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 浩,李 繁,陶智祥
(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0)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正式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精准扶贫”是促进小康社会建成的重要举措。2017年6月24日广东扶贫济困日活动重点企业座谈会上,广东省马兴瑞省长针对广东贫困村的脱贫问题提到:第一是发展不平衡依然是广东省城乡出现的突出问题;第二是农村建设滞后主要在粤东西北地区;第三是同时把2277个贫困村建成新农村示范村,要实现相对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必须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省委省政府《关于2277个省定贫困村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的实施方案》提出贫困村建设的具体措施。
在广东省省定的2277个贫困村中,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校”)定点帮扶茂名化州市丽岗镇镇安村。作为高校,如何利用自身优势开展精准扶贫工作,如何把精准扶贫工作与人才培养工作相结合起来,都是高校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为此,学校开展了精准扶贫视域下电子商务专业大学生公益创业人才培养的探索和实践。
2016年11月国务院扶贫办颁发《关于促进电商精准扶贫的指导意见》国开办发〔2016〕40号文在总体目标中提到以下几个内容:一是对有条件的贫困县实现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全覆盖;二是对有条件发展电子商务的贫困村实现电商扶贫全覆盖;三是第三方电商平台对有条件的贫困县实现电商扶贫全覆盖。为了实现总体目标,离不开电商人才的大力培养。
第一,扶贫村的需求为人才培养提供新机遇。学校对口帮扶的镇安村共有18个自然村,均属纯农业型村庄。研究团队经过走村串户深入调研,发现贫困户多数文化水平不高,多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作为主要经济来源,产业单一,农产品特色不明显,销路不畅,产业链尚未形成,当地市场空间狭小和资源匮乏。而在当地有一家农村电子商务公司愿意为学校提供优质的电商平台服务以支撑学校运营其平台扩大扶贫商品营销,并将利润的大多数转化为扶贫款,这样“互联网+产业基地、品牌产品、脱贫减贫、辐射带动”成为了学校精准扶贫的主要方向,这为人才培养实践创造了机会。
第二,精准扶贫工作与人才培养工作有契合之处。学校拥有相对集中的科技、人才、智力、文化实力的显著优势,特别是人才培养是学校的主要工作,结合电子商务专业进行“电商扶贫”,契合“发挥优势、补齐短板”和“共建、共享、共赢”的理念,既符合学校发展实际,又创新了人才培养途径。
第三,新时期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提出新要求。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于20世纪90年代兴起,受制于经济发展和人们观念的转变,研究和实践长期处于摸索阶段。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发展,大学生创新创业已经成为经济发展中不可缺少的部分,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在高校教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公益创业人才培养重点在于培养学生进行公益创业所需要的意识、精神、知识、能力及其相应公益创业实践活动的教育。学校在2017年开始公益创业人才培养的研究和实践,结合电子商务专业特点,将创新创业、专业建设与扶贫工作相融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积极探索创新创业育人模式,并逐渐形成一套包括教学和实践的完整的公益创业教育体系。
学校结合自身特点和精准扶贫任务实际,开展以“消费扶贫”为主要理念的大学生公益创业,并将公益创业教育融入其中。通过建设公益创业教育的复合型师资队伍、组建“三维一体的模块化课程”,搭建“扶贫电商线上平台”和“线下实体致富超市”的实践载体的电商公益创业人才培养体系。
