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怡君,方子扬
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文献研究述评
刘怡君,方子扬
(江西理工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江西 赣州 341000)
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是近两年学界的研究热点,为了掌握其研究进展,为今后深入研究与应用提供参考意见,对国内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文献进行检索和梳理,归纳了当下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的主要内容,并总结了文献研究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值得关注的研究方向。研究发现,目前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主要围绕着三个方面展开:一是从宏观和微观角度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内涵的解读;二是对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路径的探索;三是对区域经济高质量指标的构建及测度。其中不同地区基于地域、资源、政策等差异形成了不同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战略和定位,而学者们在经济高质量内涵的不同解读,在定量分析上则表现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的差异。
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述评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经历了经济高速增长的辉煌阶段,一举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也面临着人口红利递减、经济发展失调、环境制约凸显、产业结构失衡等一系列新的挑战,尤其经济发展不均衡不充分的问题,究其根本还是缺乏一个高质量经济体系的支撑。2017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对我国经济发展定位的新诠释,且“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1]。这是对中国经济发展阶段和发展思路的新论述,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和指导意义。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刘鹤[2]出席第48届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时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在开放状态下探索新发展模式,其主要内涵是从总量扩张向结构优化转变,而且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将为许多新兴产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机遇,在当前或今后的一段时期,它都将是党中央和各地方政府实施宏观调控和进行微观管理的重要指导思想,且经济高质量发展是中国的新创,准确、深入理解高质量发展内涵至关重要。
“高质量发展阶段”是针对我国经济发展新时代的变化而提出的,许多专家学者认为当前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反映在经济发展方面的特征是经济结构的失衡,具体则表现为由“数量短缺型”供需矛盾向“优质不足型”的供需矛盾转变,并基于此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例如,杨伟民[3]认为高质量内涵的理解视角应放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校正要素扭曲配置上,因为高质量发展关键是将生产要素按照市场机制配置到最有效率的部门、区域和企业,以此提高全社会生产效率;胡蓉[4]强调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在于解决“好不好”的问题,它意味着供给、需求、配置、投入产出、收入分配和经济循环六个方面的高质量;王蕴[5]指出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义供给体系质量、投入产出效率和发展稳定性都要较以往“更高”,而且尤其强调该发展状态的动态性和导向性。
以往经济发展的关注点更多表现为对经济增长速度和规模的追求,高质量发展则强调基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来实现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共同提高。基于此,许多学者认为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与人文、社会民生等非经济因素相辅相成并互相影响,因此高质量发展的深刻内涵须全方面多维度的进行解读。任保平、李禹墨[6]也认为除了经济因素外,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兼顾了生态环境、城市基建、医疗保健、教育养老等的发展情况。王永昌[7]从宏观经济层面维度,基于五大发展理念提炼了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内涵及其趋向为:“发展的中高速趋向、发展的优质化趋向、发展的科技化趋向、发展的金融化趋向、发展的美好生活趋向、发展的包容化趋向、发展的绿色生态趋向、发展的全球化趋向”。宋国恺[8]等一些学者也认为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发展的概念,更包含了许多人文社会特质,可应用社会学知识从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研究高质量社会建设,并指出了推进高质量社会建设的四个实践取向。
