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敏
(延安大学西安创新学院,陕西 西安 710100)
在艰苦的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人民群众缔造了一种革命精神——延安精神,它以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价值取向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实践品格为内涵,教育和滋养了几代中国人要凝聚人心,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延安精神永远不会过时,它会永驻人心,随着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这种红色教育资源深入校园,在培育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延安精神不仅在当时特定的革命条件下显示出巨大的感召力,而且随着社会实践的深入,这种巨大精神力量不断完善和发展,其政治方向的坚定性、思想路线的真理性、价值取向的人民性和实践品格的奋斗性[1],在当代中国仍彰显出强大的生命力。
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是延安精神的灵魂,集中体现为共产党人矢志不渝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正是这样的理想信念促使共产党人攻坚克难,继往开来。试想在那个条件艰苦的革命战争年代,是什么力量让一批批有志之士前仆后继地奔赴延安这块贫瘠之地?是理想、信念、真理的召唤。习近平曾指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2]。今天,我们弘扬延安精神,就是要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在时代的考验面前,克服“精神懈怠、意志涣散、脱离群众、消极腐败”[3]等种种危险现象,向革命前辈学习,始终把坚定的理想信念作为奋斗目标,更加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笃信,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虔敬,对在顺境中不骄不躁,在逆境中不动摇,做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奋斗终身。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延安精神的精髓,其实质是坚持一切从客观事物的实际情况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今天,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改革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所以,我们必须坚持弘扬延安精神中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关键就是大兴求真务实之风。求真,就是勇于探索、创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把党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同各地区、各部门实际工作创造性地结合起来,不断开拓各项事业发展的新局面;务实,就是不搞面子工程,不图一时“政绩”,要脚踏实地,埋头苦干,把时间和精力主要用在下基层、搞调研、办实事、解难事上,扎实做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各项工作[1]。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延安精神的核心,中国共产党始终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延安时期,共产党人自觉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营造了“只见公仆不见官”的生动场景。今天,重温延安时期为人民服务的优良传统,仍然能为我们开展群众工作提供正能量、开拓新思路。任何时候,只有做好群众工作,最大程度地凝聚群众共识,才能形成干事创业的强大合力。在改革不断深化,社会利益矛盾更加突出的今天,更要不断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使全体人民拥有更多获得感,共享改革成果。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要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要不断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关注民生疾苦,落实惠民政策,营建和谐社会环境,进而推动我国社会的全面进步与发展[4]。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延安精神的标志。延安时期,条件异常艰苦,经济异常困难,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开展“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大生产运动,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与延安时期相比,今天人民群众的经济状况和生活条件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这种艰苦奋斗的精神却被一部分人逐渐淡忘了,他们在工作中不思进取,生活上奢靡浪费。在这些问题的映射下,延安精神中“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作风,就更加成为支持我们奋发图强的精神支柱,告诫我们要保持革命战争年代共产党人的那种奋发图强的劲头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始终厉行勤俭节约,杜绝奢侈浪费,反对贪图享受。
2018年3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兴盛,凝聚起实现民族复兴的磅礴精神力量”[5]。可见,我们文化自信基奠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延安精神是中国革命文化独特的精神标识,而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延安精神为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提供了宝贵的资源和载体[6]。
