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概论”课程的学科内涵与整体性观照

2020-01-09 18:49郭禾
关键词:概论马克思主义知识点

郭禾

高校“概论”课程的学科内涵与整体性观照

郭禾

(福建师范大学 协和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1)

整体性是把握高校思政理论课程教学的应有之义,《概论》课程在知识板块与结构上,本身就具有整体性特质。从学科知识来看,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习近平新时代构想等部分,遵循历史逻辑统一性要求,在知识内容、理论成果、教学体系上具有内在统一性。因此,教师要把握好教材的整体性布局,转变观念,调整教学思路,坚定对马克思主义信仰,提升理论课程教学的说服力、影响力、征服力。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前提,整体上把握好《概论》课程的内在逻辑与理论价值,确保课程目标的有序达成。

高校思政;《概论》课程;整体性教学

新版《概论》课程包括三大板块,共计十四章,其“块”状编排结构,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中国化进程保持同向、同行。《概论》课程,应该如何去教?如何发挥其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导向优势?笔者认为,必须把握《概论》课程结构的整体性布局,并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进程中,梳理理论成果、基本经验,增强大学生对《概论》理论知识的整体性感知与理解。为此,本文力图探析《概论》理论课程的整体性内涵,挖掘其学科教学价值,促进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承接与转化。

一、如何理解《概论》课程学科内涵的整体性

《概论》课程涵盖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提纯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化进程中的优秀成果,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理论为重点,学科知识点在结构上具有系统性、整体性特征。从整体性视角,对构成《概论》的各理论知识模块进行讲解,需要从诸多知识点的联系与统一中,挖掘其内在价值与精神实质。

(一)《概论》知识体系不是简单叠加,而是具备逻辑严密的统一整体

结合《概论》课程板块知识点,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毛泽东思想及其地位,以及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全面展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内容。这些理论知识,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阶段性成果,更明确了其在中国历史、建设与发展中的坚实地位。认识和剖析《概论》知识点,要让广大青年学生,了解党的基本理论,认识党的发展方针,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路线。从整体上来审视《概论》知识结构,绝非是各个成果的单一叠加,而是具备统一的逻辑严密的整体结构[1]。教师在提炼《概论》理论知识点时,要从整体上展开理论主题,让学生运用科学的发展观,去贯穿各个理论观点,去整体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就,防范孤立、静止、片面的理解。事实上,对于《概论》知识体系的整体性,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具备共同的哲学观基础。在《概论》课程各章节内容上,强调基本理论与社会实践的辩证统一,从中国革命到中国现代化建设,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观,来解决不同时代面临的不同社会问题,为人类解放提供了科学方法论。二是具备同一的理论主题。面对中国国情与实际,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对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与发展问题的解决,将“实事求是”作为思想依据,依靠人民,来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从理论渊源上,“中国梦”是贯穿始终的、具有同一性的发展主题。三是具有贯通主题的相互联系的理论观点。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逐渐形成体系完备、逻辑严密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理论。这些理论观点,以中国社会为背景,从建设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实践中,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共同丰富和充实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体系。四是具备统一的价值取向。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不同历程,始终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根本宗旨,将“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行动准则,彰显了统一的价值目标。

(二)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具备内在统一性

高校《概论》课教学,对理论知识的梳理,毛泽东思想是重要内容,其形成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不同历史背景下,在理论结构上具有高度统一的内在逻辑,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基础,两者的内在统一性是不可分割的。原因有四点。一是理论基础具有共同性。毛泽东思想,本质上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体现。二是发展目标和价值追求具有共同性。面对中国的特殊国情,毛泽东思想的产生,符合中国革命、建设、改革需要,并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目标,体现了对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追求。三是在基本原则上具有共同性。新中国建立以来,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将“人民民主专政”作为国体,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主体,丰富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成就。四是都坚持“实事求是”的理论精髓。“实事求是”,是构成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毛泽东思想的创造性理论成果。邓小平指出,改革开放以来的各项方针、政策,无不是对毛泽东提出的“实事求是”的坚持与贯彻,这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科学、稳定发展的重要思想。