综上可知,目前对高质量内涵进行解释的资讯中,有从宏观方面对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进行解读,认为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是基于新发展理念角度,关注社会矛盾的转变和国家发展战略的趋势;也有从微观方面进行阐述的,认为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在于经济结构的优化或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或者重点在于优质供给体系的构建;更多的学者认为高质量发展主要是围绕着经济发展方面,但是在理解和进行评价时,必须考虑社会发展的一些问题,要从社会民生、环境生态维度对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多维度的综合理解和测度评价。然而不可否认的是,高质量发展之路是“道阻且长,行则将至”,但如何走好?就是思考在“经济发展”的老命题下如何做出新文章。
从宏观角度上考虑,高质量发展的思想是基于国家层面上来制定发展目标、战略思路、任务和措施。侧重于其导向性和方向性。由此可知,全国的各个区域需要在国家框架下承担相应的责任,进行全国范围内的协同发展和分工合作;其次,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及框架、经济增长动力、社会人文的差异,各个区域在推动其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目标、实施路径、重点工作、政策保障等都会有所不同,这是在中观层面上理解经济高质量发展须考虑的问题。不管经济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在实现高质量发展时都要结合其经济发展的前期基础优势和当前实际情况,量体裁衣,因地制宜,重点围绕创新、生态、民生等几大领域精准发力,补齐短板,回应广大人民群众的期待[9]。
北京紧紧围绕“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城市战略定位,积极探索从“集聚资源求增长”到“疏解功能谋发展”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其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要战略思路和实施路径主要体现在城市发展质量、经济发展质量、城市发展动力、和区域发展质量四个方面。上海则着力与“上海服务”、“上海制造”、“上海购物”、“上海文化”四个方面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10]。深圳的经济高质量发展之路以继续坚持创新驱动为第一动力,注重实施质量强市战略;同时坚持产业融合发展,在维持虚拟经济发展的良好态势下,着重发展实体经济,着重大力提升经济发展的效益和水平[11]。
江苏立足于推动江苏制造向江苏创造转变助力其全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持续关注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平衡发展同时,立足加大江苏产品向江苏品牌转变力度。福建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则从以下四个方面来理解:一是高质量的供给体系,二是投入产出高效率,三是改革创新高成效,四是人民生活高品质,紧密围绕着国家宏观政策来实现其特色高质量发展之路[12]。与江苏和福建不同的是,安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涵是围绕着产业集群、工业产业升级和区域协调的辐射带动三个方面展开的。雄安新区是我国新时代区域协调、空间优化的样板,雄安新区对其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和定位界定为:承接非首都功能疏解、打造枢纽城市、实施创新发展、发展智慧宜居。青海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比较突出,因此青海经济以践行低碳、环保、节能、生态的理念为引导,以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为路径,深度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理论。面对倚重倚能的经济现状,宁夏回族自治区立足通过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动“互联网+产业”、立足融合大数据和智能制造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探索出欠发达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思路[13]。
由上可知,而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更注重在特色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几个方面来实施经济质量的飞跃;中部许多地区则立足以区域的协调发展来提供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欠发达地区则更注重对产业的升级和转型、体制机制的完善几方面来实现高质量发展道路的“平、稳、顺”目标。
政策制度的制定和完善过程,从本质上理解,也是政府和市场之间平衡关系重新建立重新磨合的过程。因此,在遵守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的前提下,政府职能的作用不可小觑,应协调好政府和市场之间的关系,力图使“看不见的手”与“看得见的手”充分发挥协调作用。王蕴[14]等借鉴了从美、日、德三国在不同时期以高质量发展为核心的经济发展阶段转变的实践经验,认为升市场机制的有效性、正确发挥政府职能的引导作用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在经济高质量发展进程中,我国不同的地区基于其政策体制的现状进行了不同领域、不同程度的优化和完善。