公益创业的教师团队既有来自于本校的专任教师、辅导员、党政管理人员,又有来自于行业、企业、机关、事业单位里面有公益创业经验的老总、社会组织负责人、优秀创业者等。来自不同背景的老师们组成公益创业双导师团队,取长补短,共同商量教学内容、制定教学方案,共同完成教学,提升师资的整体业务水平。
第一个维度是建立“创业理论课程”。首先在将公益创业教育理念融入人才培养目标,将公益创业教育嵌入日常专业教学计划当中,从专业的角度启发学生对创业知识的理解与认知。其次设立专门课程。通过组建创业课程教学团队,共同建设创业课程理论体系,编写《大学生创业指导》教材,从创业与人生、创业计划、创业机会、创业风险等内容引导学生。
第二个维度是建立“创业体验课程”。结合专业开展创业第二课堂训练,学生自行组成创业团队,利用在课程中学到的知识,编写项目策划书,通过线上线下产品营销,练习创业的技能和方法。
第三个维度是建设“创业实践孵化基地”实习指导。教师带领学生到贫困村建立“大学生校外创新创业实践基地”“线下实体致富超市”,与村民一起设计实践基地、扶贫商品上架以及销售等,帮助学生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
1.建设农村电商线上平台
教师、学生、村民共同建设“农村电商线上平台”。村民负责提供农产品;学生负责商品的拍摄、图片处理、详情页介绍、促销方案和客服,负责将贫困村养殖、种植、野生的农特产品通过农村电商线上平台向全社会销售,向社会各界推广,发动消费者在平台上选购自己所需的各类产品,既为各界消费者提供足不出户就可以购买到所需的产品,又实现贫困村农产品的产业化、规模化。
2.开设线下实体致富超市
学校在校园和贫困村开设“线下实体致富超市”,学生以项目实习导入的方式参与超市运营,负责项目的宣传发动、会员注册、商品的上架,负责项目“进学校”的推广、采购对接、线下实体店帮扶建设和财务的管理等方面工作;村民负责农副产品的收集、项目“进乡村”的推广、电商线下实体店的选址、村内电商线下的物流的配送和扶贫基金分成的使用管理等方面工作。特别是在6月30日广东扶贫济困日、10月17日全国扶贫日,在春节、中秋、元旦、五一、国庆等国家重大节日,通过线上线下、校园内外现场推广、销售村民自产产品。
学生在努力参加电子商务专业的专业学习之外,以项目为驱动,采用集中行动、团队作战的形式,加入到“消费扶贫”的项目里面,学校以及行业、企业、机关、事业单位组成的公益创业双导师们,给学生系统讲授的创业专业知识的同时,也把志愿服务的内容、知识以及创新能力,形成了“学习+服务”的培养模式。同时,学校还重视学生服务学习模式中的知识内容、课程内容,强化任何一个环节的评价考核机制和内容,为每一个学习服务环节都开展严谨、细致、充分、全面的考核。根据公益创业教育的特点,以团队获得的分数为主要构成、个人获得的分数为辅助构成的评估考核方案;同行评价和导师评价结合的评价方式;稳定和淘汰相结合的流动机制。
学校在大学生公益创业教育的人力、财力、物力上都给予支持,使项目能够快速推进,学生参与项目的积极性、主动性高,取得了很好的成效。近3年电商专业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均达96%以上,专业对口率均在90%以上,企业满意度达到95%以上,培育了50个创业团队,300余名同学参与“互联网+精准扶贫”创业项目。获得省级教研教改项目12项,省级创新创业类比赛62项。获人民日报、半月谈、羊城晚报、广东电视台等媒体多次报道。
本项目以服务精准扶贫为基础,进行了高职电商专业大学生公益创业人才培养的理论和实践的探索,所提出的观点和理念对电子商务专业的教学改革、实践平台建设、创业师资培养等也具参考意义;在电商专业人才培养的社会服务能力提升方面具有示范性作用,对于带动其他专业教学研究与实践特别是创新人才培养也有着借鉴意义,对高校如何服务精准扶贫也有较大的社会意义和推广价值。
本研究得以顺利实施有赖于学校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工作的高度重视,与扶贫村一起为专业建设提供大力支持。其次是学院充分利用扶贫工作的契机,把电子商务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融入其中,进行了教学改革、师资队伍、实践基地等建设。由于精准扶贫的主题赋予了项目深厚的公益色彩,为师生参与项目进行社会服务提供强大动力来源。在项目研究中,我们也发现创业实践目标与现实不尽如人意,扶贫工作目标与专业建设目标追求存在差异,人才培养评价的创新性不足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