(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十九大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地位,更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当代中国建设与发展实际的融合与继承,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范畴。原因有四点:一是这些理论都是建立在共同的时代背景与理论基础上。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和平与发展依然是时代主题,新中国成立以来,立足中国国情,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着力探索和解决制约社会发展的新矛盾、新问题,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进程。二是这些理论都具备同样的发展主题与价值取向。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明确强调“中国共产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所面临的矛盾、问题尽管有所不同,但彼此具有紧密的关联性,更是一脉相承的。所有的矛盾,都集中在“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面对不同时代背景突出的矛盾,与时俱进,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重点回答和解决了不同时代的发展主题。因此,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绝非机械地搬用基础理论,而是具有严密、统一的逻辑结构,具有相同的价值取向。三是这些理论具有相同的理论精髓。实事求是是认识和解决矛盾、问题的重要思想,也是贯穿中国改革与发展实践全过程的基本方法。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指导原则。四是这些理论都具有共同的实践基础。坚持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实践是检验认识的重要标准。纵观《概论》课程各章节理论知识点,源于对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发展实践的高度概括与凝炼,成为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重要理论基础体系。

二、《概论》课程整体性教学的重要性

《概论》课程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选教材,阐释了中国共产党的理论成果,具有最高的学术权威性。列宁提出:“认识事物,要把握、研究它的一切方面、一切联系和‘中介’。尽管我们无法完全做到这一点,但全面性是防范错误、防止僵化的重要途径”[3]。因此,在《概论》课程教学中,立足整体性视角,从整体性上来引导大学生认识、理解、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其意义就在于此。

(一)从历史逻辑视角把握《概论》课程整体性

恩格斯提出:“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面对《概论》课程教学的整体性,教师要将目光投向中国革命、中国建设与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联系中国具体的历史情境,去审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主题,从中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相关理论的历史统一性。这些基础理论,展现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发展历程,具有前后逻辑的连续性。毛泽东思想的产生,与中国革命紧密关联;邓小平理论的产生,与改革开放息息相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理论成果,无不是对中国社会发展实践的客观沉淀,这些理论成果,在逻辑关系上具有内在统一性。一切从实际出发,从客观实际中来提炼理论成果,彰显了马克思主义辩证统一思想特色。面对中国社会发展历程,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时代诉求。通过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要从揭示历史发展规律,辩证地看待历史现象,把握其内在本质。毛泽东在谈论理性认识时强调,对于现象的分析,需要从丰富的感性材料入手,运用辩证唯物论主义,去掉干扰因素,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经过一系列思考作用,来抓住事物的本质规律,促进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跃进。事实上,面对中国革命与建设、发展历程,需要我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各项理论成果,从其历史与逻辑统一性上,来认清其内在关联性。

(二)从理论逻辑视角把握《概论》课程整体性

《概论》课程是党的理论成果,具有高度概括性、凝炼性、权威性。教师在讲解《概论》理论知识点时,如何让学生更准确地理解《概论》?如何让学生正确地对待问题?科学的社会主义理论成果,需要科学的对待。“马克思主义不是教义,而是方法”[4]。在认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时,我们不能将之看作现成的、固定教条,而是要强调与现实实际的融合,要做到“随时随地与当时历史条件为转移”。毛泽东强调:“马克思主义是普遍的东西,中国有特殊情况,不能一下子就完全中国化。”显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螺旋上升的,从认识回到实践,再从实践回到认识,被实践证明了的科学理论,才能成为“新的东西”,才能指导中国革命、改革与发展实践。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如何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论逻辑的整体性,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从中国发展实践的具体问题中,运用马克思主义,促进马克思主义辩证性地解决问题。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创造性地回答了“什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怎样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什么是社会主义革命”,“怎样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等重大理论与实际问题。与此同时,面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如何做到科学运用?结合中国实际问题来归纳和总结,对一系列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透彻分析与回答。如“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概论》课程,向我们展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知识,也从中解决了制约中国发展的迫切问题,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理论逻辑起点。

(三)从历史与理论视角把握《概论》课程整体性

《概论》课程教学,要把握历史逻辑、理论逻辑两个发展维度的统一,所谓历史逻辑,基于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脉络;所谓理论逻辑,基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横向关联,两者具有整体上的统一性。从中国社会历史发展中,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积极探索和创造性的运用马克思主义,准确、全面、系统地回答了中国发展的主要问题。因此,从整体上要把握四点。一是确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基础地位。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运用,始终坚持和联系中国国情,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二是确立马克思主义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理论地位。中国革命、建设、发展的不同时期,始终将社会主义作为发展目标,运用马克思主义,化解阻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各类难题,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基础。三是确立马克思主义在指引人民改造世界的根本价值与立场。人民群众是党的力量源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就是要站在人民立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相结合,通过依靠人民群众,来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能脱离人民群众。四是明确“实事求是”,将之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中。习近平强调“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精髓,也是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面对不同问题,解决不同矛盾时的重要指导思想。贯彻“实事求是”,反映了党的执政思想,体现了党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务实精神。

