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生创业心理品质的培养策略研究

2020-01-09 15:55王姝仪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心理品质个体院校

■ 王姝仪

(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义乌 322000)

创业心理品质是个体从事创业活动的重要保障,对其进行系统研究有助于提升高职创业教育的育人成效。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课题组选取浙江省内6所高职院校的近600余名师生进行问卷调查与调研访谈,对创业心理品质进行系统分析。

一、创业心理品质的相关概念

当前创业教育已成为院校常态化内容,在教学实践中大多聚集于课程设置、师资培养、教学开展、政策支持等外部因素上,而较少关注学生个体本身。创业活动是一项复杂的实践活动,对创业者心理品质提出较高要求。较好的创业心理品质是奠定个人事业基础,创业活动的进行需以良好的创业心理品质作为支撑。在实施创业教育的过程中,院校应要注重学生创业心理品质的培养。

创业心理品质是指学生在创新创业过程中所必备的心理品质,当前对个体创业品质的研究还不系统,其包括个体的独立性、自主性、冒险能力、沟通交流合作等方面能力的综合,是个体有愿意创业与有能力创业等方面心理品质的综合体现。综合已有研究,笔者认为创业心理品质包括个体的独立性与自主性、个体对成功的欲望、个体自我调节能力、抗风险能力、社会责任感等方面。

问卷调研显示:89%的师生认为较好的创业心理品质是创业活动开展的重要保障,创业心理品质应包含乐观豁达、自信无畏、顽强坚持、勤于学习与思考、自律性强等特征,胆量、智慧、逆商等被认为是最重要的创业心理品质。所访谈的创业导师经过多年创业指导实践,认为对父母依赖性强、缺乏自身主见的学生创业通常难以成功;能清晰地知道目标规划,敢于将目标付诸于行动的学生其创业心理品质较好,通常在创业实践中具有较好表现。学生们倾向于认为创业要具有较强的进取心,要注重创业氛围的营造,院校应注重学生创业心理品质的培养。

二、高职学生创业心理品质的内在特征

(一)稳定性

创业心理品质是个体心理素质在创新创业方面的集中体现。高职学生通常为19-21岁之间,个体各方面的能力已日渐趋于稳定。通常在入学期间的心理普查中能得到较好体现,心理普查能对学生气质类型作一个较为清晰分类。由于高职学生个体心理素质较为稳定,其创业心理品质也较为稳定,不会出现明显的起伏变化,心理方面的稳定性会在创业心理品质上予以体现。心理品质中的独立性、冒险性等方面是创业心理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在实际工作中需考虑学生的具体差异。一些学生具备较好的创业心理品质,有自己的想法并用于去实践去挑战,其善于思考总结,会标新立异,勇于尝试各类新鲜事物,认为自己也可以尝试创业并创业成功。一些学生的心理品质则相对欠缺,表现较为沉闷,对问题缺乏自己主见,人云亦云,认为创业离自己十分遥远,不愿意从事创业实践活动,自我效能感不高等。

(二)可塑性

心理品质在具有稳定性的同时也具备一定的可塑性。一些学生通过系统的培养,其在创业心理品质上也会得到较好表现。大学阶段与中小学阶段一个显著的不同是学生的时间大都能自主支配,中小学阶段学习以课堂理论教学为准,总体是在应试导向下开展相关教学活动,教学成效通过考试分数来予以体现。而大学阶段,学生摆脱了家长的束缚,院校管理相对宽松,高职学生能积极从事各类实践活动,具有较大的可塑性。大学里有各类社团活动,一些学生参加相关活动后,反馈自身综合技能得到了较好提升,不再局限于理论学习。一些学生在入学之初可能对创业并无太多的体会,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自身对创业产生了较为浓郁的兴趣,其创业心理品质也得到了较好的培养。