《江苏高质量发展监测评价指标体系与实施办法》和《设区市高质量发展年度考核指标与实施办法》是全国首次出台的高质量发展监测评价考核办法,该《办法》分别从经济、人文、环境、城乡、开放等多个维度的高质量发展水平对江苏省和设区市总体高质量发展情况进行监测评价,江苏省率先在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给出了具体的操作指南[15]。特色经济的建设对于许多地区而言是经济发展过程中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来源,山西省通过建立健全促进分享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鼓励企业大胆试水分享经济、借助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和科学有效的市场监管机制的优化等促进山西重工业向轻工业的转型,激活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近年来,广东省通过形成、完善、优化各类体制机制,在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全方面开发、科技创新、优质服务供给、绿色发展、区域协调等方面取得长足进步,为其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提供源动力。
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以城市群建设辐射周边区域,带动区域经济的联动、协调和互补发展,是目前我国区域经济实施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之一,也是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支撑和动力源泉。当前,规模经济效应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地区开始显现,新的发展契机随着关中平原城市群、“一带一路”通道的节点城市、省会城市都市圈等的建设兴起逐渐呈现。这些区域的发展也呈现出许多新特点,尤其表现在基础设施密度和网络化程度全面提升,要素流动加快,创新要素快速集聚,新的主导产业快速发展等方面,因此要推动这些地区成为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赵通和任保平[16]认为在新时代下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旨是以协调发展理念为指导,解决经济发展进程中各地区间存在的诸多不均衡发展问题,补齐各区域短板,推动经济聚集效应,最终实现区域经济更高水平的全面综合发展。2018年11月,党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意见》,《意见》中明确了“以中心城市引领城市群发展,城市群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新模式”[17]。由此可知,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路径是培育和增强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并将其打造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
长江经济带是目前我国经济重心所在、活力所在、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它在推动、支撑和引领中部和东部经济高质量发展过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以及全局性、战略性意义。成长春认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是推动科创资源区域统筹,建立完善联动合作机制,打破地区间行政壁垒,积极推进互联互通,推进产业转移、产业链对接和要素流动,将长江经济带打造成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新经济格局[18]。广州作为粤港澳大弯区的主要城市和大湾区建设的主阵地,紧紧围绕着大湾区建设的核心要义,立足打造大湾区建设的高质量发展典范,通过构建“一核一带一区”的区域发展新格局,辐射带动周边区域的快速发展[19]。中国区域经济学会会长金碚[20]认为河南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探索上要善于运用新思维,河南具有特别的区域位置,要利用其核心腹地的关系,立足打造一个更加开放、互通的区域经济格局,未来还可能会形成一些很强劲的经济发展的城市群。
区域发展的竞争从来不是单个城市的竞争,而是城市群或都市圈的竞争。我国目前已经形成比较完整合理的区域规划战略体系,各个国家区域规划正孕育着百年难遇的机会,例如安徽省在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实行联动发展进程中,立足全面对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和京津冀协同发展三个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基于自身资源禀赋,协调利用其他地区的资源优势,形成优劣互补的区域分工格局,通过重点打造合肥都市圈形成区域发展的新动力源和增长极,带动周边后发地区,提升安徽整体协同发展效应。而江西在经济高质量发展进程中则通过实施高位推动、重点解决大南昌都市圈的改革发展、行政 区划、利益协调与开放合作等重大战略、规划、项目和工程等问题,推进大南昌都市圈的规划和建设,从而加快江西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进程。
产业政策作为市场力量和政府力量在各自不完美的状态下找到均衡点进行结合的产物,可以消除市场失灵,更能有助于实现国家战略、形成国际竞争优势、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魏际刚[21]指出,新常态下我国各地区产业政策必须围绕三个思路进行架构和优化:一是优化产业政策内容,强化功能性政策,优化选择性政策;二是产业政策与其他相关政策之间的协调性和相关性;三是打造产业的对外开放新格局,提升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合作和全球治理。
