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佩佩,莫字佳
(广东南华工商职业学院,广东 广州 510507)
做好生涯应对准备是大学生个体发展的核心任务,而提升生涯适应力是实现生涯成功的关键。生涯适应力能够通过悉心培养得以提升,进而推动个体不断前进,尤其在生涯困境中得到彰显。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管理中特殊关注及帮扶的对象,除了需要国家政策、经济上的扶持,更需要教育、心理层面的帮扶。提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生涯适应力,是通过生涯教育激发其脱贫的内生动力,避免长期依赖外力支持,才能形成脱贫致富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生涯成功。基于此,本研究关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分析其生涯适应力现状,并探索生涯适应力提升路径。
生涯适应力作为生涯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在概念、结构、测量方法等方面形成了丰硕成果。Savickas为生涯适应力理论的构建做出巨大贡献,该理论在国外得到广泛认可及运用[1]。生涯适应力理论强调个体与环境的交互,个体积极主动适应环境,提倡主动、灵活地回应不断变化的职业环境,而不是顺应、消极地适应。针对高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结构性失业、就业困难、就业质量不高等问题,高职需要增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生涯适应力,以提高其就业能力和质量,实现家庭脱贫。
国外学者开展了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的生涯适应力研究,既包括大量的静态横断研究,也有追踪调查。突出的热点是对生涯适应力影响因素的分析,研究表明性别、年龄、生涯经历、人格特质、父母行为方式、社会支持系统等都对生涯适应力有一定影响[2]。
我国对生涯适应力的研究主要从解决实际问题的角度出发,研究对象包括各类存在生涯困难或即将面临生涯转换的群体,分析其生涯适应力现状及培养情况[3]。赵小云基于Savickas生涯适应力理论,编制了大学生生涯适应力量表,探索其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的本土化和适应性,该量表具有较好的信效度,可用于评估大学生生涯适应力[4]。
有学者开展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生涯发展的相关研究。吴淑琬指出社会经济地位高的大学生比社会经济地位低的大学生在生涯适应力及其各层面都更优越[5]。然而赵小云的结论不同,大学生的生涯适应力与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之间并不存在显著相关[4]。可见,生涯适应力与家庭社会经济地位间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这为本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研究空间。
调查对象选自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信息系统的广东省高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共收集有效问卷1219份。男生305人,女生914人;年级分布上,大一592人、大二313人、大三314人;在困难档次方面,一般困难454人、困难352人、特殊困难413人;在学生干部经历方面,425人担任学生干部、794人未担任学生干部;在社会实践数量方面,243人数量很少、790人有一些、186人数量很多。
问卷采用赵小云编制的《大学生生涯适应力问卷》[4]。该量表采用五级评分制,共有35个条目,信效度良好,适用于本研究。
本研究对30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半结构性访谈,被访者详述本人生涯情况。同时,作为生涯教育的主体,研究者以局内人的视角观察其生涯发展情况,在生涯教育过程中通过非正式访谈获得信息。结合深度访谈和参与式观察收集资料,补充问卷无法体现的问题,挖掘高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生涯适应力发展的不足,以及生涯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KMO采样充足性检验和Bartlett球体检验,结果显示总量表KMO值为0.889,适合做因子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进行归类,最终提取4个因子并命名为生涯自信、生涯好奇、生涯人际和生涯控制。
对数据进行描述统计发现,高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生涯适应力的总均分值略高于中等临界值3分(M=3.692,SD=0.462),居中上水平。生涯适应力低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总均分小于临界值3)共54人,占总人数的4.43%,而生涯适应力高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总均分高于4)共206人,仅占总人数的16.90%,78.67%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生涯适应力居于中等水平。
具体来看,4个因子均处于中上水平。高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生涯自信水平最高(M=3.836,SD=0.530),生涯人际次之(M=3.733,SD=0.665),再次为生涯好奇(M=3.702,SD=0.590),生涯控制得分最低(M=3.300,SD=0.679)。
1.生涯适应力在家庭居住地上的差异比较
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在生涯自信方面,城镇、农村均值得分依次为3.805、3.845,从均值大小看存在略微差异,且城镇稍微高于农村。进一步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不同家庭居住地的学生在生涯自信方面的独立样本T检验的P值为0.282,大于0.05,所以认为不同家庭居住地的学生在生涯自信方面不存在显著性差异;类似分析发现,不同家庭居住地的学生在生涯人际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而在其他方面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2.生涯适应力在家庭教养方式上的差异比较
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在生涯自信方面,各家庭教养方式的学生均值得分依次为民主型3.865、专制型3.818、溺爱型2.940、放任型3.759,从均值大小看存在略微差异。进一步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不同家庭教养方式的学生在生涯自信方面的单因素方差分析的P值为0.000,小于0.05,所以认为不同家庭教养方式的学生在生涯自信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且通过事后两两比较可知,民主型>溺爱型、专制型>溺爱型、溺爱型<放任型;类似分析发现,不同家庭教养方式的学生在生涯好奇、生涯人际和整体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而在生涯控制方面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3.生涯适应力在学生干部经历上的差异比较
