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 梦
(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常州 213000)
近年来,由于招生形式的多样化,高职院校中有一类“3+3”模式的中职毕业学生,这类学生有着一定的专业基础,但是由于他们不羁的状态,被定义成老师们眼中难以管束的一类学生。对于这类学生,高职院校在进行分层、分类指导的同时,更要以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不断探索这类学生的教育模式。
从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党中央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系列问题,全面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始终坚持立德树人,不断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推进一系列的教育改革措施,加快解决教育短板问题,教育现代化得到飞速推进,教育方面人民群众获得感明显增强,我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也得到明显提升,人民大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得到全面提升。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2017年2月,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提到,要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简称“三全育人”)。围绕这些要求,全国各地的高校要始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加强全员意识,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各个环节,全过程贯穿思想价值理念,形成长期有效的育人机制。
我国从21世纪80年代开始关注中高职衔接问题,中高职衔接的模式主要有五年一贯制、分段贯通制(3+2、2+3、3+3 及 4+2 制)、对口单招等模式,其中“3+3”分段培养是中高职衔接的一种模式。目前,很多高职院校都有一定比例的这类学生。这种培养模式的特征是“两层直通,两校协同,两段衔接”,在发挥高职院校带头作用的同时中高职通力合作,共同培养不仅系统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又具有熟练职业技能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学生在中职院校学习3年,再进入高职院校学习3年,6年的学习阶段,由对口的中高职院校统筹制定中高职理论知识课程体系和职业技能课程体系,系统化培养高级技能人才,学生主要是通过注册入学方式进入高职院校学习。
这些学生之前三年接受的是中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一样,都属于中等基础教育的范畴,但中职生在学习习惯、理论基础、综合能力、心理素质等方面与普通高中学生有着明显的区别。
这类学生由于培养模式的不同,本身的文化基础是相对比较差的,在大学期间遇到“高等数学”“大学英语”等这类课程学起来会比较吃力,往往会出现挂科现象,进而对后面的专业基础课的学习也会有一定影响。但是由于他们在中职学习阶段就已经接触和学习到了专业知识,他们的专业基础较普高学生要好;且中职教育多注重实操,培养了他们的实操能力,他们的职业认知和职业素养也较普高学生要高。同时,这类学生敬业精神也较强,能对所学专业随时应用于实践中。
这类学生中绝大部分原来都是属于受家长和老师冷落的“差生”,他们带着社会对职业学校的偏见和歧视、家长对中职学校的浅薄和盲目走过了三年的中职学习生涯,产生了许多不同于一般高中生的心态。但是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选择了继续升学,来到了普高学生同样享有的高等学府,在这里他们很想再一次证明自己,因此他们具有很强的虚荣心,表现的欲望很强。然而由于很多人对他们先入为主的定势思维,不管这些所谓的“问题学生”做得有多么的好,往往最终还是会被老师、领导遗忘在某个角落。久而久之,让这些得不到认可的学生会越来越感到自卑,缺乏信心和战胜自己的勇气,进而选择放弃、玩世不恭。
这类学生多半从小缺乏父母的关爱和良好的家庭教育,使其很难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再加上没有适当的引导,容易沾染上打架、上网等不良习惯,自律性差,就影响了学习,使自身的发展空间受限。但是虽然他们的文化知识基础相对比较差,但智力素质并不差。他们的思维敏捷,动手能力较强,对新事物、新观念容易接受,适应性强,且追求时尚,追求梦想的意愿也是非常强烈。所以他们的可塑性很强的,我们必须注重发掘他们的潜力,努力实施“因材施教”。
“3+3”分段培养的学生特点显著,进入高职院校,作为高职院校管理者,需深入了解学生,认真履行工作职责,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管理工作方法,才能够培养出适应时代要求、适应市场需要、符合国家标准的大批高素质人才。
“3+3”分段培养的学生,较一般普高的生源,自律性相对较差,本身在中职期间接受的还是中学的教育管理模式,天天在班主任或任课老师的督促下学习和生活。到了高职院校,一下子进入自主学习的大学环境,没有了原本的束缚。一开始,他们要比一般的普高的生源适应得好,能很快进入角色,但时间久了,他们在初中时期或者中职时期的一些坏的习惯会逐渐涌现出来。这个时候,如果我们一味站在管理者的立场上,对他们发号施令或是一味责罚,会有短暂的效果,但时间久了就没有效果了,一次又一次,不断反复,相互都会疲劳,失去耐心。
作为高职学生管理者,面对这一类学生,要对他们多一分关注。通过调查,这类学生的家庭多半是不完整的,或是父母忙于工作无暇顾及的,他们渴望陪伴和关注。他们缺的并不是管理者,从小到大,严格的管束对于他们来说已经习以为常,只会让他们产生逆反心理。他们缺的是陪伴者,同伴的陪伴、班主任和辅导员的陪伴、专业导师的陪伴,甚至学校领导的陪伴。
