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燕燕,李凯述,王 洵,单法成,李春海
(1.滨州市人民医院呼吸内科,山东 滨州 256610;2.无锡市第二医院呼吸科,江苏 无锡 214000;3.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放射科,山东 济南 250012)
肺癌是世界上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1]。文献[2]报道,CT对疑似肺恶性结节的检出率为9.52%~12.82%。对于直径>2.0 cm的肺外周结节,CT引导下经皮穿刺诊断周围型肺癌的敏感度和准确率分别为95.3%和92.9%[3];而直径≤2.0 cm结节体积小、定位难,经皮肺穿刺难度增大,直接影响诊断准确率。本研究探讨快速现场细胞学评价(rapid on-site evaluation, ROSE)在CT引导下经皮穿刺活检直径≤2.0 cm肺结节中的应用价值。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7年1—10月于滨州市人民医院就诊的108例肺结节患者,结节直径≤2.0 cm,根据术中有无采用ROSE,分为ROSE组(58例)和常规组(50例)。ROSE组男30例,女28例,年龄33~77岁,平均(59.8±11.1)岁;常规组男28例,女22例,年龄31~78岁,平均(59.3±11.4)岁。排除具有经皮肺穿刺活检禁忌证[4]者,如严重心肺功能不全、凝血功能障碍、穿刺路径上存在肺大疱或剧烈咳嗽。术前完善胸部增强CT、血常规、凝血功能、感染筛查、心电图及肺功能检查。术前服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者均在穿刺前1周停用,术前24 h停用低分子肝素[5]。
1.2 仪器与方法 采用Philips Brilliance Big Bore 16排螺旋CT机。选择适当体位,以定位纸覆盖病灶后行CT扫描,选择穿刺点、穿刺路径,测量进针角度,标记皮肤穿刺点。常规消毒、铺巾,以2%利多卡因逐层浸润麻醉至胸膜,以穿刺针穿刺至壁层胸膜外,行CT扫描确认穿刺针方向后将穿刺针穿刺入肺组织内;再次扫描确认进针方向正确,必要时调整方向,将穿刺针穿刺到病灶。由同一名医师作为主要手术者完成所有操作。ROSE组由病理科医师现场对标本进行印片[5],立即行Diff-Quik染色,之后用专用细胞学显微镜读片,在5 min内完成操作。如镜下观察显示病理性细胞且标本足够[5],即停止穿刺;如未观察到病理性细胞或取材不充分,根据并发症情况决定是否再次取材。常规组由穿刺医师肉眼判断标本满意度,并根据并发症情况决定穿刺次数[6]。本研究中应用同轴技术,至少共轴切割2次。穿刺结束后即刻行胸部CT平扫。现场以10%甲醛溶液固定组织标本,之后送病理科诊断。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2.0统计分析软件。比较2组患者性别、年龄、结节大小、结节距离胸膜深度、结节分布、操作时间、并发症、取材充分性、诊断准确率及二次穿刺活检率,并分析ROSE与HE染色的一致性。对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患者基本资料 2组患者性别、年龄、结节大小、结节与胸膜距离及结节肺内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表1。
表1 2组基本资料比较
2.2 穿刺结果 ROSE组经HE染色判定54例(54/58)穿刺成功并取材充分,ROSE判读51例(51/58)穿刺成功并标本足够。42例首次切割标本足够;16例首次标本不足,调整后穿刺,其中9例获得充分标本,7例仍阴性或不充分。ROSE判读28例为恶性肿瘤,均与HE染色确定一致(图1)。ROSE提示23例良性病变,2例确定为肺癌;21例良性病变治疗后随访半年,17例完全吸收(图2),2例稍见吸收,2例增大者术后病理诊断为肺癌。ROSE提示7例标本阴性或不充分,3例HE染色提示标本充分,为良性病变,治疗后随访半年,病灶吸收;4例HE染色亦提示标本不充分,于1个月内行二次穿刺活检,术后HE确诊肺癌2例,良性病变2例(随访半年病灶消失)。
图1 患者男,56岁 A.穿刺中; B.ROSE示异型细胞,考虑腺癌(箭,Diff-Quik染色,×400); C.组织病理提示肺腺癌(HE,×100)
