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玉玲,韩佩冉,马 静
(1.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动物科技学院,河北 秦皇岛 066004;2.河北科技师范学院职业教育研究院,河北 秦皇岛 066004)
高校大学生具有创新创业的内在潜力和强烈欲望,是未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主力军。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时代赋予高校的重任,也是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积累经济发展新动能的有效举措,事关国家发展与民族复兴。实践证明,高校众创空间(也称创业孵化园、创新型孵化器等)是一个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协同互助的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对高校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具有基础作用。以往,有关高校众创空间建设的研究,多聚焦于建设意义、建设条件、服务功能、保障措施等方面[1],有关众创空间建设内容的研究较少,未能精准回答高校众创空间“建什么”的具体问题,直接影响了高校众创空间的建设目标和服务效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2],强调“坚持知行合一,注重在实践中学真知、悟真谛,加强磨练、增长本领”。众创空间作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重要基地,理应立足创新创业教育实际需求,不断丰富建设内容,提升服务质量。
我国“知行合一”理念的生成历史久远,被广泛应用于教育领域。然而由于当下“应试教育”等的影响,人们对“知行合一”的哲学意蕴认知却逐渐模糊,直接影响了教育质量和效果。在新的历史时期,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了“知行合一”的实践价值,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以及众创空间建设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知行合一”思想是中华文化的精髓,理应强力传承,大力弘扬。我国古代思想家曾经将“知行合一”作为立德、立功、立言的创新“三不朽”途径[3]。古代诗人陆游也曾有“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之说,认为只有在“躬行”实践中学习和运用知识,方能学有所成[4]。明代哲学家王阳明也曾说过“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格外强调了思想和行动的统一。认为“知行合一”包含四个层面的内容:一是知行相互包含、相互联系。“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圣学只一个功夫,知行不可分作两事”,强调知行相互包含、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二是真知必行,讲究践行。认为“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知只有达到行才能称为知;三是知行并进,相互转化,强调“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5]。此后,众多先贤将“知行合一”作为致良知、化知识为德行的重要途径,认为唯此方能达成洞察人生,改造自我。总体而言,“知行合一”要求实现认识和实践的统一,“知”与“行”相互依存,不可分离。
在现代社会,知行合一思想也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体现出极强的实践价值。早在抗日战争年代,毛泽东主席就曾经指出,“在抗战教育中,知行合一是一件大事”[6]。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致全球创业周中国站活动组委会的贺信》中指出“青年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创新是社会进步的灵魂,创业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青年学生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创新创业的有生力量”。2018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曾告诫青年学子“应当坚持实践第一、知行合一,求实务实、有为善为,脚踏实地干事创业,用勤劳的双手创造美好生活”,要“迈稳步子、夯实根基、久久为功,力行知行合一,做实干家”,强调“学到的东西不能停留在书本上,不能只装在脑袋里,而应该落实到行动上,做到知行合一、以知促行、以行求知”。在谈到广大青年要树立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要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7]。2019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提出“知”是基础、是前提,“行”是重点、是关键,必须以“知”促“行”、以“行”促“知”,做到知行合一[8]。
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教育活动,自然离不开“知行合一”。众创空间作为创新创业的实践场所,是落实“知行合一”的重要载体。然而目前,高校众创空间建设却存在着专业疏忽现象,直接影响了“知行合一”的实践效果。基于创新创业教育“知行合一”的实际需求,高校众创空间建设内容的专业疏忽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培育专业人才是高校的第一职能,教学活动是保障教育目标实现的基础。从实践来看,各类高校均将做好专业教学工作作为培育专业人才的第一要务,集合了学校的大部分教育资源。同时,教学改革持续推进,教学内容不断丰富,教学方法不断革新,在实践“知行合一”方面取得了较大成效,有效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然而对于专业教学和创新创业教育而言,两者之间却明显存在着“两张皮”现象,彼此之间衔接机制不活、衔接过程不力,直接影响了创新创业教育的效果。创新创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也存在相互脱离现象,理论课教师仅负责理论教育,创新创业辅导教师(导师)仅负责实践教育,远未达成“知行合一”的目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创新创业热情。另外,部分学生接受创新创业教育仅为拿到学分毕业,对创新创业课程本质的认知明显不够。
为推进“知行合一”育人方式,目前各高校普遍建立了校内外专业教学实践基地,在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增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保障了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实现知识迁移,取得更好的育人效果。然而反观众创空间建设,多数高校未能将其与专业教学实践基地联系在一起,众创空间建设及运行似乎与专业实践基地毫不相干,“各说各的话、各干各的事”成为常态。学生难以基于专业知识形成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创新创业课程成为了“新领域”,创新创业活动也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从笔者调查的某省三所高校众创空间孵化企业的效果看,成功率距离人们的期望还有较大差距。此外,高校众创空间建设与专业实践基地的脱离,也在一定上影响了高校教育教学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高校众创空间建设“西化”趋势明显,出现教育资源错置现象。
