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淑琴,高 杰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和《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的颁布,在为我国教育现代化明确了顶层设计的同时也制定出具体的行动指南。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内在要求,是我国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和关键一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1]“一个人愈是缺乏教育,对于客观事物的特定联系愈是缺乏认识,则他在观察事物时,便愈会驰骛于各式各样的空洞可能性中。”[2]教育使人明智——思想政治教育更加凸显对学生的政治立场和理想信念的培育,使其成为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是在继承传统爱国情怀的民族精神基础上,立足于现实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既体现出对思想政治教育传统的继承和突破,又体现了新时代改革创新精神在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现实中的具体内容和目标方向。继承传统,就是溯本求源,夯实民族性中的特色文化基石,寻求思想的同一性根基——这是对“民族精神”的历史性继承;立足现实,就是要求紧跟时代的步伐,感受时代的脉搏——这体现了对“时代精神”的现实性把握。民族精神是时代精神的历史性传承,时代精神是民族精神的现实性彰显,二者共存于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进程当中,相互作用、相互促进,不断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迈上新的台阶。
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是教育主体对历史和现实、继承和创新辩证统一认识的必然结果,是教育改革实践探索的必然选择。主体只有不断通过改革创新,在现实基础上和传统指引下追逐进步的潮流和方向,不断打破历史和现实、继承和创新相割裂的局限性,才能实现自我突破和超越性发展。在新时代背景下,探究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蕴含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本质的“双重认知”,厘清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中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辩证关系基点,有助于我们探索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有效路径。
黑格尔曾指出:“内容非他,即形式之转化为内容;形式非他,即内容之转化为形式。”所以“没有无形式的内容”[2]280,我们不可否认民族性的差异性存在——由于思维方式、抒情方式、价值判断方式、社会组织方式等的差异,每一个民族都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民族特色和民族气质。“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锻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深厚力量。”[1]所以,我们要充分继承传统文化的精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加强意识形态教化,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促进和优化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稳固和功能的发挥。爱国主义在中国具有独特的思想地位和价值功能,一直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问题,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鲜明主题。”[3]53爱国主义强调的是对本国历史、文化、政治、经济等多方面内容的宣传和教育,体现了民族性的、本土化的、以本国利益为核心的特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绵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爱国主义始终是激昂的主旋律,始终是激励我国各族人民自强不息的强大力量。”[4]放眼世界,各国民族都具有自我本民族的特征,这意味着,民族精神具有差异性特质。为此,需要我们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社会主导意识形态的教化,提高整体思想政治素质,从而有效促进社会发展和共同进步。思想政治教育肩负着培育和传承民族精神的光辉使命,这是新时代背景下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节点和重要步骤。没有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就难以实现民族精神的继承和传播,所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也就是推进民族精神的进步和发展。进一步说,民族精神的传递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使命,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是民族精神传承的必然要求。
在当代中国,时代精神的核心是改革创新。马克思曾指出:“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就哲学意义而言,时代精神是“一定时代的内容的本质特征的表现。一定时代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包括该时代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科学等等的发展状况,包括该时代的全部物质文明、制度文明和精神文明。这些内容表现在该时代的人们全部社会活动及其成果中,反映在该时代各种具体的理论体系和观念形态中。”[5]3可见,时代精神既体现社会精神生活各个领域不同历史时期的客观本质及其发展趋势,又集中体现社会意识形态中对现实社会生产发展起到积极影响的思想,既具有时代的、历史的特征,又体现一定的阶级性。所以,我们的时代精神唯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发挥无产阶级思想优势,即必须充分展示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形成的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正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我国现实中的具体表现,它既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又是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时代精神是将艰苦奋斗、迎难而上、挑战自我的精神和抢抓机遇、争先进位、争创一流的意志以及勇于竞争、勇担风险、敢做敢为的品质融合为一的最好体现。[6]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7]135。也就是说,人绝不是脱离现实而孤立的存在,人类的历史也不是虚无的、断裂的历史,而是具有实在内容、现实依据的总体性存在和历史性统一。人类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在具体的现实变化之中,不断探索时代精神,认清历史使命,完成神圣职责。例如,在战争频发的年代,人们树立崇高理想信念,为自由和解放而战,面对敌人,以不惧艰险、视死如归的拼搏精神,最终取得民族独立和解放,推进了历史的进步。在这一过程中,人们凝结了不朽的革命精神和符号。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下,不断凸显着新的时代气息。在目前科技迅猛发展,网络信息资源丰富,传播速度快的大背景下,如果缺乏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我们必将成为新时代的弃儿。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20年4月28日发布的第45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3月,我国网民规模为9.04亿,互联网普及率达64.5%,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8.97亿,我国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99.3%。