(三)交互作用

已有相关研究表明,个体是否会从事创业活动是由其内在外在综合影响的结果。结合已有相关研究,课题组在调研基础上认为创业心理品质具有稳定性、可塑性等特征,且表现出交互作用效应。在调研中,个体创业心理品质并非一成不变,伴随着个体对创业的认知而产生较大的改变。当学生对创业的认知倾向于积极时,其认为创业并非高高在上,自己也可以尝试时,个体也更倾向于从事创业实践活动,其创业心理品质会得到较好培养。当学生对创业的认知倾向于消极时,其认为创业十分高深,是少数人才能进行的高深活动,其创业心理品质也倾向于消极。课题组倾向于认为个体创业心理品质是内因与外因交互作用的结果,个体是否参与创业活动是内因与外因交互作用的结果。

三、高职学生创业心理品质的培养策略

(一)课程教学中渗透创业心理品质

课程是实现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应不断挖掘课程中的创业元素,尤其是与创业心理品质培养相关的元素。通过系统的课程教学,不断提升个体创业心理品质。

1.在公共课中注重创业心理品质的培养。当前高职院校开设有思政、体育、就业创业指导、心理健康教育等公共课程。该类课程蕴含了大量的心理品质元素,应在课程教学目标中注重个体创业心理品质的培养。与本科学生相比,高职学生理论学习能力较弱,在高考中通常属于“失意者”,因而在公共课教学中要注重其自我效能感的提升,助力其更好地了解自己。思政课程注重学生个体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要以人为本,在教学内容上要体现对学生的关爱,鼓励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将个人抱负与国家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并为自己人生理想而不懈奋斗。体育课程中有大量的体能训练,一方面要提升学生的身体健康水平与各项生理体能指标,另一方面更要注重学生个体意志力等方面培养。通过系统的体育课程教学,在增强学生体魄的同时不断磨砺学生的个体人格,培养学生坚忍不拔、团队合作的个体品质,注重其自尊、自信、自爱等品质的养成。就业创业指导应让学生对自身就业创业方面潜能作全方面分析,对自身职业生涯规划进行合理定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能积极引导学生全面分析自我,学会情绪管理、压力调节、人际交往等方面的能力,通过心理素质的培养不断提升创业心理品质。

2.挖掘专业课程中的创业心理品质。要树立创业心理品质是个体发展的重要品质,并非只有去从事创业实践的学生才需必备。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网络信息化的发展使创业活动更加便捷,人人皆可成为创业者。要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体现创业心理品质的培养,如个体创新能力、开拓能力、发散思维等均是个体发展的关键能力。个体具备良好的创业心理品质,其通常能在自身工作岗位上创造更大价值,有利于自身优势的发展。商课类专业中可挖掘一些商业创新创业,工科类专业可挖掘一些技术类创新,文科类将创业教育理念融入专业教育中。通过创新创业元素的挖掘,学生专业视野能得到开阔,各方面的技能可得到较好提升。《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出要注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因而要将产业发展中最新元素融入到专业课程教学中,鼓励学生多关注行业产业的最新发展技术,在与产业行业的良性互动中提升个体创业心理品质。

3.开始专门的创业心理品质培养类课程。为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各院校还应创造条件,通过引入在线相关课程、开设相关选修课程、组织相关素质拓展训练等方式,不断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在线课程资源丰富,能满足学生群体的多样化、个性化的发展需求,一些院校通过引入创新创业课程在线资源库,鼓励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与需求来选修相关课程并计入专业学分。一些教师对创业教育感兴趣,同时具备相关专业知识,院校鼓励其开设全校性的选修课程,学生通过课程的系统学习,能更进一步地了解创业相关内容,个体创业心理品质也能得到较好培养。一些院校还进行团体辅导、拓展训练等形式,促进学生个体心理品质的培养。

(二)在实践活动中培养个体创业心理品质

创业心理品质需通过创业实践活动才能有效开展。根据当前知识分类,通常将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主要来自理论课程及课堂教学,而隐形知识来自个体的实践活动。只有通过实践活动,才能有效培养个体创业心理品质。

1.社会实践。高职教育要注重“STW”(school towork)的培训,不断提升个体相关综合能力。与中小学相比,高职求学阶段是很多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的重要阶段,参与社会实践是提升个体综合技能的重要手段。高职院校要鼓励学生参与勤工助学、志愿者服务等相关活动,在活动中不断提升育人成效。

