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在中医外科教学中的运用*

2020-01-09 16:27杨春艳姚丽萍柴盼盼
河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要诀蝼蛄心法

柳 研, 杨春艳, 姚丽萍, 张 剑, 柴盼盼

(1.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皮肤科; 2.泸州市中医医院五官科,四川 泸州 646000)

《中医外科学》是中医院校中医学和中西医结合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随着近十几年教学改革的推进,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如PBL教学、病案启发式教学、情景模拟教学、翻转课堂等,其最终的目的,就是使学生能够理解和记忆,从而运用于临床。对《中医外科学》的学习也是如此,而现行的中医教材编排和教学方式,体现的是理解之后的记忆,是符合高等院校学生年龄阶段特点的学习方式[1],但是中医学是以古代哲学思想为基础的,出生于新时代的人学习和理解较为困难。若要深入深刻地研究学习中医,必须要学习医古文和研读古代医学著作,正是因为这个原因,生活在新时代的人们,学习理解中医较为不易,同时中医病因病机晦涩难懂,中医证型和方剂多如牛毛,需要学生能够将所学的要点长久记于心中,怎么才能用生动形象的方法学习记忆,需要深思和寻找。所以需要在古代医学古籍中寻找一种文笔浅显易懂,容易记忆和背诵的著作,与现行的教材相结合,实施于教学中,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记忆,而《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就是这么一本书。

1 《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的介绍

《医宗金鉴》是清代乾隆年间由吴谦、刘裕铎奉政府之命编辑的一部大型医学丛书[2-4]。该书内容丰富,收纳了十八世纪初以前历代重要医学著作之精义,历经3 a,于1742年完成,是我国综合性医书中最完善又最简要的一部,在我国中医发展史中占有重要地位。从1749年起被清朝“太医院”规定为医学生的教科书,用于教学。“使为师者,必由是而教;为弟子者,必由是而学。”[5]全书共90卷,《外科心法要诀》是其中的一部分,为第61~76卷,作者是当时精于外科医理的著名医家祁宏源,宏源家学渊源,其祖祁坤曾为清顺治年间太医院判,精于外科,著有《外科大成》一书,《外科心法要诀》是以《外科大成》为蓝本修订而成,其中多为祁家家学经验,被认为是一本较为全面的中医外科书。

《外科心法要诀》共16卷,内容可分为四部分[6-8],第一部分为总论,论述了十二经络、痈疽的诊断及各种外科疾病的治疗原则;第二部分为方论,讲述了各种内服、外用的外科学处方;第三部分为各论,以人体部位而分别论述外科疾病;第四部分为杂病。

2 《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与现行教材的结合运用

《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中的内容与现行的《中医外科学》教材有相似之处,其中的浸淫疮、黄水疮、油风、白屑风、白疕等疾病的论述简单易懂;各论中对各个疾病的论述,如疾病描述、病因病机阐述及方药组成上多以韵文形式的歌诀而展现于读者,简明实用,利于师者教授讲解,便于学者理解记忆,以至背诵,尤其适合于教学。以歌诀韵文的形式教学,读之朗朗上口,符合记忆学的原理,尤其适合于初学者,更适用于中医学中较为枯燥难懂不易被记忆的内容[9]。另外,每首歌诀下均有注解,利于讲解,便于理解,十分实用方便。

如论述油风的歌诀,“油风毛发干焦脱,皮红光亮痒难堪,毛孔风袭致伤血,养真海艾砭血痊”,简单的四句七言,但其中的内涵丰富,不仅包括了油风的临床症状,即毛发干焦,成片脱落,头皮光亮,瘙痒如虫行;也揭示了引起油风的主要原因,即邪风乘虚袭人,致风盛血燥,不能荣养毛发;还告知学习者治疗方法方药,就是口服神应养真丹以治其本,外用海艾汤洗之,以治其标,若病情日久,宜针砭头皮脱发处,毛发可复生[10-11]。对比现在使用的教材,油风篇中证型涉及四个,而歌诀中只提到两个证型,即血热风燥、日久气滞血瘀,但是临床上确实以这两个证型为主;虽然教材中用的方剂与歌诀中不一样,但方剂中基本的药物配伍还是一致的。这些少许的不一样,需要教师加以解释和补充,这样就完美地使现行的教材和《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结合起来,达到了教学素材的古今联合,最终使学习者更容易理解和记忆。