赵通和任保平[22]认为解决现阶段结构性问题、挖掘经济增长潜力的关键是对经济结构的主要内容产业结构进行战略调整和协调优化,这是新时代背景下高质量发展的潜力所在。当下许多地区都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诸如江西、安徽、广西、贵州、山西等都提出要促进产业结构向中高端迈进,培育竞争优势,并促进传统产业与新技术、信息化的融合;希望通过推动工业发展的转型升级、推动消费和第三产业的发展三举措并行,来加快高质量发展中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进程,促使产业提质增效。
继我国政府提出实施创新发展驱动战略后,创新也成为我国“十三五”时期的五大发展理念之首,毫无疑问,创新对促进我国经济的转型发展和提升综合国力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和意义。学者们基于创新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原理、机制提出了相应的见解,并实证分析了创新对经济的影响,与此同时,各个地区也积极解放思想,完善创新机制,加大创新投入,增大创新驱动力,引领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汪同三[23]认为,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从宏观角度讲就是优化供给和生态发展,从微观上理解就是优质产品的供给和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或者生产方式由粗放到集约的转变,其根本的动力源泉就是创新,只有通过创新才能调整经济结构,实现其可持续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升。洪银兴[24]而科技创新是创新驱动的重中之重,是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源。刘国斌和宋瑾泽[25]认为科技创新是目前中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理之一,通过科技创新,可以促进区域经济由粗放型向高效、集约、绿色的发展方式转变,使得区域经济发展质量持续提升。刘思明[26]等探讨了国家创新驱动力的有效测度方法,考察国家创新驱动力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效应和机制。研究方法运用2009~2016年40个主要国家的数据,编制创新驱动力指数考察其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并通过研究证实一国的创新驱动力与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新时代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实践路径是通过打造新动能、孕育新产业和发展新模式,特色经济的建设是新动能的主要来源之一,是新产业和新模式的承接载体。其中,大数据则是特色经济的实现和发展的利器,为新动能、新产业和新模式提供了新思路,也是许多地区在经济高质量发展进程中的关键要素。李辉[27]从宏观、微观和中观三个方面,对大数据如何支撑高质量发展,及其为什么会促进高质量发展进行了理论机理、实践基础与政策选择的阐述。
付勍和薛刚[28]指出大数据是推动江苏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资源,要充分利用大数据这一新的生产要素来引领新经济的数字化和智能化升级,推动当地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产业的转型升级。浙江按照“云上浙江、数据强省”的战略,大力推进企业上云计划,通过企业“云化”的蝶变,促进企业数字化转型,实现了数字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辛嘉仪[29]认为山东的经济高质量进程可通过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相互融合,借鉴广东省的做法,积极建设“数字政府”,对管理的机制进行改革,构建“管运分离”的“数字政府”建设管理新体制,发展产业数字化,让传统产业加快升级,实现生产环节智能化。
除此之外,其他地区根据自然资源禀赋等,也积极发展其他特色经济。由于基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和广东自身的发展战略,广东省将海洋经济作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要战略之一,通过加大发展海洋电子信息产业、海上风电产业、海洋生物产业、海工装备产业、天然气水合物产业、海洋公共服务产业等六大海洋产业的发展力度,构建海洋经济对外开放新格局[30]。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必须加快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政策体系、标准体系、统计体系、绩效评价、政绩考核,创建和完善制度环境,推动我国经济在实现高质量发展上不断取得新进展[31]。”李佐军[32]等认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测度可以借鉴欧洲2020战略、日本新增长战略、韩国绿色增长战略、中国五年规划等指标体系来进行设定和优化,并要注意指标体系的多维性、动态性和统筹性特征。
国内不同学者对经济高质量发展测度的界定的研究大致可分为两大类:单一指标法和多维指标法。单指标法多用TFP(全要素生产率)来衡量经济增长质量的好坏,而经济增长质量也可以作为一个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指征。如如李平[33]等利用TFP 指数衡量中国经济发展质量情况。陈诗一和陈登科[34]用劳动生产率来评价经济发展质量。但TFP反映的一般只是生产要素的基期的经济效果,其不足之处在于它对经济发展质量的影响评价相对单一,没有考虑到文化、社会、环境等非生产要素对经济质量产生的影响[35]。