2.专业实践。专业实践教学是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当前专业实践教学存在各类问题,为深化职业教育改革,《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提出要调动社会各级资源,建设好实训教学基地。与本科教育相比,高职教育与生产一线密切联系,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知识产权、技术研发、创新能力等方面联系。创新不是凭空产生,需个体在学习实践与创新实践中不断发展,专业实践需充分利用好各类社会资源,通过学校与社会合作,提升个体创业心理品质。

3.创业实践。与本科学生相比,高职学生思维较为活跃,更喜欢从事实践活动。根据“麦可思”发布的《2018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就业蓝皮书)》,2017届本科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为1.9%,2017届高职高专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为3.8%;浙江教育考试院发布的《2017届浙江省高校毕业生职业发展状况及人才培养质量调查报告》也表明高职创业率要高于本科院校,高职院校的创业率高于本科院校。高职教学注重实践性,因而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类创业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活动来提升创业心理品质。

(三)通过氛围营造来培养个体创业心理品质

课题组的调研表明,很多学生认为个体是否选择创业与其所处氛围存在密切联系。课题组将氛围分为社会氛围、院校氛围、专业氛围等三个层面,就其对个体创业心理品质的影响进行分析。

1.社会氛围。创业是一项社会实践活动,创业心理品质的培养和社会大环境信息相关,当环境支持创业活动开展时,学生的创业心理品质能得到较好培养;反之,当环境不支持创业活动开展时,学生的创业心理品质不能得到较好培养。为支持高校创业教育发展,教育部、财政部、人社部等已在宏观层面上已出台大量的鼓励性政策,涉及创业融资、税收、创业指导等方面,创业已得到了较好的社会氛围营造。此外,还有休学创业、创业业绩替代课程学分等,社会大环境也为创业活动的开展提供较为有利支撑。但我们应清醒地看到,国家宏观政策有时只能算作宏观指导,具体需要地方出台较为细致的指导性政策,不断营造良好的氛围。高职院校办学与地方密切,地校地双方应建立良性互动机制。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各地都建有大量的创业园,园区的运营需大量人才,而高职院校办学与地方密切联系,因而可在某种程度上应建校地利益共同体,不断提升创业教育成效。在调研中,院校所在区域与创业心理品质存在较为密切的联系,来自经济较为活跃的东部地区的学生,其创业心理品质要好于经济较为不活跃的西部地区。

2.院校氛围。各院校的校情、专业基础等都存在较大差异,因而在创业教育开展中也存在较大差异,所以要营造浓郁的创业文化育人氛围。同一地区的院校学生的创业心理品质在统计学概念上也会出现较为显著的差异,尽管在当前政策的驱动下,各高职院校都十分注重创业教育,但在具体的举措上却呈现出较大差异。以调研的杭州某两所高职院校为例,其中A所院校入围浙江省示范性创业学院,其创业教育工作开展较早,为学生创业制定了较为详细的政策保障,校内设有创业班等,经常组织各类创业实践活动。B院校创业教育开展得较晚,尽管也出台了很多创业类政策,但大多数政策还是在模仿借鉴阶段,因而缺乏较为完备的创业教育体系。在2018年9月入学之初,在各院校随意选取100名学生进行调研,两所院校学生在创业心理品质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但在2019年10月的测验中,A院校更多学生从事创业实践活动,更多学生愿意去从事创业实践活动,在统计学意义上,A院校学生的创业心理品质则明显优于B院校。

3.专业氛围。专业是院校教学管理的基本单位,能有效组织开展教学活动。当前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在高职院校实际工作中存在一定隔阂,不能进行有机融合。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应相辅相成、相互补充。将创业教育融入到专业教育中,能提升专业能力的内涵,促进学生创业能力的提升。一些院校在实际的工作中,尝试组建专业创业工作室,营造了较好的专业创业氛围,有效地提升了专业内涵。学生通过参与专业创业实践活动,各方面综合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创业心理品质也能得到较好培养。

猜你喜欢
心理品质个体院校
普通高中家长积极心理品质培养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高中地理教学中心理品质教育的有效开展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高校冬季体育教学与学生心理品质的塑造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中职德育课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