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古代东北地区贡品特征

2020-06-04 03:43赵春兰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贡品东北

赵春兰

贡品分为朝贡品和土贡品,中国古代边疆民族政权或部落联盟把本地方物献给中原王朝,表示归附修好之意,这些方物成为朝贡品。“土贡即租税也,汉唐以来,任土所贡,无代无之,著之令。”[1]5本文所说的贡品指的是朝贡品,它见证了边疆少数民族与中原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往来,印证了各民族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历史轨迹。贡品是中国古代疆域“夏”“夷”构成的“二元”结构“天下”秩序的产物和物质表现,象征了中原王朝与边疆各民族的统治与被统治关系,其政治性在朝贡制度研究中已经涉及,这里不再赘述。不同地域的边疆少数民族进献的贡品各具特色,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同时又具有本民族特色,表现出独特的民族性。另外,由于原始宗教信仰和中原神仙信仰的影响,古代东北贡品又表现出强劲的传承性。我们在此讨论古代东北贡品特征,主旨在于建立贡品文化理论体系,加深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论的认识。

一、地域性

关于贡品,因为中原王朝“四方献令”规定“因其地势所有献之”,因而边疆少数民族多以本地方物作为贡品。东北区位独特,地理单元相对完整,地貌遍布河流、山地、丘陵和平原,而且山水相连。东、北、西三面环山,南邻大海。东北的西部有南北走向的大兴安岭,东北部有西北-东南走向的小兴安岭,小兴安岭南部与东北-西南走向的张广才岭相连,东北的东南部有东北-西南走向的长白山脉。环绕高山丘陵的水系有鸭绿江、松花江、图们江、黑龙江、嫩江等,河流冲积而成的三江平原、松嫩平原和辽河平原又使东北成为天然粮仓。造化钟神秀,天然优越的自然环境、丰富的物产孕育了神奇丰富的水陆动植物贡品。

(一)东北气候环境下的优质动物毛皮

在东北的长白山和大、小兴安岭的大森林中,繁衍生息着东北虎、豹、野猪、棕熊、狼、梅花鹿、马鹿、驯鹿、紫貂、獐、雪兔、狍、天鹅、野鸡等各种珍禽异兽400 余种。由于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东北山区的动物肉质肥美,兽毛细软浓密。东北的冬季气候寒冷干燥,动物毛皮耐寒,能够抵御寒气的侵袭,人们常以毛皮缝制衣物。《长白汇征录》记载:“貂皮最能御寒,遇风更暖,著雪即消,入水不濡”。[2]152东北的动物和毛皮贡品深受中原王朝统治者的喜爱,《逸周书·王会解》记载,西周的成王在举行朝会时,肃慎献大麈,濊人贡前儿,东胡献黄罴,发人献麃。当时向周成王朝贡的东北古族都是狩猎民族,麈是类似于鹿的动物,麃同狍。贡品前儿“若猕猴,立行,声似小儿”,梁志龙考证前儿就是夫余的方物豽或狖[3]84-90。西周以降,东北少数民族进献动物和毛皮贡品不绝如缕,战国时期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并将相关服饰引入服饰礼制,从而提高了貂皮的地位。《后汉书·舆服志》记载:“武冠一曰武弁大冠,诸武官冠之。侍中、中常侍加黄金珰,附蝉为文,貂尾为饰,谓之‘赵惠文冠’。胡广说曰:‘赵武灵王效胡服,以金珰饰首,前插貂尾,为贵职。秦灭赵,以其君冠赐近臣’”。[4]3668-3670《埤雅》曰:“其皮燠于狐貉,取以为帽。得风则暖,其毛拂面如焰。朔地苦寒人以其皮温额,后代效之。”[5]38

由于具有较强的实用性,貂皮在东北的名贵动物贡品中居于首位。貂皮的质量和东北的气候关系最为密切,温度越低,貂皮的质量越发细密柔软。《柳边纪略》记载:“(貂)紫黑色,毛平而理密者为上,紫黑而理密者次之。紫黑而疏,与毛平而黄者又次之,白斯下矣”。[6]59貂皮的地位达到极盛是在清朝时期,乾隆御制《咏貂诗》:“狐白哪堪相比拟,名裘黼黻佐华章”。清朝统治者对产于白山黑水故乡的貂皮非常了解、极为珍视,还在明朝末期,生活于大、小兴安岭的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以及生活于松花江下游的野人女真就向前清统治者朝贡貂皮。《柳边纪略》记载:明崇祯六年,虎尔哈的兀扎喇地方头目绰哥以貂、狐皮朝贡大清。……明崇祯十年四月,托科落罗贡大清貂狐皮,十二月又贡,十五年十二月又贡。……明崇祯元年十二月,松阿里则有摆牙喇头目伊尔彪图纳哈、布韬伊图喀归大清,贡貂、狐皮。……明崇祯元年十月,精格里河浑泰其长扈育布禄归大清,贡貂皮。……明崇祯七年十一月,使犬部则有盖青其长僧格归大清,贡貂皮。[6]51-52

