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合背景下南宁市旅游产业发展路径探索

2020-01-09 18:47王晓川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南宁文旅融合

王晓川

旅游产业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性产业。近年来,随着我国国际影响力及文化软实力的不断扩大,旅游产业发展快速提升,旅游市场规模品质也随之同步提高,旅游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有效手段,旅游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发展旅游产业,有利于增加就业和收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健康发展。[1]2019年3月8日,国家文化和旅游部部长雒树刚在全国两会第三场“部长通道”上表示:“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要决策,我们深深体会到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使旅游的品质得到提升,旅游使文化得以广泛传播。通过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发展,文化可以更加富有活力,旅游也会更加富有魅力。”

南宁作为广西的首府,地处中国华南地区、广西南部,中国华南、西南和东南亚经济圈的结合部,是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泛珠三角合作等多区域合作的交汇点,也是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举办地、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已逐渐成为“一带一路”战略承载的第一区。但是,作为一座已有1700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古城,南宁的旅游形象一直不像毗邻的桂林、柳州那样鲜明,旅游产业始终不温不火。在文旅融合的新时代洪流中,南宁更需审时度势,积极参与抓住机遇,充分发挥历史文化资源优势,推动旅游产业升级,实现跨界融合,实现旅游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一、文化和旅游的互动关系

在当今的大众旅游新时代,文化和旅游是密不可分的,旅游实现了文化产业化的最佳模式,文化则为旅游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充实了旅游本身的内在价值。两者有机结合和深度融合,既是文化和旅游互动共荣的客观需要,也是文化和旅游发展的必然规律。文旅融合是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及相关要素之间相互渗透、交叉汇合或整合重组,逐步突破原有的产业边界或要素领域,彼此交融而形成新的共生体的现象与过程。[2]

1.文旅融合是互惠共赢的资源整合

文化产业、旅游产业相互融合后,经过渗透交叉和资源的重组整合,突破了原有的产业领域,使二者产业边界逐渐模糊或消失,进而形成新的相得益彰的文旅产业体系。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不是机械性的相互叠加,而是相辅相成的渗透结合和要素重组,从而实现文化旅游性与旅游文化性的有机统一。

2.文旅融合是优势互补的产业价值革新

文化和旅游融合是一个资源重组和价值创新的过程。一方面,文化为旅游提供原动力,使旅游产业的品味得到提升,实现旅游产业由量到质的转变,进一步推动旅游经济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旅游本身作为一种文化活动,为文化消费创造巨大的市场空间,也为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有力支撑,二者形成涵盖文旅产业核心的新价值链,取得“1+1>2”的产业叠加效应。

3.文旅融合是产业系统交融优化的过程

文化和旅游虽然相辅相成,协同发展,但二者在思想理念、体制机制、业务领域、资源产品、价值观念、空间载体、服务管理、运作方式等方面融合的过程中,必将经历从磨合到融合的发展过程。因此,二者还需通过调整各自角色,积极交流与沟通,增进包容与理解,加强合作互动,动态优化调整,实现平等互惠和协调发展。

