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意象研究法在古诗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2020-01-09 16:29田丽雅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岳阳楼岭南古诗文

■田丽雅

(广州大学,广东 广州 510006)

从工具性的角度来看,古文阅读是各个地区高考的必考题;从人文性的角度来看,它是学生学习和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而文学地理学虽是以地理学为基础,但它最终还是指向文学问题。因此,作为文学地理学研究方法之一的地理意象研究法能够解决一定的文学问题,那么具体应用在教学当中时,特别是在古代诗歌教学中,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解读文本。

一、地理意象研究法的意义

(一)加强了地理学科之间相互联系

随着语文学科与各学科之间的联系逐步加强,语文不单单着眼于工具性,更偏向于人文性,注重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学习迁移能力。而古文的阅读与鉴赏除了简单文言现象的学习,更应该深层次地挖掘学习古文的方法。对于文学空间上的意识是近些年兴起的文学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文学与地理(包括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处于一种互动的联系之中,为文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这对中学语文古诗文教学也是有所启发的。例如,从地理学科中寻找与语文学科相切合的相关知识点。尤其是地理意象在古诗文中出现的频率以及背后所蕴含的深刻含义[1]。

(二)有利于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

在古诗文中存在着大量的地理意象,有的意象是为了点明作品的创作背景,还有的意象有着深层含义,寄托着作者想表达的情感。

了解地理意象的含义,有利于学生掌握古诗文的主旨: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是边塞词中的一首名作,诗中“衡阳”这一地理意象可以成为学生把握诗歌主旨的突破口[2]。大雁是候鸟,天气转凉后就会向南飞,相传大雁飞到衡阳这座古城就会停止飞行,所以衡阳又被称为“雁城”。也就有了很多诗人将把雁与衡阳联系在一起,例如“目送衡阳雁,情伤江上枫”,将“衡阳雁”与“无留意”相结合这首诗的含义也就浮出水面,大雁对北方萧瑟荒芜的边塞毫无留恋,一心朝着南方的家奔去,作者由物及人,大雁尚如此,更何况是常年驻守在边疆的将士们呢?

(三)有助于中华文化的传承

首先,随着信息时代飞速发展,中华传统文化受到了外来文化、现代文化的冲击,很多年轻人越来越忽视本土文化。其次,作为中华文化的分支,不同地方文化在中华文化发展进程中起着不同的作用,重视地方文化的发展不仅有利于地方文化传承与弘扬,更有利于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地理意象不仅是诗歌情感上的承载,更是一种文化上的传承。地理意象在地理学的意义上来讲是一个符号,但是在文学意义上来说则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含义和文化内涵。比如:“长安”这座历史名城成为了历代文人墨客笔下的“常客”,它不仅是名胜古迹,更作为一种文化符号代表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3]。

二、地理意象研究法在古诗文教学中的策略

首先利用区域意象,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背后蕴含的区域文化。

古代的岭南地区由于较多水路交通不便,气候湿热多瘴气被称为不毛之地,一度被认为是文化沙漠,其实这是人们对岭南文学的误解。岭南文学一部分由本土文人创作,另一部分则是来自外来文人。这些外来文人笔下的作品往往透着功业难成的无奈、被贬流放的哀伤、夜不能寐的思乡之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等。《食荔枝》是苏轼遭受贬谪写下的著名诗篇[4],其中“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直接写了岭南这个意象。在这首古诗的教学当中可以将“岭南”作为切入点,让学生从岭南意象、岭南文化来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当学生通过岭南这一意象了解了诗人被贬谪的经历,再回到诗歌当中“不辞”二字就会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如果不知道诗歌的创作背景时,可能学生只是单纯地认为苏轼喜欢岭南的荔枝,但对于诗人所表达的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却很难挖掘。在学生对苏轼创作主旨理解之后,将诗歌再深入地挖掘:一般涉及到岭南就要联想到谪迁文化,正是大批遭贬谪的文人加速了岭南文化与中原文化的融合。当然也有很多贬谪诗人未曾到过岭南,比如刘长卿被贬岭南,但并未真正来到岭南,然而他们都以岭南意象来抒写贬谪之归情,所以在中国贬谪诗歌中岭南已成为了贬谪之地的代名词。可见,岭南这一区域意象不仅对于理解这首诗歌来说至关重要,而且对于理解岭南文化也功不可没。因此,也给予我们教学很大的启发:在教授同一类包含区域意象的诗歌教学当中,可以将区域意象作为介绍诗歌创作背景的重点,这样不仅利于学生理解作品,重要的是可以将区域文化潜移默化地输送到学生脑中[5]。

