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继富
加强劳动教育,是新时代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中指出,要在学生群体中进行劳动精神的弘扬,让新时期的学生能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光荣的道理,在实际生活和学习中养成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和创造性劳动的习惯和思维。这对于新时期的高校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高校强化劳动教育工作,将这项新课题和新任务有效贯彻落实下去,强化劳动教育,促进学生劳动技能不断提升,真正为社会主义培养优秀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苏霍姆林斯基强调,劳动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促进学生的职业定向,以及学生在劳动中可以展示、显露、发展个人天赋才能。[1]1-2在高等院校中,没有专门设置劳动课程,这对于实现劳动教育更高的价值是不利的,对此,需要深化大学劳动教育改革,提升对于劳动教育的重视度,创新劳动教育方式等,才能够让劳动教育价值得以发挥和更好地实现。
就劳动这一行为来看,其中包含了体力劳动以及脑力劳动,脑力劳动能够为社会发展和科技创新带来智力支持,而体力劳动则能够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良好精神品质,对于学生责任心和优秀品质形成也具有促进作用。强化大学生劳动教育,是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重要举措,对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都具有重要意义。
现阶段,我国社会发展迅速,正在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迈进,产品生产效率和质量都在不断提升,在此过程中,我国强调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讲究的是要精益求精,注重质量至上,这是爱岗敬业、拼搏创新劳动品质的实践,也是对于新时代劳模精神以及劳动精神的进一步升华和发展。在大学生教育中强化劳动教育,能够培养大学生坚韧不拔、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优良劳动品质,能够有效促进工匠精神传承和发展,促进创新型、技术型以及知识型劳动大军建设。大学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主力军,他们的素质和能力的提升对于促进中国梦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在当前的大学生教育中,德育教育占据重要位置,培养大学生的正确劳动价值观,帮助大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是高校德育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劳动知识和技能也是高校智育工作的重要目标之一。在高校教育工作中,帮助大学生养成勇敢拼搏、坚韧顽强的劳动精神和品质,锻炼相关的劳动知识技能,是大学生生存和发展必要的基础。而强化大学生对于美的追求以及创造则是美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见,大学生的劳动教育同众多教育目标和内容都有一定的关联,开展劳动教育,还将进一步促进德育、智育、美育、健康教育等的进一步发展,劳动和相关教育工作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开展新时代大学生的劳动教育工作,在劳动教育中进一步渗透德育、智育、美育等工作内容,能够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注重爱国主义精神和品质的培养,能够有效促进大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综合发展。可以说,高校开展大学生劳动教育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举措,也是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方法和实现路径。
在高校积极开展大学生劳动教育工作,能够有效促进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能够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劳动精神、品质和意志力;进一步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锻炼大学生劳动知识和技能应用能力。学生通过系统的劳动教育,能够有效促进自身发展,锻炼坚强的意志品质,强健体魄,磨练坚定的意志力,坚定理想信念,这将促进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并不断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让他们能够提高思想觉悟,提升精神境界,这对于大学生的终身发展都是具有积极影响的。
就劳动教育的积极作用来看,劳动教育也是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其本身就具有很强的思想教育属性,在培养优良劳动品德中,要强化诚实劳动、人本关怀、家国情怀。[2]93开展大学生劳动教育工作,能够将大学生培养成有着良好劳动精神和品质的人,能够让大学生善于劳动、热爱劳动,掌握一定的劳动知识和技能,成为高素质劳动者。在具体的劳动教育过程中,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其中,在劳动教育中挖掘深层的思想教育内涵和价值;要善于开发一些具有创造性、思想性、教育性、实践性的劳动实践项目,借助各种劳动形式,促进大学生劳动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培养,让大学生在参与劳动实践中不断增强思想道德水平,提升思想境界。
