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现状调查与思考

2020-01-09 17:15旸,娄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网络媒介媒介素养

■ 刘 旸,娄 佳

(桂林旅游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6)

网络媒介素养是指人们了解、分析、评估网络媒介和利用网络媒介获取、传播和创造信息的能力。新媒体时代赋予网络媒介素养更为丰富的内涵,它改变的不仅是信息传播的载体和途径,更为重要的是其便捷的移动终端和即时的交互方式深受大众喜爱。2019年8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9年6月,在8.54亿网民群体中,学生占比26%,数量最多。其中,受过大学专科、大学本科及以上教育的网民群体总占比达20.2%,相比2018年12月增长1.6个百分点[1]。可以看出,大学生是受新媒体影响最大的群体,面对纷繁复杂的海量信息,大学生如何辨清“象征性现实”和“客观现实”,主要取决于大学生使用网络的能力和态度。本文通过调查和分析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现状,寻求新媒体时代提升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有效路径。

一、高校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调查与分析

为进一步了解当前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现状,本文主要选取了广西师范大学、桂林航天工业学院、桂林旅游学院三所高校的在校大学生为对象开展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222份,回收有效问卷215份。

(一)大学生媒介使用情况

在大学生在媒介使用情况调查中,大学生对网络或者手机等新媒体接触频率非常高。调查结果显示:90.2%的大学生会选择用手机上网,37.7%的受访者表示网络游览时间每天超过5个小时以上。这说明网络在学生群体中无所不在,与电视、电脑等媒介相比,手机的使用频率最高。

对问题“手机的出现为你的生活和学习带来了哪些积极因素”的回答中,仅有30%的大学生选择“有利于查找学习资料”。

对问题“过分依赖手机媒体可能对你的生活和学习带来哪些消极因素”,调查结果显示:39%的大学生选择“会浪费时间影响学业”。

在“接触网络的目的”方面,调查得出:学习需要(18.8%)、时事新闻(19%)、交友聊天(22.9%)、购物消费(13.8%)、网络游戏(9.6%)、时尚娱乐(13.3%)、就业信息(2.6%)。大学生网络使用目的和动机多样化,获取信息、学习知识、交友聊天、生活娱乐等分布比较平均。

整体而言,大学生主要通过网络、手机获取信息,相比书籍、报纸、电视、电脑,手机成为重要的网络媒介;同时用网络查找学习信息占比较少,大部分集中在时尚、购物和聊天等功能的使用上,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媒介使用情况并不乐观。

(二)大学生媒介认知反馈情况

对问题“网络媒介对大学生的作用和意义”调查结果表示:29.9%的大学生认为新媒体为他们查找学习资料带来了极大的便利,27.5%的大学生认为新媒体丰富了自己的课余生活,24.4%的大学生认为新媒体的运用有助于增进同学间、师生间交流互动的机会,18.2%的大学生认为新媒体所呈现的新功能极大满足了他们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

对问题“你对移动互联网上的信息持什么态度”,调查结果是:76.3%的大学生选择“相信”和“比较相信”移动互联网上的信息,23.7%大学生认为网络信息不利于身心健康。

对问题“你在使用网络媒体获取大量信息时,是否会有意识辨别其真实性”,调查结果是:选择“会”占57.2%,“不会”占 7.9%,“偶尔会”占 34.9%。

对问题“你觉得互联网世界中是否需要遵循诚实自律的道德要求”,调查结果是:“视情况而定”占29.3%,“不用,网络是虚拟的”占8.4%,“应该遵循”占62.3%。

从上述调查结果来看,大学生肯定了网络媒介存在有益于学习和生活,对网络媒介信息表现出信赖程度较高、分辨能力不强等特点。

二、新媒体时代加强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有效途径

“媒介素养要求我们获取信息、建立知识体系,不仅要从认知的维度,还要从情感的、美学的、道德的维度进行思考”[2]。调查发现,随着新媒体网络时代的发展,大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已具备网络媒介的使用能力,但在甄别和筛选、辨别与批判等方面还存在动力不足。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是一种内在的调节,旨在最终养成外在的行为自觉。高校要做好新媒体环境下加强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整体规划,建立合理的网络媒介素养教育课程体系,加强网络媒介素养教育专兼职师资队伍建设,实现行为主体网络媒介素养自我提高,营造风清气正的新媒体传播环境,将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

(一)加强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整体规划

高校要适应新媒体时代的发展要求,结合校情和学情,从源头着手加强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整体规划的顶层设计。一方面,制定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总体目标,在宣传、学工、团委、教育信息中心等部门形成联动意识,保障全校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目标的实施;另一方面,加大资金投入,加强网络资源的软件和硬件建设。一是建设多媒体技术环境。编写相关课程学习的教材和资源库,提供慕课等网络学习平台,建设功能技术齐全、满足现代化教学需求的智慧教室,使用雨课堂、课堂派、学习通、微助教等手机即时互动平台等。二是加强宣传平台投入与建设。网络媒介资源不仅包括与互联网相关的微博、微信、门户网站电子屏等多媒体信息源,还包括电视、广播、报纸、板报等传统信息传播源。高校要整合课堂外的全部宣传教育渠道,加大建设的力度,确保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有序开展。

