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小学班级管理中的有效应用

2020-01-09 16:29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天津教育 2020年24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笔者家庭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息 愫

在中小学教学中,教师想要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就要先找到其源头并从根源上消除,才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在工作开展中,要对学生“多体察,多了解,多沟通”,拉近师生距离,走进学生的内心。本文将分析现阶段中小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主要成因,并提出相关解决策略,供广大教师参考。

一、中小学阶段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

一是家庭问题造成的心理问题。家庭是学生内心的庇护所,家长作为学生成长的陪伴者,在学生心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学生信赖和依靠的港湾,如果家庭出现了问题,其内心造成的冲击是巨大的。在调查中显示,中小学生家庭出现矛盾,使其产生心理问题的概率高达67%,这表明父母一方如果出现问题,对学生的影响是极大的。父母出现矛盾造成家庭问题,会让学生对原生家庭的信任全部消失,造成其不愿相信他人,形成自闭人格,不愿与人交流,人际关系崩塌等问题。教师难以走入其内心,很多问题无法得到及时的解决,进而对学生的学习产生影响,从而导致其不愿走进校园,产生逃避的心理,对其成长有严重的阻碍作用。家庭结构变迁导致青少年社会化主体缺失,对青少年的约束力降低,这是学生心理问题日渐频繁的重要原因。

二是学业产生的压力。小学和初中阶段是学生能力晋升的阶段,学习环境的变化及课业的加重对学生造成一定的负担,加之很多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给学生造成极大的压力。在这种环境下,学生的内心会变得不安,一旦出现失败,会让其形成自卑的人格。自信心彻底崩塌,从而变得敏感脆弱。同时,现阶段的应试教育也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学生的这种心态,分数衡量学生能力的体制,会让其有意识地把自己进行“分类”,一旦教师和家长出现一些苛责的话语,就会让其产生自暴自弃的心理,彻底放弃自己,甚至产生畏难、厌学的心态,不愿积极参加教学活动,对学习的态度冷漠等。

三是学生人际关系造成的心理问题。人际关系造成的心理问题主要集中在其交往过程中,在班级有一些“小团体”。其通过几个带头者划分学生的层次,这种层次的划分往往源自成绩,好学生不愿接触学困生,学困生鄙视好学生,而架在中间的中等生就十分尴尬,不知该把自己归于哪一类。这种“小团体”会在学习和生活中针对自己的“共同敌人”,让被针对的学生出丑难堪,这就是“校园暴力”出现的根源。这种问题不仅影响学生之间的团结,还给学生的心理留下阴影,让学生惧怕校园生活,逐渐使学生心理畸形,产生一些错误的想法,严重阻碍其成长和进步。

二、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小学班级管理中的实施策略

(一)加强家校联系,教会家长正确的教育方法

原生家庭对学生的性格及心理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家长的一举一动都是对学生的言传身教,家庭如果幸福美满,那学生就会处于愉悦快乐的情绪中,能积极地面对生活的困难和挫折;家庭如果关系破裂,那学生就会时刻处于消极状态,影响其身心健康的发展。另外,一些家长在家庭教育中不注重方式方法,对学生要求过于严苛,缺少鼓励和爱护,长期如此,会让其心态发生变化,滋生负面情绪,进而变为逆反心理。因此,教师需加强家校联系,与家长积极沟通学生的心理变化情况,让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延展性提升,并关注学生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对学生多一点关心和爱护,从而保障学生的心理健康。在笔者执教的过程中,曾经遇到这样一位学生,其成绩一般,在班级中比较自闭,跟同学交流甚少,且不健谈,很认生。在学期中段,笔者在课堂上检查作业时,无意发现这名学生胳膊上有刀伤,主要集中在手腕部分,看到后我十分惊讶。在课后找这名同学询问状况,其支支吾吾,不想说出原因。后来,笔者通过与其家长沟通,向学生了解,最终得知,这名学生的父母关系不好,学生因父母关系破裂,在家受到冷落,无人关心照顾,进而出现轻生的想法。了解这一情况后,笔者立即与其父母沟通,并把学生和其父母叫到一起,对其家庭关系进行修补。笔者向其父母讲述了这名学生在校期间的表现,以及两人的矛盾对其造成的影响,让家长意识到自己的矛盾给孩子造成的伤害,家长表示愿意积极配合工作。在后来的一段时间,笔者和该名学生的家长密切联系,教会了他们教育方法,学而生也在家校的配合下,逐渐有了性格上的转变,学习成绩也有显著的提升。

(二)改变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多关注学生

中小学教学阶段,教师和学生教学中的主要矛盾点在于教师的教学主导地位过于严重,学生在学习中缺少空间,与教师交流互动较少,师生之间的教学反馈闭塞,导致教学过于盲目,学生在被动认知中成绩逐渐落后,形成知识断层,产生衍生焦虑、烦躁的情绪,最后演变成厌学、逃学的心理。这种情况就需教师转变教学策略,在教学中加入趣味化教学,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在阶段性教学中与各科教师商讨教学对策,兼并教学性和趣味性,让学生能在寓教于乐的氛围中获得知识,并保持积极的心态。在笔者执教期间,曾遇到过这样一位学生。他不喜欢学习且经常逃课,在课堂上睡大觉,对各门学科都缺乏兴趣。由于其逃课行为激增,在反复劝说无效的情况下,笔者决定改变策略,和这名学生约谈。在谈话中,笔者了解到这名学生并不是不爱学习,而是从小学升入初中后,学习量的增大和难度的提升,让其不知从何下手,对新知识缺乏兴趣,在课堂上表达一些“非主流”的见解后,教师不理解并对其进行批评,逐渐导致其对课堂失去兴趣。在了解到这一情况后,笔者与各科教师协调,在教学中加重了多媒体教学的比重,并采用生活化的教学,给学生参与的空间和机会。通过对教学方法的改变,学生的课堂态度和成绩有了明显的转变,而这名学生逃课的次数也越来越少,通过对学生学习心理的调查及教学方法的改变,班级的成绩和氛围有了明显的提升。

(三)加强班级团结,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交际观

在中小学阶段,班级中总会有那么一两个小团体,其打着集体的幌子,做着一些违反校规校纪的事,给班级带来一股不良的风气,鄙视团体之外的学生,而身处团体中的学生,也产生不正确的交际观。解决这种情况最好的办法是,让处于小团体的学生认识到其他同学的优点,并强调班级团结的重要性。教师可以在班级中开展一些团体活动,例如学习互帮,让学生组成二人互帮小组,由教师分配。虽然名义上是教师随机分配,但教师要在其中将小团体的学生和之外的学生进行结合,让其在学习互帮小组中进行交流,意识到彼此的优点,改变之前的固有看法,加强学生间的团结,让班级的“鄙视链”消失,减轻学生人际关系不和带来的心理压力,让学生处于团结友爱的集体中,树立正确的交际观念,从而保证学生的心理健康。

综上所述,想要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教师就要从问题的根源做起,寻找学生心理问题的症结所在,积极地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通过多元化的方法,排除学生心中的焦虑不安,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当好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护航者。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笔者家庭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老师,别走……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家庭“煮”夫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恋练有词
寻找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