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广珂 张丹 王丽丹
河南临颍县人民医院 临颍 462600
胃肠道手术的切口多为Ⅱ~Ⅲ类,术后切口延期愈合和感染等发生率高,对患者的顺利恢复造成严重影响。2017-01—2019-01间,我院对接受胃肠道手术的120例患者,在实施手术室常规护理干预的基础上,开展切口感染的针对性预防护理措施,效果肯定,现报道如下。
1.1一般资料本组120例患者中,男69例,女51;年龄19~76岁,平均45.26岁。手术类型:化脓性阑尾炎阑尾切除术47例,急性消化道溃疡穿孔修补术37例,粘连性肠梗阻粘连松解术19例,胃或结直肠癌根治术17例。排除存在引起认知功能障碍的精神、神经疾病患者。
1.2护理方法
1.2.1 常规护理 做好术前访视和呼吸道、胃肠道及皮肤等常规护理准备工作。术前12 h禁食,术前4 h禁止饮水。术前30 min及术后遵医嘱规范应用抗生素。对出现切口感染的患者早期局部给予热敷、理疗。如有脓肿形成,应协助医生拆除缝线、敞开切口、安放引流、敷料定时更换。保持切口敷料干燥,争取早期愈合。
1.2.2 针对性护理 (1)优化术前准备:术前访视中针对患者的存在负性情绪及时予以心理护理,消除患者紧张、焦虑心理。着重讲解术后切口感染的常见诱因及预防的重要性和措施,提高患者对术后切口感染的客观认识并积极预防,避免由于心理压力和焦虑状态影响切口愈合。手术区域的备皮工作应在手术当日或术前30 min进行,如手术区毛发对手术操作无影响则不予剃除[1]。皮肤消毒的面积必须超过切口周围16~22 cm,同时在切口区域应用3M皮肤保护膜粘贴。术前30 min对手术室内环境及手术床、治疗台、无影灯及器械桌等物体严格做好清洁、消毒等工作[2]。(2)强化手术室无菌观念和规范术中无菌操作及器械灭菌措施:对手术间消毒严格。对于连台手术,两台手术间隔时间需≥35 min。对于特殊感染患者,应用含氯消毒剂对手术室内的物体进行清洁,并且开启层流自净,遵循无菌操作原则。术中合理限制手术参观人数,严禁参观手术人员互串手术室。手术人员在进入手术室前严格遵守相关规定,皮肤破损者禁止入内。更换已消毒灭菌的手术服、手术鞋帽与口罩。按照正确步骤认真完成刷手,刷手后依据规定将皮肤消毒剂均匀涂抹。术中医护人员的洗手质量由巡回护士负责监督[3]。杜绝已使用过的器械二次使用,避免再次污染风险。做好患者保暖等相关干预,避免因气温过低而提高切口感染的发生风险[4]。腹腔打开后切口即刻采用全层切口保护圈保护,预防切口及其周围组织受到细菌、粪便及消化液等污染风险。胃肠道切开前在切开周围使用保护垫保护。使用聚维酮碘在胃肠道断端吻合前实施严格消毒,关腹腔前术者应更换手套。缝合腹膜后可采用50~150 mL聚维酮碘液对切口皮肤、皮下组织和肌层充分清洗,必要时可浸泡切口1~2 min,吸尽后再次应用生理盐水冲洗切口并以干纱布拭净。缝合肌层后,对皮肤与皮下组织再次使用聚维酮碘与生理盐水冲洗,然后逐层缝合。缝合后切口应采用吸附能力较好的敷料覆盖。对腹部脂肪过多的患者使用红外线灯进行照射,15~20 min/次,2次/d,降低切口脂肪层液化风险。
1.3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1)参照我国《医院感染诊断标准》[3-4]评定切口愈合情况。甲级愈合:切口愈合优良,无不良反应。乙级愈合:愈合时有血肿、积液,但未发生化脓。丙级愈合:切口感染化脓,需进行切口引流。(2)出院时向患者及家属发放自制的手术护理调查反馈表进行填写。患者对护理人员专业能力及服务态度评分≥90分为满意,70~89分基本满意,<70分为不满意。
本组患者术后切口甲级愈合85例(70.83%),乙级愈合30例(25.00%),切口感染5例(4.17%)。术后患者对手术室工作护理满意80例,基本满意37例,不满意3例。总满意率为97.50%。
手术切口感染作为医院内感染的常见因素之一,可延长患者术后切口愈合时间,甚至引发全身炎性反应、切口裂开、切口疝等,影响其身心健康和增加经济负担。因此,预防和有效治疗术后切口感染,是患者术后顺利康复的关键。手术切口感染的主要因素有:手术环境细菌感染、手术设备及器械细菌感染、患者体质因素、消毒区域不足,以及缝合前清洗不规范等[5-6]。
我们对120例接受胃肠道手术的患者,在常规手术室护理的基础上,针对手术切口感染的主要因素,对术前准备各项流程不断优化、树立牢固的手术室无菌观念、规范术中无菌操作等预防性护理干预。在保证细菌源的有效清除的同时,切断了细菌进入手术切口的途径,从而有效降低了术后切口感染率,促进了患者早期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