这里的陪伴,不单单是字面上“随同作伴”意思,这里的陪伴内涵更丰富,不仅要言传,更要身教。陪伴教育,就是以身作则的教育,彼此严格的教育,这才是真正的陪伴。作为管理者,我们不仅仅要走到他们中间,与他们坦诚相待,多一些陪伴,多一些聆听,更要让他们知道严格的管理制度、规矩对于他们来说恰恰是最需要的。早锻炼,最早到操场的是监督他们的学长学姐;晚自习,最晚离开教学楼的是班主任和辅导员;课堂上,最早到教室的是全程站立着上课的教授学者们;各类大型活动处处可见的是和学生们亲切打招呼的学校领导们。这里的陪伴不是监督,这里的严格不是强制,是默默地引导、潜移默化地启发、无形地影响。
信念,是自己认为可以确信的看法。说得更具体些,信念是一种境界,一种追求,一种力量,一种激励。是人生前进的强大力量,支撑着我们战胜一切困难。现在的很多大学生都是按部就班地来到大学校园,对自己的目标、将来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完全不知道,甚至完全没有去思考过。“3+3”的学生初中毕业,在还是懵懂期就过早地接触了专业,有一定的职业体检和职业认知,但理论基础不牢,心智还不完全成熟。他们心中往往缺少一份信念,培养正确的信念,对他们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信任,是一种无形的推动力,它是一种力量,是对人的一种鼓励,是一种肯定与赞赏,被别人信任是一种幸福。信任是所有关系的基础,离开信任这个坚实土地,一切合作的种子无从发芽。作为高校管理者,对学生应该毫不吝啬我们的信任,尤其对于这类从小就被认为是“差生”的学生,我们更应该给予他们真诚的信任。在平时教学中,不能一味地用成绩来衡量他们的好与差,要改革这类学生的评价体系,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他们,在推行教学改革中,积极尝试用多把尺子来评价他们,从多个角度建立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主动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帮助学生自我定位,培养自信心,鼓励学生主动发展。
信心不足是这一群体普遍存在的心理特点。学校应积极为他们创设展示自我的舞台,给他们提供自主选择和主动参与的机会,帮助他们发现自身优势,在成功的体验中,拥有积极、自信的心态。作为教师要主动发现学生的优点,然后启发、引导、培养,比如高职院校的一些技能大赛,对于原本就有专业基础的他们,可以更快地进入到比赛角色中。这些以往难得受到尊重的学生,一旦受到尊重,就会倍加努力。在备赛过程中他们发现自身的理论基础差是短板,就会想要改变自己,从而激发他们对于理论学习的热情,进而取得全面教育的效果。自信在一次次努力和成功中积累,使他们不断进步。
近年来,媒体不断充斥着“中国智造”“中国创造”“中国精造”“工匠精神”等这些字眼,在2016年3月5日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说到“要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首次将“工匠精神”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高职院校是培养具有高技能水平的应用型人才的摇篮,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育人模式是对大学生职业态度和职业素养塑造的有效途径。
1.大一职业引领
“3+3”分段培养的学生对专业已有一定基础,进入大学,首先接触的就是基础课,或是专业基础课,这些是他们所不擅长的,如果他们没有沉下心学习,往往会在这段时间将他们对于专业学习的热情磨灭掉。所以在接触这些课程的同时,要对他们进行一定的职业引领。进校首先安排专业老师给他们进行专业介绍、邀请企业领军人物进行行业介绍和市场分析、邀请优秀校友进行大学生活介绍和经验分享;带领他们去校企合作单位进行实地参观和交流学习;安排部分实训课程进行职业体验。在这些过程中激发这类学生对所学专业的热爱,逐渐将中职阶段学习的专业知识与目前的学习内容进行串联贯通,在学习中不断培养自己的专注、创新以及不断突破自我的优良品质。
2.大二以赛促学
经过一定时期的学习,学生们已经掌握了很多的专业知识,这个时候可以让他们开始接触各类职业技能大赛。大学生职业技能大赛历来都是依据国家职业技能和行业的标准,结合企业生产和经营工作实际开展的操作技能和解决现场问题能力为重点的、有组织的竞赛活动。它与企业的职业技能培训、职业技能鉴定、业绩考核、技术创新紧密相结合,与时代和市场接轨。有部分“3+3”分段培养的学生他们是有一定的大赛经验的,在中职期间,他们在老师的指导下也参加过一些比赛,到了高职院校,这些比赛又有了全新的内容和挑战。
指导老师在挑选选手的时候会特别考虑“3+3”分段培养的学生,一方面考虑他们的大赛经验,另一方面也要有意识地在培养他们的专业素养。备赛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有很多学生会在这个过程中败下阵来,要不断培养他们刻苦专研的精神,越挫越勇。备赛的过程能充分考验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过程中经常会碰到这样那样的难题,有人选择避开,有人选择迎难而上,不断探索,没日没夜地训练和比拼。有一些比赛时间长达十几个小时,对于指导老师和选手都是一种煎熬,发挥工匠精神,坚持到最后,收获的将不单单是比赛的成绩和获奖荣誉,通过这些比赛,可以充分促进这类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不断学习和探索,培养属于他们自己的“工匠精神”。
3.大三实践求真
高职院校大多是“2.5+0.5”或者“2+1”的培养模式,在通过一定时期的专业理论学习后,必然要进入实践环节,这个时期对于学生来说既新奇又富有挑战性。他们要将所学所知的运用到实际工作中,这是一个检验和证明自己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实习指导老师和企业带教师傅这两个角色尤为重要。在一开始的实践过程中,学生们往往会比较茫然,理论与实践不能很好地衔接,这个时候实习指导老师要时刻从旁指点和关心,帮助他们克服初期的不适应感,逐步带领他们踏入职场。“工匠精神”就是一种敬业精神,企业的师傅是他们踏入企业的第一位老师,他们的形象和工作态度会最先影响到他们在企业中的成长。在同学们边学习、边实践过程中,不断引导同学们学习身边的工匠和榜样,发挥敬业精神,立志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贡献的当代工匠,不断探索和获得职业认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