(二)构建网络媒介素养教育课程体系

网络媒介素养教育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的英国,芬兰、瑞典、法国、澳大利亚、英国、加拿大、挪威以及瑞士等很多国家都将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内容正式纳入到学校的正规教育课程,国际教育界对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视反映出当今媒介信息环境对学生普遍影响不容忽视[3]。我国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整体处于起步阶段,高校网络媒介素养课程也仅局限于新闻传媒专业,还没有系统的网络媒介素养教育体系,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成果尚处于摸索阶段,大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普通较低。鉴于时代发展和学生成长所需,高校作为文化建设主阵地,在全校范围内构建网络媒介素养教育课程体系,是当今媒介信息发达条件下必需的教育措施。高校应该积极更新网络媒介素养教育观念,合理设计网络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内容。通过课程教学一方面引导大学生科学认识网络媒介和网络媒介资源,树立正确使用媒体的观念,具备使用新媒介的基本能力和接收媒介信息的能力;另一方面教给学生如何充分利用网络媒介资源提升自我发展能力和服务社会的能力,让网络媒介资源成为学生提升自我、发展自我的一种有效路径[4]。此外,将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内容融入思政课、大学生素质教育等相关课程,提高大学生面对网络媒介各种信息时的选择、理解、质疑、评估、创造、制作及思辨能力培养的理论性和系统性,最大限度从自身角度减少不良信息对学生成长的消极影响。

(三)建设网络媒介素养教育专兼职教师队伍

高校网络媒介素养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离不开一定数量和质量的,由专业课教师、思政课教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职辅导员等组成的专兼职教师队伍。他们不仅要具备扎实过硬的专业理论、思想教育功底和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还要具备娴熟运用网络新媒体相关技术的能力。从学校层面来说,要建立常态化的网络媒介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培养机制,加强有针对性的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学习、培训和交流,鼓励教师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参加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相关实践活动,促进成果推广和资源共享,确保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工作可持续发展。从教师层面来说,首先要明确新媒体时代网络媒体信息和教育对象的特征,紧跟时代发展步伐,主动适应和学习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的新方向,及时更新教育观念;其次要加强自身新媒体信息技术水平的培养,主动学会使用新媒体信息相关技术,学会使用新媒体信息工具、网络话语体系与学生之间进行交流互动,提升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知识水平和技能,同时还要加强社会道德教育和网络道德教育,加强对大学生在网络空间道德价值观念的合理引导。只有教师队伍网络媒介素养能力和水平与时俱进,才能推进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整体水平的提高。

(四)实现行为主体网络媒介素养自我提高

“在人类社会历史领域,人的责任是绝对的。每个人都必须对他的一切负责,因为他也要同时对决定他的社会环境负责,对影响他自我负责的一切社会条件负责”[5]。网络媒介素养教育能提高行为主体的社会责任意识,规范行为主体对网络媒介资源的使用和运用行为。大学生作为行为主体,树立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终身学习的理念至关重要。当代大学生要加强自我学习,一方面要重视自身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注重培养自己在新媒体环境下信息获取、筛选、辨别和批判的思维能力,自觉遵守网络道德规范,自觉接受和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网络媒介素养相关专题教育活动,如:校内专题论坛、讲座、沙龙等,加强与老师、同学间的互动与交流,探讨大学生们关注的媒体现象和专门话题,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6];另一方面,主动选择学习媒介素养通识课程,掌握基本的媒介知识、学习解读和评估媒介信息的能力、学习创造和传播媒介信息的能力以及如何有效利用媒介信息服务个人和社会发展的能力等内容的学习[7],尽量做到虚拟空间和现实世界的自主切换,合理利用网络平台,积极投身于现实社会,全面系统地提升自身网络媒介素养。

(五)营造风清气正的新媒体传播环境

新媒体时代,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导致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微信、微博、网络学习平台等新媒介平台是校园文化鲜活的载体,促使高校网络媒介素养教育与新的媒介环境无缝对接,进一步拓宽课堂之外的网络媒介素养教育传播环境。把大学生最为关注的校园微博、微信、网站、BBS、贴吧、易班等网络思想宣传阵地建设好,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和平等、开放、互动的语言表达来加强思想引领,引导新媒体使用。以桂林旅游学院成立的四维新媒体工作室发展和建设为例,它有效整合了广播、电视、校报、微博、微信、LED宣传屏等媒介资源,组建成了一个结构合理、协同高效的校园“思维”宣传团队和管理平台。工作室以“热烈、敏锐、深入、新知”四个崭新的视角,在新媒体领域积极探索,使信息收集、生产、传递、反馈一体化,及时、高效并多方位向广大师生和社会各界展示学校发展成就、办学特色和校园文化等。把同学们日常关注的热点话题借助“五四”“国庆”等特定节日,通过举办校园媒体文化活动或者社会实践等系列主题教育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到话题互动上来,在校园实现媒体融合发展。

新媒体时代,网络媒介素养教育能帮助大学生形成科学认识世界的方式、方法,确立正确的价值观。高校文化育人要彰显时代特征,将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抓准存在的困惑与问题的关键点,综合考虑学生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特点,建立长效保障机制,营造清朗网络空间和氛围,整体提升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及思辨批判能力,确保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针对性和常态化。

猜你喜欢
网络媒介媒介素养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城市老年人网络媒介素养提升路径研究
辨析与判断:跨媒介阅读的关键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书,最优雅的媒介
基于网络媒介的中医药信息传播效果研究
反思媒介呈现中的弱势群体排斥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