多维指标法是将对经济增长质量内涵从多个维度来理解和度量,每个维度下选取若干代表性指标,构建指标体系评估其经济增长质量的水平,当前以多指标法对区域经济发展质量进行测度的学者较多。该观点认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更广泛的内涵,不仅体现了其宏观、中观和微观内涵,还表现在经济、社会、人文等多方面,因此应从多维度理解。持这一观点诸如钞小静教授和任保平教授,前者从经济增长基本的结构、稳定性、福利变化与成果分配、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代价4个维度构建经济增长指数来判断经济增长质量[36];后者认为经济的增长质量要从经济发展的充分性、协调性、创新性、持续性、分享性和稳定性等维度进行评价判断[37]。师博和张冰瑶[38]在Mlachila等(2017)的基础上,从三个维度发展的基本面、社会成果和生态成果三个维度对经济的高质量进行表征,测算全国地级以上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茹少峰和周子锴[39]基于1994—2016年的省级面板数据,从经济增长、公共福利和生态环境三个维度构建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计算我国各省经济发展质量指数来衡量经济高质量发展。
通过梳理相关文献可知,当下学者们普遍根据其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内涵的解读,分别从宏观、中观或微观的角度对高质量发展进行研究。这些研究为后续更深入、更全面研究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做了探索性的工作,具有较好的开拓作用。当前对经济质量研究的文献可分为三大类,一类是学者们基于西方经济学范围研究经济增长的质量,主要从经济增长数量和增长速度两个维度展开,对于中国经济增长质量情况的基本判断也是讨论的热点;而另一类则是十九大后在经济发展框架下研究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既包含了定性研究也包含定量研究,经济高质量发展是中国的新创,是对我国经济发展定位的新诠释,目前主要以国内学者研究文献为主;除此之外,学者们对于中国经济增长是应该关注速度还是速度与质量并重的存在争议,围绕该争议所展开的研究也层出不穷。
遗憾的是,目前有关高质量发展的深度理论研究和有关具体行业高质量发展或城市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的研究和评价还比较少,导致这个现状的原因可能是微观具体层面的企业实践和城市方面还没有开展的缘故,而且以往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多涉及全国或地区之间的比较,忽视了区域之间在发展基础及发展速度上的不均衡特点,使得部分研究结论因数据问题可能出现偏误。但总体来看,但是随着高质量发展实践的不断加强,关于该问题的研究正在相应增加。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国内关于有关经济增长质量指数测度的研究开始活跃,许多学者都试图构建经济发展质量评价的指标体系,大体可分为单一指标体系评价和多指标评价体系两大类方法,并通过评价方法的确定对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和比较,目前研究较多的为对区域经济质量的评价及部分省域经济的发展质量的评价。
总而言之,高质量发展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的转型和深刻变革,因此是个极具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的研究命题,也是当今学术界的研究热点。未来的高质量发展研究可以围绕着微观层面,如具体到行业高质量发展的评价及机制研究、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测度分析、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因素及测度研究等等。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党建,2017(11):15-34.
[2]徐豪.刘鹤达沃斯首秀未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仍然要靠改革开放[J].中国经济周刊,2018(05):28-29+88.
[3]杨伟民.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J].宏观经济管理,2018(2):13-17.
[4]胡蓉.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的品牌建设[J].科技与出版,2019(01):08
[5]王蕴,姜雪,盛雯雯. 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国际比较[J].宏观经济管理,2019(05):5-11.
[6]任保平,李禹墨.新时代我国高质量发展评判体系的构建及其转型路径[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47(03):105-113.
[7]王永昌,尹江燕.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内涵及趋向[J].浙江学刊,2019(01):91-95.
[8]宋国恺.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社会学研究[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8(05):60-68.
[9]崔立志,安徽经济高质量发展内涵、经验特征事实和对策[J].安徽科技,2019 (01:)12-16
[10]李世兰.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探索与借鉴[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9(03):20-22.
[11]李萍.对标国际一流推动深圳高质量发展[N].深圳特区报,2018(04):14-19.
[12]李为,黄江效.推动福建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J].发展研究,2018(09):68-72.
[13]李霞.宁夏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困境及路径选择[J].宁夏党校学报, 2019(05):125-128.
[14]王蕴,姜雪,盛雯雯. 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国际比较[J].宏观经济管理,2019(05):5-11.
[15]张月友,方瑾.如何推动东部地区率先高质量发展[J].经济研究参考,2019(04):53-67.