二、南宁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南宁市作为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府、北部湾城市群核心城市,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同时也是全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金融和信息中心,其地理位置、基础设施、政治环境、文化教育、人口数量、城市规模、经济资源和生态环境等方面均在该区域城市群中具有明显优势。旅游产业的发展以“绿城南宁”等内涵和特色作为城市旅游形象定位,吸引了大批国内外旅游者前来观光、度假。在“十三五”时期,南宁积极推进“六大升级”工程,加快建设“四个城市”。同时,随着航空、高铁等交通综合体系的不断完善和“旅游+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旅游业作为关联性强、融合度高的“绿色产业”,拉动各相关产业快速发展,为经济增速创造新的机遇,并逐渐成为了南宁市一个千亿元的新兴支柱性产业。南宁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促进旅游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快南宁市旅游业发展的决定》《南宁市促进旅游产业发展奖励办法》《关于贯彻自治区旅游业发展文件精神推动我市旅游业跨越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政策文件,各区、县也先后出台旅游有关文件,设立专项资金,进一步营造了提升完善旅游产业的市场环境。2019 年南宁市旅游工作会议数据显示,2018 年南宁市旅游业继续保持较快增长趋势,接待旅游总人数13 159.03万人次,同比增长18.98%,旅游总消费1 387.54 亿元,同比增长23.08%。其中,接待国内旅游者13 094.60万人次,同比增长19.03%,国内旅游消费1 368.42 亿元,同比增长23.30%;接待入境旅游者64.43万人次,同比增长8.97%;国际旅游消费28 891.94万美元,同比增长11.14%。纳入国家统计局统计的旅行社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3.87%。截止2019 年1 月,南宁市已有63 家3A 级以上景区,其中,国家4A级以上景区28家、5A级景区1家。

(一)南宁旅游产业发展的优势

1.旅游资源优势

南宁旅游资源类型繁多,与其他地区相比,其旅游资源类型涵盖了全国8 个主类的全部类型,涉及28种亚类资源,占全部31种亚类的90%左右,120余种基本类型,占全部155种基本类型的76%,较高的资源丰度为形成丰富的旅游产品体系提供了保障。南宁地形地貌丰富,山地、丘陵、盆地皆有,全市森林覆盖率达48%,人均绿地面积达14.5平米;水系发达,河流湖泊众多,有中国水都之称,左江、右江、良凤江、布泉河、红水河、大龙湖和屯六水库等大小河流235 条,从南北两岸最终汇入邕江;自然风光方面,南宁有青秀山、大明山、龙虎山、麒麟山、金伦洞、布泉洞、伊岭岩等独特的山地、岩洞景观;古迹遗址方面,贝丘遗址、肢解葬俗;民俗风情方面有东盟风情,壮、苗、瑶三族风情,千年古刹、传统非遗和民间艺术等沉淀的丰富文化壮族;美食方面,老友粉、高峰柠檬鸭、马山黑山羊、横县鱼生等流传的特色美食,让南宁对游客的吸引力更大。

2.气候环境优势

作为中国养生休闲之都,“半城绿树半城楼”是南宁的显著特色。南宁位于北回归线南侧,属湿润的亚热带季风气候,阳光充足,夏长冬短,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在21.5度左右,极端最高气温40度左右,极端最低气温零下2-4摄氏度。冬季最冷的一月份平均12.7摄氏度,夏季最热的七八月份平均28.1 摄氏度。全市年均降雨量达1304 毫米,平均相对湿度为79%,为度假、避寒、避暑、养生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3.旅游形象优势

南宁的旅游形象是以“中国绿城、壮乡歌海、养生之都”“全国文明城市”“联合国人居奖”“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举办地”“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核心城市”“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中国最美特色旅游目的地”这几张名片为城市宣传亮点,塑造的是民族、时尚、文明、绿色为主体的城市形象。

4.城市文化优势

与众多省会城市和文化古城相比,南宁的城市文化虽显得文静平淡但却是热情包容的。由于南宁是以壮族文化为主的城市,壮族同胞热情好客,使得很多民族文化得以融入南宁。南宁的壮族文化主要体现在节庆、饮食、服饰、语言、神话、宗教等。从古至今,南宁就允许外来人口在此安居乐业,这在扬美古镇的北方建筑风格上就足以体现。

5.交通优势

南宁背靠大西南,面向东南亚,东临粤港澳琼,西接印度群岛。以南宁为中心的机场、铁路、高速公路、水路构建出一张庞大的覆盖广西大部分重要旅游区域及与广西周边省市互动互联的立体交通网络。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稳步推进,南宁已成为中国—东盟重要的旅游枢纽和衔接陆海丝路的重要门户城市,随着南宁与东盟友好城市交流合作的不断加强,“南宁渠道”成为连接东南亚各国的牢固纽带。