《柳边纪略》记载了大量黑龙江地区少数民族朝贡貂皮的史实,因为这一地区是优质紫貂的最佳生长环境。紫貂喜居针叶林与阔叶林混交地带,地处北纬41°以北的寒冷地区。黑龙江的北面与北半球的“寒极”——维尔霍扬斯克-奥伊米亚康所在的东西伯利亚为邻,从北冰洋来的寒潮经常侵入,致使气温骤降。黑龙江西面是高达千米的蒙古高原,西伯利亚极地大陆气团也常以高屋建瓴之势,直袭东北地区,因而这里冬季气温较同纬度大陆低10℃以上。黑龙江东北面与素称“太平洋冰窖”的鄂霍次克海相距不远,春夏季节从那里发源的东北季风常沿黑龙江下游谷地进入东北,使东北地区夏温不高,北部及较高山地甚至无夏。清朝统治者对东北东部和北部的瓦尔喀、虎尔哈、使犬部、使鹿部民族的貂皮非常重视,清朝廷把这些民族所在地区作为貂皮的主要征收地,特设布特哈打牲部落,专门从事捕貂、加工、运送等事务,还制定了贡貂赏乌林制度。

东北地域的特定栖息地环境决定了动物毛皮的颜色。《中国动物志》兽纲第八卷“紫貂”条目:“别名貂、貂鼠、赤貂、黑貂、大叶子(吉林),毛色灰褐、黄褐、黑褐。”[7]134东北民间把貂的种类分为白板、紫鞟、花板、油红、青豆、亮青、大黑等。紫貂的别名和分类都显示出毛皮的颜色深受生长环境的影响。紫貂的生长环境主要有两个类型。其一为大兴安岭西北部的寒带针叶林,海拔在1 000 ∼1 800米之间,气候寒冷。林内主要乔木为兴安落叶松、樟松、红松及偃松。偃松匍匐丛生,为灌木状小乔木,在落叶松下形成近郁闭的下木层,松实颇丰,偃松子成为紫貂的主要食物。另一个环境类型是小兴安岭、长白山针阔叶混交林。这一地区海拔在1 600 米以下有红松、白松、云杉等树种,在海拔1 000 米以下有混生槭、栎、椴、榆等树种。貂皮的颜色深受生长环境的影响,与栖息地的植被关系非常密切。长白山森林荫翳之地产貂尤佳,有黑色、赤鲜、褐色数种,以毛皮之浓淡分价值之高低。产于松杉之林者,毛带黑色,品格最贵;栖于白杨之林者,色稍鲜明,而品格次之;产落叶松及五叶松之林者,毛片极鲜明,而品格为下。因为貂比较珍贵,又难于捕捉,所以把貂神化,认为最上等的貂是白貂。《长白山江岗志略》云:“(长白)山产银貂,毛纯白,长三寸余,煖胜紫貂,猎者每终身不一见。”[8]298

(二)茂密植被中的地道药材

后唐庄宗同光三年二月,“渤海国王大諲譔遣使裴璆贡人参、松子、昆布、黄明细布、貂鼠皮被一褥六、发、靴革。”[9]11421《渤海国志三种》也明确记载:“贡献品……曰人参、曰松子、曰白附子、曰昆布。”[10]105中国最早的医药书《神农本草经》曰:“人参,味甘微寒。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久服,轻身延年。一名人衔,一名鬼盖。生山谷。”[11]25唐朝时,人参产生了更多的别名:人衔、鬼盖、神草、人微、土精、血参。[12]161