三、《概论》课程整体性教学的基本原则

《概论》课程体现了历史与理论逻辑的统一,从学科教学目标上,要从整体性上把握其内在关联,明晰教学逻辑主线,以理论知识点为突破口,结合学生学情,联系社会热点,实现课程“思想性”、“理论性”、“意识形态性”统一。

(一)明确问题导向,整体把握章节难疑点

《概论》知识具有抽象性,在教学中,教师要强调问题导向,借助于问题来阐释相关概念、原理、方法,让学生从中体会获得感。教师要树立问题意识,结合《概论》各章节教学主题,提炼重难点,设置课堂问题,引领学生深刻领会理论知识。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一节,建议从“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干”、“干什么”等方面,列出课堂问题,鼓励学生从教材中去思考和探索问题,提高《概论》课程教学感染力。《概论》课程是介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理论知识点的讲解,要体现对学生生活的融入,帮助学生理解理论概念,运用理论方法来解决现实生活问题。教师在依托教材的同时,更要着眼于学生实际,充分运用问题导学,提升《概论》课程教学针对性。如对“新民主主义道路”的讲解,如何呈现“新民主主义道路”?联系现实生活,关注当今中国社会发展,让学生思考“道路”还能不能再选择?摈弃单纯性的讲解“新民主主义道路”,以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从感性认识走向理性思考。

(二)借助于正反案例,促进学生整体感知

《概论》课程的理论性、政治性特征是明显的,在教学中,教师很容易囿于教材,倾向于对正面材料的运用。传递正能量,塑造大学生的人格,正面材料是必不可少的,但同时,也需要结合反面案例,促进正反结合,让学生从反面材料中获得警示。如“新时代取得的成就”,展现了中国当代在科技、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巨大成就,增强学生的理论认同感;但同时,也要让学生看到,当今的中国,贫富差距问题依然存在,食品安全、环境恶化问题依然突出,这些不尽如意的地方,更能够触动学生的心灵。再者,推进从严治党,却不能完全规避贪腐问题,要正确辨析新时代的成就,激发学生理性思考,整体感知社会问题。

(三)强调学生参与,坚定学生马克思主义立场

《概论》课程整体性教学,教师要注重学生的课堂参与,引领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究,从交流与反思中提高课程效率。“00”后大学生,思想、想法、认知更具开放性,《概论》课程的理论性讲解,很容易陷入“灌输”式教学窠臼。教师要规避单一讲解模式,搭建学生参与的课堂环境。如对“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条件”进行讲解时,我们可以引入话题讨论模式,挑选学生谈谈自己的理解,围绕一些话题,给予学生讨论的机会。对于广大大学生,在认知、思维、价值、意识等方面具有差异性,对《概论》知识点进行合作交流,围绕问题鼓励学生谈感受、说想法,引领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分析和解决问题。站在什么样的立场,从哪些视角来分析问题,而不是单纯讲解所谓的抽象理论。这样的《概论》课堂,学生才有学习兴趣,对《概论》理论才能有透彻理解。

(四)活用教材,突出学生对《概论》认同感

《概论》课程教学,除了让学生认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观点、立场、方法,让学生理解中国共产党的基本理论、路线、方针、政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从《概论》学科中,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来解决问题。《概论》课程理论性主题是鲜明的,各章节布局以独立方式呈现,对整体性教学带来一定难度。教师要坚持“主题”、“主线”,活用教材,将《概论》课程讲活。对于理论成果是什么,理论成果之间的逻辑关系是什么,既要依托各章,讲透问题,又要有所侧重,灵活呈现知识点。如教材中“纲领性政策性文件”内容,单纯讲读是低效的,应引入问题,鼓励学生质疑,结合问题来针对性讲解。如为什么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照中国当前社会现状,从一系列问题的讨论中,让学生走出思想困惑。同样,对于台海局势与祖国统一战略,对于何为中国梦问题,多引入案例教学,提炼问题的主旨思想,增强学生对理论问题的解释力,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实现活学活用。

四、科学把握《概论》课程整体性教学的几点建议

从整体上审视《概论》课程教学实践,需要吃透教材理论知识点,精选正反多样化教学案例,强调对学生自主性、参与性的激发,来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理论素养,达成“立德树人”教育目标。

