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情护理干预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医护依从性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2020-01-09 01:56卢振环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20年1期
关键词:评量医护共情

卢振环

相关文献报道[1],腰痛门诊患者中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生率达到了10%~15%,而腰腿痛住院患者中发生率达到了25%~40%。腰椎间盘突出症病因复杂,包括腰椎间盘退行性病变、损伤、遗传因素等,其中退行性病变为基本要素,多数因腰椎间盘退行性病变,加之外力作用导致纤维环破裂、髓核组织脱出,且邻近脊神经根受压,故出现麻木、腰痛等症状。临床观察发现[2],L4~5、L5~S1部位发生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概率最大,其占比达到了95%。临床根据病理变化、CT、MRI检查结果将腰椎间盘突出症划分为膨隆型、突出型、脱垂游离型、Schmorl结节,并结合各分型提出了相应疗法,如“膨隆型—保守治疗”“突出型—手术治疗”等[3]。治疗期间,因疾病、疼痛等因素影响,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医护依从性差、生活质量偏低,导致临床疗效受到影响,为此,需加强护理干预。本研究探讨共情护理干预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医护依从性及生活质量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8年9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20例,纳入标准:经临床诊断、CT、MRI等检查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已接受相关治疗,且病情稳定;无语言交流障碍,意识清醒;Megerdin分度Ⅰ~Ⅲ度。排除标准:合并有心、肝等脏器功能异常;存在压缩性骨折或腰椎骨质疏松症等骨科病症;存在严重性内科疾病或传染病。将患者随机等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中男43例,女17例;年龄27~68岁,平均(43.24±4.38)岁;病程4~74个月,平均(45.32±11.32)个月;发病部位:L4~527例,L5~S123例,其他10例。观察组中男38例,女22例;年龄28~67岁,平均(44.31±4.42)岁;病程6~82个月,平均(48.43±11.65)个月;发病部位:L4~522例,L5~S124例,其他14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及发病部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入院宣教指导、腰部热敷及照射、一般性康复训练、家属照护指导等。观察组采取“常规护理+共情护理”,具体如下:

1.2.1 共情宣教干预 (1)宣教需求调查。共情宣教实施前,护理人员借助自制宣教需求问卷开展调查,问卷共3个维度,分别是“认知水平自感”“宣教知识需求”“宣教方式倾向”,共11个条目,各条目均为选项题;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认知良好患者占比为30%,宣教知识需求集中在疾病知识、治疗方案、康复训练、生活照护4个方面,宣教方式倾向于“手册+视频”双轨宣教[4]。(2)手册图文宣教。向患者发放“腰椎间盘突出症健康宣教手册”,基于图文形式介绍疾病知识、治疗方案、临床护理、生活照护等方面内容,强调各治疗方案优劣势,明确照护注意事项;下发手册后,护理人员提供了阅读参考建议,如阅读安排及方法,并及时了解阅读进展[5]。(3)影像视频宣教。护理人员通过网络搜集、下载有关“腰椎间盘突出症康复训练”“穴位按摩”等视频资料,结合临床护理实际情况筛选视频内容,并根据临床护理计划确定视频推送时间,如共情引导训练开展前,在护患微信群推送视频,提醒患者下载观看,使其对康复训练具有一定认知,以增强训练依从性,强化训练效果。

1.2.2 共情心理调节 (1)心理状况评估。采用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价患者心理状况[6],由护理人员下发SAS,SDS自评量表,说明自评方法及注意事项,由患者独立完成自评,并现场回收自评量表,对数据进行统计,如SAS自评量表标准分≥50分,则存在焦虑心理;若SDS自评量表评分≥53分,则存在抑郁心理。经研究评估,焦虑25例,抑郁32例。(2)情绪释放调节。对焦虑患者采取情绪释放调节法,通过与患者交流确定焦虑心理形成原因,如疼痛干扰、恢复缓慢、经济压力等,结合焦虑心理成因,选择与之相适的情绪释放方法,如语言倾诉法、写信抒情法、运动宣泄法(以手部运动为主)等,能实现对患者心理的有效调节[7]。(3)情绪感化调节。对抑郁患者采取情绪感化调节法,组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交流小组”,治疗期患者10例1组,每组1例康复患者,引导康复患者介绍康复经验,讲述其所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描述康复后身心感受,以实现有效激励[8]。