(二)南宁旅游产业存在的问题

1.城市旅游形象定位相对模糊,旅游吸引力不足

从主推“东盟旅游”到“秀美壮乡”“美丽壮都”,再到“中国绿城”“花样南宁”“中国水城”,南宁的城市品牌交替推广。某种程度上说,只是贴在城市身上的一个个标签,并没有完全深入人心,尚未形成统一且准确的城市定位,导致客源市场接受的信息较为片面。最明显的体现就是东盟博览会、民歌艺术节这段时间人满为患,而过后却“人去城空”。此外,南宁在节假日时期产生的拉动作用并不明显,除“十一”黄金周外,其余小假期的拉动作用不大,使之成为区外游客前往桂林和北海的一个中转点。对比其他首府城市,南宁的城市辨识度还不够清晰,没有形成具有较强吸引力的城市旅游品牌形象和市场认知。

2.旅游产品开发层次及结构不合理

体现在旅游产品地域文化缺失、项目个性化不足、核心景区缺乏吸引力,休闲度假养生型产品较少,未能充分发挥并利用其生态资源优势,旅游景点开发缺乏特色,缺少精品旅游产品,文化挖掘不够,未凸显城市文化内涵与底蕴。如青秀山缺乏文化开发,大明山知名度不够大,致使景区接待游客数量较少,带动效用不足;扬美古镇商业化过度开发,没有核心产品,游客大多是进行旅游观光,对于古镇遗留下来的历史文化没有一种具体的方式进行体验,导致其失去原有的特色和味道;广西民族博物馆、南宁顶狮山遗址都存在延伸产品层次和营销力度的缺乏问题。很多外地游客并不知道如何到达这三个景点。

3.旅游基础设施与自身定位存在差距

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和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和旅游自助化的大环境下,南宁的旅游服务基础设施与旅游市场需求差距日益凸显。主要体现在五星级酒店的数量较少,酒店环境、服务质量与国内一线城市五星级酒店还有较明显的差距;缺乏国际化的游步道、自行车道、自驾车露营地等自助游配套体系;旅游标识系统的多语言、丰富度不足;散客服务、智慧旅行等系统尚不能满足国内旅游者,更没有充分考虑国际游客的需求。

4.产业共融乏力,区域合作力度不强

南宁旅游业与工业、农业、林业、健康产业和商贸业等行业的融合发展丰富度不高,导致南宁旅游产业带动性不足,直接影响旅游收入和旅游产业竞争力。此外,区域合作的效果不显著,缺乏深入交流,没有达到信息、资源共享互补的目的。特别是与防城港、北海、钦州、崇左、玉林建立的“4+2”广西北部湾城市旅游联盟,只是形式上进行了旅游联合促销宣传,定期组织召开联盟会议,而实质的区域联动措施是缺失的,尚未形成“资源共享、线路共建、市场共拓、客源互派、信息互通、互利互惠、相互带动、多方共赢”区域合作模式。

三、文旅融合探索南宁旅游产业新路径

文旅融合已成为文化和旅游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大势所趋,是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在精神文化层面的重要体现。遵循“宜融则融,能融尽融,以文促旅,以旅彰文”[3]的发展理念,积极探索文旅融合发展新路径,打造文旅融合发展新格局,是提高南宁城市旅游影响力、知名度,塑造城市旅游新形象的有效手段。

(一)以文促旅,努力塑造南宁文化古城形象

文化是旅游的根和魂,加强文化建设,是丰富南宁文化古城旅游形象与内涵的重中之重。南宁以壮族为主,同时聚居着汉、苗、瑶等30 多个民族,各民族和谐相处交流,民族文化缤纷灿烂,民俗活动多姿多彩,浓郁丰富的少数民族风情让游客流连忘返。因此,在塑造南宁文化古城形象时要着重依托南宁市独特的民族风情、文化底蕴的优势,以此为形象的文脉来进行塑造和推广。

