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海
校本课程作为课程体系的一部分,得到了学校和教师的重视。为有效推动校本课程,部分地区在学生学业考试中考查一定数量的校本课程内容。不少学校和教师对校本课程的认识存在局限,有的把校本课程作为学生开展的课余活动,或对每学期的校本课程开展缺少统一的规划和总体安排,随意性很大。开发校本课程,关系着校本课程开展的实效和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
梳理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之间的关系,对于有效开发校本课程非常重要。有的学校把校本课程分离出来作为一个完全独立的课程体系,最大的不足就是增加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并与国家课程的学习产生冲突。
校本课程的开发不是推倒重来,它与国家课程在本质上应该是一脉相承、相互依托的,每学期都要有总体的规划和设计。
要让学生在还没有正式学习校本课程的时候,就对课程体系有一个很高的熟悉度。学生既对校本课程的知识体系非常熟悉,又可以在似曾相识的框架内去感知需要理解的新知识信息,这是学生能够在有限时间里高效完成校本课程学习的前提。校本课程的体系结构和对应学科的国家课程体系结构应该具有相似性。这样,教师在学校规定的授课时间里,校本课程的授课进度与国家课程的进度大致一致,甚至是稍微滞后,这样两者会产生对应性,这对校本课程的学习非常有利。
校本课程知识的选取要参考并结合国家课程,也就是说,校本课程的知识性质要与国家课程相适应,这里所说的适应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首先,校本课程内容与国家课程内容性质相一致。也就是说,校本课程的内容性质的选取要参考国家课程以及学生的实际需要。当学生在国家地理课程学习各种地形的特点和分布时,校本课程就可尝试让学生了解自己家乡的主要地形,说出判断的依据,然后以照片或视频的方式交流、分享。这里所说的一致,并不是指校本课程的内容与国家课程完全相同,并非国家课程里有的内容校本课程也一定要有。校本课程内容设计,必须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以及学习素质培养的需要有所取舍。很多学校通常每周只有固定的两节课实施校本课程,也框定了技术课程难度。
其次,校本课程是国家课程的延伸。校本课程还有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发现学生潜在的学习专长,引导学生专业化成长。因此,为了满足一些学生浓厚的学科兴趣,可尝试将班级学科课外活动小组的探究内容纳入校本课程。也就是说,校本课程要以国家课程为依托,结合学校的现有条件,以及当地社会条件,将话题探究作为校本课程内容,供学生学习探究,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专业化技能。与此同时,学生可以用更综合的视角审视国家课程的相关知识。
因此,编制校本课程需重点考虑三个方面。首先,要研读相关国家课程的结构体系和知识结构,要具体到章节内的每一个框题里的主要知识点和知识顺序。其次,研读课程标准。国家课程的教学活动依托国家颁布的新课程标准,里面对国家课程里的知识掌握情况、不同知识的教学要求和所应达到的学习程度等给予了具体的说明。在编设校本课程时,除了那些外延性探究活动外,其知识难度要等于或稍低于新课程标准的学习要求,否则就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最后,为了开阔学生视野,增强学生的实践与探究能力,使之了解家乡、热爱自然,校本课程的设计要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兴趣爱好以及学习特长相适应。
校本课程的生活化不但体现在内容的生活化上,更体现在形式的生活化上,校本课程不像国家课程那样“严肃”。校本课程在知识结构上虽然与国家课程相同,但是知识的载体是生活,将之以生活化的形式重新组合,便于学生探究学习。
校本课程要求教师将生活中的知识信息进行筛选、过滤,选择有价值的知识现象,作为校本课程的内容。这样,校本课程有许多都是生活场景的再现,或者是生活中自然景观的模盘制作,借以还原生活真相,从而展现生活现象中的山川河流;或者是通过动植物的养殖种植,从实践的角度发现相关国家课程内容的真实情况;或者是传统文化的再现、传播、学习、演绎,让更多的青少年认识中华文明的瑰宝。
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学语言通俗易懂,而且尽量以口语的形式展现出来,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校本“教材”展现给学生的是他们熟悉的生活,字里行间描述的是他们的生活片段和精彩瞬间。学生透过这些生动的生活现象认识这些现象背后的知识信息,校本课程就变成了生活课程,学生能较为轻松地获得大容量的知识信息,主动探索的兴趣被激发,学生就会走上专业化发展的道路。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强调“加强课程建设”,明确提出“学校要提高校本课程质量,校本课程原则上不编写教材”,但这不等于校本课程就可以放任自由了。无论是学校、学科组还是教师个人,都要有一个综合的、总体的校本课程规划。另外,为了更好地适应学生成长的需要,校本课程的内容结构体系要随之调整,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教师在实施校本课程时应随机应变。不同教师有不同的知识积累、教学理念、课程规划,为调动教师积极性,可鼓励教师对校本课程的体系顺序、课程知识结构进行调整,并对课程难度系数、活动方式以及活动案例进行调整和重新设计。
其次,校本课程要经常改编。教育在进步,学生的学习意识和诉求也会变化,教师要依据这些变化随时对校本课程进行调整。教师在实施校本课程的过程中,会不断积累一些更优秀的案例、更好的表述方式、更受欢迎的授课风格,教师要定期将这些积累补充到校本课程里,完善校本课程,使其更合理、更科学。
当前各地区、各学校的校本课程,艺术性的成分要稍高一些。校本课程是教育体系的一部分,其规范性和科学性要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