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妍
(大连海事大学图书馆,辽宁 大连 116026)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使得传统的学术研究方式开始向数字化学术研究转变,数字学术(Dightal Schorlarship)的研究模式逐渐成为主流。高校图书馆作为进行数字学术研究的知识阵地,正在积极拥抱时代变化,重构图书馆空间,改变传统服务模式,创新数字学术服务新路径。早在2016年,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协会(The Association of College and Research Libraries,ACRL)发布的《2016年高校图书馆发展趋势》显示,数字学术被列为十大发展趋势的第二位,正在成为高校图书馆研究与实践的新方向[1]。《新媒体联盟地平线报告:2017图书馆版》指出,高校图书馆的重要职责是应用新兴技术支撑学者学术研究,数字学术技术将是全球学术和研究型图书馆未来将广泛采用的技术[2]。《欧洲研究图书馆协会2018-2022年发展战略》提到,在数字时代,要致力于将研究型图书馆打造为学术交流平台、数字技术与服务中心,其中数字技术与服务将是核心支撑力量[3]。显然,数字学术正成为高校图书馆未来建设的重要方向,该环境下图书馆的空间布局、资源配置、用户服务将会随之而变。
调研已有的国内外研究文献和服务实践可以发现,作为科研支持服务的模式之一,国外高校图书馆纷纷开展数字学术支持实践,主要通过建立数字学术空间、提供技术支持、智力支持等方式服务学术研究活动。如美国布朗大学图书馆、英国牛津大学波德林图书馆、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图书馆均专门设立了数字学术中心。我国高校图书馆受欧美高校特别是美国高校图书馆数字学术空间建设实践的影响,也开始探索相关服务,如上海外国语大学图书馆建立的数字学术服务平台[4]、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的数字学术实验室等。相较而言,国外图书馆界针对数字学术的研究开展较早,已有较多的研究成果,且积累了较丰富的实践经验。我国图书情报界对数字学术的研究起步较晚,研究成果体系性不强,学者多是从“介绍国外(特别是北美地区)学术型图书馆数字学术空间的建设、开展数字学术服务的方式、内容等入手,结合典型案例进行描述,分析其启示。因此,在数字学术视角下,我国高校图书馆无论在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均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从数字学术的兴起来看,其概念是在数字人文的概念基础上演化而来。数字人文侧重于研究本身,在大数据时代人文社科领域的研究者越来越多利用计算机、多媒体等新兴技术和工具来开展研究[5]。数字学术则强调数字环境下传统学术环境的进化与发展,是一种以数字技术为手段进行科学研究的理念,其服务的学科更加广泛,具有明显跨学科性,更加强调合作性。目前学术界对于数字学术的概念还未有明确的界定,不同学术群体、专家学者对其有着不同理解,如:美国研究图书协会(Association of Research Libraries,ARL)对数字学术进行了以下阐释:数字学术覆盖所有学科,在学术交流创作中包含广泛的数字证据,利用不断发展的数字技术包括探究式方法、调查、出版及保存方法,为研究人员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式[6];英国图书馆与信息专业学会(Chartered Institute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Professional,CILIP)将其定义为“支持知识获取、检索和应用的技术实现(但同时认为这并非数字学术的全部内容”[7];俄亥俄州立大学图书馆的M.Schlosser从教学研究的角度对数字学术进行定义,认为其是通过数字技术实现的研究与教学,或利用数字技术以新的方式提出和回答问题[8];弗吉尼亚大学图书馆的A.S.Rumsey从学术交流模型的角度指出数字学术包括数字证据和方法、数字出版、数字创作、数字监护与保存以及学术的数字化利用与重用[9]。
国内学者刘兹恒等认为:“数字学术既是一种数字技术,又是一种新的学术交流模式和教学研究范式,还可以是数字化的学术产品本身。数字学术所表征的数字技术环境、数字服务环境、开放学术交流环境、跨学科研究环境,共同构成了数字化、网络化、新媒体时代的数字学术环境。”[10];鄂丽君认为数字学术主要应用于研究和教学领域,是以GIS数据技术、可视化技术和大数据技术等各种新兴技术为核心工具,以创造、出版、保存新知识为目标的新技术[11]。
综上,数字学术既是一种新技术,也是一种科研方式,是在技术发展下衍生出的新型学术研究及交流模式。
