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心理健康“四步走”模式探究

2020-01-09 19:10■李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四步走辅导员心理健康

■李 兰

(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5)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要求和中共中央、国务院16号文件精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定要将立德树人作为育人的中心环节,在整个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切实贯彻落实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教学育人机制,即“三全育人”。在“三全育人”指导思想的主旨下,进行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的探索是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必要关节。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关系到整个高校教育的系统稳定性以及整个校园人文环境和育人机制的良性循环。同时从国家战略角度来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是关系到整个国家稳定发展的重要环节。所谓少年者国之栋梁也,习近平总书记也常常提到少年强则国强。因此,从“三全育人”的视角下探究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基础模式架构是十分有必要的。

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分析

目前,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面,已经初步形成了具有建设意义的基础架构,即形成了由班级心理委员到辅导员到班主任再到学校心理健康中心教师的这样一个基础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但是这样一个单一线性向上的普查式机制实际上存在诸多显性和隐性的问题。

(一)从显性问题角度而言存在的状况

一方面,单一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于心理健康教育客体的客观变化缺乏时效性把控。笔者针对所在地区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调查问卷中分析表明,目前在校大学生随着时代的变化和观念的发展,大多数已经具有相对成熟的价值体系和心理引导机制。换言之,他们并不缺乏相对基础的信息摄入。一个客观的事实值得注意,那就是现在的大学生都是“98后”和“00后”,他们从出生开始就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因此他们很容易通过高速发达的互联网社交媒体获取成倍的基础信息。因此,这些教育主体的客观变化导致他们不能够适应相对单一线性向上的普查式的机制,即由班级心理委员到辅导员再到班主任再到学校心理健康中心教师这样的模式。

另一方面,相对混乱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主体责任机制存在模糊。在上文中笔者提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主体相对单一,这种单一线性向上的普查式的机制,即由班级心理委员到辅导员再到班主任再到学校心理健康中心教师这样的模式,存在责任机制模糊的问题。随着新时代的到来,大学生的社会意识形态也会发生客观变化,这种单一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很难从时效性上准确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因此存在出现问题再追责但是却不能够很好地落实责任到人。更重要的是这种情况下存在老办法解决不了新问题、出现所谓“换汤不换药”的尴尬境遇。同时,这种相对混乱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主体责任机制缺乏对大学生社会意识形态及心理状况方面的及时追踪,导致在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高校对于大学生的管理出现脱节情况,出现学生表现出虚假意识,只为迎合或完成某一项机械性的调查问卷,甚至害怕面对辅导员或班主任的“约谈”。

(二)从隐性问题角度而言存在的状况

一方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反馈载体存在机械性。目前,很多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只局限于制定和完成相关的、公共课程的教育教学任务,实行简单机械的应试方式来完成整个教育环节。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的了解也简单机械地在线上或者线下发布一些心理健康调查问卷,采取地毯式普测,根据问卷反映情况,对于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辅导员或班主任“约谈责任制”或是开展集体形式的心理辅导活动,在这之后基本上不再对其进行进一步的心理健康追踪,这样就导致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反馈出现载体的机械性。

另一方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应对机制存在脱节现象。由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单一线性方式,许多人员配置方面存在巨大空缺,甚至出现一人身兼数职的现象,特别是对于辅导员队伍,很多方面的资源配置存在短缺,因此在对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追踪方面出现脱节现象。由于资源短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应对机制存在脱节现象还表现在没有具体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需求进行相对有效心理健康教育,存在一刀切的现象。比如:大一新生入学教育和大四即将毕业的学生的就业选择教育之间就存在很大差异,他们所处的环境和应对情况不同所呈现出的心理状况也相对有所差异,但是往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应对机制中就会忽略一些细节性的教育,导致脱节现象。最后随着各方面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展开,并没有建立起一个相对完善的监督和评价体系,出现流于形式的片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形式,与应对机制产生脱节现象,导致学生问题爆发后才去滞后追责。

因此,在面对以上所反映出的诸多问题而言,尝试构建一个比较系统完善的循环体系对于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而言是十分有必要的。特别是在“三全育人”的视域下,形成全面的协调可持续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具有创新意义。

二、在“三全育人”主旨下开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四步走”

(一)第一步,全员参与积极普及

在整个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需要形成全员参与的联动机制,从高校开始,再到家庭教育,然后结合社会意识形态的积极引导,最后全员映射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之中去,形成一个全员参与积极普及的状态。在此其中,学校的联动机制成员包含班级心理委员、辅导员、班主任、党政管理级干部、心理健康教育公共必修课程的各级教师等。家庭教育主要包括直系亲属中的父母,社会意识形态方面主要指英雄人物事迹、优秀校友等,这样形成一个积极联动的全员参与机制,让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成为整体性教育体系。普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从高校到家庭再到社会全员联动,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引起重视和关注,在有效的联动机制内,形成全员参与的以立德树人为主旨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采取全方位的全面教育意识和教育机制。

