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丽
(河北经贸大学 财政税务学院,河北 石家庄050061)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确立了“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是对财政的总体定位,并得到了财政学界广泛认同(吕冰洋,2018)[1]。 而政府预算作为现代政府公共治理的重要工具[2],已然成为现代财政制度下不可或缺、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政府预算管理》课程又作为财税专业的核心课程,不仅需要帮助学生了解预算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制度,还需要引领学生通过对政府预算编制、审批流程的掌握,探析政府决策动机以及政策选择与实现的历程。 故从教学范式改革的视角研究《政府预算管理》课程,将有助于财税专业学生基础核心课程的牢固掌握,为专业的拓宽与纵深打下坚实的基础。
随着2015 年1 月1 日《预算法》(修订)(俗称《新预算法》)的正式贯彻实施,以及近两年相关法律细则文件的陆续出台,我国预算管理体制改革仍在持续进行,《政府预算管理》课程的教材、内容、软件等相关教学素材都提出了及时更新与调整的诉求。 但鉴于相关教材撰写以及软件开发的时滞性,《政府预算管理》课程的实际教学正处于新旧教学内容与新旧政府预算管理体制的过渡阶段。 因此,结合新《预算法》实施的实践背景,对《政府预算管理》课程教学范式改革诉求进行系统化分析,有助于探寻和践行课程改革创新路径。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市场对于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加大,由传统的培养知识型人才向培养应用型人才教学目标的转变已成为普遍潮流。 政府预算作为应用经济学分支财政学的主干课程,其课程教学目标已不再仅是提升学生对于政府预算基础知识的掌握,而是培养兼备预算专业知识,掌握预算编制环节和流程,精通预算执行各机构职责等各个方面工作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尤其是随着我国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推行和《国务院关于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决定》(国发〔2014〕45 号)中关于细化预算科目、建立科学的预算管理和控制方式、强化绩效管理等的要求,我国预算部门对于高素质专业化预算人才的需求日益强烈。 政府预算肩负着培养财政特别是预算专业人才,向政府相关部门输出实践型人才的重任。 由于传统的预算教学模式偏重基础理论和基本概念的陈述,而对于学生从事相关预算工作实践能力的提升作用则相形见绌。 这就与预算改革步伐加快对于预算人员预算编制等能力的要求不相适应。 传统以知识传递为主要目标的教学模式落后于改革步伐,传统的单一知识疏导为主的教学模式难以适应当下人才培养的诉求。
此外,《政府预算管理》课程的受众大多为财政学专业高等教育接受者,其将来从事的专业对口职业即政府相关基层部门(如财政、税务)的工作人员。 作为基层部门工作人员,具备专业的知识必不可少,但具备在具体岗位工作的实践能力却更为重要。 鉴于这一岗位需求,相关专业学生的学习诉求超出了书本理论知识的范围,扩大到对自身专业实践能力的提升。 目前预算课程的设置大多采用讲授的方式,在对学生实践能力提升方面表现乏力。
就目前《政府预算管理》课程相关教科书的内容来看,主要包括国家预算相关概念阐释、政府收支分类介绍、国家预决算的编制和管理体系、政府预算执行管理、国库集中收付制度以及政府采购制度等基本制度的阐释。[3]教材的设置明显偏重于基础理论,对于预算操作流程、预算相关部门实际工作等内容的介绍则少之又少。 就当前的政府预算课程体系而言,大多依照参考教材的设定,采用章节的形式顺序讲授。 讲授的内容与实际部门的联系性不强,与财税各相关部门具体工作的联系度不高,针对预算各类、款、项、目具体内容的预算体系分解不到位。[4]大多课程以财政学科相关研究方向老师讲授为主,导致各老师的个人研究擅长领域无法充分发挥,学科的模块化建设滞后,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课程的整体效率。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在大数据时代下,政府部门信息化办公程度不断提升,预算部门对于预算软件的使用逐渐普及。 一方面,部分预算实验课程有名无实,导致学生软件操作能力欠缺。 另一方面,教学软件开发滞后,教学软件操作流程与相关部门实际使用的软件界面和流程设计匹配度不高,导致学生预算软件操作能力滞后于基层部门相关的能力需求。
传统“填鸭式”教学方法,一方面教师可充分向学生传授基础理论;另一方面降低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不到提升,弱化了学生作为课程核心的主体意识,降低了学生对特定知识的学习诉求和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的知识探索能力衰减。 学生在课堂上只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其主动求知的欲望不强,学生与老师间思想的火花得不到碰撞。 此外,由于学生分组讨论、自主发言、自学自讲等教学形式的缺失,学生的表达能力等基本能力也得不到提升。
作为融合了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管理学、法学于一身的《政府预算管理》课程,非常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系统思考问题的方法和采取行动的勇气、决心,才是大学教育以及专业教育需要给予大学生训练的学习初始目标。 随着学生专业知识的日积月累,原有的被动灌输式专业课程的教授方式难以迎合学生对于能力培养的诉求,如“翻转课堂”的出现,也进一步印证了大学教育模式改革的需求。 但因课堂的翻转不仅对教师有更高的要求,且需要学生做更多的功课,其教学模式的改革效果仍差强人意。
从施考者的视角而言,教学考核亟需从单一转向多元。 传统的预算课程考核大多采用闭卷笔试的方式,由于形式单一,难以体现学生能力的多面性。传统的期末考核多为平时成绩与期末卷面成绩加权平均,除期末成绩采用闭卷考核方式外,平时成绩一般采用出勤率、作业完成情况作为衡量指标,而学生真正所需考量的日常学习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却没有被囊括,导致课程考核流于表面,无法真正反映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能力。 为更加立体地了解学生对所学、应学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教师们长期以来都在探索除闭卷考试外其他更加丰富的考核形式。
