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正传·小儿科》述评

2020-01-09 18:23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0年10期
关键词:病证小儿医学

武义县第一人民医院 浙江,武义 321200

虞抟(1438—1517),字天民,自号华溪恒德老人,今浙江省义乌市廿三里镇华溪村人,明代中期著名医学家。《金华府志》载:“义乌以医名者,代不乏人,丹溪之后,唯抟为最。所著有《医学正传》《方脉发蒙》《百字吟》《半斋稿》行于世。”[1]所以,虞抟作为丹溪私淑弟子,亦是虞氏医学世家的代表[2]。

《医学正传》系虞抟代表著作,成书于公元1515年。全书共8卷,介绍病证百余种,载方约千余首,卷之八为小儿科。本文旨在通过对虞抟《医学正传·小儿科》主要内容的整理分析,了解其儿科学术渊源和特点,并提出笔者的观点,以供同仁商榷。

1 主要内容及其学术渊源

《医学正传·小儿科》共2.78万字,先总论病因、脉法,次记载急慢惊风、发搐、五痫、疳证、吐泻、痘疹等6个门类共24种病证的证治,含吐泻门下附记的腹胀、腹痛、夜啼、痰热、解颅,吃泥、脱囊、脱肛、赤瘤、脐汁出、头疮、尾骨痛、弄舌、龟胸龟背、重舌木舌、鹅口口疮、走马牙疳、脐风撮口共18种“小疾”,按中医病证系统分类以脾系(8种)、心肝系(6种)和疡科(5种)为主。

1.1 惊疳吐泻,详论理法方药 在当时的自然环境和生活条件下,急慢惊风、疳证、吐泻是小儿常见病、多发病和危急重症,也是医家重点关注的病证。所以,《医学正传》在“小儿科”一篇,从总论、脉法、治疗方法入手,对其理法方药作了详细论述。其中总论皆引《内经》《小儿药证直诀》要旨,在尊崇钱乙专业理论的基础上,继承丹溪学术观点,并记载钱乙、朱丹溪、李东垣、孙思邈等医家以及家传和个人历验儿科验方34则,其中急慢惊风18则、诸疳证12则、吐泻4则,为总结和继承前人儿科学术观点和临床经验,发展和完善中医儿科理论和治疗体系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1.2 发搐五痫,录自《小儿药证直诀》 有关发搐、五痫的证治方面,虞氏兼收并蓄《小儿药证直诀》相关内容,其中所谓“男发搐,目左视无声,右视有声。女发搐,目右视无声,左视有声”[3]395,及以五种动物叫声来判断五痫所病之脏,不免有些牵强;而以潮热发搐时辰结合症状表现来进行脏腑辨证论治,或许蕴含时间医学的原理,有待进一步探讨。

1.3 论述痘疹,最是明细详尽 痘疹是皮肤出现斑疹、丘疹、疱疹等皮疹的急性传染性疾病的统称,包括麻疹、风痧(风疹)、奶麻(幼儿急疹)、丹痧(猩红热)、天花、水痘等,发病初期多表现为发热和呼吸道症状。《医学正传》以1.3万余字的篇幅,将痘疹作为小儿重要病证论述,记载钱乙、朱丹溪、刘河间、张子和、陈文中以及杨氏、汤氏、吕氏、胡氏、王氏、史氏、张氏等医家学术观点和经验方剂135首。虞抟认为痘疹发病,内因“胎毒藏于命门”[3]409,外因“岁火太过,热毒流行”[3]409,病性属阳、属心火,病位在脾肺二经,治疗原则初起“务令微汗为度”[3]409“首尾俱不可妄下,但温凉之剂兼而济之,解毒和中安表而已”[3]410,并从以下三方面,对痘疹辨证论治进行详尽的论述。

1.3.1 察色详证以判虚实预后 指出痘疹患者,吐泻不能食为里虚,不吐泻能食为里实;灰白色陷顶多汗为表虚,红活凸绽无汗为表实;诸痛为实,诸痒为虚;外快内痛为内实外虚,外痛内快为内虚外实。训诫医者,里实而补则结痈毒,表实而复用实表之药则溃烂不结痂。判断疾病预后,表虚者疮易出而难靥,表实者疮难出而易收;里实则出快而轻,里虚则发迟而重;表实里虚则陷伏倒靥;里实表虚则发慢收迟;表里俱实,其疮难出而易靥;表里俱虚,其疮易出而难靥。

