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国才
(青海省湟源县畜牧兽医站 812100)
吡喹酮自20 世纪70 年代中期问世以来,因其良好的效果、较低的毒副作用很快取代呋喃丙胺、敌百虫等其他治疗药物,成为治疗人和家畜血吸虫病的首选药物[1]。因我国血吸虫病防治特殊的政策和血吸虫病的流行特点,且感染后的人群和家畜对再次感染几乎不产生抵抗力,故在流行区普遍实行扩大化疗措施和方法。进入21 世纪以来,通过传染源控制等综合措施的实施,我国血吸虫病基本进入低流行状态,且我国家畜血吸虫病的诊断也开始使用敏感性较高的血清学方法进行初筛,以期发现潜在的传染源,切断传播链条[2]。本文就一流行区家畜初筛过后对筛出的家畜采用吡喹酮进行治疗,并对治疗效果进行观察,以期对其他流行区家畜的治疗提供借鉴。
吡喹酮分子式C19H24N2O2为白色、无味、微苦的结晶性粉末,难溶于水,易溶于氯仿、乙醇等有机溶剂。吡喹酮在体内吸收快、降解快、排泄快,其中80%的药物从小肠组织吸收,药物在血浆中的浓度在1h 左右达到峰值。药物吸收后主要分布在肝脏,无特异性器官蓄积现象,吡喹酮可透过血脑屏障
[3]。吡喹酮具有通过肝脏的“首过效应”,药物半衰期0.8~1.5h,代谢产物经肾脏排出。吡喹酮为无遗传毒性药物,家畜对其耐受良好,无致突变、致畸和致癌性,但吡喹酮作用机制目前尚不明确。
使用血清学方法主要是间接血凝实验(IHA)试剂盒和粪便毛蚴孵化法(顶管杯孵化法) 对本流行区内的牛进行筛查,粪便孵化推荐一粪三检。血清学和病原学筛查阳性的牛均列为治疗对象。此外,临床上表现为犊牛生长停滞、消瘦、被毛粗乱、腹泻和便血的牛也列为治疗对象。妊娠6 个月以上、哺乳期牛及3 月龄的犊牛列为缓治和不治对象,有急性传染病或年老体弱的牛,建议强制或推荐直接淘汰。
吡喹酮治疗牛血吸虫病按体重给药,临床上尽量减少直接目测估重。因本地无直接测量体重的设备,故本次采用测量估重的方法计算治疗牛体重,计算公式为:体重(kg)=(胸围cm)2×体斜长(cm)/10800,其中胸围指从肩胛骨的后角围绕胸部一周的长度,体斜长指从肩端到坐骨端的直线长度,两侧同时测量取平均值。本次治疗采用吡喹酮片剂剂型,有效药物剂量200mg/片,给药剂量为30mg/kg,经口一次性给药。如遇药片掉出情况须进行补给,以保证充足的药量和药效。如无片剂可采用其他剂型,如粉剂、注射剂等,均按说明书进行规范操作。
在吡喹酮给药治疗后的1、2 周及一个月后采用血清学和病原学检测进行复检,理论上阳性牛给予再次治疗并再次采用上述方式进行复检。本次筛查中没有出现病原学阳性的家畜,即粪便毛蚴孵化法均为阴性。血清学筛查阳性的头牛,给药后的1、2 周后检查仍然为阳性,一个月后大部分牛转阴仅剩几头血清学检查仍为阳性。对复检仍然为阳性的牛进行重复治疗一次,并重复上述的检查方式,原则上不给予第三次给药治疗。
使用本县统一印发的病畜治疗记录表进行填写,对于本次筛查出血清学阳性病例也填入表格并备注使用的血清学方法。对于血清学阳性牛的治疗过程也进行相应的记录,并在所有牛治疗结束后将所有数据整理成册,并进行归档。
吡喹酮一次口服疗法治疗牛血吸虫病,一般情况下无副作用或出现轻微反应,主要临床表现为食欲减退、反刍减少、瘤胃臌气、流涎、腹泻和精神沉郁等症状,出现上述情况如果症状轻微一般不需特殊处理,症状会逐渐减轻或消失。本次治疗经口给药后出现瘤胃臌气致牛死亡一例,本情况属于极为少数发生的情况,有可能与给药前死亡牛的机能状态有关。出现此种情况后,采取密切关注全部给药家畜情况,并提醒饲养农户采取改善饲养环境,适当提高饲喂营养,避免牛发生剧烈活动等措施,后续无死亡牛现象发生。
家畜血吸虫病的治疗药物先后经过硫杂蒽酮类化合物、奥沙尼喹、尼立达唑、硝基呋喃类化合物、六氯对二甲苯、敌百虫、硝硫氰胺和奥替普拉等,直到高效、安全的吡喹酮,每一种药物都为家畜血吸虫病的防控做出巨大贡献[4]。吡喹酮是1972 年当时联防德国药厂合成的光谱抗蠕虫药。1977 年国内首次合成吡喹酮,除血吸虫外,该药对华支睾吸虫、并殖吸虫和多种绦虫的成虫都具有明显的杀灭作用,常规剂量下寄生虫治愈率达到90%以上。伴随高效药物的产生,我国血吸虫病防治策略也从以往消灭中间宿主钉螺为主转变为以化疗控制传染源为主,健康教育、易感地带灭螺为辅的防治策略与措施。吡喹酮的问世,自20 世纪80 年代起在血吸虫病流行区大规模推广应用,并取得很大成效,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家畜血吸虫病的防控进程。目前,吡喹酮仍然是世界范围化疗尤其是非洲区域首选的理想药物。吡喹酮问世以后,全球有关抗血吸虫病的药物沉寂了20 多年,但由于吡喹酮首过效应,代谢产物基本无活性,口服剂量大,且其致命弱点为对血吸虫童虫作用不明显,因此,其不具有预防血吸虫感染的作用。以制剂技术维持吡喹酮原型药物在血液中的有效浓度是充分发挥其药效的前提,因此,提高吡喹酮疗效的新制剂技术成为近年来国内外防治血吸虫病的研究热点之一,主要包括包合物、经皮给药、脂质体等,这些主要是通过提高吡喹酮的溶出速率、改变给药途径和延长体内循环时间等方法改善药物功效[5]。
目前,我国血吸虫病流行区应用吡喹酮化疗实施时间的选择应以控制传播为目标,每年家畜血吸虫病化疗宜选择在幼螺孵出前进行,以尽量减少新螺感染毛蚴。若以控制疾病为目标,对牛的化疗选择在易感季节后实施,最好在冬季钉螺越冬时。对于部分地区的部分使役牛应避开使役高峰季节,对肉用牛应留足必要的休药期。各地在对牛等家畜实施药物治疗或化疗过程中,应因地制宜地根据当地牛等家畜的流行程度、当地财力、物力和人力情况,避免过度化疗造成资源浪费,同时起到较好的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