创新创业教育的本意在于延长专业教育链条,使学生在接受专业教育的基础上实现创新创业,推进“创新型国家”发展进程。创新创业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指导学生在创新的基础上实现创业,将科学技术及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促进新兴产业发展,持续扩大社会经济总量。然而各高校在众创空间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却刻意将创业教育体系与专业教育体系区分开来,尝试单独建立一支创新创业师资队伍,使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商业知识有余,与学生所学相关的专业知识却明显不足,创新创业教育“知行合一”实践明显不够,直接影响了创新创业教育的效果。本来高校通过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可通过教师之间的合作减弱教师职能的“蛋箱效应”,但这一目标远未实现,专业教师与创新创业教师通过协作而产生溢出效应仍处于愿景阶段。
目前,创新创业教育被社会广泛认知为一种教育教学活动,尚未形成类似于专业教学的“知行合一”教育体系,创新创业教育“知行合一”实践载体缺乏,难以让学生形成完整的创新创业知识与技能体系。虽然在读学生在众创空间表现极好,却难以摆脱对教师(创业导师)的依赖,形成独立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与社会各界的合作能力也明显缺失,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从笔者调查的情况看,凡在校期间创办企业的学生走向社会后的企业保持率、成功率极低。即使部分毕业生表面上看实现了持续创业就业的愿望,但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毕业生创办的企业科技含量较低,与所学专业知识似乎毫无联系,毕业生自身及其创办的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极差。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形势下,遵循“知行合一”的目标,丰富高校众创空间的建设内容越来越迫切。
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知行合一”思想,确保创新创业教育能够完整体现“知行合一”的实践价值,各类高校应强化服务意识,进一步丰富众创空间建设内容,促进知与行的相互衔接,实现专业教育质量与创新创业教育质量的共同提升。针对目前各高校众创空间建设存在的专业疏忽问题,建议加强四个平台建设,持续完善和丰富高校众创空间的建设内容。
为体现“知行合一”的实践价值,高校应在众创空间建立创新创业教学平台,积极促进两个融合。一是促进创新创业教育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融合。按照国务院推进产教融合的要求,持续加大创新创业教育在众创空间实践教学中的学时量,能够让学生巩固理论知识,强化实践操作。要将创新创业必修课引入众创空间,使创新创业教育必修课达到“干中学,学中干”的效果,保障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成。二是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利用众创空间建设优势,吸引职业资格证书颁发机构或企业来校开展各种培训活动,在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同时,促进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增进,并获得相关专业资格证书,为从事创新创业活动奠定坚实的专业基础。通过两个融合,构建以主干课程为主、选修课程和专业课程为辅、培训课程相互支撑的创新创业教学体系。
高校建设众创空间的本意在于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的场所,满足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的需要,体现“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然而随着社会对创新创业教育认知水平的不断提升,愿意接受创新创业教育的学生越来越多,高校众创空间呈现出“工位”日趋紧张的状况,难以满足学生“孵化”企业的迫切需求。鉴于此,高校要不断加强众创空间建设面积,实现与专业实践基地的结合,进而加大“工位”供给,满足学生创新创业实践需求。要通过校企合作,将众创空间建设延伸至企业,让企业在获得人力资源的同时为学生解决创新创业教育实践问题,加强与社会众创空间的合作,通过与当地政府人力资源和保障部门、科技部门建立的创新创业基地合作,将高校众创空间建设延伸至社会,动员高校众创空间的孵化企业,协同社会各界举办的众创空间,实现可持续发展。
创新创业是一项综合性社会活动,学生成功完成一个创新创业项目,既需要自身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也需要借助他人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实现多学科交融,跨学科学习,校内外协同,以项目导向实现共同参与。为检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效果,教育部等相关部门以及中华职业教育社等社会组织相继设立了各种创新创业大赛活动,有效激发了高校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热情。为满足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大赛的需求,高校众创空间应积极建立创新创业大赛平台,训练学生逐步形成参与各级各类创新创业大赛的能力。通过建立创新创业大赛平台,使各专业学生按实施创新创业项目所需组合在一起,使不同专业的学生打破原有专业或学科的限制,实现合作互动、协调联动。同时,通过学校各专业教师的共同参与,促进形成“以赛促教”和“以赛促学”的局面。[9]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指出“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强化创新创业实践”[10]。目前,多数高校将众创空间建设定位于创新创业教育实践需求层次,忽视了其促进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效能。由于缺乏创新创业教育“金课”,多数高校依赖于线上课程,明显减弱了创新创业课程对本校学生的针对性,教学效果也不尽理想。转变这种状况,高校应将众创空间建设成为创新创业课改平台,立足本校实际,利用众创空间改造创新创业教育原有课程,开发创新创业教育系列课程,促进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全面融合、思想政治课程与创新创业课程的有机结合,培育时代新人。同时,要积极利用众创空间搭建国内外创新创业专家与学校专任教师互动交流的载体,促进高校创新创业教师的专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