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云飞
(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基础学院,浙江 宁波 315000)
获得感是思政理论课实效性的重要生成要素,也是衡量思政理论课实效性的重要标准。现有的学术成果普遍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获得感是一个综合概念,包括国家、社会、学校、教师和学生层面。但大部分的研究主要以学生获得感为核心研究对象,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是一种能动的、真实的、正向的和持续的综合感受。获得感至少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使学生在知识上学有所获,二是在学习中程能体验到愉悦、满足、荣誉、尊严、成就等感受,在知识增长、开阔视野、素质提升、价值塑造的同时内心得以滋养,生命意义得到升华。简而言之,思政理论课获得感就是作为主体的学生基于自身成长需要经过系统地学习后,在认知、情感、意志、信念、思维和行为上有实实在在的收获,是直接性(短期)获得感和间接性(长期)获得感的有机统一。
当前思政理论课获得感不足的主要因素有部分教学内容有违于“三贴近”原则,有部分教学内容联系现实社会不够紧密,不能有效地打通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当前现实的联系;理论与现实的“割裂”导致学生对思政理论课产生抵触情绪。此外,教学方法有悖于“三因三循”,部分话语方式与学生接受习惯存在错位、理论性有余而亲和力不足、与学生的接受能力有一定的距离、容易让学生产生被忽略的存在感和缺失主体感,由此导致了部分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获得感不足。教学方式不够与时俱进,相对教育技术发展滞后。部分教育者囿于传统的话语表达、思维方式和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了主流话语权,对受教育者的影响力、吸引力呈下降趋势。
思政理论课从根本上说是活生生的人的教育,把思政理论课上到人心中,既要从宏观上思考清楚“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又要从微观上为学生解答清楚人生问题。因此,思政理论课的出发点和归属上要紧紧抓住学生这个“人”做文章。
思政理论课有效供给机制,从大学生这个“人”为出发点,遵循三大原则,即导向性原则、主体性原则和实践性原则。以学生的成长需要与期待为核心,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与高职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之间的黏合度,帮助学生厘清和夯实“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我”之间的联系,增强学生主体感,实现自我成长的满足感。思政理论课有效机制包括了供给者,即教育者的素养、优质的供给内容,即教学内容和有效的供给手段即教学方式方法等基本内容。
习近平同志指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和期待,是新形势下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关键。如何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党和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与当代大学生发展需求和期待契合起来,是思政理论课面临的重要课题,也是思政理论课有效机制的核心。只有解决这一问题,才能切实提高思政理论课获得感。
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至少包括了三方面的内容:首先是学生的学习需求,表现为对实用性专业知识、社会实践经验和沟通技巧的需求,以及对于摆脱迷茫、帮助树立价值观的知识需求。思政理论课要直面学生在思想上、学习上、生活上所遇到的困惑和问题,如:学习动力问题、价值观困惑、心理健康和情感问题、就业问题等,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其次是学生的社会需求。当前大学生的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但年纪尚轻,缺乏社会经验。接触社会、了解社会、适应社会的渴求越来越突出,思政理论课必须要将教学与现实社会紧密联系起来,引导和帮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观察、分析和思考当前纷繁复杂的社会形势。最后是学生的成才需求。如何成长成才,明确人生目标,实现人生价值,是学生重点思考的课题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思政理论课除了知识传授之外,更侧重的是价值塑造,引导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坚定理想信念、练就过硬本领、锤炼高尚品格、勇于开拓进取。
思政理论课有效供给机制需遵循三大原则,即导向性原则、主体性原则和实践性原则。导向性原则就是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在组织教学中应合理地把握好政治话语、学术语言和生活语言三者之间的平衡,避免两种趋势即“空心化”与“庸俗化”。前者是一味地强调政治性和理论性,完全忽视“人”的接受程度;后者是一味地迎合学生,降低理论标准、矮化知识,出现一定程度的娱乐化和庸俗化。主体性原则就是要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教师组织、引导和开发学生,学生思考、参与和顺应主导。思政理论课并不排斥灌输,但反对单一的灌输。实践性原则就是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习近平总书记说,用科学理论培养人,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