高校图书馆作为学术研究发展的重要支撑机构,为数字学术的发展提供了空间、资源、智力等有利支撑,不仅能够满足用户基于学术研究的多样化需求,同时促进了数字学术研究的公众化。美国佐治亚大学图书馆副馆长S.Bryan指出,高校图书馆是数字学术的孵化器,数据服务、可视化技术、数字化/出版/共享是高校图书馆作为数字学术孵化器的3个重要服务领域[10]。美国多所大学高校图书馆在数字学术的实践表明,高校图书馆支撑数字学术发展的意愿及能力在不断提升。
随着数据密集型科研环境的日渐成熟,数字学术包含的数据库技术、可视化分析技术、社会化媒体等新技术在高校图书馆的应用,驱动以信息通信技术为支撑的数字学术空间、信息共享空间等图书馆新业态得以发展;数字学术的跨学科融合导向,有利于高校图书馆服务融合,推动了高校图书馆内部及与校内各院系及其他职能部门间的协同合作。数字学术的理念,使得开放共享、在线互动、程序透明的学术交流新模式得以推广,促进了高校图书馆服务更加多元化、泛在化、精准化。数字学术拓展了高校图书馆的核心能力,为其发展提供了新机遇、为高校图书馆的空间再造及服务创新注入了新动能。
2.1.1主体:以用户为中心
当数据成为科学研究的驱动力时,数字学术资源成为了高校图书馆重要的战略资源,数字技术的应用,馆藏资源逐步实现数字化,师生在科研活动中利用的资源也转向以数字资源为主体,加之高校对教学及培养模式的创新,都减少了对纸质资源的存储及利用空间,图书馆空间设计不再重点围绕藏、阅、用等功能,而是更加聚焦用户的需求,规划不同的功能区域,如学习区、休闲区、讨论区,体现服务的个性化。
2.1.2功能:嵌入学习及科研活动过程
数字学术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不仅是信息资源的提供者,还应成为学习和科学研究重要的参与者和推动者[12]。在数字时代,高校图书馆空间设计更多的是思考如何体现图书馆在高等教育及科研中的价值。科研用户现如今更加注重思维碰撞,需要更多的交流与共享空间,注重资源利用的便捷性、高效性,图书馆需要积极改变单一的空间规划,更多借助新技术将信息服务嵌入到用户的学习科研场景中,实现单一空间的多元化服务。
2.1.3形式:重视虚拟环境
数字时代让资源唾手可得,用户习惯于利用电子设备查阅数字化资源,并且希望通过线上的社交媒体等平台与馆员进行及时的互动,为了适应用户需求变化,图书馆需要更加注重虚拟环境的建设,重心由线下服务向线上服务转移,以适应用户需求。
物理空间、虚拟空间、资源设施、人才队伍共同组成了高校图书馆支撑数字学术的整体空间。为适应数字时代高校图书馆空间需求变化,国内外高校图书馆纷纷在信息空间建设基础上向数字学术空间转型发展。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数字学术空间的实践经验较为成熟,其中大部分设立在高校图书馆或与图书馆相关联的机构。
2.2.1功能定位
欧美地区的数字学术空间在服务和配置上都特色鲜明,以布朗大学、弗吉尼亚大学、印第安纳波利斯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的图书馆为代表的分散式分布空间强调数字学术空间应依托馆内其他资源进行改造,且改造成本较低。以北卡州立大学、凯斯西储大学、爱荷华大学、拉法耶特学院和埃默里大学为代表的集中式空间更加注重团队的内在协同,为师生提供包括获取校内共享数字资源的一系列数字学术服务[13]。无论是哪种方式,数字学术空间在功能定位方面,都清晰地表达了数字学术空间应具有数字、创新、共享、应用等属性,是一个促进科研人员数字交流与协作、提升数字素养、促进科研成果数字化传播与应用的图书馆服务空间。
2.2.2资源配置
数字学术空间区别于其他图书馆空间形式的最大特点就是其软硬件资源的配置。一是应拥有大量的数字学术资源,包括各类文献数据库、自建特色资源数据库等。二是应配置面向数字资源处理的软硬件或工具,如天普大学的数字学术中心为用户配置了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pad等20多种硬件设备及20余种用于数据处理的软件[14]。再者,为保证空间可为用户提供足够开展科研应用及技术创新的基本设施,可根据空间功能及用户群体的学科背景、个性化需求配置相应的软硬件设施。
2.2.3人员结构
美国高校的数字学术空间均设置了专职的数字学术馆员来负责空间的管理与服务。如俄克拉荷马大学图书馆的数字学术实验室配备了两名数字学术馆员负责数字知识咨询服务及空间预约使用等工作;纽约大学数字学术空间配有图书管理员、数据服务专家、英语与比较文学馆员、研究数据管理员、学术交流馆员、软件开发和IT运营工程师等专业服务人员。并且数字学术馆员具有跨部门,高素质,教学、研究与服务一体化,相互协作等特点[5]。数字学术空间的服务团队不仅要具有丰厚的知识储备,同时要在数字化、数据可视化、数据分析工具使用、多媒体展示工具、3D打印等数字技术领域具备丰富的经验,这样才能参与和支撑师生的科研项目,承担用户的培训工作,可为师生的科研活动提出建设性意见。为了保证数据学术馆员的专业性,图书馆应与各院系或者其他相关部门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吸纳对数字学术空间服务感兴趣的专家作为兼职馆员,保障空间的可持续运行。