其次将地名意象作为作品和学生之间的桥梁,加深了对诗人抒发感情的理解。中华大地幅员辽阔,地名也是不可计数,但不是所有地名都可以作为地理意象。例如常见的地名意象有长安、蓝田、邯郸等等,这些不仅是地理位置,不仅是符号,更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都有独特的自然或者人文景观,甚至都承载着动人的历史故事。只要联想到它们的历史文化底蕴、独特的自然人文景观以及它们所承载的历史故事,它们的形象就会跃然纸上,因此古人写诗更中意将地名写入自己的诗歌当中。

语文教材中有涉及到大量地名意象的古诗文,其中最具有代表的是长安。长安是中国古都中最有名的一个,但是至今已有一千多年,我们到哪里还能看到的长安呢?除了参观文物古迹外,还可以从诗中去领略帝都长安的建筑、景物以及民俗文化。在众多诗人中写长安最多的莫过于诗圣杜甫了。《秋兴八首》就是以遥望长安为主题写的组诗,其一虽然没有直接写长安,但是了解过背景之后都会知道“故园”就是都城长安。学生在学习诗歌时,对“故园”的理解如果仅仅停留在表面,那么所悟到的感情也仅仅是体会到诗人对家乡的思念,而上升不到国家的层面,这就需要老师去引导和讲授长安这一地名意象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6]。

首先,长安是盛唐时期的代表,在诗中有直接称作“长安”的,也有“帝王州”“帝都”“京华”“咸京”等代称。例如,在2015年新课标卷中第11题《残春旅舍》“旅舍残春宿雨晴,恍然心地忆咸京。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这里的咸京就是长安,这首诗是讲作者情感升华到家国层面的重要依据。上述诗歌是一个典型代表,在如今的高考试题中往往会选取一些生僻的诗歌,这些诗歌的背景或许是学生很陌生的,那如何让学生能够在短时间里获取有用的诗歌信息呢?其实抓住地名意象或许会更容易[7]。

其次,长安在古人心中更是理想的象征,科举制在唐朝完善也使得都城长安成了古人向往之地,这在很多诗歌当中有所体现。在高中教材当中有一首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那么当学生在学习这篇文章的时候,老师可以引入小学学过的《登科后》启发学生“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为何看的是长安的花而不是别的地方?与尾联“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又有什么联系?这样就可以将之前学过的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引导学生体会李白所表达的仕途不畅的郁闷心情,又可以将2014年北京高考题《奉陪郑驸马韦曲》作为拓展,加深对地名意象的深刻理解。“韦曲花无赖,家家恼煞人”其实这里的韦曲就是当时的旅游胜地,杜甫是去长安求仕失败告终之后所写。最后要将“长安”这个意象和仕途、理想联系在一起。长安作为文人们求仕的目的地,成为了理想的象征,也使得长安给人留下了追求理想的情结[8]。

三、围绕地景意象设计教学过程,展开古诗文教学

常见的地景意象:长城、岳阳楼、黄鹤楼、洞庭湖等这些地景意象,这有和普通的风景有着一定的区别,这些地景意象是具有观赏价值的风景,形象和意蕴都是特别丰富的。岳阳楼是很多文人墨客笔下的常客,这不仅仅是由于岳阳楼是观景楼,贴近人民的现实生活,最重要的是岳阳楼所蕴含的家国情怀。

在学习高中教材《登岳阳楼》这首诗的时候,可以围绕岳阳楼设计问题展开教学。诗人为什么要登岳阳楼?登上岳阳楼的心情是如何的?通过写岳阳楼想要表达哪些情感?通过这几个问题的解答就可以对诗歌进行一个系统的学习,传统教学是一联一联去找意象,并且分析意象,这样的教学涉及意象繁多,缺少一个最核心的意象,就像在这首诗中最核心的意象是岳阳楼,可以通过岳阳楼来引出这三个问题,引导学生用其他的意象来寻找问题的答案。这样的教学方法既简单,又能够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目的。在讲授《岳阳楼记》时,也可以用此方法,为什么要登岳阳楼?登上岳阳楼看到怎样的景象?借岳阳楼来表达作者哪些情感?这样三个问题就可以理清文章的脉络,让学生自然地了解了篇章结构。文章是从知识层面讲授,而更重要的是要理解岳阳楼的情怀。岳阳楼不仅仅是一处景观,它更是背负着历代文人的家国情怀[9]。

猜你喜欢
岳阳楼岭南古诗文
忆岭南
孙高华
统编版教材中低年级古诗文创意写话策略
统编版教材中低年级古诗文创意写话策略
岭南建筑的前世今生
雨岭南
Radiomics of rectal cancer for predicting distant metastasis and overall survival
浅谈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方法的创新
诵读经典古诗文的策略
不辞长作岭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