1.注重打造“壮乡之旅”民族旅游品牌

要立足自身的“壮乡”,展示“壮族文化”,让游客体验其特有的“壮乡风情”,以促进南宁文化古城旅游形象的大发展。同时,广西素有“歌海”的美誉,各族人民以歌会友、以歌传情,充分展示歌的海洋、舞的故乡的无限魅力。每年一届的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更是吸引了全世界众多表演艺术家、团体和社会名流参加。在打造文化品牌形象时,不仅要体现艺术节的表演形式和内容,更要重点突出国际民歌艺术节的深层次文化内涵,要通过借助艺术节的感召力和凝聚力打造文化品牌,进而提高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的品位,吸引更多游客来访南宁。

2.从全市高度统筹协调,加大对南宁非物质文化遗产类资源的保护力度

要在保持城市原有的风貌特色前提下,积极主动地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融入旅游事业发展的长远规划中,表彰、奖励对传承工作作出卓越贡献的传承者。加强对历史文化街区传统风貌和格局的保护,要通过以小规模渐进式改造创新,实现基于生活真实性的保护传承。要深入挖掘具有代表性的历史文化资源;深入调查和研究南宁当地历史遗址、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故事、神话传说、历史诗词歌赋等素材,不断丰富、塑造与完善,形成与时代精神相契合的旅游文化新资源,为文旅融合提供重要资料。

3.加强优秀文化资源整合创新

加强优秀文化资源整合创新是彰显南宁独特文化魅力和提升旅游文化生命力的重要支点。要聚焦区域突出文化的地域性、独特性,建立文化资源旅游化开发资源库,分类分析、梳理可进行旅游化开发的文化资源和预设方案。同时,加大对先进区域文旅融合新路径、经验、方法、手段的学习和借鉴,进一步吸引游客的目光,满足旅游者的文化需求。

(二)特色彰旅,积极打造南宁地方文化旅游项目

1.依托南宁方便快捷的交通环境

汇聚铁路、公路、水路等不同交通方式串点成线,打造特色交通旅游路线。如构建高铁旅游生活圈,实现北部湾一小时、邕桂柳两小时,由内至外扩容升级“大南宁”旅游空间;打造环山、沿湖的自驾游车道,满足日益增长的自驾游客的需求;完善民族大道这一主干道路的民俗风情景观及邕江滨水景观长廊等,开发邕江水上旅游。

2.强化民族元素的融入

研究推出以民俗风情游、生态休闲游、节庆会展游、城市观光游、自然山水游、乡村休闲游、地质景观游、历史人文游、科普修学游、美食体验游为主题的特色文化旅游项目,打造南宁文化旅游新的消费亮点。

3.加大政府主导力度

积极开展好重大旅游项目建设攻坚突破年、产业大招商攻坚突破年活动,紧紧围绕南宁市全域旅游提升策划项目,精准招商引资,积极与有理念、有品牌、有实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商谈对接。如加快推动广西壮都、江宇梦想小镇、鼓鸣寨、水锦顺庄景区等重大旅游项目建设,推进马山乔老河片区旅游圈、环大明山旅游区、沿昆仑大道旅游项目集聚区建设,使更多高质量旅游项目落地。

(三)创新载体,开发创造南宁区域特色文旅产品

1.突出南宁旅游文化特色

结合南宁文化古城旅游资源特色及旅游大众消费市场需求,通过“文化+旅游+创意”理念打造创新性文化旅游品牌,重点规划打造民俗风情、书画艺术、地质奇观、工业文化、红色文化和古城古树乡村文化等文化旅游板块,提升城市旅游文化形象。

2.打通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传播渠道

构建跨平台、跨区域、跨网络的旅游目的地网络营销体系。继续打造南宁月月旅游节文化旅游品牌,办好21个旅游节庆活动,整合包装四季皆游、昼夜精彩的旅游产品。进一步打造完善优化的国际(地区)航线格局,实现东盟十国航线全覆盖。