1.2.3 共情引导训练 (1)四肢肌力训练。患者取平卧位,保持膝关节伸直状态,在护理人员协助下抬高单侧下肢至与床面呈40°~60°,保持该状态6~8 s后恢复原位,并对下肢进行按捏,按捏时长2~4 min,两下肢交替执行;引导患者开展主动直抬腿、屈伸运动、踝关节背伸及背屈运动,双下肢交替执行,每天2次,每次20~30 min[9]。(2)腰背肌训练。护理人员根据患者卧位状态确定训练开展步骤,如果其取俯卧位,则引导其双手放置在腰背部,而后开展背伸运动,缓慢抬升头部、下肢,直至离床,保持该状态4~6 s,而后恢复放松状态,每天练习4~6次,根据病情状况逐渐增大训练强度;如果其取仰卧位,则引导患者开展三点式腰背锻炼,去除枕头,屈曲膝关节,双足着床面,依靠双足及头部施力,缓慢抬高腹部及臀部至最大限度后,保持该状态4~6 s,而后恢复放松状态,每天2~4次,如患者早期状态较差,则以五点式腰背肌锻炼为主,增加肘部两着力点[10]。

1.2.4 共情中医护理 (1)取穴按摩干预。取患者双手曲池穴下2寸到阳溪穴连线,护理人员采用中指、无名指对所选部位进行均匀有序点按,以产生轻微的酸麻感为佳,两上肢交替执行,每天2次,每次5~8 min。前期护理人员按摩时,家属跟随学习取穴、按摩手法及力度控制,后期由家属主导开展取穴按摩[11]。(2)虎符铜砭刮痧。刮痧板:李氏虎符铜砭[12]。刮痧步骤:患者取俯卧位,充分暴露背部皮肤,李氏虎符铜砭与皮肤呈45°角,由上到下、由内到外,依次刮拭腰背部任督、足太阳膀胱经、经络下肢腧穴,辨证选择合适手法,如虚证则选补法、实证则选泻法、虚实夹杂则取平补平泄法,每周1~2次,间歇3~5 d,每疗程3次,连续实施2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1)医护依从性。从健康宣教、临床治疗、康复锻炼、用药饮食4个方面评价患者医护依从性,完全依从医护要求为依从性良好,偶尔依从医护要求为依从性一般,经常性或完全不依从医护要求为依从性较差[13]。(2)生活质量。选用SF-36量表评价患者生活质量,量表包括生理机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社会功能、精力、情感职能、精神健康、总体健康维度,各维度分值均为100分,评分越高,表明生活质量越高[14]。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等级资料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Wilcoxon秩和检验。检验标准α=0.05。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医护依从性比较(表1)

表1 两组患者医护依从性比较(例)

2.2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比较(表2)

表2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比较

3 讨 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属于骨科多发疾病,相关研究指出[15],腰椎间盘突出症在从事体力劳动的腰痛患者中发生率达到了35%,且男性多于女性,腰椎间盘突出左、右侧之比约为15:1。尽管临床针对不同分型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提出了相应的治疗方法,包括手术治疗、保守治疗,但为促进功能恢复,提高治疗期生活质量,还需做好相关护理工作。

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应用共情护理干预,立足于患者视角,明确其健康宣教需求、心理状况,并据此开展护理工作。本研究发现,观察组医护依从性高于对照组(P<0.05),本研究借助自制健康宣教需求问卷开展调查,明确患者宣教需求,并据此开展宣教工作,能够显著提高宣教方法适用性及科学性,确保宣教内容为患者所需,有助于提高宣教依从性,强化宣教效果。本研究基于手册图文宣教、影像视频宣教介绍了疾病知识及治疗知识,强调了治疗方案科学性,说明了临床治愈率,能增强患者对治疗方案的认同感,可提高其治疗依从性;护理人员面向患者实施心理评估,据此开展心理状况调节,能改善其情绪状态,增强其康复信念,有助于强化用药饮食依从性及康复训练依从性;研究面向患者实施共情引导训练,结合患者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训练方法、确定训练强度,有助于提高其康复锻炼依从性。观察组各项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面向家属实施宣教,包括手册图文宣教、影像视频宣教,介绍了生活照护技巧及注意事项,能增强家属照护意识,全面提升其照护能力,有助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护理人员面向患者实施共情引导训练,包括四肢肌力训练、腰背肌训练,可有效锻炼肢体关节,促进腰背部肌力恢复,有助于调节机体功能状态;研究实施取穴按摩、虎符铜砭刮痧,通过对相应穴位及经络的作用,可疏通经络,促进气血运动,有助于缓解肢体疼痛不适;护理人员借助SAS,SDS自评量表评价患者心理状况,据此确定调节方法,包括情绪释放调节、情绪感化调节,能帮助患者有效释放不良情绪,可增强其康复自信心,实现对心理状况的正向调节。

综上所述,共情护理干预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的应用,能提高其医护依从性和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评量医护共情
发现高潜人才:共情与谦卑
工银医护无界卡一份对医护者的关怀
共识 共进 共情 共学:让“沟通之花”绽放
中职《医护英语》与专业课的结合教学探索
台湾地区素养导向的语文评量研究及其启示
县域教师培训管理中如何实现共情
幼儿共情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闪光的背影——献给战斗在一线救死扶伤的医护工作者
破茧而生 近代中国女西医护的养成之路
心理量表,你应该知道的那些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