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盐城市射阳县教育局 江仁彬
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开发智力、提高认识、陶冶情操的主要渠道和途径。长期以来,广大语文教师孜孜以求,不断探索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模式。虽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然而时至今日,语文课堂教学仍然是最受专家、学者、教师、家长,乃至学生诟病的。那我们的时代,我们的学生到底呼唤什么样的语文课呢?语文教师如何还语文教育以本色呢?什么样的语文课是一堂好语文课呢?如何落实一堂语文好课的教学,笔者认为构建“真实有效”的语文课堂是突破的关键。一堂好的语文课应该是“秀”于外而绝无浮华,“意”于中而内蕴悠远;形似灵秀,却真实有效;意在纯粹,却耐人寻味,我们需要给学生这样的语文课堂: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该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教育是具有对话性,教学活动其实是一个具有创造性的对话交流活动。传统的语文课堂,往往习惯于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只是忠实的听众,谈不上和谁“对话交流”。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授课教师首先应克服思维定势,提倡发散性思维,让教师和学生同处一个平等交流的氛围之中。
课堂的有效提问。教学时,我们要提出有实效的问题,鼓励引导学生根据现有条件和已有经验,沿着不同的角度进行探讨、学习和思考,大胆设想,进而说出独特见解,基于学生原生态的教学,是真实有效的教学。
课堂的开放平等。“语文课程应是开放而有活力的”,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多角度看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上来。在教学《钱学森》这篇课文时,笔者抓住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句名言评价钱学森,让学生反复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钱学森几件事情,学生在读中概况,在读中感悟,在读中体会,体会到孟子这句名言在钱学森身上的真实体现。学生读得入情入境,语文能力自然生成。
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真实性”,关键就在于“情”。如果一个教师只是照本宣科,空洞说教,就不能调动学生的情感,不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教师的课堂应该注重“激趣融情”,陪伴孩子度过每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导入是课堂教学重要的一环,导入必须“激趣”。任何一个课堂,都必须激发学生心灵真实需要为基点,注重情感激趣,通过多种方式路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真实的教学气氛。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梦圆飞天》时,笔者先用激情的语言简述了《嫦娥奔月》的故事,让学生明白飞天一直是亿万中华儿女的梦想,接着让孩子们插上想象的翅膀,描述想象中的月亮,心目中的月亮,孩子们个个兴趣盎然,跃跃欲试。当他们真正进入情境,再让学生读课文,学生完全能感受发射场面的壮观,感受到杨利伟梦圆飞天的伟大,感受到中华儿女终于实现飞天梦想的激动与喜悦,“激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也就“变苦为乐”。融情入境,情景交融,方能给孩子营造语文学习的碧海蓝天,“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真实境界源于情感的迸发。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教师最大的成功不应是告诉孩子什么,而是充分让孩子“展示自我”的过程中发现、体验、感悟、升华……
在延伸中引读。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基于这个思想,笔者经常搜集课外阅读材料,推荐给学生阅读。在教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之后,笔者向学生推荐一组关于“送别”主题的古诗,让学生诵读、品味、比较、赏析,领悟其中的语言之美、情感之美。
在生活中学语文。“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一直以来,笔者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将语文学习与真实生活有机融合,让学生学会用所学知识体会生活实际,形成自己独有的生活体味,并抒著笔端,让学生真切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近。只要我们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眼中有资源,心中有教育,课程资源就无处不在,在生活中学习语文更真实有效。
学而不悟、囫囵吞枣是教学大忌。教学的终端目的是让学生感悟,这既是一种心理活动,又是一种审美的体验,还是一种感情经历。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曾说过:“学生的感悟能力就如同杠杆上的支点,对人的发展来说,学生的感悟能力的高低正决定今后能否撬起这个‘地球’。”
推敲文本的“明显点”。文本的“明显点”,可能就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关键词,也可能是一两个至关重要的句子,还可能是入木三分、栩栩如生的语言。作为教师,应该学会挖掘“明显点”,懂得推敲“明显点”,强化自己反刍感悟的能力。我们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感悟他人的美妙篇章时,不忘时时联系自己,感悟自己,感悟人生。
挖掘文本的“基点”。基点,就是文本当中所蕴藏的东西,隐含的价值。有些课文,从字面看似乎很浅显,但精读细品后就会发觉它的含义深刻。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就应该学会这些文本的“基点”,以此实现课堂精彩的拓展连接。这样进行拓展链接,不但浸润了学生的心灵,而且教会了学生“我手写我心”的方法,使孩子们受到了情感的熏陶,是可行的,适度的。
美国教育家杜威先生曾说过:“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真实、有效,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主旋律。“秀”于外而绝无浮华,“意”于中而内蕴悠远。我们不苛求教师每堂课都教得滴水不漏,但是我们应该把它当作是一种教育理念,成为一种对美的境界的追求,这样,不光师生都能在教学互动中陶冶情操,更能使我们的语文课堂真实、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