文化自信需要有对本民族文化的高度认同,并内化为文化自觉。全球化背景下各国文化的交锋融合,形成的多元思潮正影响着大学生的文化立场和文化选择,要在多元文化的浪潮中让大学生坚守民族文化,弘扬民族文化主旋律,是高等教育势在必行的责任。延安时期这段历史及其形成的延安精神在唤醒大学生民族文化认同中发挥着直接作用。中共中央在延安13年所取得的成就和经验,为中国此后革命和建设事业的胜利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13年中,形成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形成了前所未有的人民革命力量;造就了一大批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培育了以延安精神为主要标志的优良传统和作风[7];也见证了中华民族由自在民族向自觉自为民族的转变,向世界发出主宰自己历史命运的强有力声音,具有里程碑意义。在这13年中,所取得的成绩和积累的财富足以让每位大学生看到中国精神的力量,坚定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
延安精神充分承继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与传统文化一脉相承,成为涵养大学生文化自信的丰厚土壤。延安时期对理想信念的执著追求和坚定信仰,让大学生进一步理解中华文化中“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社会理想;延安时期涌现出的一批批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让大学生进一步理解中华文化中“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无私奉献精神;延安时期遵循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让大学生进一步理解中华文化中“经世致用、知行合一”的实践精神;延安时期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作风,让大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华文化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开拓进取精神;延安时期,党员干部与群众打成一片,让大学生进一步理解“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人民情怀[8];延安精神中蕴涵着太多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把从延安精神中汲取的力量融入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中,形成独具特色的大学生文化自信的落脚点,确保优良传统在大学生中得到传承和弘扬。
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文化自信状况,直接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前途和命运。而当代大学生成长在价值多元化、文化多样化的时代,面对外来文化的挑战,尤其是当下消费文化、炫耀文化、时尚文化、金钱文化等非主流文化的强烈冲击下[9],一些大学生不可避免地会对艰苦年代形成的精神文化产生认同危机,他们的理想信念模糊了,价值选择功利了,行为模式西化了,社会责任感下降了,总是幻想通过走捷径到达理想的彼岸,而不是通过自己的刻苦努力,这些“虚脱”的精神元素正好是延安精神的本质内容和价值取向。通过延安精神强大的生命力和无限魅力来教育学生,可以让大学生在多元文化的熔炉中坚守主旋律,形成正确的价值选择和文化认同。
我们看到,延安精神永不褪色,在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上发挥着一定作用。那么在高校中如何将延安精神融入大学生文化自信?
延安时期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留下了很多感人至深的革命故事。挖掘这些红色资源的精神力量,营造延安精神学习氛围。在这些榜样力量的熏陶下,相信大学生对我们中国人任何时候体现出的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而骄傲和自豪,为这个民族关键时刻体现出的顽强的生命力而震撼,进而对本民族文化彰显出的优秀特质更加坚定。可以具体化为:通过对革命时期重要英雄人物高尚品格、高尚情操的大力宣传,使当代大学生获得健康、高尚、美好的情感体验[9],进而激发整个队伍见贤思齐的内在动力,脚踏实地的不懈努力;通过对革命时期红色感人故事的传颂,给大学生上一堂生动的党史、党情教育课,使得当代大学生更加坚定自己的信仰,明确自己的目标,激发起他们努力肩负民族利益和国家使命的责任感。
大学生要将理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离不开实践活动。高校要有意识地将延安精神教育渗透、融入到各种文化和艺术活动中,使大学生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延安精神的熏陶。如:举办以延安精神为主题的演讲比赛、辩论赛、知识竞赛、诗歌朗诵等活动;充分利用学生社团的作用,建立以大学生为主体的延安精神研究小组和协会;运用新媒体手段,鼓励大学生制作弘扬延安精神的小视频、微电影。同学们在直接参与这些活动的过程中,也可以体会到那种乐观向上、刻苦努力、气势磅礴、震撼人心、坚忍不拔的精神力量。在社会实践活动中,高校可聘请老红军做专题报告,或利用节假日、学生“三下乡”活动日组织部分学生到延安开展参观考察、调查采访等活动,通过身临其境的现场教学,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大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树立认真学习的态度,养成艰苦奋斗、不屈不挠的精神。
在教学中融入延安精神,培育大学生的文化自信,要充分发挥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核心的课堂主渠道作用。提及延安精神,多数大学生只是从宏观层面大致了解,在理论深度和当代价值等层面还缺乏全面把握。结合本校实际,在课程设置中能够对学生进行延安精神教育的主要方式有三种:一是“延安精神”选修课,二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涉及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十三年的内容,三是《形势与政策》课中开设延安精神专题。三者相结合,在教学中,选择对延安精神有一定研究基础的有经验的教师进行授课,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了解延安精神理论,掌握延安精神的具体内涵和时代价值,进而使延安精神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一个系统的思维体系。此外,还要发挥“课程思政”的作用,把弘扬延安精神渗透到各门学科中,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继承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优良传统。把以上教育方式相结合,最终目的从延安精神中体悟其彰显出的民族文化的优秀特质,并让这种精神文化像血液一样流淌在大学生的身体里。在这种文化底气的浸染下,大学生更能够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到国家和民族建设事业中,自觉承担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在为人民服务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