2.2.4服务设计
数字学术服务内容是数字学术空间建设的核心,对国内外数字学术空间的服务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其服务对象主要有校内教师、学生及少量与学校有科研合作的校外人员,对于不同的用户群体提供不同的服务,如针对师生提供提供数字工具及技术的使用指导,辅助其更好地完成科学研究,针对校外人员,为其提供与研究项目相关的资源、技术帮助。服务内容聚焦以下方面:数据密集型的嵌入式科研支持服务、数字学术方法等数据素养培训、数字学术项目开发、学术交流、数字出版及开放存取、GIS和映射、SD打印等。同时,每个数字学术空间也会开发一些特色项目,如麦克明斯特大学的语义动力平台帮助学者在全世界范围展示和扩散其研究成果;圣母大学的GIS在线模型项目帮助学生获取相关技能;华盛顿州立大学的社区数字档案可持续增长公共平台(Mukurtu)将历史遗产进行DIY数字化[5]。
在美国,图书馆行业协会会开展各种数字学术相关的研讨会,对数字学术项目、涉及的相关技术进行交流讨论。图书馆从业人员可与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进行专业的学术交流,有利于图书馆从业人员及时了解数字学术的研究进展及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升其对数字学术信息的敏感度,促进数字学术知识的传播与创新。此外,高校图书馆本身也积极开展数字学术的宣传及培训活动,推广数字学术理念,增强校内师生对数字学术的认知,使得数字学术研究形式得到更多师生的认同。国内高校在未来数字学术的发展中,要注重数字学术理念的推广,可借鉴国外成果的推广经验,营造浓厚的数字学术氛围,提升高校图书馆服务人才培养及科技创新的能力。
高校图书馆作为学校的信息中心、知识中心和文化中心,职能在不断地延伸,数字学术的兴起,促使高校图书馆辅助科学研究的职能进一步增强。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9月的科学家座谈会上强调“要发挥高校在科研中的重要作用”,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是大学在重要历史关头应有的责任使命,而作为大学智库的图书馆也应根据国家及学校发展的战略部署,为学校乃至国家的科技发展贡献力量。在数字环境下,高校图书馆重构其空间布局,将图书馆空间向研究型空间转型,服务高端跨学科数字学术项目,实现信息输出到知识产出的变革,将更大化实现高校图书馆支持教学科研的价值。
数字学术服务的方式以数字学术项目为主,需要信息咨询、数据处理与分析、数据分析及可视化分析工具使用、数字出版等多方面的支持。单独依靠高校图书馆的数据及人力资源,很难全方位满足用户需求,需与校内外其他部门进行有效合作,如聘请数字学术方面的专家、技术方面的专家作为兼职馆员,参与到图书馆的数字学术服务之中。做到有效融合用户数字学术需求与图书馆服务模式、高校整合传统信息资源服务于新兴数字学术服务、科学布局跨部门合作模式,发挥整体效能,也可进一步延伸服务内容。
数字学术空间的有效运行离不开专业的数字学术服务团队,馆员的专业程度、知识覆盖程度、技术利用程度都会影响数字学术服务的质量。目前国外高校的数字学术空间已经具备专业的数字服务团队,包括专职的数字学术馆员、聘请的数字学术专家、专业技术支撑人员、行政管理人员、项目合作伙伴、兼职学生等辅助人员等,并且具有完备的培训体系帮助馆员不断提升服务能力。我国高校可借鉴已有的团队建设经验及人才培养路径,一方面发挥图书馆的主观能动性,采取专职+兼职结合的灵活方式,打造人力资源完备的专业服务团队;另一方面,注重服务团队人员的数字技能、专业知识的培养和提升,通过参加专业培训、数字学术专题研讨会、图书馆协会/联盟组织的专题培训等方式,增强服务团队的服务技能,提升数字服务质量。
具备完善的数字学术服务评价机制对于提升数字学术服务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对现有研究成果进行梳理,目前还没有对数字学术服务建立完善的评价机制,无法对服务内容、效率、效果进行有效测评,对于数字学术服务的进一步发展是不利的。后续的研究及实践应更加关注数字学术服务评价,建立科学合理的服务评价机制,进而打造良好的数字学术服务生态。
当前,数据作为科学研究的驱动力,在学术研究中充当着极其重要的角色。高校图书馆作为大学支持学术研究的重要阵地,在数据密集型研究范式下,其所提供的服务向支撑数字学术方向转型。我国高校图书馆可借鉴国外数字学术研究及发展的成熟经验,围绕“空间、资源、服务”三要素,不断探索新的空间及服务发展路径,向着开放、多元、共享、创新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