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京春教授研究宫廷医学及治疗心律失常的临证诊疗经验

2020-01-09 19:51蓓1张京春1婷1艾玉珍1邢雅璇闫龙美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0年2期
关键词:症见教授

刘 蓓1,张京春1,张 珊,毛 婷1,艾玉珍1,邢雅璇,闫龙美

张京春教授,系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心血管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师从我国著名中西医结合专家、国医大师陈可冀院士。张教授长期从事心血管病临床及研究30年,尤其在从肝论治心系疾病及宫廷医学研究方面,造诣颇深,逐步形成其独特的学术思想,积累了丰富的诊疗经验,临床取效甚佳。笔者有幸侍诊左右,聆听师训,获益匪浅,现将张教授辨治心律失常的学术思想和诊疗经验探析如下,以飨读者。

1 病因病机认识

心律失常,是指心脏冲动的频率、节律、起源部位、传导速度或激动次序的异常,发作时可见心慌、胸闷、气短甚至晕厥等临床表现,归属于中医学“心悸”“怔忡”范畴。而宫廷医学隶属于中医学,是研究宫廷内医事制度和医疗技术的医学,聚集了历代优秀中医学家的智慧,代表着中医药发展过程中先进的理论和技法[1]。宫廷御医们将其严谨的诊疗思想、处方经验著书立说而成的学术成果,属宫廷医学范畴。张教授整理其中有关心悸的认识,汉《中藏经》从肝、胆、心三脏论述心悸成因,肝虚“睡中惊悸”,胆“热则惊悸”,心病“虚则多惊悸”。隋代《诸病源候论》归纳心悸病因为心虚风乘、劳伤太过、胆气虚怯、水饮、脚气、金疮等[2],尤重风邪致悸。宋《圣济总录》强调心悸发生“每本于心气不足”,且首提肾虚致悸[3]。明代《万病回春》心悸证素包括心虚、气虚、血虚、痰火、虚火。清代《医宗金鉴》宗仲景之论,认为心悸病因主要有惊扰、水饮、虚损及汗后受邪。除宫廷医学文献所论外,张教授还认同《素问·痹论》“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的瘀血致悸理论。综上,张教授认为心悸病因病机,总以本虚标实论之,虚者以心气不足为核心基础,继则气血阴阳亏损,甚则虚劳;而实者包括风邪、水饮、痰火、血瘀等。且心悸病性多虚实夹杂,病势缠绵,发作反复,常使病家忧虑抑郁。故其治当以补虚泻实为法则,辅以疏肝解郁、调畅情志。

2 临证诊疗经验

2.1 病证结合 疾病诊断为现代医学之重点,而辨证论治为中医学之特色,二者结合,被认为是中西医结合临床的最佳模式[4],且在当前临床及科研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5]。心律失常诊断较易,根据病人病史和体征即可初步诊断,通过心电图或24 h动态心电图(Holter)可明确疾病类型。因其种类繁多,临床上常将其分为快速型心律失常和缓慢型心律失常两大类[6],快速型如心动过速、期前收缩、心房颤动与扑动;缓慢型如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病窦综合征、预激综合征等[7],而此二者可分别对应中医的阳证和阴证。快速型心律失常核心病机以气阴两虚,痰火、瘀血的实邪阻滞为主;而缓慢型心律失常则以心阳虚或肾阳虚为主。张教授治疗心律失常,首选仲景经方炙甘草汤为基础方,取其复脉定悸之意,但并非悉用其药味,而是权衡气(炙甘草、党参)、阴(麦冬、生地)、阳(桂枝、生姜)、血(大枣、阿胶)偏虚之多少,拆解原方酌情使用,其中炙甘草、党参为必用,益气扶正,鼓邪外出,切合病本。此法普适,但临证还需变通应用。快速型心律失常气虚偏甚者,酌加黄芪、白术、山药;阴虚偏重者,常伍玄参、五味子、白芍;痰火扰心者,投黄连、炒栀子、竹茹;瘀血阻滞者,入川芎、丹皮、赤芍;缓慢型心律失常,心阳虚而体寒偏盛者,宜选用基础方为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心肾阳虚下肢肿甚者,则宜为真武汤加减。