可见,随着5G、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现代创新技术的不断发展,移动媒体将进入高速发展的新阶段。在这种新形势下,为了深化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尽快实现——深化——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成为现实性的必然选择。这意味着,我们必须把握大势,方能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通过主流媒体,发挥铸魂育人功能,实现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的合力作用,绘制和编织网上网下之同心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我们必须牢牢占据舆论引导、思想引领、文化传承、服务人民的传播制高点。正能量是总要求,管得住是硬道理,用得好是真本事。[8]也就是说,要始终做好思想政治教育正能量的传播,防止“乱花渐欲迷人眼”,在纷繁复杂的多媒体介质中占据主流地位,把握正确政治方向。这充分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所内含的时代精神外显,展示了思想政治教育在时代精神引领下推进自我完善和发展的现实表现,更是我们这个新时代践行思想政治教育历史使命的坚定选择和必然要求。
民族精神是时代精神的民族性体现,时代精神是民族精神的时代性代表。由于人们面对教育新形势和新变化的认识程度不同以及在目标实现上的变化,容易引起人们思维的混乱和形式上的争论。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发挥实际的作用和功效,决不能“言辞慷慨激昂,行动胆小如鼠。”[9]决不能阻碍革新的步伐,受旧有思维方式和行为范式的禁锢,被眼所见的表面现象所遮蔽。民族精神注重回顾历史,挖掘和传承优秀文化,侧重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时代精神则强调立足现实,通过开拓未来的前瞻性思考,以凸显改革和创新。也就是说,民族性带来的是传统问题,时代性引发的是现代化问题。而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既贯穿民族性,又表现时代性——现代化是自己民族性的时代性表现,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体现了民族性和时代性,历史性和现实性的总体性辩证统一。“既是个体成员热爱眷恋祖国而形成的情感之结,也是人们认同、归属祖国共同体而凝成的思想之结;既是个人与祖国同生共死的自我规范的道德之结,更是人们献身祖国、建设祖国的活动之结。”[10]4
“这个真实的、本质的世界,就是科西克所说的‘具体的总体’世界,即人在革命的批判的实践中自我生成、自我建构的社会历史总体……”通过对异化现象的批判解蔽去伪,实现人们“以一种反思批判的形式,唤醒并提升人们的主体自我意识,在对现存状态的反省和揭露中促使人们生成一种立足现实、面向未来的内在而超越思想态度。”[11]334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体现了在这种社会历史总体进程中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辩证统一思想。我们要基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辩证思考,去探寻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理论基点。
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是思想政治教育高水平的发展状态,是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超越性发展。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在发展理念、发展方式、体系制度等方面实现全方位的转变。我们要坚持“更加注重以德为先,更加注重全面发展,更加注重面向人人,更加注重终身学习,更加注重因材施教,更加注重知行合一,更加注重融合发展,更加注重共建共享”[12]的基本理念,努力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为教育现代化提供人才支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教师主体不能被商品拜物教思想所左右,将学生看作顾客,追求纯粹的“顾客满意度”和效率。在这种方式下,我们无法实现教育的本真。我们决不能视学生为缺少历史观念、情感意识、欲望追求的单纯数据,更不可将教育视为交货系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更要强调首善原则,培育学生明晰自我实现时代精神和传承民族精神的重要使命,树立正确的价值理念和正确的价值判断。
继承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和发扬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既有利于培育教育主客体的批判性和构成性的思维,也有利于创建共同价值观。只有批判性地思考才能有充满想象力的行动,才能接受美好生活,实现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在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有机结合。著名思想家齐格蒙特·鲍曼曾说:“在想象力与道德意识交汇之处就能产生希望”。“历史深刻表明,爱国主义自古以来就流淌在中华民族血脉之中,去不掉,打不破,灭不了,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维护民族独立和民族尊严的强大精神动力”[13]。民族精神奠定了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坚实道德意识基石,时代精神赋予了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无限的想象空间,只有将二者有机统一,才能够实现希望之光的绽放。坚持批判性与构成性思维的统一,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势必点燃这一希望之光,并将产生燎原之势。
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内含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辩证统一,体现了唯物主义辩证法的革命性和批判性特征。我们“需要发现理论和掌握群众的方法中那些把理论、把辩证方法变为革命工具的环节和规定性。还必须从方法以及方法与对象的关系中抽出理论的实际本质”[14]48,即历史过程中的主体和客体之间辩证关系。如果没有这一辩证方法的认识,“掌握群众”就是一句空话;从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角度而言,实现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掌握学生”也将是幻想。思想政治教育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相互作用中,不断超越和发展。继承传统的民族精神饱含了理论的持久性和连续性,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体现了辩证法的批判性和革命性特征。这说明超越不是无根的猜测和幻境,而是在既有的环节和规定性基础上进行的新的理论认识和实践探索,因此,超越更加具有可行性。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在理论上不断突破和创新,与时俱进,推动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但是,每一个时代又都是该民族在不同时期的具体表现,民族性与时代性从两个不同的角度体现出事物的内在统一性,所以,没有无民族性的时代性,也没有无时代性的民族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华民族在不同时代进行理想信念和道德意识培育的必要方式和途径,它在批判的和革命的唯物主义辩证法作用下,实现自我的超越和发展,在稳定的爱国主义民族精神引领下,践行民族融合和命运共同体理念。正如人类作为历史剧作者和剧中人一样,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既是辩证的,又是总体的,是民族性和时代性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环节。如何基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辩证统一,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