从受考者的视角而言,教学考核也亟待改革。因材施教一向是我国教育所推崇的教育理念,而每个学生的特点不同,其对于所学专业知识的理解、视角也往往不同,采取单一的考核方式,难免会得到较为偏颇的考核结果,甚至可能会抑制一些学生新的思考、新的视角、新的表达方式。 因此,为了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采用丰富而多元化的考核方式也是教学改革与创新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根据《政府预算管理》课程的特点以及一般高校本科生的生源特点,引入MIMPS 教学理念,将理论知识与实训有机结合起来[5],创新教学模式,提升财政类本科生的教学质量。 在MIMPS 教学理念中:“M”来自于Modularization,表示模块化的内容框架;“I”来自于Interlacement,表示分层与交织的组织形式;而第二个“M”来自于Mission-driven,则表示以任务为驱动力;“P”来自于Practical-research,表示研究性的实训;“S”来自于Self-evaluation,表示自我评价式的助推力(赵娟,2018)[6]。
结合《政府预算管理》课程,“M”需要依托于所选定的教材,采用任务模块的形式组织预算教学,将该课程主体分为“政府预算的基础理论与制度框架模块”“政府预算的流程管理与相关改革模块”和“政府预算的管理方法与技术模块”,明晰每个模块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I”需要采用由简到难、实践与理论相交织的组织形式,将《政府预算管理》理论课程与实验课程科学地穿插起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深入融合;“M”与“P”需要结合教师组织的案例分析任务,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和研究的积极性,有效地提升所学理论专业知识与解决实际问题的匹配程度;“S”则需要教师设计出不仅体现个人能力的评价指标,还需囊括体现团队精神的评定指标。
李克强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的《政府报告》中提出了“互联网+”的行动计划,发展至今,“互联网+”已经具有跨界融合、创新驱动、重塑结构、尊重人性、开放生态、连接一切、法制经济等众多特征[7],已被众人理解为依托于互联网的一种新的经济形态。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互联网教育与传统学校教育愈发分离的发展态势,不仅督促我们积极探索现代信息技术以实现学校教育和互联网教育相互结合的教学新模式(余靖华,2018)[8],还进一步激发了教育信息化在教学内容更新速度上的充分体现。 某高校《政府预算管理》课程教学长期使用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由李兰英、昝志宏、王俊霞主编的《政府预算管理》一书,虽然2011 年、2014年、2017 年均进行了改编,但就其主体内容而言,自2011 年至今变化不大,但我国2014 年颁布了新《预算法》,相较于1994 年的《预算法》,内容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考虑到政府预算的现实变化,大部分授课教师充分运用互联网等现代化工具,积极更新教学内容,而此种教学内容的更新源于教师对于“师德”的主动遵从。 故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等形势的变化,《政府预算管理》应充分运用“互联网+”时代信息传送的便捷与高速,形成教学内容更新制度化与非制度化的双动态管理。
授课教师课堂教学方法直接决定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程度。 随着现代教学方法的多元化呈现,传统满堂灌式的教学方式早已不能满足学生丰富而跳跃的求学思维。 为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主动学习的能力,对于核心课程应给予单班课程安排,以便于展开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以提高师生互动、师生讨论所占课堂时间的比例。
通过提升参与“感”,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基于单班教学的课程安排,并辅助小组评价的教学考核形式,增加案例在教学内容中的比重,将个人成绩与小组评定直接挂钩,倒逼每个学生在小组中均较好地扮演自身角色,不仅可以有效减少滥竽充数,还可以增强学生的团队精神。 再者,充实课程实验内容,遴选更加科学合理的教学软件。 当下实验课程的内容因教学软件的约束,其实验内容较少、较简单,难以调动学生实验的积极性,应加大实验占比,并考虑将预算会计的实验内容纳入到预算实验中来。
通过提高参与“度”,改善学生对课程的关注性。 笔者经过多年的思考和多次的准备,在某高校2015 级—2017 级财税专业讲授《政府预算管理》课程中,给予3 课时的安排,曾尝试以“你身边的公共预算项目”为主题,请同学以小组的形式分工合作对预算项目的选择、预算项目的可行性、预算资金测算、预算资金的来源等内容进行了资料的搜集、PPT的制作、课堂的演示报告、演示评价。 该方式不仅让学生深刻地掌握了预算的基本知识点,还有效地启发了学生的预算思维,锻炼了逻辑表达能力,文献资料的搜集和整理能力,以及团队内相互配合的能力等。 通过2 个学期的课堂教学实践,学生对于能够参与此教学环节均表示欢迎。
1. 管理层面。 现有预算管理实验软件与实验教学需求的契合问题是课堂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一个难题。 “搞软件开发的不懂预算教学,搞预算教学的又不懂软件开发”,长期尴尬的教学软件开发境地在“政府预算管理实验”中也是体现得淋漓尽致。学校和学院应加大优质教学软件的采购力度,并提供与软件公司的沟通平台,将授课教师在实验中的需求以及建议反馈于软件公司,以提升实验课程的实践效果。
2. 教师层面。 为了提升教学效果,继续加速推进“教师产学研践习计划”,鼓励专业教师不仅与政府机关、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保持密切的联系和合作,还应建立专门的教师产学研践习基地,以积分的形式给予考核,从而增强授课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提高立体化教学效果。
3. 学生层面。 基于《政府预算管理》课程理论与实践的双模块教学内容,考核的设计也应既包括理论模块又包括实践模块。 对于理论模块的考核,应打破传统闭卷考试的要求,以案例分析为主要考核形式,灵活检查学生对于政府预算收支安排的理解;对于实践模块的考核,则更应偏重于过程的参与,以此作为检验学生所学课程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