(二)第二步,全过程引导完善机制

针对整个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机械性和脱节性问题,全过程引导机制的完善是十分必要的。所谓全过程的引导机制,是指从大一新生一进校门开始到他们完成整个大学四年的教育教学任务止,从每一个学期的教学任务的开始到学期末,从整个学期的节假日到寒暑假,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都应该始终贯穿于全部过程之中,完成完整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相关情况的追踪和信息反馈。从目前高校大学生体量调查来看,大部分学生的信息获取渠道都来自于新媒体和互联网的新兴APP,这些情况都应该在高校的全过程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体现出来,应该形成具有即效性的追踪反馈机制。在整个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调查问卷和研究中,我们发现现在的大学生对于信息的摄入渠道之广、信息集群之复杂是难以估量的,因此我们应该意识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同时我们应该明确意识到新时代的大学生并不缺乏信息和知识的接收能力,他们最缺乏的应该是针对这些大体量的信息如何去分辨处理消化。所谓明辨是非,就是应该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全过程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成熟的是非观念和良好的心理引导机制。这种全过程的引导完善机制,应该是贯彻始终的,全面可持续的。

(三)第三步,全方位互动形成循环

在全员参与普及和全方位引导完善机制的基础上,充分运用新媒体等各种新兴教育教学资源和教育载体,由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到其他教育,比如思政教育和专业课教育等多方联动,形成全方位的育人机制。这种机制中可以包含学生的日常心理健康教育的综合测评、学生组织的各种集体性活动、校园文化建设、德育教育宣传、社会实践等,多方面的互动,形成循环。在这种全方位的互动中,由之前的班级心理委员到辅导员再到班主任再到学校心理健康中心各级教师的这样一个单一线性向上的普查式的机制,转变为一个由学校各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参与人员到整个高校德育教育的参与人员,由上至下,由下至上,形成一个全面的循环机制,这样对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出现的显性问题和隐性问题都能形成一个良好的改善措施和不断全面协同的可持续的循环育人机制。在这个全方位的互动循环中,教育的主体和客体之间形成一种良好的有效互动,能够从学生到老师再到学校再到整个社会的一体化教育循环,这样就能够有效且合理地解决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存在的人员配置短缺所导致的信息反馈和追踪滞后的部分问题。

(四)第四步,全面渗透构建模式

在完成上述“三步走”的基础之上,总结优势,形成联动,最后构建一个长效的全面渗透的模式。这种模式的建立能够针对整个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形成有效的全面的工作模式。特别是在建构这样一种全面渗透的模式的基础之上,形成资源配置的集约化,能够减轻辅导员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工作负担,将整个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全面铺开,渗透到每个从事高校教育的工作者之中,形成人人有责的长效机制。同时,在这种全面渗透的模式之中,也能够很好地追踪到许多细枝末节的问题,形成早发现、早观察、早引导、早解决的联动方式。这样就能够实现责任细分,在减轻辅导员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负担的同时,增加各方面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相关问题的关注度和重视度。集大众关注、大众引导、大众治理、大众教育为一体,全方位、全员、全过程地展开以德育人为中心环节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当然在全面渗透构建模式的基础上,应该始终面向全体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坚持以预防为主,治疗为辅,始终贯彻以培养大学生的健康人格为主要目标。

三、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四步走”模式中倡导大学生构建积极心理

据各方的调查问卷结果以及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笔者发现当代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着诸多消极心理现象,由此出现的畏难情绪、自残行为甚至轻生念想屡有发生,而这些大多都源自于消极心理。

早在20世纪末开始,美国的相关心理健康研究机构和部分专家就提出过积极心理学这个概念,这个概念的提出是针对当时西方主流心理学研究中的“消极心理学”概念而提出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个新的研究方向的提出是对“消极心理学”的一种反思和超越。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侧重点集中在人自身的积极方面,将人体自我机能中的积极因素激发,形成积极情感体验和积极人格培养以及构建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从这种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中,我们能够获得一些启示,应用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四步走”模式中,从而倡导大学生构建积极心理。

在目前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由于各种因素的作用,这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总是显得十分空泛和抽象,同时在引导机制上出现滞后性。因此,应用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四步走”模式,倡导大学生构建积极心理,能够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深化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用一种积极的态度引导大学生产生积极心理意识,培养大学生积极适应不同环境、积极应对问题的能力。同时,在预防大学生心理疾病的工作中,能够在主体内部系统性的建立起积极预防的能力。换言之,这种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向和理论能够有效地引导大学生运用积极乐观的态度,有效地预防和干预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这样就避免了高校心健康教育工作总是一味去修正缺陷的问题。

四、结语

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整个高校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在这个重要部分之中,需要进一步统筹协调,能够在“三全育人”的视域之下,对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理论层面的研究和发现,从“三全育人”的理念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四步走”的具体操作,每一个环节都十分重要,每一个环节都应该围绕以德育人的中心主旨,全面持续循环发展,构建一套完整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模式。当然在这个模式构建基础上,引入积极心理的概念和引导机制,能够更好地倡导大学生构建积极心理,以积极预防、积极干预的主动性策略来辅助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为培养优秀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做出基础性建设。

猜你喜欢
四步走辅导员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企业基层管理建设“四步走”的思考
培养学生数学自学能力“四步走”
电流表使用“四步走”
以人为本做好辅导员工作
校外辅导员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