为了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式发展,不断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化,在基于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辩证统一前提下,我们要探索以系统化知识体系构建为基础,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和以劳动教育为动力的三维路径。
习近平指出:“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青年成长离不开正确的政治思想引领,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提升他们抵御各种腐朽思想和错误思潮侵蚀的能力和水平。“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非常必要,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从感性到理性,从体验到感悟,从实践到认识,实现大中小学思政课完整有序衔接,促进大中小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逻辑、现实逻辑和理论逻辑的深化认识,使思想政治教育由内而外迸发出其强大的精神力量。“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但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的力量”。思想政治教育的不断加强,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提供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高尚人格和敢于担当的新时代有为青年人才的重要保障。思想政治教育体现了基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基础上的思想传承和现实创新。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实现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和关键所在。这既是遵循人的认识规律和教育规律的需要,又彰显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化、总体性要求。思政课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场所,思政课教师担负着培育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承载者的神圣使命和为国家锻造优秀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重任。以“三巡六创”为抓手,办好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充分体现思政课特有的人、思、政和课基本元素的有机融合,内含了主体和客体、思想和现实、方向和目的、总体和环节的辩证统一。
爱国,是人世间最持久的情感,既是一个人的立德之源,又是立功之本[15]。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思想政治教育,培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是其内在要求和本质体现。因为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是我们中华民族最重要的精神财富。[16]爱国主义体现了历史性和现实性的有机统一,是民族精神的核心,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内在动力。爱国主义的本质就在于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爱国是广大青少年立身的根本和成才的基石,必须将爱国作为个人最大的事情,这不仅是一种本分,更是一种职责。把爱国主义作为理想的航标和行动的指南,内化于心,外显于行。这就要求主体具有超越性和创新性。也就是说,这并不是简单地延续和翻版,而是从保护传承到不断创新,既要体现历史性,又要彰显时代性。历史凸显特殊性、偶然性,具有强烈的个性和差异性特征,每个民族都是在这一特征中饱含自我的民族特色。基于此,以爱国主义为主线的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可以通过对个性的“事例”研究,让我们走进历史,回到“经典”。不忘历史方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方能善于创新。我们只有在民族精神的传承中,才能实现对历史虚无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的解构,从而牢牢把握住中华民族共同的“根”和“魂”。通过语感、语用和吟咏等实现语境的直觉,深刻体会思路和脉络,这犹如真正到水中学游泳,使爱国情怀由内而外,从感知到行动,去实现形态的具体展现。我们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性,使爱国主义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教学中融合,既增强理智思维,又体现情感渗透,真正实现意境感染和创造性思路有机结合。
人作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有意识的自为存在,不是简单地生存于世,而是生活于世。人类不断创造着自我发展的历史,却又不是孤立的、静止的过程,而是由人民群众合力创造的,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17]131。这充分体现了人区别于动物的特殊性所在——劳动。动物的进化是一种本能的、自发性的运动,虽然实现了自然发展成长,但仅体现为自然生物的进化而已。而人作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主体,绝不满足于自然进化,是在追求劳动中实现自觉性运动,从而推动社会的创造性发展和时代的巨大进步。为了更好地适应时代进步的需求,主体必须不断提高劳动的技能和水平,作为祖国的未来和国家的希望,广大的青少年更需要对劳动价值的认同达成共识。长期以来,由于分工的结果,在社会中涌现大量的专业化人才,或者说专业化人才集中表现在个别人身上。而社会的进步需要合力的作用,也就是说,这个社会没有单纯的专业人才,而只有把专业作为自己从事的活动之一的人,这也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正如马克思强调的:“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任何人都没有特定的活动范围,每个人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社会调节着整个生产。因而使我有可能随我自己的心愿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但并不因此就使我成为一个猎人、渔夫、牧人或批判者。”[18]37人既是能动自由的主体,又是受动自然的客体。教育既是培养潜在的自由创造性主体的人文基地,又是培养社会后备劳动力的技能训练以及知识传播的基地,思想政治教育是其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人能够实现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并且通过实践活动不断验证和修正不足,促进理论的完善和发展。在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着否定,唯有通过不断扬弃才能推动事物的发展,正如社会形态更替一般,“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所以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只要仔细考察就可以发现,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生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19]32-33人的劳动亦是如此,随着社会进步和科技的迅猛发展,劳动的形式和内容发生了重要的改变,这体现了劳动的时代性特征。但是,劳动本身却是无法改变的,每一个劳动者都要通过劳动来体现自我的存在,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分工,仅仅是劳动形式的差异化而已,它们都共同发挥着重要作用,使人成其为人。概而言之,提高青少年对劳动的正确判断,增强内生动力是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内在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