人参对于生长环境的要求非常高,古代东北森林遍布,植被茂密,这是人参生长的必要条件。最早的高丽采参诗曰:“三桠五叶,背阳向阴,欲要求我,椴树相寻”。《珠河县志》曰:“贡品之山参,多生椴树下向阴背阳,翠蕤绛实,灿然灌莽之间。”[13]28人参喜阴,忌高温下的强光直射,但也需要阳光和雨水,人参需要的阳光是从层层叠叠的树叶缝隙间漏筛下的“花搭阳”。大兴安岭以落叶松为主,其次还有樟子松、白桦等树种。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以红松、辽东栎为主,其他的还有鱼鳞松、冷杉、椴树、榆树等。满语把浓密的树林称作窝集(乌稽),清初杨宾在《柳边纪略》中对窝集有这样的描写:“自混同江(松花江)至宁古塔(今宁安),窝集凡二:曰那木窝集、色出窝集。那木窝集四十里,色出窝集六十里,各有岭界。其中万木参天,排比联络,间不容尺;近有好事者伐山通道,乃漏天一线,而树根盘错……”[6]29康熙二十一年(1682 年),吴振臣随同父母从宁古塔出发经船厂(今吉林市)返北京,描述了他所见到的窝集:“进大乌稽,古名黑松林,树木参天,槎枒突兀,皆数千年之物;绵绵延延,横亘千里……初入乌稽,若有门焉。皆大树数抱,环列两旁,洞洞然不见天日;唯秋冬树叶脱落则稍明……其中多峻岭巉岩,石径高低难行。其上鸟声咿哑不绝,鼯鼪狸鼠之类旋绕左右,略不畏人。微风震撼,则如波涛汹涌飕飕飒飒,不可名状。……是夕宿于岭下,账房临涧,……迨夜半,怪声忽起,如山崩地裂,乃千年楛树,忽焉摧折也。……穿过小乌稽,经过三十里,情景亦相似。”[14]348-349

东北窝集不但孕育了神草——人参、白附子等药材贡品,也盛产各种植物果实,这些植物果实也有药用价值,最著名的植物果实就是红松的种子,东北古代民族进献给中原王朝的松子贡品就是长白山红松的种子。红松树的高度可达50米,树径可达1 米,树龄最长可达600 ∼700 年,树干通直滚圆,红松子硕大味美,千粒重350 ∼600 克。虽然大小兴安岭地区还有偃松的种子,西北地区有华松的种子,西南还有云南松的种子,但只有东北的红松子成为中国古代朝贡品。宋代的《本草衍义》曰:“松子多海东来,今关右亦有,但细小味薄也。”[15]1917

二、民族性

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经过长期发展而形成的稳定共同体,是依靠历史、语言或种族的联系而被视作整体的人群。民族性是指为某一民族独有的,深深地打上了该民族的烙印,体现了特定民族独有的思维方式、智慧、世界观、价值观、审美意识、情感表达等因素。东北古代各少数民族的居住环境不同,物产不同,向中原王朝进献的贡品也不同,表现出特定的民族性,贡品成为民族文化符号。

(一)展现狩猎民族特性的物质文化

肃慎是东北地区最早见于记载的古民族之一,肃慎亦作“息慎”“稷慎”,是通古斯语“东方人”的音义词。早在尧、舜、禹时期,肃慎就已经和中原地区建立了联系,夏、商、周三代联系更为密切,以肃慎贡品楛矢石砮为内容的隼集陈庭故事古今流传。《国语·鲁语》曰:“仲尼在陈,有隼集于陈侯之庭而死,楛矢贯之,石砮,其长尺有咫。陈惠公使人以隼如仲尼之馆问之。仲尼曰:‘隼之来也远矣!此肃慎氏之矢也。昔武王克商,通道于九夷、百蛮,使各以其方贿来贡,使无忘职业。于是肃慎氏贡楛矢石砮,其长尺有咫。先王欲昭其令德之致远也,以示后人,使永监焉。故铭其栝曰‘肃慎氏之贡矢’,以分大姬,配虞胡公而封诸陈。古者,分同姓以珍玉,展亲也;分异姓以远方之职贡,使无忘服也。故分陈以肃慎氏之贡。君若使有司求诸故府,其可得也。’使求,得之金椟,如之。”[16]142肃慎之后的挹娄把弓箭进行技术上的改进,《后汉书》:“弓长四尺,力如弩。矢用楛,长一尺八寸,青石为镞”。[4]2812挹娄之后的勿吉在南北朝时期又向中原进献了很多楛矢石砮,直到唐朝,楛矢石砮才从贡品中消失。楛矢石砮贡品体现了肃慎族系的射猎民族特征,无论是作为狩猎工具,还是战争武器,都为肃慎族系所独有,世代流传,开启了东北骑射文化的源头。

(二)勇猛顽强的民族精神

能够体现出肃慎族系突出民族特征的另一种贡品是鹰。唐开元十年十一月辛未,渤海遣使其大臣味勃计来朝并献鹰,渤海国献鹰的次数较为频繁。(详见表1)