图2 患者男,28岁 A.穿刺中; B.ROSE示隐球菌(箭,Diff-Quik染色,×400); C.组织病理示肺组织慢性炎症改变,可见真菌孢子,考虑隐球菌(HE,×100)
常规组经HE染色确定39例穿刺成功并取材充分,其中恶性肿瘤26例、良性病变13例(治疗后随访半年,9例病灶完全吸收;2例稍见吸收;2例未见吸收,术后病理诊断为肺癌)。11例阴性或取材不充分,1个月内行二次穿刺;其中6例为良性病变,随访半年病灶吸收;2例为肺癌;3例病理仍呈阴性,最终经术后病理确诊为良性。
最终根据HE染色、手术、随访等评定诊断准确率。ROSE组取材充分性(93.10%,54/58)和诊断准确率(89.66%)均高于常规组(78.00%,74.00%;P均<0.05),二次活检率(6.90%)低于常规组(22.00%,P<0.05)。见表2。
表2 2组取材充分性、诊断准确率及二次穿刺率比较
2.3 手术时间和并发症 2组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OSE组与常规组气胸发生率分别为13.79%(8/58)、18.00%(9/50),出血发生率分别为39.66%(23/58)、40.00%(20/5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3。
表3 2组手术时间及气胸、出血例数比较
2.4 ROSE与HE染色的一致性 ROSE判读恶性肿瘤28例,HE均确定为恶性肿瘤;ROSE判读良性病变23例中,HE染色21例为良性病变,2例为恶性肿瘤。良性病变一致性为91.30%(21/23),恶性病变一致性为93.33%(28/30)。
经皮肺穿刺活检术已非常成熟,并具有较高安全性,大咯血、空气栓塞等致死性并发症发生率低,死亡率为0.02%~0.15%[7]。影像学显示≤2.0 cm的结节体积小,下叶病灶受呼吸运动影响大,加之操作者技术等众多因素,使得诊断准确率为67.8%~86.27%[8]。本研究中,2组结节大小、距离胸膜的距离、分布位置等无显著差异,ROSE组取材充分性和诊断准确率均高于常规组,二次穿刺活检率低于常规组,提示ROSE有助于提高穿刺准确率,避免假阴性,并可通过指导取材而降低二次穿刺活检率、避免二次创伤。
气胸为经皮肺穿刺活检常见并发症,文献报道[9]气胸发生率为2.4%~60.0%。本研究中ROSE组与常规组气胸发生率分别为13.79%和18.00%。与气胸发生相关的因素包括病灶周围肺气肿、病灶位置深、直径小、穿刺针与胸膜切面不垂直、多次经胸膜穿刺及穿刺时间长等[10-11]。本研究中RSOE组未增加穿刺操作时间及穿过胸膜次数,2组气胸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出血为经皮肺穿刺活检另一常见并发症。文献[11]指出经皮肺穿刺活检出血发生率为26%~33%。本研究总体出血发生率高于文献报道。影响肺出血发生率的因素包括病灶小、穿刺路径长、活检次数多及活检针直径粗等[10]。本组结节≤2.0 cm导致出血发生率高于文献报道;2组出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加入ROSE技术并未减少出血发生率。
1981年,PAK等[12]将ROSE用于肺部病灶经皮穿刺针吸操作,使37例患者中的36例获得诊断,提示快速染色技术可提高介入技术的诊断率[5]。1990年,DAVENPORT[13]将ROSE技术用于TBNA中指导穿刺[14],而后相关报道陆续增多。2013年,TACHIBANA等[15]回顾2002—2009年接受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的270例患者,分为A组和B组(联合ROSE),诊断准确率分别为79.6%和94.8%,且B组手术时间并未延长。本研究结果显示,ROSE可提高经皮肺穿刺诊断准确率,与TACHIBANA等[15]报道一致,原因在于ROSE可保证取材的充分性,更好地指导取材,从而提高诊断准确率、降低二次穿刺活检率;ROSE和HE染色的一致性良好,表明采用ROSE可对大多数病灶即刻做出诊断。
总之,在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2.0 cm肺结节中加入ROSE,可在不延长手术操作时间、不增加穿刺并发症的情况下指导穿刺取材,从而保证取材的充分性,提高诊断准确率,降低二次穿刺活检率,且ROSE与HE染色一致性好,可即刻诊断,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