”。
板鞋竞速
板鞋本是广西民族地区普遍使用的一种生活用具,即用两块木板制成的木板拖鞋,称之为“板鞋”,也称“木屐”。
板鞋竞技是一项集群众性、娱乐性、竞技性于一体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同时也是一项非常独特的健身娱乐活动。其主要特点是运动时几名运动员步调一致,行走灵活,协调自然,民间传统的三人板鞋竞技内容包括集体舞、板鞋秧歌舞、板鞋拳术等;同时三人板鞋的技巧性也比较强,如板鞋竞赛、板鞋抢粽粑、板鞋戏水、板鞋抢水球、板鞋抛绣球、板鞋踩气球等,所有的运动都需要参与者的齐心协力和默契配合。在2007 年第八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三人板鞋运动被列为竞赛项目,并根据比赛的特点定名为“板鞋竞速”。
民族武术
中国武术在国际上被称作“功夫”,是由踢、打、摔、拿、击、刺等构成的攻防格斗技术,按照一定的运动规律组成套路和对抗两种方式。武术是几千年来中国人民用以锻炼身体和自卫的一种方法,被视为中华文化之精粹,又称国粹。少数民族武术的比赛项目包括拳术、器械、对练三种,根据比赛人数和性别,分为个人和集体项目,男子组和女子组进行比赛。
在1991 年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武术被列为竞赛项目。在历届民族运动会上,武术项目是参赛运动员最多、争夺最激烈的竞赛项目之一。
民族式摔跤
摔跤运动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体育项目之一。据考证,我国在黄帝时期就有了摔跤运动,摔跤在我国古代叫“角抵”,又名“角力”,后来称“相扑”,近代才叫“摔跤”。
民族式摔跤包括搏克(蒙古族式摔跤)、且里西(维吾尔族式摔跤)、格(彝族式摔跤)、北嘎(藏族式摔跤)、绊跤(满族、回族式摔跤)以及希日木(朝鲜族式摔跤)六个跤种。民族式摔跤历史悠久、民族特色浓郁,自1953 年的第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开始,摔跤就是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竞赛项目。
民族马术
“马术”也叫做“骑术”,在中国古代又称为“御”,为六艺之一。马术在素有“马背民族”之称的蒙古族中尤为盛行,爱马和善骑是蒙古族的传统,由于爱马,草原上还形成了一些关于马的节日,如马奶节、打马鬃节等。赛马是蒙古族在游牧生活中形成的传统体育项目,代代流传至今。如今的草原,每逢喜庆节日时,牧民们也会通过举行赛马比赛来庆祝。不仅是在内蒙古,马术在新疆、西藏、青海、甘肃、云南、贵州、四川等地区也极为盛行,是我国众多民族喜爱的一项传统体育项目。
在1986 年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马术被列为竞赛项目,包括速度赛马、走马、跑马射击、跑马射箭、跑马拾哈达等分项目。按照比赛规定,比赛用马必须是在中国出生的非英纯血马和非阿拉伯马。
民族健身操
民族健身操是由国家民委为第十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民族健身操比赛组织创编的规定套路。民族健身操以各民族典型的舞蹈元素为动作素材,把健身作为第一要素,将民族舞蹈的柔美与健身操的力度自然、流畅、合理地结合在一起,突出动作的健、力、美,使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健身完美结合。
为了进一步推动全民健身并弘扬少数民族文化,在2015 年第十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民族健身操被列为竞赛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