表1 史料所载渤海国献鹰次数

鹰,学名为隼、鹘,是一种飞翔能力极强的猛禽,在东北地区较为常见,分布范围很广。《黑龙江外记》将鹰划分为三种:分别是“鹰初生曰额普特,汉名窝雏,长成曰扎发塔,汉名秋黄,逾岁曰呼克申,汉名笼鹰。”[17]241这里所说的笼鹰指的就是“三年龙”。清人所著《沈故》对雕的种类也有描述:“其品种色黑者曰皂雕,黑而花者曰虎斑雕,黑白相间者曰接白雕,其黑点如洒墨者曰芝麻雕。品之尤贵者曰海东青”。[18]海东青又名海青、鹰鹘、吐鹘鹰,满族称之为“松昆罗”。海东青体形小,据《马可波罗游记》记载:“海东青和鹧鸪的体积一样大,尾巴像燕子,脚爪像鹦鹉。”《宫廷鹰鹞》记载:海东青“盘旋空中可以无微不瞩,栖于地面能见云霄中物”“且善以小制大,故又善捕天鹅”“有雪白者、有芦花者、有本色者。”[19]31-33其中,“纯白为上,白而杂它毛者次之,灰色者又次之。”飞行能力极强,“一日能飞二千里。”《析津志》称其“横飞而直上,可薄云霄。”海东青主要生活在黑龙江流域,矫健勇猛,可训练成猎鹰以捕杀大雁和天鹅。鹰的捕猎能力非常强,它日飞千里,喙如铁钩,擅擒天鹅、走兔诸禽兽。经过驯化的鹰能够按照主人的指令,捕杀飞禽和走兽。能在低空直线飞行,发现猎物后则将双翅紧收俯冲而下,直冲猎物,就像投射出去的飞镖。鹰经过驯化后能够帮助人类渔猎,在社会生产中起到重要作用,因此受到女真-满族的珍视。

自唐以降,鹰成为靺鞨、女真的重要贡品。女真地区物产比较丰饶,“土产人参、蜜蜡、北珠、生金、细布、松实、白附子,禽有鹰、鸥、海东青之类,兽多牛、马、糜、鹿、野狗、白彘、青鼠、貂鼠。”[20]246女真-满族对雄鹰极为崇拜,满族民间流传着和鹰有关的历史悠久的创世神话,在人类起源时期第一个萨满是由鹰魂化来的。相传“天地初开的时候,大地像一包冰块,女天神阿布卡赫赫让一只雌鹰从太阳里飞过,抖了抖羽毛,把光和火装进了羽毛里面,然后飞到世上。从此,大地的冰雪才融化,人和生灵才有饭吃,并能安歇和生儿育女。可是雌鹰太累,打盹睡着了,羽毛里的火掉出来,将森林、石头烧红了,彻夜不熄,神鹰忙用巨膀搬土盖火,烈火烧毁了它的翅膀,死于海里,鹰魂则化为女萨满”。[21]在满族萨满祭礼中,祭鹰神是核心环节。萨满的服饰表现出对鹰的崇拜,神帽和神服上装饰着鹰鸟,以彩带象征鹰的翅膀。萨满在祭祀仪式中,颂唱赞美鹰神的祝辞:七星斗立在高空,七星闪光请我(鹰神)临降,我是受天之托,带着阳光的神主,展开神翅蔽日月,(乘)神风呼啸而来,山谷村寨都在抖动,我旋了九个云圈,又长鸣了九声,神鬼皆惊遁,众神退后,神武的披金光的神鹰,我来了!唱毕,萨满模仿鹰的行走和飞翔等动作,惟妙惟肖,如同鹰神降临。鹰的凌空翱翔,勇猛顽强寄托了女真-满族的民族理想,塑造了他们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因此满族又被称作鹰的民族。

三、传承性

古代东北贡品历史悠久,表现出强劲的传承性。从贡品的种类来看,一种方物一旦成为贡品,就会世代流传,跨越不同的民族,顽强地在政治舞台上扮演重要角色,不会轻易改变它的身份地位。通过统计我们看到,历史悠久、传承性较强的贡品主要有楛矢石砮、马匹、人参、松子、鹰、貂皮。