1.3.2 正治从治以解寒温之争 关于痘疹治疗,先人陈文中用丁、附、姜、桂等峻热之药,而刘河间、张子和辈悉用芩、连、大黄等寒凉之剂。当时的医者也是各有所偏,依陈氏而行者多用热药,宗刘张而治者多用凉剂。虞抟指出,偏用温热或寒凉,均为“刻舟求剑之道”[3]409,认为根据痘疹为心火的属性,刘张用凉药系正治为常法,而陈氏用温药为从治是权变。当然,也要看时令寒热、病证缓急施治,不可固执一见。

1.3.3 广征博引论治小儿痘疹 治痘疹“方法”,虞氏首先引用《丹溪心法·痘疮》“附录”之小儿疮疹论治,对病因、病性、症状、治疗原则等进行阐述,共列出33方从痘疹欲出前、初出时、已出后等不同阶段,针对病机之寒热温凉、体质之气血虚实、痘疹之疏密色泽或干湿、出疹之快与不快、兼证和变证之差异进行辨证论治,对于继承丹溪论治小儿痘疮的学术经验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接着,《医学正传》博采众家医论药方,先叙痘疮(疹)发前之五脏形证、发时之五脏形色和发病原因,列载治疗痘疹(疮)方药102首,并就不药而愈六证、外证逆顺轻重、痘疮初末形证轻重、五不治证进行论述。治疗痘疹(疮)方药102首为:疮欲出而未出,因外感而发搐或因内伤而吐泻6首;形病、气病、形气俱病4首,三阴三阳病6首;治变证,三阳证之疮出不快、疮青干黑陷者,或伴喘、渴、大便实,甚则昏冒,时作搐搦者10首;三阴证之四肢逆冷、自利者,痘疮平塌、灰白色不泽者或四肢厥逆、时作搐搦者1首;形气不足之气不足而自汗、声不出、疮顶陷塌、不绽肥者1首,血不足而痘疮灰白色、根窠不红、不光泽者1首;表里虚实之疮难出而易靥,或易出而难靥,或痛或痒11首;疮出不快21首;伤寒时气发斑5首;疮后余毒致病16首;平治诸方6首;古人拯治痘疮要法14首。

《医学正传》不是痘疹专著,但其对痘疹的论述极为详尽而全面,据此可以推断在当时出疹性急性传染病对儿童的危害程度,同时也充分体现出虞抟钻研痘疹理法方药的良苦用心。

2 学术特点与个人体会

2.1 小儿病因,以胎毒伤食多见 虞抟认为,小儿“内无七情六欲之交战,外无大风大寒之相侵”[3]386“抑考其证,大半胎毒而少半伤食也,其外感风寒之证十一而已”[3]386,指出变蒸、痘疹、斑烂、惊悸、风痫、发搐、痰壅、赤瘤、白秃、解颅、重舌、木舌诸证,皆因孕母不谨胎毒引起;而吐泻、黄疸、五疳、腹胀、腹痛、水肿、疟、痢、痰喘,则由饮食不节,调养失宜所致。所以,告诫孕母要忌食辛辣、过酸、煎煿之品以免胎气随热,切忌嗜欲无节、喜怒无常而使情欲动中、胎息辄躁,以致胎儿患病。在婴儿喂养时,反对未满百日而与咸酸之味,或未足周岁辄与肥甘之物,否则百病由是而生。笔者认为,以上虞抟所述病因当主要针对婴幼儿而言。