开展大学生劳动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劳动教育需要循序渐进,也需要因人而异。在相关劳动教育活动和实践项目开展中,首先需要考虑到大学生参与相关实践活动的可行性问题。只有充分了解大学生的自身知识基础和能力现状,才能做到因材施教。其次要把握学生的年龄特点、性别特点以及专业差异等,针对他们开展不同的劳动教育,把握控制劳动时间和强度,做好劳动过程和评价工作,才能够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地促进劳动教育工作开展,促进相关劳动教育目标得以有效实现。
新时代,开展大学生劳动教育工作,需要在劳动教育内容上紧密结合时代特征,要把握当前社会经济的发展形势和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做好劳动教育内容的创新规划设计,力促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形式和内容的不断创新,强化劳动教育信息化、时代化、全球化发展目标实现,将劳动教育和生产实践、社会实践、学生专业实践等有效结合起来,让大学生能够通过劳动教育促进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提升劳动教育的价值和实用性。
在大学生中开展劳动教育工作,相关高校要将学校作为劳动教育的主阵地,将大学生劳动教育的任务承担起来,但是同时,也不能忽视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家庭环境以及社会环境影响等因素,要积极建立校内校外的联动劳动教育机制。在校园内要注重对于大学生的劳动观念教育,在校园外要注重家庭以及社会对于大学生劳动实践能力和技能提升上的作用发挥,强化内外联动,让大学生的劳动教育能够系统化、规范化,实现联动目标。这样,大学生能够在校接受劳动价值观念引导,强化劳动价值理念和理论,在家庭里以及社会中能够积极践行相关理念和理论,锻炼劳动技能,培养劳动习惯等,真正实现劳动教育的学校、家庭以及社会的协同,不断提升劳动教育成效。
目前,在高校大学生劳动教育工作中,相关高校对于劳动教育缺乏有效认识,认为劳动教育无关紧要,因此在具体的劳动教育工作中没有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很多高校开展的劳动教育活动都是学生社团组织开展的,例如学校的爱心社团组织大学生开展社区献爱心活动,这样的劳动教育开展难以保证质量,也缺乏影响力、号召力,学生参与度都比较差。在目前的高校劳动教育调查中还发现,目前一些高校很少涉及劳动教育,相关的劳动教育课程设置不足,整体的劳动教育活动开展次数也比较有限。[3]此外,目前的大学生群体中,独生子女居多,他们从小缺乏劳动意识和锻炼,开展相关的劳动教育工作也比较困难,要动员这一部分大学生的劳动热情,比较困难。
实际上,劳动教育和思想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是具有共性的,开展大学生劳动教育工作,可以从多方面开展,也需要在相关课程中实施渗透教学。但是就目前的高校劳动教育工作来看,相关课程体系建设比较滞后,大多数高校中并没有专门设置劳动课程。劳动课程虽然是思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思政教育中,涉及到的内容比较少,教师也缺乏对于劳动教育的渗透,不能将劳动教育和相关课程教育有效联合起来,这就导致劳动教育边缘化,无法实现劳动教育价值。
开展大学生劳动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帮助大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培养娴熟的劳动技能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这需要长期的坚持和实践。要真正坚持下来,需要大学生保持对于劳动教育的持续兴趣和热情,但是目前很多高校在开展劳动教育工作中,往往对于劳动教育活动组织和开展形式上缺乏创新,长期以来只有一两种活动开展模式,这样会逐渐导致大学生对于劳动活动的参与积极性下降,他们难以保持对于劳动实践活动的持续热情,自然不能锻炼有效的劳动技能和品质,这对于实现劳动教育价值是不利的。
针对当前大学劳动教育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相关高校要进一步转变劳动教育理念,提高思想认识,不断提升劳动教育在高校教育中的重视度,积极强化劳动教育工作的开展。在开展劳动教育工作中,要从同学们吃饭、叠被子、整理寝室、打扫教室和校园、向劳模榜样学习做起,从身边人、身边事说起,用生动的事例告诉同学们:“人从具有劳动能力开始,一生都在劳动,都在接受不同形式的劳动教育,劳动与劳动教育伴随人一生”。[4]要注重围绕“劳动是人的天职”“劳动是立身之基”“劳动成就梦想”三个方面,与大学生们一起探讨劳动的价值与意义。要明确德育立魂、智育立心、体育立神、美育立情、劳育立身的理念,明确劳动是五育的基座。劳动与劳动教育在人才成长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能够塑造人的精神面貌。在新时代,将劳动教育纳入党的教育方针是尊重人才成长规律、教育规律的体现。通过劳动教育,使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崇尚劳动,尊敬劳动者,学习劳模精神,尊重劳动成果。身为高校的大学生,要将劳动精神与民族传统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切切实实地付诸行动,从身边小事做起,用实践体悟劳动的快乐和劳动的伟大。将劳动精神与时代精神结合起来,用劳动成就梦想,实现新时代大学生的责任担当。只有真正认识到劳动教育的重要价值,才能够朝着这一目标,积极促进大学生劳动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当前,开展大学生劳动教育工作,还需要明确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问题。