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在生涯自信方面,担任学生干部的人均值得分依次为是3.912、否3.795,从均值大小看存在略微差异,且担任学生干部稍微高于不担任学生干部,通过进一步独立样本T检验可知,学生干部经历在生涯自信方面的独立样本T检验的P值为0.000,小于0.05,所以认为学生干部经历在生涯自信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类似分析看出,学生干部经历在生涯控制方面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而在其他方面均存在显著性差异。
4.生涯适应力在社会实践数量上的差异比较
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在生涯自信方面,各社会实践数量的学生均值得分依次为:很少3.606、有一些3.861、很多4.029,存在略微差异。进一步单因素方差分析可知,不同社会实践数量的学生在生涯自信方面的单因素方差分析的P值为0.000,小于0.05,所以认为不同社会实践数量的学生在生涯自信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且通过事后两两比较可知,很少<有一些、很少<很多、有一些<很多;类似分析发现,不同社会实践数量的学生在生涯好奇、生涯人际和整体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而在生涯控制方面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研究发现,高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生涯适应力发展总体处于中上水平,说明高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面对生涯未来已具备一定的准备,但总体形势不容乐观。
从各维度上看,高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生涯适应力发展水平都处于中上水平。首先发展水平最低的是生涯控制方面,面对生涯决策自主性不足,依赖性较强;其次是生涯好奇方面,对自我与环境认识不清,主动探索不够。上述不足的原因在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主观能动性发挥不充分,缺少信心去独立解决生涯问题,害怕面对生涯决策;其次,学生通过网络、实践等单向渠道了解的生涯发展存在片面性和局限性,辨别判断能力不强,与现实联接存在差距。未来需多关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生涯控制能力,如通过提高生涯决策训练进行锻炼,为生涯发展做准备。
1.生涯适应力在家庭居住地上的差异分析
本研究发现,居住在城镇和农村的高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生涯人际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而在其他方面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生活环境的差异给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成长造成了一定的不利因素,农村学生相对城镇学生在人际关系的维护和处理能力方面较弱,存在着一定的困扰。
2.生涯适应力在家庭教养方式上的差异分析
不同家庭教养方式的学生在生涯自信、生涯好奇、生涯人际和整体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而在生涯控制方面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在总体均分方面,生涯适应力发展水平最高是民主型的学生,随后是专制型,放任型和溺爱型的水平最低,也都呈现出相似的发展态势。可见,最有利于生涯发展的是民主型的教养方式,能够培育学生自信、独立、创新、擅长社交等特质,更优于其他家庭教养方式。
3.生涯适应力在学生干部经历上的差异分析
学生干部经历在生涯自信、生涯好奇、生涯人际等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担任学生干部的经历也是生涯体验的一种方式,从中体验和领悟大局意识、责任担当、人际关系处理等未来生涯中关键的能力。未能担任学生干部的学生缺乏通过学生组织感知社会环境和认清自我的经历。
4.生涯适应力在社会实践数量上的差异分析
高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生涯适应力整体方面在社会实践数量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数量越多,其生涯适应力水平也越高。在各维度上,参加社会实践数量越多的得分越高,不同社会实践数量的学生在生涯好奇、生涯人际和整体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而在生涯控制方面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在校期间的社会实践经历一直是企业招纳人才的标准之一。因为实习和兼职经历有助于学生感知职业,分辨个人偏好并据此做出职业选择,学生在真实工作环境中更加贴近现实,消除对未来生涯不切实际的幻想。
1.培育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生涯控制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对未来生涯目标处于迷茫状态,缺乏较好的生涯控制,生涯自主设计能力不足。究其原因,学生职业取向偏功力,倾向“短频快”决策,加上受到家长意愿的影响,存在依赖心理,独立、自主、主动意识不强。学生应培养对未来生涯的规划、决策和控制能力,树立信心和积极心态,在面临不确定的未来生涯时,能自觉面对、自律管控、自主适应,促进自身与环境的良性互动。
2.引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生涯好奇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生涯好奇水平较低,未能积极主动探索自我和环境。一方面,在中国传统宗族文化的影响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容易忽略个人的自主能动性,生涯决策倾向于刻板固化、安分守己;另一方面,个别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囿于现状,在生涯探索方面止步不前。学生要唤醒敢于探索的意识,明确自我认知的同时积极尝试实践,包括参加社会实践、专业实习、志愿服务、社团活动等。
目前生涯教育主要面向全体学生,缺乏针对不同特质学生的需求制定相适宜的生涯教育,专门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的生涯教育更是不足,就此建议做好以下三方面:
1.开设生涯教育专题课程
课程以体验式教学为主,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为对象,设计生涯规划理论讲授、行业专家现身说法、案例剖析归纳生涯规律、团体模拟训练生涯应对能力等教学形式,提升学生在面对生涯困境时的问题解决和应对能力。
2.专业教学中渗透生涯教育
专业教学应与学生生涯发展紧密结合,在专业学习中提前感知和适应社会现实,开展真实环境的职业实践,通过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提升学生问题解决能力,从而对未来生涯进行调适。
3.建设生涯辅导与服务体系
建设线上线下平台,提供生涯相关测评工具供学生自评,开展生涯个案咨询服务,针对个体差异给予针对性的生涯辅导,畅通学生生涯发展信息渠道,为学生特别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实践探索的机会。