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凡 曹方(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
放眼全球,我国目前在工业和信息化领域还缺乏具有深远影响力和国际知名度的高水平智库。工业和信息化领域智库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可概括为三“重”三“轻”:重业务拓展,轻课题研究;重单兵作战,轻分工协作;重人才引进,轻战略培养。新起点、新阶段、新战略要求工业和信息化领域高端智库具备新思维、新构想、新智慧。为了对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由大变强提供更高水平的战略支撑,我们认为,未来我国工信智库需要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培育具有全局视野的战略思维,二是构建科学的数据资料体系,三是提高咨询研究的支撑能力,四是营造宽松良好的学术氛围。
当前,工业和信息化领域智库正向着优势互补、术业专攻的方向发展,已形成以工业和信息化部部属研究机构和高校为主体,地方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智库、企业研究院、社会智库、学会协会等多方参与的开放型、公益型、服务型合作平台。然而,鉴于当前制造业技术创新日新月异、跨界融合不断加深,我国工信领域智库在预判产业发展方向、应对国际风险挑战等方面的能力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在资源分配、组织管理以及交流合作方面,急需培育具有全局视野的战略思维。
工信智库的主要任务是主动着眼于前瞻性问题。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快速推进,构建稳定、安全、高效和富有弹性的全球产业链与价值链已成为国家未来的重大战略。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复杂多变,特别是在中美贸易摩擦日趋频繁的大背景下,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某些制造业领域突发事件并非偶然,更多则是由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外交等多方面因素集中引发的。这就要求工信智库摒弃“就事论事”的研究逻辑,而要以全球视野下的战略思维开展更具前瞻性、假想性、储备性政策研究。例如,我国工信领域智库虽然长期对美国301调查、技术贸易壁垒开展研究,但由于整个研究体系处于碎片化、被动式、短期性的战术层面,以至于没能就如何审视和判断美国下一步的动作做出比较全面和科学的分析,特别是没有制定长短期相结合的应对预案,在突发事件到来之际,难以做出迅速而科学有效的反应。
工信智库的研究方向应紧密结合国内外制造业发展的新动态和新趋势。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加速重构全球创新版图,制造业向着智能、绿色、泛化方向发展,特别是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尚存在社会伦理风险、商业化应用路径不明等诸多问题。一方面,
基于目前制造业发展多学科交叉、跨界融合的特点,工信领域智库需要对未来产业发展路径、技术创新趋势,以及潜在增长点做出及时精准的判断,对处于“竞争前”阶段的先进技术开展应用性研究、试验性开发、商品化试制,抢占科技创新制高点。另一方面,工信领域智库需对标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建立系统性风险监测体系和预警机制,把握当前我国制造业发展所处的历史方位和时代坐标,特别是研判我国制造业核心技术产品短板以及关键环节安全风险,为决策层提供明晰的思路,充分扮演好“影子政府”的角色。
工信智库的研究需平衡兼顾定性判断和定量分析。在信息化数字化时代,工信领域智库的咨政建言不能仅仅停留在战略层面的定性分析上,更需要提出具有可操作性、务实性的思路举措。近年来,以大数据为基础的云计算、移动互联和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引发了智库研究范式、内容生产、运营模式等的迭代更新。通过利用数据算法建立分析和预测模型,运用量化指标开展计量研究,利用数据融合分析、多尺度数据耦合等大数据技术开展咨政建言,可大大降低工信领域智库的信息不对称风险,减少个体的主观性偏差,为科学决策提供数据支撑和重要依据。未来,工信领域智库需要基于制造业领域的多源异构、零散纷乱的数据转换成适合研究需求的格式和类型,将海量数据资源汇聚整合成为具有高附加值的数字资产,以及构建更加可靠有效的大数据安全保障体系。
重业务拓展,轻课题研究。高水平课题是工信领域智库开展咨政建言的重要载体,其研究成果直接决定着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主攻方向、奋斗目标及方法途径。事实上,我国工信领域智库不仅在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国家级课题方面积极性不高,同时也缺少公司级(院所级)、部门级等“专精特新”课题设置机制。究其原因,主要在于财政经费渠道相对匮乏,以部属研究机构为代表的工信领域智库近年来业务拓展较快,通过承担地方项目、提供检测认证服务和承办各类会展论坛等获得了一定的收益。在以市场经营为核心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下,部门及研究人员更加倾向于“短平快”的业务工作,而难有精力潜心开展基础性、长期性以及储备性课题研究。研究人员作为个体会受到上级监管、专业背景、主观能动性局限的影响,难以独立承担高水平的大型课题,直接导致潜在的重点领域咨政实践与原始创新严重不足。