(一)注重学生个体意识差异,以沟通方式融入《概论》课堂

《概论》课程知识点多、理论性强,传统课程教学“灌输”痕迹明显,面对不同学生,不同个体意识具有较强差异性,加之社会意识形态对学生个体的不同影响,使得《概论》课程教学效果不理想。应注重对学生个体意识的关注,以整体性教学兼顾学生个体与群体的统一。教师要避免理论灌输,要避免学生对《概论》理论的心理对抗。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心灵与想法,引入沟通式交流,增进师生对话,学生参与到话题交流中,教师通过问题启发,引领学生讨论《概论》理论与学生个体思想问题,更好地廓清学生思想方面的疑惑,也让《概论》教学更加生活化。

(二)遵循大学生心智规律,改进教学方法

《概论》是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理论课程,要提高《概论》课程教学成效,提高课程的吸引力,就要了解大学生的心智发展规律,优化教学方式,契合大学生认知特点,彰显《概论》课程引领力。教师要对《概论》课程知识点进行梳理,要明确“立德树人”教育宗旨,要将《概论》理论、立场、方法等知识,与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理想、信念等对接起来,将抽象理论讲解以大众化、口语化、情境化方式进行呈现。当下,大学校园充斥着各类思潮,对大学生而言,自我意识更强,想法更活跃,一些大学生崇尚“我的地盘我做主”,对《概论》抽象的理论说教存在心理排斥。这就要求教师,能够综合运用多种教法,整体性挖掘和提炼教材内容,选取与大学生生活、大学生心智相关联的话题、案例,对照《概论》理论进行阐释,便于学生理解和体会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

(三)对前沿成果融入课堂,提升学科征服力

《概论》课程教学,如何吸引学生?说服学生?教学本身具有学科性、艺术性,教师要驾驭好学科知识,注重对学科成果与课堂的融合。教师不能照本宣科,更不能单纯罗列理论成果,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参与到理论探究中。马克思强调:“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概论》课程教学,教师要立足学科前沿,积极整合各类理论成果,衔接现实问题,用理论成果、实践经验,来阐释具体问题,让学生从中感受《概论》知识点的历史与逻辑统一关系。同时,教师要加强自身理论、学识的学习,坚定正确的信仰,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理论自信心。教师只有夯实自身理论素养,拥有宽广的学科视野,才能在课堂上将抽象的理论直观化呈现,才能化解学生内心的“怀疑”与“不自信”。另外,教师要研读马克思主义原著,增强对原著的深刻理解,依托教材提炼和加工理论客体,以对话方式、剖析《概论》深层意义与睿智思想,让学生从中增进马克思主义信仰认同。

五、结语

综上所述,要唤醒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学习意识,教师应从整体性上明晰学科目标,深挖理论内涵,变革教法模式,统筹课程活动,密切关注学生思想及认知实际,转变《概论》理论体系呈现方式,以问题为媒介,以沟通为手段,营造自主、互动、平等的学习氛围,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大学生的信仰,让大学生从《概论》课程中习得历史、理论智慧。

[1]秦宣.《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18年版)》修订说明[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8(05):10-14.

[2]刘锦坤,孙萌.改革开放精神基本内涵探究——基于《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的思考[J].中共伊犁州委党校学报,2019(02):19-21.

[3]田世锭.社会主义在何种意义上是一种庄严的信念?——列宁对社会主义的双重论证[J].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2019(01):29-38.

[4]王鹏.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国家建构与走向社会主义的思想探究[J].教学与研究,2019(11):90-98.

On the subject connotation and holistic view of "Introduction" cours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GUO He

( Concord University College,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Fuzhou 350001, China )

Wholeness is the prerequisit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teach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subject knowledge, Mao Zedong's thought, Deng Xiaoping's theory, Xi Jinping's new era conception and so on, follow the requirement of unity of historical logic, and have internal unity in knowledge content, theoretical achievements and teaching system. Therefore, teachers should grasp the overall layout of teaching materials, change their ideas, adjust their teaching ideas, firmly believe in Marxism, and enhance the persuasion, influence and conquest of theoretical course teaching. Based on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Marxism as a whole, teachers should grasp the intrinsic logic and theoretical value of "Introduction" course, and ensure the orderly achievement of curriculum objectiv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affair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troduction course; holistic teaching

2020-01-08

福建省社科规划重点项目(编号:JK18056)

郭禾(1976-),女,福建福州人,副教授,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

10.3969/j.issn.1673-9477.2020.01.011

D64

A

1673-9477(2020)01-056-05

[责任编辑 王云江]

猜你喜欢
概论马克思主义知识点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一张图知识点
一张图知识点
第四页 知识点 歼轰-7A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概论》
李剑农和他的《政治学概论》
青铜器辨伪概论
中国饮食文化概论与人文情怀的结合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