表2 东北贡品统计

续表

楛矢石砮作为贡品的时间从周朝持续到南北朝,周朝时期肃慎开创了进贡楛矢石砮的传统,《晋书》和《册府元龟》对肃慎进献楛矢石砮都有记载。到了汉朝时期,居住于肃慎故地的是挹娄。《后汉书》:“挹娄,古肃慎之国也。……善射,发能入人目。弓长四尺,力如弩。矢用楛,长一尺八寸,青石为镞,镞皆施毒,中人即死。”[4]2812虽然史书未载挹娄进献楛矢石砮,但挹娄仍然使用楛矢石砮,在肃慎族系中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与肃慎和挹娄一脉相承的勿吉在南北朝时期仍然进献楛矢石砮。《魏书》记载:“勿吉国在高句丽北,旧肃慎国也。”勿吉在北魏太和十二年(488年)八月到孝明熙平二年(517年)进献楛矢石砮共计8次。

马匹是古代东北常见的贡品,古代东北少数民族不管是战争,还是日常出行,马匹都不可或缺。对中原王朝而言,马匹既是重要的战争用品,也是交通工具,所以东北少数民族常以马匹贡献中原王朝。马贡品始于东汉,汉桓帝时濊人曾贡果下马,果下马主要用于驾驭御用辇车。夫余、鲜卑、乌桓都在东汉时期献马,此后,历朝历代都有马贡品。晋安帝义熙九年(413 年),高句丽献赭白马。赭白马在当时甚为统治者所看重,南朝宋文帝刘义隆即位之前,其父刘裕赐予骏马名“赭白”。等到刘义隆即位,宠爱的赭白马死去,于是宋文帝命陪侍诸臣为赭白马作赋,诗人颜延之作了著名的《赭白马赋》。契丹、库莫奚、女真都曾贡马。东北少数民族进献马匹数量惊人,例如元嘉十六年(438 年),高句丽给刘宋文帝献马八百匹。

唐朝时期人参、松子贡品登上政治舞台。深入考察之后我们会发现,中原地区的神仙信仰是人参、松子成为贡品的主导因素,也是它们能够世代作为贡品的重要因素。早期医药学成为人们实现神仙理想的知识基础,《周礼·天官冢宰第一》疡医曰:“凡药,以酸养骨,以辛养筋,以咸养脉,以苦养气,以甘养肉,以滑养窍。”[22]12医药学家认识到一些草木能够解除人体的病痛,恢复人体的精气。神仙家在医药学知识的基础上,开始了寻求长生不老之术的实践活动,想象服食草木、植物果实等物质能够使人长生不死。《山海经·大荒南经》云:“有不死之国,阿姓,甘木是食”。郭璞注曰:“甘木即不死树,食之不老。”《山海经·大荒西经》载:“大荒之中,……有灵山,巫咸、巫即、巫盼、巫彭、巫姑、巫真、巫礼、巫抵、巫谢、巫罗十巫,从此升降,百药爰在”。《山海经·海内西经》记:“开明东有巫彭、巫抵、巫阳、巫履、巫凡、巫相,夹窫窳之尸,皆操不死之药以距之”。从《山海经》的记载来看,战国时期神仙信仰已经成熟,神仙家已经把服食草木作为成仙的重要途径。

唐朝时期道教发展为以道家哲学思想为核心的理论体系,唐朝统治者崇尚道教,以老子为宗祖,虽然不再以修仙长生为要,但神仙信仰并没有在人们的观念中消失。唐代帝王寻求长生不老的思想观念仍然浓厚,松子可以食药两用,和丹药相比对身体没有伤害性,唐人对服食松子可以长生不老仍然笃信不疑。民间流传着神仙吃松仁的配方,“神仙饵松实方:十月采松实,过时即落难收,去大皮,捣如膏。每服如鸡子大,日三服。如服及一百日,轻身;三百日,日行五百里,绝谷。久服升仙。”[23]459人参被誉为神草,在唐朝的《神仙感遇传》中有“丐者食参升天”的故事。唐朝时期开创的朝贡人参、松子的传统到了明朝时期发展到高峰。明朝的统治者追求长生不老的思想观念最甚,对人参、松子也最为看重。

综上所述,古代东北贡品除了与生俱来的政治性之外,还具有地域性、民族性和传承性,了解了贡品的特征,我们才能更深刻地认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深厚历史基础。

猜你喜欢
贡品东北
东北铁锅炖
东北冬景
Make ’Em Laugh
每到冬天,东北就变成了“冻”北
常州龙泉印泥:昔日贡品 今日精粹
大东北的春节
臭豆腐曾经是“贡品”
自己的东西等
Book review: the Hunger Games
闽东北木拱廊桥桥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