2.2 小儿脉法,有独到学术见解 关于小儿脉法,虞抟认为,6岁以下看虎口指纹,7岁以上方可以一指切三部之脉。

指纹诊法起于唐代王超《仙人水镜图诀》[4],是从《灵枢》诊鱼际络脉法发展而来,主要是观察食指桡侧浅静脉的颜色和充盈度,以此判断小儿病证的表里寒热虚实轻重。经检索古籍,历代医家对小儿看指纹的年龄主要有四种观点:第一种观点是1岁以下,如清代陈梦雷[5]所编《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第四百〇三卷所录《小儿药证直诀·脉法》条下有注:“《全幼心鉴》云:‘小儿一岁以前,看虎口食指寅卯辰三关,以验其病。’”第二种观点是3岁以下,如清代陈复正[6]《幼幼集成》载:“小儿自弥月而至于三岁,犹未可以诊切,……不若以指纹之可见者,与面色病候相印证,此亦医中望切两兼之意也。”第三种观点是5岁以下,如明代李中梓[7]《诊家正眼》记载:“小儿五岁以下,未可诊寸关尺,惟看男左女右虎口。”第四种观点,正是虞抟提出的:“如一岁至六岁曰婴孩,惟以男左女右手次指三关之脉,以为验病轻重死生之诀。”[3]387笔者认为,根据小儿肌肤脉络发育规律,当以3岁以下为看指纹的合适年龄,4岁以上小儿可根据个人体质差异将看指纹和切脉两者结合用于诊视。

关于正常脉率,虞抟认为7~10岁为“一息七、八至”[3]387,11~14岁为“一息五、六至”[3]387。 关于脉象,虞抟认为:“数为热,迟为寒,浮为虚为风,沉为实为积为痛,浮而数者为乳痫惊悸,虚而软者为慢惊瘛疭,紧而实者为风痫,牢而革者为便秘,沉而弦者为食积为腹痛,紧而弦者为气急为风寒,洪数者为热,伏结为伤食,软细者为虫疳。若气促脉代、散乱无伦次者,死在须臾而不治。”[3]387基本涵盖了小儿常见病证的脉象。

2.3 “纯阳”年龄,以八岁为界 关于小儿“纯阳”的年龄界限,《颅囟经·脉法》说:“凡孩子三岁以下,呼为纯阳,元气未散。”[8]而《医学正传·急慢惊风》中则提出:“夫小儿八岁以前曰纯阳,盖其真水未旺,心火已炎,故肺金受制而无以平木,故肝木常有余,而脾土常不足也。”[3]390从两者的立论基础看,前者是以先天禀赋之精尚存的生理特点为出发点,认为三岁以下小儿体内尚存禀赋于父母的“元阴”“元阳”之“气”;后者则遵崇《素问·上古天真论》“男子八岁,肾气实”“女子七岁,肾气盛”以及“五行生克乘侮”理论,从小儿病理特点出发,指出八岁以前小儿自身肾精尚未充盈,若肾水与心火不能既济,容易导致心火亢盛、克制肺金太过而无以平肝木,而出现“肝常有余,脾常不足”的病证。笔者以为,若小儿“纯阳”之说代表的是“生机蓬勃,发育迅速”的生理特点,那么根据小儿时期生长发育特点分析,未成年人都为“纯阳之体”。因为正常情况下,成年以前无论是体格、智力还是各脏腑组织功能,都在不断走向成熟和完善,所以通常情况下可将男孩16岁精未泻、女孩14岁经未行以前作为“纯阳”的年龄界限,这与吴瑭[9]《温病条辨·解儿难·俗传儿科为纯阳辨》中“古称小儿纯阳,此丹灶家言,谓其未曾破身耳”之说亦相合。当然,性早熟者属病理状态,另当别论。

3 结语

作为丹溪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虞氏在继承丹溪学术思想的同时,博采历代医家之医论验方,秉承家传,旁通己意,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儿科学术观点和临床经验,指导着后世临床实践。《医学正传·小儿科》根据《内经》《小儿药证直诀》之要旨,总论小儿病因和脉法,详述急慢惊风、发搐、五痫、疳证、吐泻、痘疹的理法方药,简介腹胀、腹痛、夜啼、鹅口疮等18种小疾之证治。认为小儿病因以胎毒、伤食多见,小儿脉法当6岁以下看虎口指纹而7岁以上方可切脉,“纯阳”年龄应以8岁为界。作为医论医话类古籍,由于时代的局限性,《医学正传·小儿科》书中记载的观点或许有失偏颇,因此需要通过进一步的研究,补偏救弊、发皇古义,以丰富和发展丹溪学派儿科学术思想体系。

猜你喜欢
病证小儿医学
本刊可直接使用的医学缩略语(二)
基于复杂网络的特发性肺纤维化病证结合人群分型研究
医学的进步
夜盗小儿(下)
夜盗小儿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你必须知道的事
小儿涵之三事
从病证结合角度探析亚急性甲状腺炎的治疗
小儿难养
医学、生命科学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