2.2 审因论治 《内经》言:“治病必求于本”,《伤寒论》亦载:“观其脉证,知犯何逆”,指导临床诊疗当以象为据,司外揣内,详审病因而后论治。多数情况下心律失常并非独立疾病,其发病常常作为其他疾病的伴随症状出现,如各种器质性心脏病、内分泌失调、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电解质紊乱等[8]。针对此类有原发或合并其他疾病的心律失常,张教授擅用合方治之。心律失常合并高血压者,兼顾其肝阳、痰浊的病理因素,合方选天麻钩藤饮或半夏白术天麻汤化裁;合并冠心病者,证以痰浊、瘀血等实邪阻滞者,选瓜蒌薤白半夏汤或血府逐瘀汤化裁;合并心力衰竭者,证见气虚、阳虚或阴虚饮停者,予防己黄芪汤、苓桂术甘汤或猪苓汤化裁。甲状腺功能亢进所致心悸,常见肝郁、虚火之象,选加四逆散、天王补心丹加减;更年期女性症见心悸,乃因肾之阴阳失调所致者,常以二仙汤、知柏地黄丸加减;小儿病毒性心肌炎所致心悸,恢复期兼顾邪毒伤心、正气不足的特点,予玉屏风散、生脉饮加银花、连翘、鹅不食草化裁。此外,若心律失常伴高脂血症,或体型肥胖,合用张教授自制调脂畅脉方(黄芪、荷叶、红曲、山楂、丹参),奏化浊、祛瘀、活血之效。

2.3 方证相关 方证的研究为历代医家所重视,唐代御医孙思邈主张“方证同条,比类相附”,方从法出,法随证立。简言之,有是证用是方。张教授临证除上述辨治思路外,亦宗方证对应之法,以五脏为纲,梳理此“证”,择用代表方。心悸病位在心,而与五脏相关,主要涉及与肝、胆、肾及脾胃。心主神明,肝主疏泄,均与情志活动密切相关,情志失调可致心悸。心律失常症见虚烦失眠,心悸不安,证属心肝血虚者,方用酸枣仁汤;症见情志抑郁,嗳气叹息,证属肝气郁结者,常投四逆散或逍遥散加减;另有病脏躁者,症见精神恍惚,常悲伤欲哭,心乱不寐,乃因心阴不足、肝气失和所致,予甘麦大枣汤加味。胆主决断,胆气通于心,症见心下澹澹,如人将捕之,证属胆气虚怯,方用安神定志丸加减。心火炽盛于上,肾水亏虚于下,不能互济,则成心肾不交之证,症见悸烦不眠,腰膝酸软,施以交泰丸,肉桂少量,恐大热动火,或易牛膝,补肝肾、引血下行。心肾不足,精血亏虚,症见心悸健忘、腰酸眠差,左、右归丸治之。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生痰之源,虚久则成心脾两虚,或郁久而成痰火扰心,方用归脾、八珍或黄连温胆汤加减。除外,因汗为心之液,为精气所化,心之卫阳不固、营阴外泄,而成营卫不和之证,症见心悸、盗汗者,予小建中汤或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加减。

2.4 药证相应 药证关系常常体现在药物与病证表现出的症状体征之间的关系上,药味与病证高度契合,是临床取效的理论前提[9]。张教授亦常谓:“古人将用药比之用兵,全在药用得当”,擅用安神、祛风之品以及结合现代药理学为其经验用药,临证常有画龙点睛之效。①安神之品分养心、重镇两大类,养心安神药如酸枣仁、柏子仁、茯苓、茯神、远志、五味子、夜交藤等,多兼补益作用;重镇安神药如龙骨、牡蛎、紫石英、生龙齿、珍珠母、石决明等,多为如矿石、介类,具质重沉降之性。虚悸以养,实悸宜镇。②古人取类比象,认为风主躁动,与心悸发无定时、惊慌不安、脉律不齐的临床表现大致吻合[10],故常佐用风药定悸,如防风、羌活均可祛风、解表,用于外风引动内风之心悸;紫石英、龙齿镇惊熄风,石英性温,龙齿性凉,辨寒热而用之;白芍则长于养血敛阴、柔肝息风,适于阴虚风动之心悸。虫类药物如全蝎、蜈蚣、地龙等,功可搜风通络、祛风止痉而定悸。③结合现代药理学研究结果,精准用药可提高疗效。抗心律失常中药如甘松、延胡索白蒺藜、仙鹤草丹参、莲子心黄连、苦参等。其具体施用亦遵中药药性原则,甘松、延胡索功擅疏肝理气,缓解病患焦虑;白蒺藜、仙鹤草行气补虚,年高体弱者尤宜。丹参、莲子心性苦寒,凉血、清心火;黄连、苦参性苦温,药力强,遇湿热或火旺病机可选。