3.注重打造南宁旅游精品

重点在南宁历史文化底蕴厚重、文化旅游资源相对集中、旅游化、链条化开发较为完善,易于连点成线的区县乡镇村,建设集旅游线路、旅游景点,星级酒店、饭店、民宿、旅行社、大型旅游娱乐场所、大型旅游购物场所于一体的文旅产业体系,结合全域旅游导向构建文化休闲度假游精品线。并通过完善旅游集散服务功能,建立二、三级旅游集散中心,充分考虑不同国家的游客需求,推出有针对性的服务。

4.努力营造南宁旅游美誉度

对南宁旅游宣传口号和南宁旅游形象标识科学设计、准确定位,要易于识别、便于记忆。如“中国绿城”已成为南宁最直观的城市印象,可以从打造“世界花园之都”“亚洲健康之城”的目标与定位对其进行深化升级,以此提升旅游者对南宁旅游形象新认识。

(四)整合资源,加快构建南宁文旅融合产业体系

1.以全域旅游为契机,拓展文旅资源观

推动文化与旅游深层次、全方位融合发展,要将南宁特有的文化资源优势转化成为旅游产业优势,打造“名城、名镇、名村、名街、名居”+“大山、大佛、大儒、大江、大港”的全域旅游支撑体系,彰显文旅融合新亮点,打造南宁全域旅游新形象。

2.以机构改革为抓手,推动南宁旅游业向深度和广度空间拓展

要注重打造“文旅+新型城镇化”“文旅+新型工业化”“文旅+ 农业现代化”“文旅+ 生态化”等多元化的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新格局,树立南宁文化旅游业战略性支柱产业的形象。

3.充分运用新技术新手段,加强文化消费和旅游信息化大数据平台建设

提升智慧文化和智慧旅游发展水平。在文旅资源整合、设施建设、项目开发、展示体验、市场开拓、营销推广等领域大力推动AR、VR、MR和人工智能等多种高新技术应用丰富游客体验,增强游客参与度。同时,借助APP、动漫、绘画等新颖方式,对文旅产业资源进行重组配置,开发、完善游客端多载体旅游公共服务应用功能,提高其展示的舞台化、生活化、场景化。

(五)夯实基础,完善南宁文旅融合的保障体系

1.抓文旅规划融合

要深刻把握文化和旅游方针政策,结合文旅融合的时代特征和新的要求,科学制定南宁文旅融合发展规划、指导方针、战略目标、发展重点和保障措施,为南宁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与规划提供科学指导和依据。

2.抓文旅行业管理

要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推进政务公开,着力提高文旅政务服务效率和水平,营造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环境。要完善联合执法机制,及时处理旅游投诉,推动建立旅游市场全域监管机制,净化旅游市场,提高游客满意度,营造文明和谐的旅游氛围。

3.抓文旅人才培养

人才是创意的来源与核心,南宁市政府要加大文旅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坚持人才战略优先布局、人才资源优先开发、人才机制优先建立,一方面,可以通过政府鼓励政策和工资福利待遇等方面吸引优秀人才;另一方面,联合南宁及广西各高校,通过校企联合培养方式,不断扩大南宁文旅事业人才总量。

长期以来,文化、旅游之间都存在着交叉、重叠,文旅融合重要的一点就是通过与旅游的结合,让文化发挥更积极的作用。文旅融合新时代,南宁通过构建历史文化古城和旅游发展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让文化和旅游的相互影响和驱动,以文化为引领,既带动旅游综合消费,又提升文化产业附加值,必将打造出城市历史文化古城旅游的新形象。

猜你喜欢
南宁文旅融合
数读南宁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齐鲁大地上的文旅盛宴
乘风破浪的日照文旅
融合菜
文旅融合,从无到无限大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眷恋南宁
《融合》
安东:东方的幽静文旅之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