重单兵作战,轻分工协作。我国制造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内部结构分化和跨界重组程度不断加深,对复合型、多维度研究提出了更高需求。目前,我国工信领域智库的分工协同能力相对较弱,各自为战情况较为普遍。究其原因,一是多维立体的研究模式尚未形成。目前大部分智库还在沿袭研究院所(中心、处室)等模式,研究人员隶属于不同部门,在各自经营和业务的考核压力下,难以积极参与多维立体的跨部门课题研究小组,凝聚多方资源力量完成相关研究咨询。二是顶层协调工作机制尚未建立。目前工信领域智库行政管理人员囿于行程安排、财务报销等事务性工作,缺乏全局视野,对智库发展路线、专家队伍构成、重点课题设置、研究进程安排等缺乏统筹规划,在高端研究后勤保障、合理分配人力物力财力资源方面,支撑层次偏低、能力偏弱。三是工信领域尚未构建起政、产、学、研、用多主体参与的“小核心,大协作”的研究生态体系。目前以部属科研机构为核心的工信领域智库联盟与高校、骨干企业、社会智库以及综合型研究机构等之间合作的“玻璃门”仍然存在,由于业务竞争,各方主体在信息互通、数据共享、人员交流和标准化建设等方面,有着较多交流障碍和共享壁垒。
重人才引进,轻战略培养。工信领域高端智库不仅是集聚人才的平台,同时也承担着孕育政界、产业界、学术界精英的重任。目前我国工信领域智库的人才招聘已形成一套相对成熟且高效的引进模式,但在人才建设方面相对滞后,尤其缺乏具备全球视野的复合型高端人才。目前,工信领域智库大多由高校毕业生构成,研究队伍内部同质化程度较高,青年研究人员的培养模式相对单一,除上级主管部门之外,缺乏前往高校、科研机构、骨干企业、新闻媒体等多部门双向交流、挂职锻炼的机会。此外,我国工信领域智库人才国际化程度较低,缺乏对前瞻问题进行主动性、创新式、多维度国际交流的机会。事实上,传统的海外进修培训难以提升智库人员的国际视野,而联合课题申报、专业驻外培训、承办国际会议等工作机制尚不健全,致使我国工信领域智库难以提出具有国际视野的观点理论,在舆论界的感召力和影响力亟待提升。
提高政治站位,培育具有全局视野的战略思维。战略思维是决定工信领域智库能否取得高质量成果的重要因素。为此,高端智库的建设应做好以下工作。一是不拘泥于特定的专业背景,应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加强全局性战略研判,在咨政建言、理论创新、舆论引导、社会服务、公共外交等方面发挥多维度、全面性作用。二是注重制造业创新发展中出现的苗头性、倾向性、事关发展全局的问题,特别要把握问题产生、发展的过程和规律,找到症结所在,从源头上提高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紧密对接阶段性改革发展部署的重大现实议题,把决策的事后论证与决策前的咨询引导结合起来,突出趋势性、假想类、储备性研究,针对制造业领域可能出现的“黑天鹅”事件做出预测、预判和预警研究。
着眼长期效应,构建科学的数据资料体系。数字化和智能化是未来工信领域高端智库发展的重要方向,而系统完善的数据库和典型案例库是其决策咨询的战略支撑。一是要创新理论方法,大兴调查研究之风,通过实地走访、召集座谈会、个别访谈、查阅资料,以及蹲点调查等方式,及时获取准确详实的一手资料,实现咨政建言“上通天线,下接地气”。二是建立制造业信息数据共享机制,通过设立国家制造业大数据中心,将分散独立的智库数据统一接入大数据开放平台,打造资源优势集成、数据互联互通、信息统筹利用、标准透明一致的数据共享门户,构建涵盖数据收集、共享、交易、应用等全产业价值链条,为决策咨询提供便捷智能的数据支撑。三是针对我国制造业门类特点以及未来发展趋势,规范产业数据标准格式,开展数据质量监管与动态评估,保障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和可及性。
优化管理机制,提高咨询研究的支撑能力。咨询研究是智库的灵魂,组织管理是智库的支撑,二者相辅相成。一是应培养全局视野,对智库发展路线、专家队伍构成、政策建议需求、重点课题设置等进行统筹规划,促进咨询研究与高层决策精准对接。二是完善资源分配制度,在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分配、评价奖励标准制订等方面,对基础性、长期性以及前瞻性研究予以倾斜。三是突出平台化管理模式,通过打破研究部门之间的行政边界,设立临时性、专题性项目组,探索构建“小核心、大网络”的研究组织职能。
加强交流合作,营造宽松良好的学术氛围。宽松自由的学术氛围有利于形成敢于质疑、敢于争鸣、敢于思辩的研究风气,这也是工信领域智库形成自主创新理论的前提保障。一是探索实施多领域、跨专业的研讨模式,制定更具可操作性的决策参考方案。二是加强与国内外顶尖智库的交流合作,定期选派工信领域高端智库专家学者、管理人员前往国际发展合作组织及其议事职能平台进行锻炼和学习培训,促进理念交流与领域共建。三是引进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海外专家学者,鼓励本土研究人员与之开展联合申报课题、撰写论文、制定规划等工作,提高研究成果的国际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