[16]赵通,任保平.高质量发展中我国经济协调发展路径分析[J].黑龙江社会科学,2019(01):11-18.
[17]https://finance.sina.com.cn/roll/2018-11-30/doc-ihpevhcm4044606.shtml
[18]成长春.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J],区域经济评论,2018(06):01-04
[19]杨姝琴.广州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对策研究[J].广西质量监督导报,2019(04):222-224.
[20]金碚.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有新思维[J].农村·农业·农民(A版),2018(05):11.
[21]魏际刚.构建高质量发展导向的产业政策体系[J].新经济导刊,2018(09):42-44.
[22]赵通,任保平.高质量发展中我国经济协调发展路径分析[J].黑龙江社会科学,2019(01):11-18.
[23]汪同三.2017经济发展四策[J].中国经济报告,2017(01):12-15.
[24]洪银兴.关于创新驱动和协同创新的若干重要概念[J].经济理论与经济理,2013(05):5-12.
[25]刘国斌,宋瑾泽 .中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J].区域经济评论,2019(03):55-60.
[26]刘思明,张世瑾,朱惠东. 国家创新驱动力测度及其经济高质量发展效应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9(04):3-23.
[27]李辉.大数据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理论机理、实践基础与政策选择[J].经济学家,2019(03):52-59.
[28]付勍,薛刚.基于大数据推动江苏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运行机理[J].商业经济,2019(05):25-26.
[29]辛嘉仪.数字经济与山东高质量发展[J],山东经济战略研究,2018(10):37-39
[30]编辑部.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构筑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J].广东经济,2019(06):卷首.
[31]http://www.gov.cn/xinwen/2017-12/20/content_5248899.htm
[32]李佐军.中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J].中国报道,2017(12):94.
[33]李平,付一夫,张艳芳.生产性服务业能成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增长新动能吗[J].中国工业经济,2017(12):5-21.
[34]陈诗一,陈登科.雾霾污染、政府治理与经济高质量发展[J].经济研究,2018,53(02):20-34.
[35]茹少峰.宏观经济模型及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6):13 -17
[36]钞小静,任保平.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时序变化与地区差异分析[J].经济研究,2011(4):P26-40
[37]任保平.新时代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理论阐释与实践取向[J].学术月刊,2018(3):66-86
[38]师博,张冰瑶.全国地级以上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测度与分析[J].社会科学研究,2019(05):19-27.
[39]茹少峰,周子锴.西部大开发20年的政策净效应与西部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基于倾向得分匹配—双重差分方法检验[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05):63-75.
Literature review on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nomy
LIU Yi-jun, FANG Zi-yang
(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Jiangx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Ganzhou 341000, China )
[purpose/significance]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nomy has been a research hotspot in the academic field in the past two years.[methods/process] This paper reviewed and sorted out the literatures on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domestic economy, then summarized the main contents of current researches on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nomy, concluded the problems proposed in literature researches and put forward to the research directions worthy of attention in the future.[results/conclusions] It is found that the current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nomy is mainly carried out from three aspects. Firstly, it interpreted the connotation of high-quality economic development from macro and micro perspectives. Another aspect is to explore the realization path of high quality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nomy. The third is the construction and measurement of high quality index system of regional economy. Among them, different regions have formed different high-quality economic development strategies and positioning based on differences in regions, resources, policies, etc., while scholars' different interpretations of high-quality economic connotation are reflected in quantitative analysis as differences in indicator systems of high-quality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regional economy;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review
2020-01-20
江西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编号:18YJ18);高校人文社科课题(编号:GL162004);江西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学科建设培育项目(编号:JGXK-19-3)。
刘怡君(1982-),女,江西赣州人,副教授,韩国全北国立大学在读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高质量发展、供应链。
10.3969/j.issn.1673-9477.2020.01.007
F127
A
1673-9477(2020)01-035-06
[责任编辑 王云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