如有白屑风的歌诀,“白屑风生头与面,燥痒日久白屑见,肌热风侵成燥化,换肌润肌医此患。”白屑风即现代医学的脂溢性皮炎,正如歌诀中所说,该病好发于头面部,表现为红斑和大量白色皮屑,可自觉瘙痒或灼热。歌诀第二句提到“燥痒”和“白屑”就是常见的临床症状和体征。现行的《中医外科学》教材认为本病是素体湿热内蕴,感受风邪所致[12]。具体讲,可因风热外袭,郁久损耗阴血,阴伤血燥所致,或平素为血燥之体,复感风热,血虚生风,风热燥邪蕴阻于肌肤,肌肤失养而成。结合歌诀中第三句“肌热风侵成燥化”“肌热”可由风热之邪郁久所致,也可因本身就是血燥的体质,同时又感受风热之邪,即“风侵”;肌热当风,风邪侵入毛孔,郁久伤阴燥血而肌肤失养,化成燥证,即“燥化”。治疗用什么药物呢,歌诀中有“换肌润肌医此患”,即可以口服祛风换肌丸,外用润肌膏。与现行的教材对比,白屑风篇中风热血燥证的描述与该歌诀所论述的完全一致,歌诀中还指出了具体口服和外用的方剂,尤其是祛风换肌丸,对于风热血燥所致者效果颇佳。而第七版的《中医外科学》中在论述白屑风治疗此证型时并没有收录该方剂,这对于学习白屑风的中医治疗是一个很好的补充。

如描述蝼蛄疖者,“蝼蛄疖即蟺拱头,势小势大各有由,胎毒坚小多衣膜,暑热形大功易收”,蝼蛄疖属于中医多发疖病的范畴,也是西医所谓的头皮穿掘性毛囊炎和毛囊周围炎。歌诀第一句就把蝼蛄疖的皮损表现给形象地表述出来,即“蝼蛄”和“蟺拱头”,该病初为小疖,其根坚硬,外形如蟮(指蚯蚓)之拱头,故俗称“蟮拱头”。因头皮下脓腔相连,破后像蝼蛄串穴,故名“蝼蛄疖”,结合书中按语注解云:“此证多生小儿头上,未破如曲蟮拱头,破后形似蝼蛄串穴”,如此学生对此病就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第二句“势小势大”指出该病分两种类型,疮形小和疮大如梅杏;歌诀第三、四句分别描述了两种类型皮损的病因和预后,疮形小的是因为胎中受毒,其疮肿势虽小,而根则坚硬,疮外多有衣膜包绕,故破虽出脓水,而坚硬不退,反复发作,缠绵难敛[13]。疮形大的多因暑热成毒导致,治疗相对容易,预后较好。此歌诀只言片语中指出了蝼蛄疖的皮损表现、分型、病因和预后,总结的语言精练恰当,虽然其所含内容较多,但经教师稍微讲解,学生就不难理解。

又如论述发际疮者,“发际疮生发际边,形如黍豆痒疼坚,顶白肉赤初易治,胖人肌厚最缠绵”,指出了发际疮的发病部位、皮损表现和自觉症状,同时还明确提出不同情况下预后各异。再如论述田螺疱即西医的糜烂型和水疱型足癣,“田螺疱在足掌生,里湿外寒蒸郁成,豆粒黄疱闷胀硬,破津臭水肿烂疼”,教师读出来,感觉所用词汇精当,描述得生动鲜活就有如一双流水的烂脚丫在眼前一样,同时也指出了治疗多与湿邪有关。现在治疗脚湿气常用利湿清热,解毒杀虫之法,多辨为湿热下注证[14-15],若患者病情反复,屡用清热之法无效时,要想到歌诀中所述的“里湿外寒蒸郁成”,可使用温阳化湿法,常常有意想不到的疗效。

诸如此类的歌诀在《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中不胜枚举,所涉及的内容有疾病症状、病因病机、内外治法、方剂的组成和功用等各个方面。在歌诀下还有注解按语,以供读者进一步学习和领会。故而由此设想将《中医外科学》教材的部分内容与《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的相应内容结合,教学素材古今辅助,歌诀简明易懂,押韵易记,朗朗上口,能够起到引导学生入门中医的作用,为学生以后研读中医经典古籍打下基础。

3 期望

根据文献查新发现,目前还没有人将《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的内容与《中医外科学》内容结合起来用之于教学。故若进行这样的教学研究,实属首次大胆的教学尝试,用之于中医本科教学中,便于教师讲解,更利于学生背诵记忆,使学生对课堂讲解的内容印象加深、理解深刻。这种古今教材结合的教学方法的设想强调了诵读记忆的学习方式,目的定位明确,不仅仅是为了通过记忆来提高中医外科学考试成绩,而是更能引导中医学生入门,打下基础,从而再去研读更大型的古代医学著作。同时也需要教师拥有扎实的中医基础、较为深厚的古籍阅读能力和一定深度的古籍背诵功底。

猜你喜欢
要诀蝼蛄心法
陕建的“要诀”:无限扩充动能——国企党建如何“推波助澜”
一只蝼蛄里的尊重
不靠谱的蝼蛄
应急救援要诀“少 快 短”
寻找文本解读的“心法”
小模大样
一只蝼蛄里的尊重
地球有多重
提升魅力有要诀
简介道家丹经《天仙金丹心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