习近平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就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六个方面的要求,坚持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这六个方面的要求,是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标准,也是思政课教师提升素质和水平的努力方向。简而言之,思政理论课教师要多读原著、悟原理,进一步坚定自己的科学信仰,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必须始终坚持师道尊严,做到严于律己、持身以正,通过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隐性教学效果。同时,要进一步提升思想理论水平,围绕教学需要开展学术研究。要坚定理想信念,保持对理论的敬畏;不断更新知识结构,保持理论的高度;做到“以理服人”,增进理论的深度;做到视野开阔,拓宽理论的广度;做到心中有爱,让理论充满温度。
1.“精”要求精确即求真,这是前提。“精确”是指要保证教学内容的政治性、思想性和学理性,避免庸俗化和娱乐化。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宣传马克思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旗帜鲜明反对各种错误思潮。
2.“精”要求精准,这是关键。“精准”是指教学内容要基于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紧密联系社会现实、行业特点和专业特色,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社会需求和成才成长需求。一方面加强主题教育。根据大学生关注社会的热点、难点问题,特别是一些敏感和深层次问题的特点,将当前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些突出的案例设置专题讨论,使得对大学生的是非观念、道德情操、社会责任、价值取向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渗透效果。另一方面,突出学校特色和行业特点。在课程大纲的整体框架下,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结合学校特色和行业特点,拓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使之更加贴近学生,更有利于学生成长。
3.“精”要求精炼,这是重点。“精炼”是指要精选教学内容,实现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变。要避免讲授与中学重复的内容、授章节之间重复的内容。以本校为例,坚持教材与校本特色相结合。作为医药类高等专科学校,我们更有责任关注大众健康、关注生命安全、服务人类社会。学校高度重视大学生的药德教育、诚信教育、廉洁教育和生命教育,强调“药德·药规·药技”三者合一的职业素质,着力培养具备“敬畏生命、敬业奉献、诚实守信、厚朴守正、严守药规、精益求精”的医药职业道德。为此,本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课程教学、互动实践上特别重视强化了医药人才的职业道德素质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凸显“责任”“敬畏生命”“仁爱”“诚信”“敬业”“守法”等主题教育,以着重解决高职药学人才以“品德”为核心的职业素养养成问题。
1.创新教学方式,坚持灌输与启发相统一
改变单一的教学模式,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体验式教学、问题式教学、活动式教学、案例教学法、专题教学法、情景教学法及“中班教学,小班研讨”等;探索和运用信息技术,利用好慕课、微视频、蓝墨云班课、问卷星等平台,以启发达到灌输目的,增强课程吸引力、亲和力和影响力。
2.强化社会实践环节,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构建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双课堂,课堂教学以讲授重点、难点、热点问题为原则,在完成课程教学理论知识体系目标的过程中,树立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力求有破有立,坚持主旋律。实践教学在丰富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力求使学生能够内化并践行课程教学目标和要求。我校目前已经形成了“校内外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即以覆盖全校学生的校内社会实践的“面”,以优秀学生为主体的校外社会实践的“点”,实现了“以点带面,点面结合”。
3.整合校内校外资源,架起课堂和社会的桥梁
一是整合校内资源。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与学校的大讲堂、“青年马克思主义工程”“入党积极分子党课”“素质拓展讲座”及团委组织的暑期社会实践等资源结合起来。二是利用校外资源。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有效地将地区历史文化遗存、红色景点和优秀企业转化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平台。三是师资力量多元化。聘请专家、学者、企业负责人组成校外思政导师团,成立校内校院两级“形势与政策”课讲师团。依托当地政府、企业的资源优势,增强校企师资融合,以及有力的平台和师资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