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杨 河南省郑州澍青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儿童哲学发源于美国,由哲学家李普曼创建,是指导儿童思考的本质,是使孩子成为中心而亲自体验哲学讨论和推理过程,旨在为儿童提供哲学训练,接受简单哲学教育,教导儿童学会思考及处事方式,为其一生的思维成长打下基础。儿童哲学建立和发展时间不长,处于起步阶段,是具有开创性和发展活力的学科。儿童哲学已在20多个国家推广普及,我国有些小学也尝试开设了哲学课。认知传播学是传播学和认知语言学的结合,具有跨学科特征。新兴的认知传播学基于体验哲学、认知语言学理论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互动体验、意向图式、范畴化、认知模型、心智空间、隐转喻、关联、识解和凸显)来分析传播过程涉及的因素和认知机制。认知传播学理论激发了儿童学习哲学的兴趣,使抽象性和理论性强的哲学理论和思想变得生动活泼而通俗易懂,提高儿童学习哲学的趣味性,增强了儿童积极参与哲学思想思考的主观能动性。
传播学是运用语言符号和信息传播相关因素,对涉及人与社会的关系和文化信息系统构建的人类传播的本质、行为和方式等方面的研究。传播学主要研究人类如何运用语言符号进行信息交流,所以,传播学与语言学紧密相连。
哲学最素朴的特质并非专有名词或术语,而是向生活不断地发问。儿童哲学是儿童对世界的观念、理解和阐释给予好奇、困惑和探究,具有天真和朴素的特征。认知传播学指导的儿童哲学研究为儿童哲学注入了人文精神的认识,凸显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把体认原则“现实——认知——语言”融入到儿童哲学的研究和传播中去,是对哲学思想思考和理论进行“互动体验”的“认知交工”。儿童哲学的认知传播促进了儿童哲学思想和理论的推广普及,易于儿童接受。
儿童哲学激发和培养儿童的智慧天性和思维能力,在快乐中思考而自然体会到的哲理,不是强行输入一整套世界观价值观。儿童哲学是教儿童学会思考,接受简单哲学教育,为其一生的思维成长打下较好的基础。儿童哲学思想多在故事、疑问、游戏中表现出来。教师通过语言传授知识,也需要具备一些语言学的理论。例一,教师运用认知隐喻理论简单讲解世界是充满相似的世界,儿童会编出“下雨是天空在哭”、“车灯是汽车的眼睛”等故事情节,体现了想象力是理性无法企及的境界。例二,“什么是人?”体现了儿童追问本体论的朴素哲学思想。教师回答“人是一种会思考的动物。”进而问“动物是什么?”回答“动物是生物。”但一直追问就难以再找到更广泛的答案。如果教师运用认知范畴等级理论回答:“人同小猫咪一样会吃饭睡觉,但人会思考、说话、写字”。人与猫同属下位范畴,动物是基本范畴,生物是上位范畴,上位范畴最抽象,下位范畴最具体,人比作动物和生物,抽象代具体,不易理解,而具体代具体,更易接受。例三,教师画一个圆让儿童猜它是什么?儿童回答:苹果、气球、太阳。认知语言学的意象图式是事物本身抽象概括化的结果。圆就是圆形物体的意象图式,通过游戏培养了儿童从抽象到具体的思维观。
儿童独自阅读儿童读物时,或许会缺乏了趣味性而不能完全集中精力,但是,如果课堂上大声朗读和对话,就会带来具体认知语境,激发兴趣。形象和艺术的对话会使学生着迷,引起哲学思考和探询。例如,教师让两名学生以对话形式朗读一篇短文:居住在沙漠中的小骆驼去居住在热带海洋地区的小乌龟家做客,小骆驼看到一条小溪时,激动地说:“我终于见到大河了。”小乌龟笑着说:“这不是大河,只是一条小溪。”居住在平原地区的小牛去居住在大山地区的小猴家做客,小牛看到丘陵时,兴奋地说:“好大的山脉啊!”小猴笑着回答:“这不是大山,仅仅是一座小山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提问为什么小骆驼和小乌龟对小溪和小河的概念不同,为什么小牛和小猴对山丘和大山的认识不一致。教师可以根据认知范畴观理论补充学生的回答:认识和判断世界的事物,要根据事物的所在环境来区分。比如生活地区特征,生活在沙漠地区的小骆驼从来没有见过河流,所以误认为小溪是河流。生活在平原地区的小牛从来没有大山的概念,而把山丘和大山等同。进一步引导学生树立判断事物以参照点为基础,参照点不同,判断事物标准不同。教师还可以补充和引申学生的进一步思考。如,教师拿出一些食物,让学生挑出属于水果的食物,绝大多数学生首选苹果,其次是梨、桃、香蕉、菠萝,但是对于西红柿,学生认知产生分歧,有的学生犹豫不能决定,有的学生认为西红柿不是水果而是蔬菜,还有部分学生认为西红柿属于水果。教师顺势引导,学生的判断都没有错,只是认知、文化、生活环境不同,判断事物的范畴不同。苹果在水果范畴中特征最多最明显,所以学生首选苹果。而西红柿就不同了,如果学生家里经常把西红柿作为烹饪食材,就会认为是蔬菜,如果经常作为水果食用,就会认为是水果。学生从小溪和大河、山丘和大山判断对话与水果事例讲解中,体会到事物范畴的划分不是严格的,范畴中的事物特征也不是等同的,有的事物的特征多一些,有的少一些,并且范畴间可以叠加交叉的,这些都与人们的主观思维、社会环境、文化环境等有关。
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教师不仅在教室中用语言讲解儿童的问询,锻炼儿童从对话中体验哲学思考的认知和传播,还要利用多种新媒体方式引导儿童在快乐中体验哲学思考。教育信息化是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在教育领域使用的过程,主要包括网络教育、在线教育、录像教育、多媒体教育等。教育信息资源包括音像教材、媒体素材、课件、案例、文献资料、题库、教与学的工具。作为“信息高速公路”的教育信息化通过网络媒体传播的涉及哲学思想的儿童故事、动画和电影短片等素材、课件和案例,成为指导儿童学习哲学的协作、认知、情感激励、情景创设的工具,使哲学思想和理论直观生动地展现出来,增加了儿童学习哲学的趣味性。基于教育信息化的认知传播学视角下的儿童哲学研究,使儿童在主客观“互动体验”和网络媒体传播的基础上,直观地、生动地自然地习得哲学思想和理论。例如,MP3外响播放器、智能手机、网络动画片、课件等可以使儿童从听觉和视觉多模态方式感知体验世界。
李普曼教授认为儿童哲学目的不是使儿童的观点与成年人的观点一致,而是帮助儿童运用丰富的哲学遗产提供的哲学方法进行思考。认知传播学视角下的儿童哲学课让学生在问询、对话、故事中多角度激发和培养儿童智力和创造力,使儿童初步掌握批判性思考与反思性思考的基本方法,培养儿童逻辑与认知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