针对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不完善问题,要进一步强化课程体系建设,促进劳动教育渗透教学全过程目标,真正实现劳动教育的价值。据了解,全国教育大会召开以来,全国高校纷纷掀起“争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大学生”系列活动。对此,相关高校要积极制定并完善《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培养实施方案》《综合素质评定办法》《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实施细则(试行)》等规章制度。开展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要紧紧抓牢“劳动教育”的推进路径,开展多样化的劳动实践,发挥多方合力,真正把劳动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程、校内外实践等环节,协同构建起德智体美劳全方位的教育培养体系,在广大学生中引发劳动光荣的“劳效应”。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了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对此,在劳动教育的相关课程体系建设中,要明确劳动教育属于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学思政课程体系建设中,要以“从《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谈重塑当代大学生的劳动观”为主题,重点围绕“劳动教育”在当今社会中的重要性,结合实际情况开设劳动实践相关课程,坚持劳动实践、专业实践与社会实践并行的劳动教育体系。只有这样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才能帮助大学生树立新时代的劳动观,同时有利于引导广大青年师生增强劳动意识,发扬艰苦奋斗的劳动精神。不断促进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探索实践,相关高校要根据实际情况,深入挖掘公益劳动、社会实践、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的内涵,有计划、系统性地培养当代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意识,从而更好的投身到专业学习和建设祖国的伟大事业中。[5]
高校要进一步创新劳动教育活动的形式和内容设计,要结合《大学生劳动教育实施方案》,持续推进劳育实践活动,制定劳育方案细则,规划劳育项目,细化劳育内容,把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落实在学生的价值取向、育人实践和文化活动中,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培养学生爱国、励志、求真、力行的精神品质。[6]要积极开展多种形式、涉及各个领域的劳育活动,将劳动教育覆盖整个校园,渗透到区域社会,这样才能有效激发大学生的劳动活动和项目参与积极性,让他们主动体验劳动,融入劳动,感受“劳动最美丽,实践出真知”的思想。在不同类型的劳育活动中,树立积极贡献自我、服务学校、服务社会的意识,为其他同学树立良好的榜样。这样的多样化劳动教育活动设计能够让广大大学生在承担劳动工作的同时也承担起义务与责任。虽然个人的劳动力量微薄,但也为服务他人、提升自我找寻到一条途径,为大学生的未来成长指明了方向。在这一过程中,大学生也能够积极热情地参与劳动实践,认真观察、用心体验,把自己的责任和义务落到实处。高校要结合相关劳动育人方针,使劳育活动在制度化的基础上逐步走向常态化,并不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劳动实践,承担困难任务,服务群众,奉献自我,以自身能力带动身边同学群众。
在具体的多样化劳动活动设计中,要注重创新,坚持以大学生为主体,开展实践活动。随着劳动实践活动的开展,让高校校园里劳动的氛围日渐浓厚,劳动的身影格外美丽。高校可以就此精心制定《劳动实践课实施方案》和《劳动教育活动实施计划表》,通过以劳树德、以劳拓能、以劳筑心、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多种形式,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明确弘扬劳动精神、重视劳动教育对自身成长的重要意义,建立崇尚劳动的价值共识和行动自觉。实施劳动教育是要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的重要抓手,是提高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途径。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把劳动教育融入广阔的第二课堂,全面推进劳动教育与学生校内外生活相结合。
通过劳动教育要让同学们不仅感悟到劳动的艰辛和快乐,增强独立生活和自主管理能力,更明白父母之不易;通过劳动实践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引导学生懂得并由衷认可“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培养新时代大学生对劳动精神更加尊重与崇尚。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全国教育大会强调劳动教育,重提“五育”并举,培育学生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在劳动中学习的习惯和意识,无论对于个体还是国家都意义深远。
开展大学生劳动教育至关重要,不容忽视。为促进劳动价值目标实现,高校要进一步提升思想认识,提高对于劳动教育的重视度,在劳动教育中不断创新形式和方法,促进劳动教育质量不断提升,达成劳动教育工作的最终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