2.5 双心同治 双心,即心血管疾病和心理障碍,二者常相互影响,互为因果,伴随出现[11]。现代“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的确立,强调以人为本,双心同治。西医常见心理疾病如焦虑、抑郁、神经衰弱等,中医学认为与心主血脉、主神明、肝主疏泄、调畅情志的功能异常密切相关,因此归纳双心疾病的主要病机为肝气郁结、心失所养。张教授研究清宫原始医药档案发现,清宫太医用方最频的依次为疏解正气汤、和肝化饮汤、疏解化饮汤[12],其中和肝化饮汤即为治“心气偶伤,肝郁饮停”之心悸方[13],御医佟阔泉亦提出“万病从肝论”[14]。宫廷之人多忧郁,现代人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易患焦虑、抑郁,二者病机相似,皆属肝郁气滞。据此,张教授援古用今,提倡从肝论治心系疾病,与今之双心同治思想,名异而理同。治疗心律失常伴焦虑抑郁的双心疾病,症见心悸呈发作性,每因情绪激动或过劳而诱发,常伴胸闷、气短、失眠等,常用自创新方——调肝益气定悸方治疗。方中甘松、延胡索疏肝理气;白蒺藜平肝解郁;酸枣仁、煅牡蛎养肝安神;麦冬、白芍柔肝滋阴;炙甘草、党参、仙鹤草补虚益气。纵观全方,药精力专,疏肝、平肝、养肝、柔肝并用,共奏调肝、益气、定悸之功,体现张教授从肝论治心律失常的学术思想特色。

3 验案举隅

病人,男,71岁,2018年9月12日初诊。自述2月前因腔隙性脑梗死入院,经治好转出院。1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心悸、气短,发作持续约1 h,当地医院诊断为“心律失常,频发室性期前收缩”,建议行射频消融手术,病人拒绝,为求中医保守治疗来诊。刻下症见:间断心悸、时伴胸闷、乏力,劳累、生气后明显,口唇紫暗,平素性急躁,纳眠欠佳,大便干,2~3日一行,小便可。舌暗红,苔白,脉弦结代。既往血压、血糖有异常,未重视。辅助检查,Holter(2018年8月13日)示:窦性心律,频发室性期前收缩(28 604个),最快、最慢、平均心率分别为111次/min、54次/min、77次/min。处方:柴胡12 g,白芍15 g,枳壳15 g,炙甘草15 g,党参30 g,桂枝12 g,火麻仁30 g,酸枣仁30 g,煅牡蛎30 g,甘松15 g,延胡索15 g,茯苓30 g,生白术20 g,郁金15 g,黄连10 g,丹参20 g,天麻15 g,全蝎3 g。共14剂,早晚分服。忌烟酒、咖啡、浓茶,调情志,慎劳欲。9月26日二诊,诉心悸发作持续时间减少,偶感头晕,口干明显,纳眠可,大便偏干,小便可,舌暗,苔白,脉结代。前方加麦冬、生地各10 g,去黄连,茯苓减量至20 g,生黄芪易党参,枳实易枳壳。10月10日三诊,诉心悸症状明显好转,血压高时头晕,偏怕冷,纳眠可,二便调,舌淡暗,苔白,脉弦滑。前方去枳实、生地、郁金、丹参,加钩藤30 g、黄芩15 g、石决明30 g、生杜仲30 g、桑寄生30 g、川牛膝15 g、益母草30 g。一周后病人复查Holter(2018年10月18日)示:窦性心律,频发室性期前收缩(3 102个),最快、最慢、平均心率分别为102次/min、47次/min、66次/min。

按:本例频发室性期前收缩病人,年高体弱,性素急躁,劳累或生气后心悸加重,可见有肝气郁滞之证;肝郁久则化火,损伤阴津,故见大便干;结合病人乏力、口唇紫暗等症状,可知兼有气虚、血瘀。综合病因病机,辨证属肝郁血瘀,气津两亏证,处方予调肝益气定悸方加减。选加柴胡、枳壳、郁金,疏肝解郁;黄连、丹参,药理学证实具有抗心律失常作用,且清肝火;天麻、全蝎,祛风通络定悸;桂枝温补心阳,亦制方中寒凉;茯苓、生白术、火麻仁,健脾祛湿,润肠通便。诸药合用,调肝益气以补虚,疏肝活血以祛实,标本兼顾。二诊时,病人血压有波动,偶感头晕,生黄芪易党参,补气利水;枳实易枳壳,利气除胀,偏入下焦,二药易之,皆使气不上走,防升阳动风。病人本有肠燥便秘,又逢秋燥伤津,增麦冬、生地,滋阴润燥;茯苓减量,防利水伤津;病人肝火已衰,去黄连,且防久服致伤脾胃。三诊渐入秋凉,病人偏怕冷,药用不宜过寒,故去枳实、生地、郁金、丹参;血压高时头晕,合用天麻钩藤饮加减,平肝熄风,审因论治。病人经治1月余,心悸症状基本缓解,室性期前收缩个数显著减少,病趋稳定。

猜你喜欢
症见教授
治疗便秘不能一泻了之
田教授种“田”为啥这么甜
曾觉民 教授
刘排教授简介
养咽止咳桑叶方
三方加味辨证治盗汗
中成药治疗胃肠型感冒
中药止咳药水你选对了吗
治更年期冠心病方
刘宏伟教授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